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山东安丘地区郯庐断裂带古近纪冲积物震积岩序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洪水  张增奇 《地质科学》2006,41(2):208-216
在郯庐断裂带的安丘—夏庄箕状盆地的古近纪朱壁店组厚层冲积层中,发育许多震积岩层。它们是由地震液化、地震裂隙充填、振动塌落、地震断裂和地震沉陷作用而形成的震积岩组合。通过野外观测、室内鉴定和比较地震地质学研究,鉴别出了液化砂岩脉、液化砂岩墙、液化砂岩团块、裂隙充填砂砾岩墙、震塌岩、地震成因层内断裂及地震沉陷构造等震积岩构造。根据震积岩构造的特征和有关的研究成果,本文建立了由A、B和C3个震积岩单元组成的震积岩序列。水饱和砂受强烈振动液化作用形成A单元;随后,由砂砾层或砂层的地震裂隙充填和震动塌落而形成B单元;最后,由层内断裂作用及地面沉陷作用生成C单元;该序列的3个单元反映了厚层冲积物的地震作用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剪切波速判别地震液化势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阐述了剪切波速判别地震液化势的可行性, 对目前国内外各种剪切波速判别地震液化势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 指出公式(6)是一实用、可靠的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3.
《岩土力学》2017,(12):3643-3648
利用集集地震静力触探试验(CPT)数据,对基于CPT测试的Robertson液化判别方法和Olsen方法进行了检验,两个方法对液化点判别成功率分别为82.61%和80.43%,对非液化点判别成功率分别为31.82%和44.32%。CPT液化判别方法对液化点判别基本可靠,但对非液化点判别准确性较差。对集集地震标准贯入试验(SPT)数据,美国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EER)推荐的SPT液化判别方法对液化点和非液化点判别成功率分别达到92.41%和94.35%。SPT方法判别成功率非常高,整体准确性远高于CPT方法。另一方面,CPT的土分类图可以同时反映土的种类与强度,甚至可以对集集地震液化土与非液化土进行区分。对于细粒土的液化初判,CPT土分类图也优于SPT方法中的黏粒含量指标。因此,土分类图是CPT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各项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Fuzzy特性,利用Fuzzy模型判别理论,建立了土液化类型的数学模型,对于多因素有: (j:1,2……m是因素数、j~*是两因素间的并数) 其对应的隶属函数是: 通过对两个不同国家和不同土类的实例检验,证明该模型的工程效果良好。本文还根据与贝叶斯(Bayes)统计决策准则相类似的模糊决策准则,提出了该模型的判别成功率:液化达78.86%,不液化达77.48%,其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引入了“集团有监分类”的概念,从而使土的液化类型的自动判别能与地震宏观调查(经验)相配合,取长补短,为了检验所建立模型的清晰性,本文还提出了模型间隔离度的计算公式: (k=Ⅰ′Ⅱ′是模型分类号) 它能定量地指出造成隔离度的原因,从而指示我们该用什么因素区分土的掖化判别更有效,这为地震宏观调查时,选择因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国内震积岩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事件。震积岩是在地层中具有古地震事件纪录的一类岩石的总称。对其研究可为地壳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在地震过程中,震积作用可以形成特殊的标志性特征:如震动液化泥晶脉;微褶皱;层内阶梯状断层;自碎角砾岩(震塌岩);液化均一层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学者建立的几种陆相和海相震积岩序列:如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海相序列);大陆边缘震积岩序列;萨布哈震积岩序列(海陆过渡带序列);陆相碎屑岩地震液化序列(陆相序列)。同时,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由震积岩、海啸岩和震浊积岩组成的四种地震沉积组合;并指出了震积岩在构造演化解释、石油储层地质及全球古地震节律方面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地震液化调查数据是液化判别方法构建、改进以及验证的重要基础,也是检验现有液化认识和理论的主要标准。通过吸收我国集集、巴楚和松原等地震液化数据,将基于标准贯入试验(standard penetration test,简称SPT)锤击数的液化数据量库从121个增至465个。采用该液化数据库,对比研究了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液化判别方法(简称建规法)、2个双曲线模型以及循环剪应力比CSR简化方法等4种基于SPT液化判别方法的可靠性。结果显示:2个双曲线模型能够很好地判别液化和非液化数据,成功率超过85%,对液化数据和非液化数据的判别成功率保持均衡;建规法以及CSR简化方法判别结果存在不足;地震烈度为7度区液化数据和非液化数据混合情况较多,不同液化判别公式判别效果均不够理想,而对8度区和9度区液化数据,4种方法判别成功率较高;与以往液化概率判别公式对比,基于CSR计算方法,采用新液化数据给出的液化风险评估概率判别公式虽然采用数据量不同,但公式预测临界线匹配良好;建规法存在明显不足,对饱和砂层埋深大于10 m的深层土液化判别结果过于保守。研究成果可为改进我国规范中液化判别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经验判别法和试验-分析法对荆沙长江公路大桥主桥墩基场地的地震液化进行了综合判别。对现在使用的有关地震液化判别“规范”的应用范围进行了拓展,虽然是初次尝试,但作者认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我国规范液化分析方法的发展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晓铭  孙锐 《岩土力学》2011,32(Z2):351-358
通过分析我国地震形势、液化震害潜在威胁以及震害防御工作现状,阐明了我国发展液化分析方法的客观需求,简要评述了我国规范中现有液化判别方法,总结了我国近来两次大地震液化考察经验,提出了与规范修订相关的研究设想。通过我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大陆地震重点监视区与第四纪沉积分布性态分析,说明了我国发展液化分析方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2003年新疆巴楚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液化震害考察结果,比较我国规范现状,提出了与未来规范的完善和发展相关的10个研究课题,包括:液化对设计谱的影响、 特殊土类液化判定标准、区域性的液化判别标准、场地液化概率评价、基于液化土层PGD的结构物损害估计、液化引起地裂缝的生成条件、基于剪切波速的液化判别方法、VI度区内场地液化及危害性判定、深层土液化判定以及场地液化的现场判定和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9.
李兆焱  孙锐  曹振中  石江华  董林  袁晓铭 《岩土力学》2010,31(12):3907-3912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地区发生的6.8级地震中出现了自199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我国大陆境内最为严重的砂土液化现象。以此地震液化调查为基础,检验包括我国规范液化判别方法、Robertson方法和Olsen方法的国内外现有静力触探试验为指标的液化判别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我国规范、Robertson方法、Olsen方法在对巴楚地震液化场地判别中,总体上非液化场地判别成功率高于液化场地判别成功率,非液化场地的判别成功率分别为88%、71%和88%,但对液化场地判别成功率分别为55%、73%和45%,明显偏于危险,原因需要进一步查明,建立适合局部地区的液化判别方法应是未来必须进行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轻亚粘土液化特性及现场判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75年海城地震,特别是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含有少量粘土颗粒(d<0.005毫米的细颗粒)的砂质和粉质土轻亚粘土的液化问题巳日益受到国内工程界的重视,研究轻亚粘土的液化应着重于两个方面:第一,液化特性,它与砂土液化之间有何异同之处,各种影响因素等;第二,建立可靠的现场判别方法。本文即这几年来我们对这方面研究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5 12汶川地震震后龙门山山前地表塌陷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 12汶川地震20余天后, 在四川省安县的安昌镇东南的李家院子村附近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地表塌陷坑并持续扩大。本文以李家院子地表塌陷坑群为研究对象, 根据其所在的地层、岩性、地下水、溶蚀作用和上覆土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定性的探讨了该塌陷坑群的成因。初步认定钙质胶结砂砾基岩的存在是地表塌陷的先决条件; 强烈的地震动导致基岩岩体碎裂、解体、塌陷、并压密, 同时出现超孔隙水压力, 这使上层土体失去支持并开始启动塌陷; 余震的地震振动荷载作用导致地下土洞的形成和发展, 地下水的变化起到加速作用; 上覆土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决定了塌陷坑在地表的浑圆形状。同时本文也注意到机械溶蚀和隐伏断层活动两种诱导因素的可能, 并简要阐述了相关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华东地区以地震地质确定性方法为场地工程勘察估算最大水平加速度的具体步骤,并指出如何考虑远、近场地震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使提出的场地地震动参数更加合理,从而达到提高重大工程的安全度。  相似文献   

13.
马宗晋  王琦 《地质学报》1992,66(4):315-326
按照地震线的判定原则,利用美国大陆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震中分布图,并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画出了美国大陆地区的地震线和地震密集带,分析了美国大陆总体的和分区的地震构造格局特征,并与中国大陆的地震构造格局作了比较。结果说明,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地壳内部活动构造的信息,大陆的地震构造格局不仅受原有构造格架和现今边界动力环境的控制,而且还可能受更高层次的全球构造动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03年青海德令哈地震序列的重新定位和发震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交切法对2003年4月17日德令哈地震序列的ML=6.7主震和截止至2003年10月25日的ML小于1.0级的余震,共117次地震事件进行了初始定位,并以双差地震定位法对这些地震重新进行精确定位。认为德令哈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37.566°N,96.509°E,震源深度为13km,余震震源空间位置分布与哈佛大学震源机制解给出的走向为294°的节面一致。德令哈地震序列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清楚地表明了穿过震区的走向NWW—SEE、倾向NE的大柴旦—宗务隆山现代活动断裂带是这次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同时表明该区域应力场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范围大致在N24°E—N34°E。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类比法和定量化方法对上海宝山区村镇民房震害损失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已有的和新建的民房提出抗震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成因及唐山地震机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徐常芳 《地学前缘》2003,10(Z1):101-111
文中首先给出了中国大陆上地幔高导层埋深图 ,对其物理成因作了解释。然后给出了中国大陆壳内高导层分布埋深图 ,因人们对壳内高导层的成因有多种看法 ,所以文中进行了讨论 ,并认为卤水成因说更有说服力。文中对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构造成因作了简要阐述。最后 ,由于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分布埋深与强地震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作为实例 ,文中给出了唐山地区地壳结构 ,阐述了地壳内深部流体在地震中的作用 ,并给出了主要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辩证思维方法运用于西安地裂缝研究中,阐述了西安地裂缝的时空观和间隙性,指出地裂缝的活动和地震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也不足以抑制一次大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7,自引:1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中国早、中和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诸文的继续[1-3]。在笔者等的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的地质资料,编制出了中国早奥陶世早期和晚期岩相古地理图两幅,并撰写出本文。在华北地区,作图单位分早奥陶世早期和晚期,以冶里期和马家沟二期分别代表其早期和晚期。在华南地区,作图单位亦分早奥陶世早期和晚期,以新厂期和宁国期分别代表其早期和晚期。在西北地区和其他地区,作图单位均为早奥陶世,不分早期和晚期。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研究程度较高,其岩相古地理图和相应的文字论述都是定量的和比较详细的。其他地区的研究程度较低,其岩相古地理图和文字论文都是定性的或概略性的。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都有确切的定量资料和定量图件为依据。这种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图对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矿产的预测和勘探最有用处。中国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的基本格局仍和寒武纪各世的一样,是两槽和三台相间分布。两槽即天山北山蒙辽吉槽地和昆仑秦岭槽地,三台即准噶尔蒙兴台地、塔里木柴达木华北台地和西藏华南台地。这些古地理单元及其次级古地理单元的范围和特征,有些与晚寒武世或中及早寒武世的相同或基本上相同,有些则大不相同,这是由早奥陶世的大范围的海侵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已在《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中, 对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区地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及其特征进行了论述, 本文通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地震活动特点, 利用区域地震资料采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地震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及预测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同时在灾区也形成了大量高陡斜坡堆积体,有的位于河流岸边,有的位于泥石流沟内,有的位于居民点及重要基础设施周围。在雨季来临时,强降雨对斜坡堆积体影响的大小对灾后重建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室内物理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了在软岩地区的这类坡面堆积体产生运动的条件,并给出了粗颗粒的含量对坡体产生失稳的影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