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应紹奋 《地质科学》1959,2(1):18-21
成矿预测图的编制是一个新的工作,是苏联B.A.奥布鲁布切夫院士在1932年首先提出了对金属成矿进行预测,后有阿尔汉格尔斯基和C.C.斯米尔诺夫两院士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奠定了初步的成矿预测的理论基础,在1951年以后,苏联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地质科学研究所,编制成功150万分之一的中哈萨克斯坦的主要矿种预测图。它不仅指导了实践找矿工作,并进一步丰富了成矿预测的理论。在我国,这项工作也逐渐在开展起来,现将我们在工作中所收集的有关成矿预测图的编制方法和要求,以及一些体会介绍出来以供参看。  相似文献   

2.
邝泰山  裴洁 《地质科学》1966,7(1):89-94
沉积的碳酸盐岩石主要是由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的碳酸盐矿物组成。对于碳酸盐岩石中二氧化碳、氧化钙、氧化镁的测定,在例行的分析中,都是单独取样,分别以吸收重量法或容量法测定二氧化碳,以草酸铵-高锰酸钾容量法测定钙,而镁则根据 CO2与 CaO 的含量之差数来求得,或用氢氧化钡标准溶液使镁沉淀,于滤液中用盐酸滴定过量的氢氧化钡而测定镁。为了缩短分析时间,简化操作手续,节省试剂,作者提出了在以酸碱容量法测定 CO2后,在同一份样品中,以 E.D.T.A.络合滴定法进行钙和镁的连续测定方案。通过二年来的实践证明是完全可行的。它的特点是比较经济准确简便快速,因此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东生  吴子荣 《地质科学》1960,3(5):269-272
苏联著各新构造学家尼古拉耶夫教授于1958年夏应中国第四紀研究委員会和水利电力部的邀請在北京专門对新构造和与之有关的工程地貭問題作了系統的讲学。因为新构造的研究不仅在理論上对我国广大的地貭工作者还是一个比較新的課題,同时也是在进行大規模工程建設实践中所必須注意的問題,所以这次耕学引起了国內各方面的极大的注意。中国第四紀研究委員会征得尼古拉耶夫教授的同意,并由他本人对原耕稿进行了补充和訂正以后送請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大家盼望已久的文集現在出版了。这是我国地貭界的一件喜事。回忆在1958年夏季尼古拉耶夫教授在順利完成了对許多重要工程建設地区的指导工作以后,为了滿足我国地貭工作者的要求,立即开始了这次讲学,这种深厚的友情是我們深为敬佩的。  相似文献   

4.
叶大年  刘嘉麒 《地质科学》1997,32(3):249-253
赵宗溥教授今年80周岁,从事地质工作已经60年。他在中国地质学界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著称,又以敢于开拓、不囿成说而闻名。他的研究领域广博,在变质岩、火山岩、前寒武纪地质、矿物学和矿物材料学以及大地构造学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西康系”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30年譚錫畴和李春昱在四川西部(原西康省)进行地貭調查吋,曾将康定以西的一套黑灰色板岩、頁岩和砂岩,以及綠灰色板岩和砂岩的地层命名为“西康系”,并在雅江以西地区采得植物化石。化石多为Podozamites,故将“西康系”与香溪煤系对比,并将它划归侏罗紀(見譚錫畴、李春昱,1959:四川西康地貭志)。黄汲清在1945年所著的“中国主要地貭构造单位”一书中,曾列举了五点証据,否定“西康系”为侏罗紀地层,并认为主要属古生代。在1955年所出的“康藏路线地貭图”中,将“西康系”地层另命名为“札科系”,将其时代定为二迭紀。1958年甘孜地貭队将它划为石炭二迭紀,另外亦有人将它定为石炭紀。总之,这套地层的时代,长期以來是爭論不休的。  相似文献   

6.
新疆柴窝堡湖沉积物中环境敏感粒度组分揭示的环境信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柴窝堡湖沉积物剖面和流域表层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结合沉积剖面年代序列,研究了柴窝堡地区的环境演变与沙尘暴事件。首先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对柴窝堡湖沉积物剖面粒度不同粒级组分含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湖泊沉积物的物质来源,获得了两个主控因子F1和F2,它们控制了湖泊沉积物近97.7%的粒度变化特征。研究表明,F2代表了以57 μm为众数粒径的次总体,主要来源于地表风沙侵蚀;而F1为以7 μm为众数粒径的次总体,主要受流水作用控制。进而通过粒径-标准偏差法,提取了湖泊沉积物中环境敏感粒度组分,风成组分C2(20~209 μm)反映了区域风沙活动的历史,并揭示了1910-1930年和1980-2000年为百年来的两个沙尘暴相对活动强烈的时期。沉积物中记录的1980年和2000年左右的沙尘事件与器测记录及历史文献记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最后利用均值突变诊断分析,发现柴窝堡湖地区1910年前后存在近百年来最强的沙尘事件,揭示了近百年来该地区一次最强的环境突变事件。   相似文献   

7.
鲍温(N. L. Bowen)在他的关于斜长石熔融特性的经典论述中曾证明,钠长石(NaAlSi3O8)和钙长石(CaAl2Si2O8)在高温下形成一个连续的固溶体系列,他按照理想溶液的模式对其试验资料进行了解释。许多年来,岩石、矿物学工作者一直试图以鲍温1913年的斜长石系统的实验研究为基础,找出岩浆岩中斜长石结晶温度与平衡共存的斜长石晶体和液体成分间的关系。库多和韦尔(A.M. Kudo和D.F. Weill)首次获得成功,他们于1970年,主要根据花岗岩和钠长石-钙长石二元系的实验资料,用一种经验的方法建立起一个地质温度计,目前已被通称为Kudo-weill斜长石地质温度计。  相似文献   

8.
蓟县北部山区居燕山中段南翼,以我国北方震旦纪地层发育著称。本区地质屡经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唯第四纪地质至今尚少人注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兴修水利工程,特别是山区寻找地下水源,都需要着重解决第四纪地质问题。 1974年春和1975年夏,我们先后两次在本区下营、小港等地进行调查,发现一些丘陵顶部黄土层之下埋藏着一种具有冰川作用痕迹的泥砾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用线性预测理论研究地震中长期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长期以来,人们十分注重对地震的时间、空间序列进行研究,以探索地震发生的规律和进行预报。过去相当多的工作讨论了地震的周期性,地震在空间分布上的填空性及迁移规律问题。引入现代统计方法研究地震的时空序列,就有可能在更一般的条件下对原因和过程都尚未清楚的地震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概括出某些数学模型进行外推预测。  相似文献   

10.
丁奎首 《地质科学》1980,15(2):167-171
1974年于祖相等同志著文报导,在我国某地含铂岩体中发现了红石矿这一铂族新矿物,该矿物不久得到国际新矿物委员会的通过。1976年红石同志在地球化学上发表了产在同一地区的另一新矿物,即等轴铂铜矿。从两篇文章来看,这两种矿物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颇为相近,但前者被定为六方晶系,而后者为等轴晶系,所求得的晶胞参数更是大不相同。对此,国内一些矿物工作者曾提出一些疑问。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除对上述矿物所有资料进行认真对比和分析外,又补做了一些实验研究,认为此两种矿物完全属于同一矿物。以下简要地报导我们的分析结果及看法,以资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1.
Benxing Zheng 《GeoJournal》1988,17(4):525-543
The uplift of the Himalaya and Qinghai-Xizang plateau began at the end of Pliocene to the beginning of Early Pleistocene, changing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Asia, enhancing the South Asian monsoon and enormously effecting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glacial development.According to the evidence of glacial deposits, geomorphology, paleobiology, paleopedology, etc., at least four glaciations can be recognized. The uplift of the Himalayas was earlier than that of other mountains, so that the glaciation occurred in Early Pleistocene, forming small piedmont glaciers on the N slope, whils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ere wide short valley glaciers on the S slope. During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he height of Himalaya was about 4000 m a s l, the monsoon was strong, and much water vapour reached the interior of the plateau, the most favourable period for glacial development. Great piedmont glaciers and small ice caps formed on the mountains N of Himalayas and great valley glaciers occurred on the S slope, but no great ice sheet covered the plateau.During the early Late Pleistocene, the Himalayas had risen to over 5000 m asl, forming a barrier against the incursion of the Indian monsoon, so that the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sharply on the plateau N of Himalayas, thus diminishing the extent of the glaciation. But on the high mountains of the S part of Xizang and on several high mountains of the S slope of the Great Himalaya, the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and the extent of glaciation reached a maximum. Since Last Glaciation,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alpine zone has decreased more sharply, the climate has become drier and colder, becoming unfavourable for glacial development.During the Holocene, three stages may be distinguished, i.e. the recession in Early Holocene (10,000-8000 BP); the disappearance of most glaciers in the Hypsithermal period in Middle Holocene, (8000-3000 BP); and the neoglacial fluctuations in Late Holocene (3000 BP up to present). The glaciers of the Neoglaciation advanced several hundred meters or even 3–5 km farther than existing glaciers.  相似文献   

12.
珠穆朗玛峰北坡冈瓦纳相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集祥  郭师曾 《地质科学》1976,11(4):291-322
于1975年我国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察活动中,在地质方面获得了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等方面比较珍贵的资料。珠峰科考资料研究的新成果是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推动下取得的。本刊将发表《珠穆朗玛峰北坡冈瓦纳相地层的发现》等相互联系的一组文章,从地层、沉积、古生物的角度,以较丰富的资料证实了珠峰北坡冈瓦纳相地层的存在,这对于探讨珠穆朗玛峰及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和地质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共和盆地剖面第四纪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演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沉积了较厚的第四系,详细地记录了共和盆地第四纪环境变化。通过对共和盆地第四系沉积序列特征和孢粉组合特征的分析,结合热释光测年,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共和盆地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并将其分为两大阶段:早期为湖相沉积阶段(中更新世晚期~0.079Ma),气候相对温和。晚期为河流和风成沉积阶段(79.2ka~至今),气候相对干旱。早期阶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气候期和五个气候亚期。总体上,共和盆地自早更新世以来由偏湿气候逐渐转变为干旱气候,古植被由森林植被逐渐转化为森林草原型植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早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改变了西南季风气候格局所致。   相似文献   

14.
综合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早期记录的研究进展和典型盆地地层、沉积、古生物、古环境研究的系统成果,扎达盆地香孜组上部冻融层的出现代表了区域的古海拔达到了高原冰缘的高度,即3 500 m以上.这一段地层的时代可能从2.3 Ma前后开始.并与贡巴砾石层下部冰水沉积层的时代基本一致.卓奥友冰期和希夏邦马冰期的时代与扎达盆地沉积结束后,直接覆盖其上的终碛垄和冰碛垄的时代大致相当,展现了这一时期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岳冰川进一步发育,也说明喜马拉雅山脉作为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地区开始冰冻圈的环境很可能在早更新世早中期.川西地区的早更新世的冰川沉积说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附近地区这一时期已经抬升至冰冻圈高度,但是,海拨高度与气候环境与喜马拉雅山脉应有不同.具体的时代仍需要深入工作.青藏高原普遍开始冰冻罔记录是在中更新世早期.伴随着全球冰期的到来,这一时期的冰川作用在青藏高原最为发育和广泛.这些暗示着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早期整体性地较快速抬升进入冰冻圈,即海拔3 500 m以上.详细的过程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郭旭东 《地质科学》1975,10(3):253-264
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高大与最年轻的山脉之一。自第三纪以来,随着海洋历史的完结和不断上升,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第四纪时期,本区古气候的变化更为引人注目。地壳表层岩石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和高山气候环境下,曾经受过种种不同程度的风化作用,与陆地表面物质重新分异和组合的同时,各种化学元素也相应地发生过迁移和富集。因此,作为特定气候产物的风化壳类型和地球化学内容都是富有特色的。  相似文献   

16.
珠穆朗玛峰地区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理华  刘东生 《地质科学》1974,9(3):209-220
这篇关于珠穆朗玛峰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简要报导,是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1966-1968年科学考察成果的一部分。常承法、郑锡澜已经阐明了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质构造特征,我们则着重于讨论本区晚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探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实际上是对地球上最高大的高原和最年青的山脉近期活动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第四纪冰川与环境演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李世杰  李树德 《冰川冻土》1992,14(4):316-324
  相似文献   

18.
M.Kuhle把青藏高原外缘山地的山麓泥石洪流堆积误认为冰碛,推算出高原上末次冰期雪线普遍比今降低1100-1500m,已低于高原平均高度,以此推断在青藏高原形成了统一大冰盖。本文根据中国学者大量的研究事实和确凿的冰川作用遗迹,重建冰期雪线分布高度,提出了“分散的山地冰川”的观点,并从古气候学和高原构造隆升等方面分析了原因,以此论证了“大冰盖说”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9.
罗布泊东部阿奇克谷地第四纪古地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罗布泊东部阿奇克谷地中部AK1孔及露头剖面第四纪沉积特征的综合研究,初步分析了阿奇克谷地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与古地理演化。结果表明,阿奇克谷地第四纪古地理受上新世以来区域构造控制,谷地两侧北山及阿尔金山的隆升,一方面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同时也控制了其沉积环境的演化。其中第四纪以来阿奇克谷地沉积环境有两次明显变化,早更新世中期谷地中开始出现湖相沉积;中更新世晚期湖相沉积范围扩大,为罗布泊湖的大发展期。晚更新世谷地两侧普遍出现砾石层,与中更新世呈不整合接触,表明构造抬升造成湖泊退缩。晚更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环境波动变化加快。  相似文献   

20.
贡嘎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及冰期划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对贡嘎山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分析,对该区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三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晚更新世的末次冰期,以及全新世的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中更新世早期的冰期冰川为半覆盖式冰川类型,规模不大;中更新世晚期的冰期冰川是本区最大冰川作用时期,形成网状山麓冰川,东坡冰川曾达磨西台地;晚更新世冰期冰川以山谷冰川为主,以后规模逐次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