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构造样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为重点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地震反射资料,结合盆地的结构特征,分析、总结了其构造样式特征。结果表明:根据构造样式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可以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划分为伸展型构造样式、挤压型构造样式和复合型构造样式3类;伸展型构造样式可继续分为半地堑(箕状断陷)构造组合、复式地堑式构造组合、多米诺式断裂构造组合、掀斜断块和火成岩构造;挤压型构造样式分为挤压背斜、断背斜和叠瓦式断裂组合;复合型构造样式分为正反转构造和负花状构造。  相似文献   

2.
深水褶皱冲断带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构造变形和油气地质特征是勘探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不同地区深水褶皱冲断带的地震剖面解释和综合分析,结合沉积特征对其构造样式、变形特征和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存在4种不同构造样式的深水褶皱冲断带,即:主动大陆边缘型深水褶皱冲断带;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泥岩滑脱型、盐岩滑脱型和重力垮塌滑动型深水褶皱冲断带。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驱动机制、构造特征和演化特征,导致了其含油气性差别较大。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的深水褶皱冲断带主要发育倾向陆地的逆冲断层、叠瓦构造以及相关的褶皱构造,缺乏有效的烃源岩和储层。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的深水褶皱冲断带可以划分为伸展区、过渡区和挤压区3部分,并发育相关构造,其中泥岩滑脱型和盐岩滑脱型深水褶皱冲断带已经有大量的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3.
北黄海盆地褶皱分布与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黄海盆地为叠置在华北地台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在地史上经受了多期区域构造运动的改造,地层变形强烈,褶皱构造相当发育,分为伸展型、压缩型、重力型和热力型4大成因类型。其中,与张性正断层相关的伸展型褶皱分布范围最广,可进一步划分为牵引褶皱、逆牵引褶皱、滚动褶皱、翘倾褶皱、补偿性挤压背斜和断层-位移褶皱;形成于区域挤压应力场的压缩型褶皱包括非反转挤压褶皱和反转褶皱,在东部和中部坳陷表现明显;重力型褶皱以发育于古潜山之上的披覆背斜比较常见;由岩浆活动引起的热力型褶皱不甚发育,目前仅见于东部坳陷。  相似文献   

4.
孤西断裂带下古生界褶皱-块断型潜山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孤西断裂带下古生界褶皱-块断型潜山油藏的综合研究,总结出孤西潜山带经历印支期挤压逆冲、燕山期拉张负反转和喜马拉雅期拉张断裂改造3个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受北西向孤西断裂控制的内幕褶皱-块断型潜山带,发育了不整合面风化壳型、潜山内幕孔洞型和构造裂缝型3种储集层类型,进一步厘定了高潜山和低潜山2大类5种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其中高潜山油气藏模式有风化壳型、反向断块内幕型和地层不整合型,低潜山油气藏模式有反向断块和顺向断块型2种,这对济阳坳陷潜山勘探及多样性潜山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成藏规律指导下的潜山勘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渤海湾盆地中南部胜利浅海探区为例,界定了张扭性断陷盆地内构造样式性质、类型,分析了典型构造样式以及主要特征.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胜利浅海探区以张扭性断陷环境为主,构造样式受应力场和构造演化阶段控制,主要发育了伸展型、扭动性构造样式,还发育有以伸展为主的反转叠加构造样式;(2)伸展型构造样式可划分为翘倾断块、潜山披覆、重力背形、底辟背形等4类9种构造样式;(3)扭动型构造样式主要包括花状构造和雁列构造;(4)总结了张扭性断陷盆地内各类构造样式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万安盆地构造样式与圈闭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万安盆地各构造层内的构造样式,总结了圈闭发育特征,研究表明:盆内形成了基底构造层(T5以下)主体构造层(T3-T5)和表层以构造层(T3以上)第三层构造层,各构造层内均发育有不同的构造样式,其中主体构造层内圈闭构造最发育,构造样式最丰富,认为最终的主要构造运动-万安运动(T3)是导致圈闭发育的主要原因,造成地层强裂挤压、隆长剥蚀、产生构造反转 、断块及褶皱。构造多期活动,因此部分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量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分析,认为南海万安盆地发育有潜山披覆,基底张性断块,挤压背斜和骨牌式构造等4类典型构造样式,并形成背斜型和断块型两类主要的构造圈闭,构成了盆腔内重要的油气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8.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是由于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陆陆碰撞而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自造山带向西南方向推进可分为叠瓦冲断带、强烈褶皱带、宽缓褶皱带和前渊凹陷带4个构造单元。扎格罗斯型周缘前陆盆地具有与常规前陆盆地模式不同的构造样式,该区域前隆带和隆外凹陷不发育,褶皱变形区则分为叠瓦冲断带、强烈褶皱带和宽缓褶皱带3个部分。叠瓦冲断带和强烈褶皱带构造变形破坏强烈,不利于圈闭油气后期聚集和保存,因此较少发现油气;而宽缓褶皱带和前渊凹陷带褶皱变形较为舒缓,该区域油气富集。可见,扎格罗斯前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中不同的构造样式对应各异的圈闭类型。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形成受控于陆陆碰撞引起的挤压应力,其不同单元间构造形态各异,褶皱形态等受走滑断层和滑脱地层的影响。通过对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构造样式进行分析,对比了传统前陆盆地和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异同,较系统地总结了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圈闭类型和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详细描述了万安盆地形成演化进程中几期主要构造运动,以及各构造层内的构造样式,并对两者关系进行动力学成因解释。研究表明,万安盆地新生代主要有三期构造运动,早期的礼乐运动造就了现今盆地构造格局的最初雏型;稍后发生的西卫运动使早期的陆级张裂断陷范围进一步扩大,转化为渐新一中中新世的断坳沉积;而最终的万安运动则导致盆内地层强烈挤压、隆升剥蚀、产生构造反转、断块及褶皱、是盆内圈闭构造最发育的时期。伴随万  相似文献   

10.
已经认识到,沿西西里和意大利半岛的亚平宁-马格里布褶皱冲断带顶部发育伸展盆地。这些盆地主要形成于上第四纪,推测与伊特鲁里亚弧后盆地的打开有关,这时逆冲前锋部位存在挤压活动。在其沉积下陷内部存在挤压构造。为确定构造类型,对这些盆地中的位于埃格迪岛西南的INVO-2盆地使用密级多道反射剖面测网勘测。INVO-2盆地沿一系列西北-东南向的伸展断层构成,并被地貌高分成两个次级盆地。半地堑极性反转沿两个次级盆地的轴向发育。发育在盆地凹陷内的挤压构造,倾向既有垂直又有平行于盆地轴向的,在一些情况中,这些构造与早期伸展地层的再活动有关。虽然因缺乏井资料不能准确确定挤压期,从盆地的开始到现在,看来挤压是间歇性地发生并夹在以伸展状态为主中。在张性环境中压缩脉冲的起因,我们可以在其毗邻的马格里布碰撞带的动力学中找出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