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于工业CT图像结构复杂,存在各种伪影,并且灰度分布呈现区域性质等特点,难以准确找出分割阈值,为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工业CT图像的分割算法。首先利用最大类间方差法和图像处理方法处理了外层伪影,然后利用聚类迭代的方法处理中心空气,得到感兴趣的区域。实验结果表明,此算法能够对具有先验知识的工业断层图像准确地提取感兴趣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基于区间值模糊C-均值算法的土地覆盖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区间值数据描述聚类原型特征更符合遥感数据的模糊性特点,即传感器获取的地物反射光谱的不确定性和不均匀性在影像上的反映.本文以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区间值数据模型,并提出一种区间最大相异度量方法,进而进行基于区间值数据的模糊C-均值聚类.利用珠三角地区SPOT5卫星和青海玉树附近的TM影像数据进行基于区间值模糊C-均值算法的土地覆盖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区间值数据的模糊C-均值算法兼顾了模糊聚类的泛函特性和地物反射光谱的条带特点,从而可以明显改善聚类效果,尤其可以降低"同物异谱"现象对聚类结果的不利影响,而区间最大相异度量可实现基于多波段遥感影像构建的区间向量的最大可分离度,有效抑制类间光谱混叠造成的错分现象,进一步改善聚类效果,最终结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  相似文献   

3.
图像分割多阈值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医学图像分割是CT图像的三维重建等后续操作的基础,分割的准确性对医生判断至关重要。本文深入研究阈值分割算法、开发出一款将医学图像进行多阈值分割的实用软件。方法:此软件是利用VC 编程工具进行开发。其功能模块主要是利用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开发包MITK中的输入文件将输入数据利用像素值进行提取并处理。结论:相对于单阈值分割,多阈值分割有着诸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计算机辅助诊断(CAD)和未来治疗中,提取已分割好的CT肝脏组织中的兴趣区。方法:利用熵分割算法对CT肝脏组织的兴趣区进行自动分割,并和专业医生手工分割的兴趣区作比较。结果:分割的兴趣区与专业医生分割的兴趣区相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获取兴趣区的能力。结论:在不同条件下对肝脏做相应预处理,然后分别对手工分割的兴趣区与熵分割的兴趣区相应数据作比较,得出熵分割算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图像自动分割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基于图像分割的双能CT不完备数据重建算法,提出了图像分割过程和方程组求解环节是优化算法的两个关键点,同时给出了初步优化方法。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这两方面因素选取的优劣将直接影响重建图像质量。因此,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如能改善这两方面因素,基于图像分割的双能CT不完备数据重建算法的重建性能将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CV模型的CT图像分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医学图像边缘模糊、不均匀性等特点,使用传统的Chan—gese(CV)模型方法难以达到分割要求,同时该方法存在计算量大、分割速度慢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V模型改进的分割算法,在水平集演化迭代过程中,根据当前主动轮廓线的位置,引入图像局部灰度信息,提高了水平集能量项的有效性和该模型的收敛速度,并提出了一种关于图像序列的分割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运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图像中感兴趣目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识别震后建筑变形损坏状况,提出震损建筑结构变形检测的遥感图像识别分析方法。利用无人机采集震灾区域的遥感图像,将建筑结构变形检测问题转变为构件间坐标测量问题,提取所采集遥感图像中样本矢量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种类区域,在此基础上对图像进行聚类分割,以获得震后图像的不同类别建筑结构特征,实现识别不同样本矢量点的地震受灾情况。通过实验分析发现,所提出的图像识别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识别出损毁建筑物,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其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8.
医学CT图像中,肺实质区域的准确分割乃是肺结节检测的基础,其对于临床肺部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综述基于医学CT图像的肺实质分割算法,然后详细阐明肺实质分割的主要步骤,探讨几种典型算法的分割效果,包括肺实质与肺气管的比较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综合几种常用的分割算法与改进,提出一种实用性强、鲁棒性较好的肺实质分割算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广义高斯模型的SAR幅度图像震害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华  庾露  单新建 《地震》2013,33(2):29-36
本文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前后的星载ALOS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作为数据源, 利用广义高斯分布模型作为差异图像中变化类和未变化类的分布模型, 在假设变化和未变化像元服从广义高斯分布的条件下, 估计变化和未变化像元的概率密度参数, 采用KI算法计算最佳分割阈值并提取变化区域。 以都江堰地区为例, 自动检测这次地震导致的地表变化, 快速圈定一些变化差异较大的区域。 研究表明, 该变化检测算法能较准确地描述差异影像的分布, 能够在地震灾害提取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模糊聚类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卫星云图云分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模糊C均值聚类(FCM)方法存在的缺陷,提出运用遗传算法(GA)全局寻优与FCM局部寻优以及模糊减法聚类客观估算聚类数等优势互补的思想和途径进行卫星云图云分类判别.试验结果表明,综合方法(GA\|FCM)的云分类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FCM和GA算法,可有效弥补FCM和GA算法在云分类中存在的不足,并可运用于实况云图中云类的客观、自动判别.  相似文献   

1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头部加速引起的脑白质轴索广泛性损伤。我们报告1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提出DAI的CT诊断标准: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域、胼胝体、脑干或小脑一个或多个直径≤2cm的出血灶,和/或脑室内出血,无明显颅内血肿和挫裂伤;或CT仅提示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但伤后原发性持久昏迷,无脑缺氧情况。在386例急性脑外伤中,CT诊断DAI18例,对DAI的发病机理、CT  相似文献   

12.
笔者报道应用CT扫描对261例围产期窒息儿进行头部扫描,发现有二种颅内病变;颅内出血和脑缺氧缺血性脑病共230例,其阳性率为88.1%,就其CT表现,病理基础及脑损伤程度与预后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头颅CT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早期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CT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我院临床考虑新生儿颅内出血并行CT及B超检查的患儿487例,其中头颅CT诊断出血者401例,B超检查诊断颅内出血者239例.结果 CT 的检出率明显高于B超的检出率,但有61例(占12.5%)患儿B超检出而CT未检出.结论 CT检出率明显高于B超,但对于脉络丛出血不如B超敏感.因此对临床怀疑新生儿颅内出血者应先行头颅CT检查,结果阴性者应补充头颅B超检查,以防漏诊.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经CT 诊断的84例小儿颅脑内出血。CT 主要表现是颅脑内出血的高密度影。CT 扫描可确定出血的部位、数量和大小等,足一项十分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94例围产期窒息引起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其早期CT表现为水肿、梗塞和出血.缺氧缺血性脑梗塞早产儿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足月儿则为皮质-皮质下局部梗塞,严重者为全白质梗塞。后期改变有两侧脑室对称性不规则扩大、局限性和弥漫性脑实质萎缩、脑软化灶、脑穿通畸形囊肿、积水性无脑畸形、脑积水等。本文就CT表现与预后关系作了初步探讨,其中以脑水肿预后最佳;脑室周围白质软化Ⅲ级.全白质梗塞合并颅内出血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和CT表现的对照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CT表现和分度的关系。方法:对8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HIE的临床诊断标准,轻度26例,中度38例,重度21例。颅脑CT显示全部85例均具有脑内异常密度减低区,CT值约6~18Hu(平均11Hu);合并颅内高密出血(52例),CT值约58~85Hu。依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标准:轻度26例,中度38例及重度21例。48例进行了CT复查。其中19例轻度患儿脑水肿均在11天内消失而恢复正常;12例中度病例中,脑水肿征象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蛛网膜下腔出血已吸收,1例出现硬膜下少量积液;17例重度患者,其中出现脑软化6例,硬膜下积液3例,脑萎缩3例,脑积水2例,脑内钙化灶2例,脑穿通畸形1例,死亡4例。结论:本组资料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分度与CT诊断分度有着很好的一致性。颅脑CT能准确显示HIE患儿脑内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CT复查能显示患儿脑内病灶的恢复及遗留病变。颅脑CT表现结合临床分度能对本病的进行早诊断、早干预,减少脑损伤后遗症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 CT 脑 CTP 联合头颈 CTA 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例拟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急性发作12 h 内完成 CTA 及 CTP 检查,并及时行相关临床治疗,30 d 后复查头颅 CT 或 MRI 平扫。结果梗死区 CBF、CBV 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半暗带区 CBF、TTP 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BV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P 诊断半暗带,与复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敏感度为95%,特异性为69%;斑块最多见于颈动脉叉(21%)、颈内动脉颅内段(17%)及大脑中动脉(19%),52%为易损斑块。大脑前循环 CTP 异常同侧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5),同侧供血动脉的斑块类型及易损斑块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CTP 能够快速直观区分梗死区与半暗带,以“CBV-TTP不匹配,且 delayTTP >6 s”方法诊断半暗带准确性较高,大脑供血动脉中度以上狭窄、软斑块、混合斑块以及易损斑块等与脑缺血呈明显正相关,CTP 联合 CTA 对急性脑卒中有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加深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临床及CT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搜集32例DAI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DAI的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32例,脑实质内出血灶23例,呈单发或多发,直径小于2cm,主要分布于皮髓质交界,胼胝低,基底节区和脑干,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脑室内出血7例,合并硬膜下/外血肿8例,颅骨骨折7例,结论:DAI的临床与CT表现特点,对早期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行高压氧(HBO)治疗前、中、后脑部CT所表现的动态变化与临床效果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HIE新生儿的临床和CT资料,按照治疗前脑部CT表现分为轻、中、重三型,行HBO及常规辅助治疗于1、2、3个疗程后分别行脑部CT复查,对三型HIECT转归情况与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5例患儿行HBO治疗前CT检查,其中轻度HIE20例,中度HIE42例,重度HIE合并脑出血23例;HBO及常规辅助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CT,轻度HIE中有9例转阴,临床症状恢复正常,还有11例轻度的和中度的、重度的HIE与治疗前CT检查结果相比有好转,临床症状减轻,CT总转归率为11.12%(9/85);HBO及常规辅助治疗2个疗程后复查CT,轻度的20例HIE全部转阴,中度的HIE中有30例转阴,CT总转归率58.82%(50/85),其中中度的12例及重度的23例与治疗前CT检查结果明显好转,临床症状亦明显减轻;HBO及常规辅助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CT,中度的HIE全部转阴,重度的HIE中有12例转阴,CT总转归率87.06%(74/85),其中重度的HIE合并脑内出血的11例患儿,CT示出血全部吸收,留下软化灶,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应用CT显示新生儿脑部动态变化对HBO治疗HIE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是报道11例“无症状”性脑瘤临床诊治经验及体会,方法,总结,分析11例病人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11例病人均经CT或MRI检查得以诊断,其中10例行肿瘤切除术,1例予以保守随访。结论:CT和MRI等先进医疗诊断设备的应用,是临床“无症状”脑瘤得以诊断的主要手段;“无症状”只是特定时期内相对而言其原因与高岭,颅内代偿空间扩大,脑瘤位于功能“哑区”以及多有良性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