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两系杂交稻的首要不育系———培矮64S制种的气候适应性, 一方面可为两系杂交稻的生产提供决策参考, 另一方面也可为其它不育系的研究提供借鉴。分析气候适应性时, 首先利用播种—抽穗天数及其对应的气象资料, 建立发育期模型; 然后利用自交结实率资料及其对应的气象资料建立育性量化模型, 并求出育性转换的光温指标; 最后将我国稻区35个站点42年 (1951~1992年) 的气象资料代入发育期模型, 求出各站点的可能出穗持续期 (最早出穗期—最晚出穗期的历期), 对比育性转换的光温指标, 确定培矮64S在80%、90%和95%保证率下连续不育 (可育) 的初、终日, 将连续不育期作为生产杂交稻种子的季节, 将连续可育期作为繁殖培矮64S的季节。结果显示:培矮64S仅能在海南岛及云贵高原中低海拔地区自交繁殖; 而在东北、云贵高原以外的稻区, 培矮64S均可用于生产两系杂交稻的种子, 各稻区制种季节的长短、起止日期与种植地的纬度、海拔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1991年在武昌采用人工光周期处理和自然条件下分期播插等方法,对863-101-01专题提供的11个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类型进行了鉴定,初步探明了影响这些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因子和临界光温指标。结果表明,大多数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均受到光周期与温度的共同作用,纯粹的光敏型或温敏型不育材料是不存在的,从而为选育生态适应性较广的光敏核不育系提供了农业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3.
水稻雄性育性通常受1对可育主基因和质、核中若干相应诱发基因所控制.其可育性状能否得到表达,与质、核间诱发基因的匹配是否协调有关.当不协调时,因可育主基因得不到表达而表现为雄性不育."光(温)敏核不育"则是受光(温)敏核抑制基因的作用,在特定光(温)条件下能产生光(温)敏效应,从而抑制可育基因的表达而表现为不育.因这2种"不育"(实质上是败育)均非不育基因作用,故称之为"诱导"不育.不育基因表现不育的较为少见,如"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因不受其它基因作用,一般均表现为质量性状的特征,不存在半不育株类型.  相似文献   

4.
为了推动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生产的国际化进程,将我国首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技术推向世界。以泰国曼谷、清迈地区1980-1997年逐日4个时次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两地区理论日长的计算结果和培矮64S的育性转换指标集及发育期模型,对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在泰国产稻区代表地曼谷和清迈的育性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90%、95%、100%保证率下安全制种和繁殖的最早、最晚播种期;计算了相应的风险概率,为两系杂交稻在泰国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农业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水稻的育性模型导出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和临界日长指标,用15个代表站1951-1988年逐日平均气温和理论日长分析了7001sN5088s和安农s-1三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日期及不育期和发育期长度的气候学特征,为二系法杂交水稻的育性转换提供一种实用分析方法,并为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气象模型及其机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主要是抽穗前5 ̄20天的光温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其数量关系可由结实率量化模型表达。温敏型不育系的育性由温度主控;光敏型不育系的育性在日长大于最适日长时由日长主控,日长短于最适日长时由温度主控。温光对育性的影响存在互补效应,在最适温度以下,不育临界日长随温度升高延长;在最适温度以上,不育临界日长随温度升高缩短。温光当量可作为比较温度和日长对育性影响大小的具体量值。根据结实率量  相似文献   

7.
13个水稻新不育系育性指标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7~1998年度参试的13个新不育系为材料,依据在三亚市、武汉市和贵阳市三个地理生态区,进行分期播种试验所获得的套袋自交结实率和温度、日照长度资料,采用光温因子分极和育性量化模型等两种分析方法进行育性指标的生态特性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它们的生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水稻两用核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模型与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依据水稻光敏不育系育性的实验结果,提出衡量不育系育性变化规律的特征值及其量化模型。并用7个不育系的多点多年育性资料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介绍了鉴定不育特征值的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9.
我国主要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光温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10个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生育期及期间的温度和日长资料,研究了它们的光、温生态特性。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决定各不育系生育期变化的决策变量结果表明:晚籼及晚粳类型不育系的感光性强,中籼类型不育系的感光性弱到中等,早籼类型不育系的感光性一般都弱。10个雄性不育系中感温性弱的只占少数,感温性属弱到中强的品种占多数。除HS-3和SE21S的生育期决策变量为日长外,其他各不育系的决策变量均为温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低温敏不育系水稻培矮64s育性敏感期期间冷水灌溉处理后的农田微气象要素和自产我结实率的平行观测,分析研究了供试不育系的适宜灌水时段灌水深度以及灌溉用水量等的“冷灌繁种”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江西稻田生态土壤肥力监测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针对江西稻田生态环境监测与信息服务的需要,设计了土壤肥力监测方法。并进行了为期1a的试验。试验结果发现,江西稻田土壤呈现出清晰的、规模化的渐进式酸化过程,对水稻品质不利;稻田土壤养分不均衡,有机质含量高,局部有机磷含量偏低,有效钾含量处较低水平,已成为江西水稻高产优质的关键限制因子。另外,试验还发现,根据动态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土壤肥力干预,均衡科学施肥,可以满足水稻高产优质对养分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水稻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两系法杂交稻65396在我国一季稻区的制种播差期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超高产水平的两系杂交稻 6 5 396 (培矮 6 4 s× E32 )为研究对象 ,在分析母本不育系培矮 6 4 s用作单季稻区域制种时的稳定不育期的季节和持续期的基础上 ,用生育期模型分析了培矮 6 4 s与 E32在南方一季稻区制种时的播差期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得到的两系法杂交稻制种技术的气象学方法可供其他熟制地区应用。  相似文献   

13.
Long JF  Mcmillen DB 《Climatic change》1987,11(1-2):141-177
Population projections methods of the U.S. Census Bureau draw upon several different traditions of forecasting: demographic accounting, judgmental, time series, deterministic, and explanatory. This paper reviews each of the forecasting traditions in population projections, describes the U.S. Census Bureau's current methods for national and state population projections, and proposes new hybrid approaches such as demographic-time series methods for national fertility projections and economic-demographic methods for state migration projections. Throughout the article, possible parallels with forecasting in other disciplines are noted.  相似文献   

14.
通过植被指数曲线图与植被指数数字化图的分析,对受灾耕地作物长势与地力进行宏观评估,为灾区的国土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朱兰娟  储长树 《气象》1997,23(12):47-51
通过对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育性敏感期间冷水处理后温度场分布特征和自交结实率的资料分析,得出培矮64S的灌水始期是冷灌后的见穗期往前推18天,终止期为见穗期往前推3天,灌水深度前10天为15cm,,后5天为20cm,,为“冷繁”技术在生产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