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蒙库铁矿是新疆规模最大的铁矿床,其成矿过程及成因复杂.据蒙库铁矿床不同地段矿体主要矿物共生组合情况、形成先后顺序及相互穿插关系,结合显微镜下矿石或矿化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总结了蒙库铁矿成矿作用特征.蒙库铁矿经历3个成矿期:海相火山沉积成矿期、区域变质成矿期和热液交代成矿期.区域变质成矿期包括浸染状-条带状磁铁矿阶段、块状磁铁矿阶段.热液交代成矿期包括钙硅酸盐交代阶段、硫化物阶段和方解石石英脉阶段.区域变质期是铁的重要成矿期,热液交代期是铜矿化期.据此,认为蒙库铁矿属喷流沉积-区域变质-热液交代多期多成因叠加的铁矿床.  相似文献   

2.
龚洪波  陈书富 《云南地质》2005,24(3):333-339
田蓬组地层成矿元素高背景值,为有利之矿源层。加里东期~印支期区域变质作用与成矿密切相关。变质热液长期、持续作用,矿源层内成矿元素随热液迁移,有利赋矿部位富集改造形成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3.
醴陵市雁林寺金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柳德荣  吴延之 《湖南地质》1993,12(4):247-251
金等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醴陵雁林寺金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中元古界冷家群浅变质浊积岩系。金矿化可划分为两期:第1成矿期,成矿流体可能为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热液;第Ⅱ成矿期,成矿流体应为韧性剪切作用形成的动力变质热液(局部地段为岩浆热液)。储矿环境为弱碱性弱还原环境。矿床具多因复成特征。  相似文献   

4.
宽坪银矿床是位于华北地块南缘崤山地区的蚀变岩型矿床。本文对宽坪矿床开展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宽坪银矿床成矿阶段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Ⅰ期LV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1℃~330℃,平均为252℃,盐度为8.5%~16.4%,平均盐度为12.63%,流体具有中等盐度和低密度的特性,推测Ⅰ期成矿热液应为岩浆热液-变质热液的混合;Ⅱ期LV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5℃~316℃,平均为216℃,盐度为0.19%~18%,平均为6.13%,较Ⅰ期温度平均下降36℃,盐度平均下降6.5%,推测Ⅱ期成矿热液应为变质热液-岩浆热液-雨水的混合;Ⅲ期成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6℃~265℃,平均为192℃,盐度范围为0.18%~16%,平均为7.73%,Ⅲ期成矿温度较Ⅱ期平均下降24℃,支持大气水的混入,但流体盐度较Ⅱ期略升,可能跟岩浆流体减弱、变质流体成矿作用增大有关,推测Ⅲ期成矿热液应为变质热液-雨水的混合。综合分析认为:(1)宽坪银矿床成矿期成矿温度为中低温;(2)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后期有变质热液与雨水的混入,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带上来的深源物质。  相似文献   

5.
柴家庄金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家庄金矿位于西秦岭褶皱系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李子园—吊把子金矿带上,赋存于柴家庄二长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的丹凤群地层中,严格受NE向及NNW向断裂控制。矿床形成经历了火山沉积期、区域变质期、构造热液成矿期及岩浆热液成矿期4个阶段,属沉积变质—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改造的变质热液金矿床。岩体外接触带0~2km范围内的NE向、NNW向断裂构造带是找矿的最佳方向。  相似文献   

6.
罗勇 《矿床地质》1992,11(3):277-285
镁质碳酸盐岩型温石棉矿床是成矿热液交代镁质碳酸盐岩生成的,一般均产于地台环境。按地台稳定性不同,成矿环境分为地台隆起区的基底建造类型和地台拗陷区的盖层建造类型。产于地台隆起区的矿床,以前震旦纪镁质碳酸盐岩为控矿层位。产于太古代及早、中元古代深变质结晶基底中的矿床,由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过程中的变质热液交代碳酸盐岩成矿。产于晚元古代浅变质褶皱基底(扬子准地台)中的矿床,以岩浆期后热液或接触交代(湿矽卡岩)热液为成矿热液来源。产于地台拗陷区的矿床,均以震旦纪镁质碳酸盐岩为控矿层位。其成矿时期较晚,一般与拗陷区内岩浆活动同期,由岩浆期后热液或接触交代(湿矽卡岩)热液对镁质碳酸盐岩进行交代成矿。  相似文献   

7.
钟日晨  李文博  霍红亮 《岩石学报》2015,31(6):1735-1748
霍各乞大型Cu-Pb-Zn矿床地处华北陆块北缘的狼山-渣尔泰山成矿带。该矿赋存于元古代带裂谷沉积岩系,矿区内围岩发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并遭受剪切变形。赋矿围岩主要包括石英岩、云母片岩、碳质千枚岩、大理岩。此外,在赋矿围岩中存在铁建造层位,主要由磁铁矿及富铁角闪石构成。该矿的Cu-Pb-Zn矿化受剪切带控制,且发生于围岩剪切变形的晚期,退变质抬升阶段。成矿流体为变质流体。尽管霍各乞矿床Cu-Pb-Zn均显示后生热液矿化特征,矿床中硫化物却普遍具有元古代两阶段铅模式年龄(约1000Ma),表明成矿元素最初起源于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过程。此外,硫化物普遍富集重硫同位素,亦表明其最初来源于海水中硫酸盐的还原。为揭示Cu-Pb-Zn矿化及围岩变质时代,我们对围岩铁建造中的变质角闪石及成矿期的热液黑云母进行39Ar/40Ar年代学测试。围岩铁建造中的变质角闪石坪年龄为271.4±29.5Ma,代表峰期变质年龄。成矿期热液黑云母坪年龄为239.8±3.4Ma,代表Cu-Pb-Zn热液矿化时代。霍各乞热液矿化年龄略晚于围岩峰期变质年龄,这与该矿退变质期成矿的现象非常吻合。由于岩石在其退变质阶段无法产生变质流体,霍各乞Cu-Pb-Zn矿化的成矿流体来自深部岩石的进变质脱水。据此提出霍各乞矿床两阶段矿化模式:元古代期间,伴随海底热液活动发生同生沉积期Cu-PbZn预富集,形成富含成矿元素的裂谷火山-沉积岩。在印支期(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的变质过程中,这些经历预富集的裂谷岩系变质脱水,其中的Cu、Pb、Zn再活化,含矿流体向浅部迁移,形成受剪切带控制的变质热液Cu-Pb-Zn矿床。从更宏观的角度考察,霍各乞印支期Cu-Pb-Zn矿化事件并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中国印支期大规模矿化事件的一部分。霍各乞变质热液CuPb-Zn矿化实例反映了此次印支期事件的成矿类型多样性,进一步确证了在挤压构造体制下除岩浆热液矿床及造山型金矿外,在某些特定地质背景下还可以形成变质热液型贱金属矿床。除霍各乞Cu-Pb-Zn矿床外,在狼山-渣尔泰山及临区发育若干印支期大型-超大型造山型金矿床。这些造山型金矿具有与霍各乞Cu-Pb-Zn矿床相似的地质特征,且形成于相似的大地构造背景。相比于形成造山型金矿,形成霍各乞等变质热液Cu-Pb-Zn矿床需要更为苛刻的地质条件。除形成造山型金矿所需的地质条件外(如变质作用、剪切带活动),形成Cu-Pb-Zn矿床的变质流体源区需要经历Cu、Pb、Zn预富集;此外,搬运大量的Cu需要富含CH4的还原性变质流体,这就要求成矿体系中存在富含有机质的岩性层。因此,在发育造山型金矿的地区,叠加上述有利地质条件之处具有形成大型变质热液Cu-Pb-Zn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托克赛中型铅锌矿位于西天山成矿带赛里木微地块。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喷流沉积、变质改造和岩浆热液3个时期。喷流沉积期具典型SEDEX矿床特征,"岩控性"与"层控性"明显,成矿流体以海水为主;变质改造期发育富液相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210℃~271℃,w(NaCleq)为12.7%~13.6%,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变质热液;岩浆热液期发育富气相、富液相和含子矿物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190℃~341℃、w(NaCleq)为4.8%~40.8%,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矿床的矿源层形成于古元古代的海底喷流沉积环境,后期经历了变质改造和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9.
邵军  李兰英 《地质与资源》2002,11(3):147-151
元古宇辽河群盖县组是一套黏土、半黏土质陆源碎屑沉积夹中-酸性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沉积建造,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形变质作用,导致岩石中的硅质成分分异而形成硅化石英脉,同时,岩石中的成矿物质也发生了初步的迁移和富集.燕山期的花岗岩浆活动交代重熔了变质岩系,变质岩系中大量的成矿物质被活化、迁移至岩浆期后热液中,在成矿热液演化为偏酸性-还原性条件下,金等成矿元素发生了沉淀作用.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特征表明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盖县组变质岩系,成矿热液为岩浆期后热液.伴随岩浆活动产生的一系列剪切构造既为成矿热液运移提供了通道,也为矿质沉淀提供了有利空间.新甸金矿床属于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
黄泥坪金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北缘,是龙门山造山带北段新发现的一个重要的中型金矿床,研究程度较低,蚀变矿化分布特征和矿床成因仍不清楚,需要新的勘查方法和思路开展下一步找矿工作。基于详细的矿床地质和短波红外光谱(SWIR)研究,发现黄泥坪金矿床的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毒砂化、白云母化、硅化和碳酸盐化,白云母通常呈细小鳞片状分布于毒砂和黄铁矿的周围,金主要以不可见金的形式存在于毒砂和黄铁矿中。汉树沟、山关石、柳树坪和石罐子4个矿段应属同一成矿系统,其中汉树沟和山关石矿段的蚀变矿化期次可分为早期变质成矿期和晚期热液脉成矿期,变质成矿期包括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浸染状毒砂-黄铁矿阶段,热液脉成矿期包括石英-方解石粗脉阶段和毒砂-黄铁矿-方解石细脉阶段。变质成矿期发生了第一次金矿化,热液脉成矿期发生了第二次金矿化。SWIR勘查应用研究发现,矿体上盘千枚岩和下盘变质砂岩中发育较多Al–OH吸收峰位值较大的变质成因多硅白云母,而矿化部位则主要发育Al–OH吸收峰位值较小的热液白云母,Pos2200≤2202.5nm可作为热液白云母族矿物与变质成岩白云母族矿物或者二者混合相(指变质成岩白云母族矿物占主导...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盖县猫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猫岭金矿床赋存于早元古代辽河群盖县组变质岩系内,空间上与印支期猫岭似斑状花岗岩体关系密切,两者相距仅0.2km,花岗岩体本身有金矿化及蚀变现象。矿床的成矿热液为一种氧逸度较低、富集碱金属及卤族(特别是Cl)元素的热液,其δD=-77——80‰,δ18O=6.05-7.38‰,δ34S=6.15-10.3‰。矿床的矿石铅与猫岭花岗岩体长石铅的同位素组成不尽一致。根据上述特征可认为:猫岭金矿床为与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的、典型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但金属成矿物质除成矿热浪本身带来外,部分还由成矿热液萃取自容矿围岩-辽河群盖县组。  相似文献   

12.
贾斌 《地质与资源》1995,4(1):13-19
辽南营口地区的猫岭金矿、黄家营子金矿、金厂沟金矿、隈子金矿等,金矿矿区内的矿石铅和中生代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钾长石铅都是二个阶段的异常铅,二者的铅同位素组成近于一致,其中猫岭金矿的铅同位素组成与元古宙盖县组变质岩的铅同位素组成近于一致,表明成矿物质来自中生代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盖县组变质岩。由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看,这些金矿的成矿热液主要来自于花岗岩浆热液,混有少量的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13.
柴蚂金矿床位于陕西凤太矿集区的西北部,矿体产于长沟-八卦庙向斜和长沟-打柴沟背斜核部和两翼的NWW向脆韧性剪切构造带中,赋矿地层为上泥盆统星红铺组的斑点状铁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金矿化类型包括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2种。成矿过程划分为早期石英-碳酸盐阶段、主成矿期石英-碳酸盐-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石英脉阶段。对主成矿阶段热液蚀变形成的绢云母开展40Ar/39Ar测年研究,获得坪年龄为(219.0±2.0)Ma,指示其成矿作用始于219 Ma左右,即晚三叠世。前期工作获得该阶段碳酸盐矿物的Sm-Nd同位素年龄为(203.0±1.6)Ma,2个年龄值可能限定了成矿作用的上限与下限。结合前人有关区域地质与成矿作用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柴蚂金矿床属于造山型金矿床,其成矿作用的多阶段性与剪切带长期演化过程中的构造递进变形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查册桥金矿是近年来在江南过渡带发现的一个金多金属矿床,本文对该矿床与矿化有关的蚀变花岗闪长斑岩中绢云母进行了~(40)Ar-~(39)Ar年龄测试,获得蚀变岩金矿石绢云母坪年龄156.9±1.6 Ma,等时线年龄152±28 Ma和矿化强蚀变花岗闪长斑岩绢云母坪年龄142.1±1.3 Ma,等时线年龄137±13 Ma。程檀矿段与牛头高家矿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0℃左右,氢氧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热液以岩浆热液为主。结合本区及邻近矿区相关研究成果,本区金矿主要为浅成、低温型,成矿物质和热液具有多来源特征,原生金矿以微细粒浸染型为主,具类卡林型金矿矿化特征,其年龄值分别对应于燕山期不同阶段构造活动和成岩成矿作用时代,其成矿过程经历了中侏罗世韧-脆性挤压构造变形和蚀变、矿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与岩体侵入相关的金多金属矿化,以及早白垩世中、晚期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冲钼矿是大别成矿带东段近年新发现的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床,其矿床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少见报导。该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斑岩-矽卡岩型钼钨-多金属矿床研究成果,同时对指导区域找矿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研基础上,对大别成矿带西冲钼矿区出露的主要岩石单元、矿化和蚀变特征、细粒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成岩年代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出露的主要侵入岩单元由老至新依次为:石英二长岩、细粒花岗岩(130.8±1.1Ma)及双峰式脉岩组合(131.9±1.4Ma和131.3±1.6Ma),其均为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产于华北与扬子陆块拼合后的陆内环境。矿化类型以脉状、网脉状和浸染状为主,为一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床。矿区蚀变发育,包括黑云母-磁铁矿化、钾长石化、硅化、石英-绢云母化、石英-绿帘石化、绿泥石-碳酸盐化和泥化,且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带规律。矿区已知矿化、蚀变及Cu-Mo化探异常的空间展布与细粒花岗岩关系密切,且细粒花岗岩中具有高的Mo含量,表明该矿床的形成主要与细粒花岗岩有关。岩石化学结果表明,细粒花岗岩属过铝质-准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质过渡岩石,锆石U-Pb年龄与双峰式脉岩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其均形成于大别造山带大规模伸展背景。  相似文献   

16.
辽南猫岭、黄家营子和金厂沟金矿的含矿流体为H2O-NaCl-CO2体系。流体包裹体的爆裂温度曲线的爆峰次数与含金石英脉的金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猫岭金矿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其CO、CH4、CO2、N2、O2、H2的摩尔百分数有所降低,而H2O则有所增高。流体包裹体的CO2/H2O比值与含金石英脉的金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其离子成分的SO42-/Cl-比值与石英脉金含量呈反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猫岭金矿和黄家营子金矿为岩浆热液与地下水混合热液成矿。矿液从猫岭金矿向黄家营子金矿方向流动,这两个金矿的成矿流体为低盐度、酸性、强还原环境。金厂沟金矿的成矿热液亦为岩浆热液和地下水混合热液。其成矿流体亦为低盐度、强酸性、强氧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刘斌  余昌涛 《地质与资源》1994,3(2):103-106
辽南猫岭金矿床是低品位细脉浸染型金矿床,矿体为含金石英细脉和含金毒砂-黄铁矿化绢云千枚岩。本文研究了该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的物质来源,认为其成因与岩浆活动有关。本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猫岭细脉浸染型金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8.
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安家营子金矿是一赋存在花岗岩中的复合型金矿,既有石英脉型矿化,也有蚀变岩型矿化,矿区发育广泛的热液蚀变。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系统采样、镜下鉴定,详细研究了安家营子金矿蚀变岩的类型、矿物组合、空间分布以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蚀变岩的分带性、成矿流体的演化等。结果表明,安家营子金矿主要受NNE向脆性断裂的控制,蚀变岩即分布在断裂的影响范围内。主要的蚀变类型有钠长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和黄铁绢英岩化等,其中钠长石化在整个矿区均有分布,其余蚀变则分散在不同的独立区域。热动力学数据表明,安家营子金矿早期成矿流体K^+含量不高,可能相对富Na^+,因此钠长石化大量出现;随着钠长石的大量形成,流体成分演化至绢云母和钾长石的稳定范围,并出现绢云母化,但钾长石保持稳定。随着流体进一步演化至绢云母的稳定范围,绢英岩化开始大量出现,并且斜长石和钾长石基本消失,形成矿区主要的蚀变岩型矿体。安家营子金矿形成于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快速隆升期,因此控矿的次级脆性断裂构造的性质在拉张和剪切之间波动,导致蚀变分带不明显,也使得脉状矿化和蚀变岩型矿化叠加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甘肃枣子沟金矿围岩蚀变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子沟金矿位于新堡—力士山复背斜南翼之合作—岷县区域断裂带南侧,是西秦岭西段近些年发现并勘查的大型金矿床之一。其围岩蚀变发育,类型多样。发育有区域地层变质期的面型热液蚀变作用和构造热作用的线型热液蚀变作用两类主要蚀变,其中线型蚀变中的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及辉锑矿化等蚀变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可作为夏河—合作金矿富集区找矿...  相似文献   

20.
甘肃李坝金矿围岩蚀变与金成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秦岭地区是目前国内造山型和卡林型金矿找矿的热点地区之一,已发现的甘肃李坝造山型金矿为超大型规模。以李坝金矿6号矿带为例,系统地研究了其蚀变矿物组合、近矿围岩蚀变分带及相应的金矿化特征,总结了矿床(带)的蚀变分带模式。该模式具典型的中心式环带结构,可分为3个蚀变带,由中心向外依次为黄铁绢英岩化带、绢云母化带和绿泥石化带。蚀变矿物组合分别为黄铁矿+绢云母+石英±毒砂±白云母±电气石±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石英+黄铁矿±黑云母及绿泥石+黑云母±绢云母±黄铁矿;与这3个蚀变带相对应的是金的富集带、矿化带和无矿带。蚀变岩石物质组分迁移分析表明,围岩蚀变及其分带是热水流体/岩石反应时岩石化学组分发生迁移的结果,矿化伴随着蚀变发生,且金矿化与黄铁矿化和浸染状硅化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