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重庆巫溪红池坝剖面长兴阶上部地层出露齐全,产系列牙形刺和深水陆棚相遗迹化石。通过建立牙形刺带,对该剖面长兴阶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并讨论了区域大隆组/长兴组界线的时代归属。长兴中—晚期开始,沉积环境由深水盆地向深水陆棚逐渐过渡,海洋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开始显现并持续发展,基于时间序列的遗迹化石记录详细刻画了深水陆棚水体含氧量频繁加速波动过程,为系统审视二叠纪末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在贵州省罗甸县边阳镇中三叠统拉丁阶边阳组发现的管状遗迹化石Tisoa作了首次报道,建立一个新遗迹种,根据其特征分析,该类遗迹化石是滤食性双壳类挖掘的潜穴被充填后形成。潜穴管中的两个空管道为双壳类进出水管。此遗迹化石为“浅水型”,是在广海陆棚深水环境下沉积的。  相似文献   

3.
浙江长兴煤山地区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地层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浙江长兴煤山的 D剖面经多年研究 ,已成为二叠系长兴阶的单位层型和二叠系 -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 ,并被推荐为吴家坪阶 -长兴阶全球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 ,因该剖面上龙潭组地层出露较少 ,以致国内对长兴组与龙潭组的接触关系存有不同意见 ,给层型剖面的建立带来不利影响。在清理和研究了 D剖面西侧 30 0 m处 C剖面的吴家坪阶 -长兴阶界线层段后 ,证实了煤山地区龙潭组与长兴组为整合接触 ,对相关化石的地层分布也获得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对在贵州省罗甸县边阳镇中三叠统拉丁阶边阳组发现的管状遗迹化石Tisoa作了首次报道。建立一个新遗迹种Tisoabanyangensis,根据其特征分析,该类遗迹化石是滤食性双壳类挖掘的潜穴被充填后形成。潜穴管中的两个空管道为双壳类进出水管。此遗迹化石为“浅水型”,是在广海陆棚深水环境下沉积的  相似文献   

5.
类Galowayinela长期以来被当作长兴阶的带化石,是长兴阶底界的标志。江西上高七宝山剖面表明Galowayinela富集层并非像以往认为的那样是稳定的一层,在此剖面上至少有二层:下层在Clarkinaleveni带之下,其上下均有典型的吴家坪期的菊石(Konglingites等);上层与吴家坪期的牙形刺Clarkinaorientalis,C.guangyuanensis,C.demicornis,C.liangshanensis共存。这一事实表明Galowayinelameitienensis是吴家坪期的而不是长兴期的。为此建议,长兴阶的底界不用类定义,而以牙形刺Clarkinasubcarinata和/或C.wangi的首次出现为准。  相似文献   

6.
牙形刺、有孔虫和菊石是全球维宪阶与谢尔普霍夫阶界线层生物地层研究的重要化石门类。该界线定义及其候选层型剖面目前均未正式确立。详细介绍并讨论以牙形刺或有孔虫作为界线定义的可能方案 ,指出潜在的候选层型剖面存在于南乌拉尔的 Verkhnyaya Kardailovka、北美犹太州中西部的 Chainm an组等 ,我国具有潜在研究价值的剖面有广西忻城里苗剖面、贵州水城滥坝老街水库剖面和罗甸纳水剖面  相似文献   

7.
在广东连县-阳山煤田的二叠纪地层中首次采集到牙形刺化石计11属20种和3个未定种。通过与中国南方相应标准剖面对比,建立了4个组合带;茅口阶Neogondolella serrata-N.postserrata组合带,吴家坪阶中、下部Neogondolella liangshanensis组合带、吴家坪阶上部Neogondolella orientalis组合带,长兴阶Neogondalella changxingensis-N.subcarinada组合带。同时讨论了上统与下统、长兴阶与吴家坪阶、下三叠统与上二叠统的地层界线。  相似文献   

8.
下扬子区大隆组的底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金英 《地层学杂志》1990,14(3):209-215,T002
<正> 下扬子区大隆组化石丰富、牙形刺动物群以 Neogondolella subcarinata-N.chang-xingensis组合为特征,与长兴组一致;而菊石动物群既有长兴阶的Pseudotirolites,Ple-uronodoceras,Tapashanites分子,又有吴家坪阶的 Anderssonceras,Konglingites分子。郭佩霞同志协助笔者对江苏南京湖山、团山、安徽铜陵杨桃山、南陵丫山、泾县晏公  相似文献   

9.
郎嘉彬  王成源 《世界地质》2007,26(2):137-145
报道了在辽宁本溪牛毛岭的本溪组命名剖面的本溪组上部牙形刺化石研究的新进展。在该组上部灰岩层中发现Idiognathodus delicatus—I.podolskensis组合为代表的牙形刺动物群。该动物群中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I.delicatus,Neognathodus inaequalis,N.roundyi等晚石炭世莫斯科期标准化石的发现表明,本溪组上部可大体与莫斯科阶的中上部相对比。本溪组下部的时代可能为早石炭世晚期。  相似文献   

10.
陕西镇巴火焰溪剖面部于大巴山西段,临近川陕交界,交通便利。那里晚泥盆世地层出露完好,层序清楚,化石丰富。本文就该剖面法门阶牙形刺动物群、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进行了研讨,建立了该区法门阶的两个浅水相牙形刺生物组合带。  相似文献   

11.
湖南地区,尤其是湘中—湘南区域奥陶系烟溪组是我国新发现的页岩气勘探层位,该地层具有岩性变化大、有机碳含量高、成熟度高的特点。通过野外露头资料、钻井资料分析表明烟溪组岩性以硅质岩和碳质页岩为主,砂质页岩和砂岩次之。根据岩性、沉积构造以及纵向上岩石组合特征分析,认为烟溪组沉积相类型多样,包括深水盆地相、浅水盆地相、浅水陆棚相和浊积扇相等。研究表明:深水盆地相分布在湘南,浅水盆地和浅水陆棚相分布在湘中中部,而浊积扇相分布在湘中西北部、北部和东部等区域,沉积相的分布规律决定了烟溪组页岩气的勘探方向。横向上,湘南深水盆地硅质岩和碳质页岩TOC含量较低,而湘中浅水盆地相碳质页岩TOC含量高、厚度大,是烟溪组最有利的勘探区域;纵向上,烟溪组第三岩性段碳质页岩有机质丰度最高,脆性矿物含量高,是页岩气勘探的“甜点”层位。  相似文献   

12.
鲁宁  谢小平  王永栋  李丽琴 《沉积学报》2015,33(6):1149-1158
中-晚三叠世之交是四川盆地海陆转换的关键时期,区内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研究该时期古生物多样性变化与古气候环境演化的重要地层单元。四川宣汉七里峡剖面出露完整连续且层序清晰的中三叠世与晚三叠世海陆过渡相地层,是进行四川盆地中-晚三叠世海陆转换研究的理想剖面。基于沉积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根据七里峡剖面的沉积岩类型、颜色、构造并结合包裹体、有机碳同位素以及古生物和聚煤特征,将宣汉七里峡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界线地层沉积相划分为蒸发台地-澙湖潮坪-滨岸沼泽-河口砂坝等类型,揭示了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结合古植物和孢粉等化石资料,对宣汉地区晚三叠世初期的古气候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研究城巴断块震旦系陡山沱组沉积相及地层对比与划分,旨在为探讨陡山沱组黑色岩系成矿性打下基础。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综合研究,结合区域地层对比,明月剖面的第一、二段大致相当于川西观音崖组第一段的滨海相沉积,第三段大致相当于峡东剖面第二段的深水相沉积,第四段的条带状白云岩组合和川西剖面及峡东剖面基本一致。将明月地区陡山沱期的沉积相模式归结为浅海陆棚盆地—水下隆起带—次深海陆棚边缘盆地的模式,为下一步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野外实测地层剖面、沉积相标志识别、薄片鉴定和粒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沱沱河地区三叠纪苟鲁山克措组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苟鲁山克措组为一套三角洲浅海陆棚体系。物源分析采用碎屑岩类法,研究表明工作区三叠纪砂岩多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显示了沉积物快速堆积,近物源的特征。通过对碎屑矿物的成分分析,揭示其物源源于再旋回造山带。  相似文献   

15.
华南上扬子区中部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大量发育,形成于特殊的古气候、古海洋环境,但其沉积环境和成因上存在争论。基于细致的野外和室内沉积学研究,湖北兴山古洞口剖面中—上寒武统覃家庙群、三游洞群划分出8个岩相类型和3种沉积旋回类型,主要沉积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潮下带和页岩盆地环境。采用沉积旋回叠置方式和Fischer图解方法,分析了上扬子区中—晚寒武世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历史,识别出18个四级旋回和7个三级旋回,并初步建立了高频海平面变化曲线。中—晚寒武世沉积相的时空间展布规律表明,扬子台地相对海平面逐渐降低,经历了从页岩盆地(或深潮下带)到浅潮下带环境的演变,沉积类型从较深水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变化为较浅水碳酸盐沉积。中、晚寒武世扬子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与全球性沉积特征表现一致,反映了该时期独特的全球“超暖期”气候和台地内部较高盐度的古海洋条件。  相似文献   

16.
博格达山前凹陷上二叠统乌拉泊组沉积相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少波 《沉积学报》2001,19(3):333-339
有关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二叠统乌拉泊组的沉积环境, 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作者根据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标志、碎屑岩的粒度分布特征及泥岩中的粘土矿物组合, 对博格达山前凹陷上二叠统乌拉泊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 认为乌拉泊组为一套海退背景下的沉积产物, 底部属海相沉积, 中、上部为陆相沉积。通过对野外剖面的岩性组合、沉积物的结构、原生沉积构造及沉积韵律等特征的研究, 在乌拉泊组中, 从底到顶识别出四种沉积相类型, 分别为潮坪相、滨岸水下扇相、辫状河流相和冲积扇相, 本区沉积相的演化主要受控于博格达陆间裂谷带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钻井、测井、地震和古生物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的分析了白云凹陷晚渐新统到早中新统沉积相发育特征及凹陷沉积充填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珠海组下部发育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地震反射特征表明该三角洲发育三期;钻遇水下分支河道、支流间湾、河口坝及远砂坝微相,沉积物以富砂为特征,发育冲刷-充填构造、递变层理及较粗的水平潜穴等多种构造;珠海组上部为浅海相,沉积物以海相砂泥岩互层为主,此时期陆架坡折带位于白云凹陷南坡;珠江组沉积时期,海平面升降旋回频繁,陆架坡折带迁至凹陷北坡。随着古珠江流域扩大,沉积物输入量增加,在珠江组下部发育了深水扇,沉积物以细-粗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及深海泥岩,发育颗粒流、液化流、浊流及碎屑流等四种主要的重力流,钻遇内扇水道,中扇废弃水道及水道间漫溢沉积,外扇深海泥沉积;珠江组上部为半深海相,沉积物以深海泥岩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中扬子台地北缘上震旦统碳酸盐岩沉积发育,可分为浅水台地和深水台盆两个相区和七种不同的相带。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区碳酸盐岩中 Sr 和 Sr/ Ca ×1000 的比值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由浅滩相向深水斜坡- 盆地相明显增加。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不同沉积环境中碳酸盐矿物组分不同,影响了锶的分布;另一方面与沉积环境所决定的成岩环境有关。因此,利用微量元素锶的含量和 Sr/ Ca ×1000 比值可以判别沉积相。  相似文献   

19.
桂林地区上泥盆统碳酸盐岩沉积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积义 《沉积学报》1985,3(4):73-82
前言 桂林地区上泥盆统主要是一套海相碳酸盐地层,为岩溶发育的主要岩石之一。同期异相明显,可以划分为两个岩相:一是白云岩灰岩相,下部为桂林组,上部为融县组,整合接触,二是硅质岩扁豆状(瘤状)灰岩相,下部为榴江组,上部为三里组,整合接触。桂林组可与榴江组对比,属晚泥盆世早期沉积,融县组与三里组相当,属晚泥盆世晚期沉积。它们与下伏的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为整合接触,而与上覆的下石炭统岩关阶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浅层油气勘探进入中高成熟阶段,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已成为油气勘探和储量接替的重要领域,对上古生界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华北中南部淄博博山上古生界露头剖面为基础,通过详细踏勘实测,识别其发育的沉积相类型与沉积序列,明确其沉积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淄博博山地区上古生界自下而上可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共识别出障壁海岸、潮流、碳酸盐台地、三角洲和曲流河5种沉积相及8种典型沉积序列;本溪组-太原组发育障壁海岸相和碳酸盐台地相,山西组发育三角洲相,下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发育河流相和潮流相;研究区上古生界经历了由障壁海岸-台地复合沉积体系过渡为三角洲相,最终转变为河流相的沉积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