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06年冬季气温异常偏高,降水偏多。气温的时间分布为两头高,中间低,不仅季平均创历史极值,其间有多个旬月创历史极值,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冬天。气温高,冻土层较薄,增大了表层土壤水分散失,化冻提前,不利于春播;降水偏多,主要在11月和2月,以2月最多。降水弥补了水分散失,但也提前并加重了潮塌的发生;牧区降水相对较少,但仍能弥补土壤水分散失对牧草造成的不足,同时,对生态环境改善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2.
玉米旱涝预报模型考虑了土壤-大气-植物之间的水分交换关系,基于土壤水分平衡原理,以旬为预报时段,以黑龙江省34个测墒站点每旬玉米田土壤相对湿度代表所在县的平均玉米田土壤相对湿度,利用上一旬末土壤相对湿度和下一旬降水预测值来预报下一旬末的土壤相对湿度。根据土壤旱涝指标来确定土壤旱涝等级。用2007年3月上旬至11月上旬实测玉米田土壤湿度对其检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春季和秋季预报比较准确,绝对误差在5%以下;夏季预报误差比春秋季节略高,绝对误差在6%以下,有些县市绝对误差甚至达到0。根据确定的土壤旱涝等级检验土壤旱涝预报准确率表明,准确率较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中国黄土高原塬区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地表层水分的盈缺直接关系到局地气候变化.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塬区初夏至盛夏期两次陆面过程野外试验(LOess Plateau land surface process field EXperiment 2005,LOPEX05和LOPEX06)的野外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试验期间黄土高原白庙塬区不同下垫面的水分蒸散和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状况.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比较充足的条件下,植被蒸腾增加量在正午时的峰值为0.05 mm·h-1,而较大降水发生后的首个晴日.冬小麦地和裸地的蒸散分别可达4.60 mm·d-和3.70 mm·d-1.局地降水是影响陆面蒸散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植被冠层的存在增加了陆面蒸散发量中的植物蒸腾量值.2006年4月下旬到7月中旬,裸地的水分缺失为16.3 mm·m2,冬小麦地的水分缺失为39.9mm·m2.其中缺失最严重的时间段为5月下旬到6月上旬,最大旬缺失量达16.5 mm·m2,7月上旬和中旬,由于降水季节来临,土壤水分有少量盈余.在2005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玉米地和裸地的水分盈余分别为17.9 mm·m2和25.3 mm·m2.不同时间尺度的统计均表明,降水不仅是影响陆面蒸散量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的决定性因子.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降水与旱地土壤水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全省选取互助、贵德、铁卜加、门源4个代表站和东部浅山农业区10个站,分析干旱地段降水量与土壤水分变化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不同深度、不同范围的土壤相对湿度和干土层与旬降水量的相关关系显著。因此可以直接建立降水与土壤相对湿度增减的预报关系式,用于土壤相对湿度的预报。对于无法建立相关关系的地区,通过分析最小有效降水量,可以确定降水量对土壤水分的贡献。利用降水与土壤相对湿度增减的相关方程和干土层厚度变化与降水量关系进行土壤墒情预报,在1991—1995年期间的资料回代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从江县1981~2005年5~10月逐日温度、降水、蒸发及持续降雨日数等气候资料,对气候变化诱发椪柑果树发生黄龙病病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月下旬旬平均气温和6月上、中旬旬平均气温超过27℃、5月下旬至6月各旬降水蒸发差为正值以及持续降雨日数超过5天是椪柑夏梢发生黄龙病病害的主要因子,5月上、中旬旬平均温度、旬降水蒸发差对黄龙病病害发生的影响不明显。春末夏初高温高湿是椪柑果树夏梢发生黄龙病病害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天山北坡牧草生长季节土壤水分变化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牧业气象试验站多年土壤水分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认为夏季土壤水分比较丰富,其随深度分布呈降水型;春季土壤水分含量最少,秋季次之,其随深度分布呈蒸发、降水型。旬土壤水分含量在牧草生长期呈两峰三谷型。  相似文献   

7.
基于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数据建立本地土壤水分变化模型,通过人工取土烘干法观测的实际土壤湿度数值对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数据进行修正和校订,再由修正过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数据作为当日的初始湿度,通过天气预报中无降水日数或降水日期及雨量大小做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失墒或增墒的模型,再通过不同的气象条件对增、失墒进行相关订正,做出相应的土壤墒情的预报,最后根据土壤墒情预报结果对照本地的土壤干旱量级指标,从而随时做出快速准确的本地旱情预报,为各级领导组织指挥农业生产、开展人影作业、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等活动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本文通过此模型对2012年松原地区夏季干旱情况进行预报,再通过实际土壤墒情实况进行对比,预报结果基本正确。由于人工测值有一定随机性,所以人工观测值与自动站观测数据的对比只能做为参考而不可能完全吻合。但从长期数据应用情况来看,基于土壤自动水分观测站的土壤墒情监测及干旱预报模型方便稳定,反应水分变化趋势更有连续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吉林省西部1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数据与人工取土烘干法实测土壤湿度数据,制作吉林省西部土壤墒情监测及干旱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气候背景下在作物不同生育期、土壤不同深度、不同初始湿度下的土壤湿度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在相同的无降水日数或降水量时,不同台站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率却有一定的差异.各站农田土壤初始湿度越大,无降水时初期墒情下降速率越明显;而土壤湿度初始值越低,则失墒速率越慢.土壤不同深度均是开始时间失墒较快,后期变化逐渐趋于减弱状态.土壤深度越深则水分变化速率越缓,降水量越大,0~50 cm土壤湿度变化曲线整体越接近一致,直到从上而下几层土壤湿度全部达到饱和.通过对2017—2019年吉林省西部玉米农田土壤湿度预报结果和实测值进行对比检验,基于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的吉林省西部干旱模型预报的准确率超过80%.  相似文献   

9.
旬降水量是中期预报的主要项目,而它的多寡与500hpa候平均环流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利用欧洲中心发布的每候第二天20时高度场预报图作为候平均高度图,找出环流特征相似年,据此作旬降水量预报。一、旬降水量与500hpa候平均高度场的相关分析把历年4月下旬全省降水量明显偏多的77年与明显偏少的74年500hpa候平均图(图1、  相似文献   

10.
土壤水分干化是指降水发生后土壤逐渐变干的过程,此过程一般包括重力排水、大气需求限制的蒸发以及水分限制的蒸发三个阶段,此三阶段在表层土壤中表现最为明显。黑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中段,上中下游具有十分明显的景观地带性,探讨该地区表层土壤水分干化特征将为理解流域内不同环境下土壤蒸发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2016-2020年黑河流域上中下游10个气象观测站点表层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气温等资料,利用降水后的土壤干化事件分析了各区域土壤水分、潜在蒸散、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土壤质地等因素与表层土壤干化速率的关系,并使用指数模型拟合干化事件,总结了各站点干化速率的季节间变化规律。2016-2020年黑河流域10个站点共识别出362个有效干化事件,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进入干化期后,干化速率随土壤含水率降低而逐渐减缓,约12天后,上游、中下游站点土壤干化速率皆趋于稳定,上游站点稳定在约0.04 cm3·cm-3·day-1,中下游则趋于0。...  相似文献   

11.
本利用互助县气象局春小麦观测地段1990-1997年0-100cm土层的土壤温度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并根据本地实际确定了土壤水分平衡公式中的各项参数,通过1998-1999年4月中旬至6月下旬共16个旬的试用,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旱作农业来说,农作物所需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土壤接纳的自然降水而获得的。除供当年农作物生长外,土壤中的剩余水分还可在供水季节起到调节和再分配作用。因此在评价一地的自然降水对农业生产作用时,必须研究土壤水分随降水的变化关系,以及土壤水分随季节、深度的动态特征。本文在  相似文献   

13.
盛绍学 《气象》1987,13(8):54-54
在自然条件下,土壤水分主要受环境条件制约。为探索作物耕作层(0—30cm土层)内土壤有效水分含量的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对土壤有效含水量与气温、降水量、日照以及空气湿度等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 1.土壤有效含水量与气温及降水的关系 自然条件下降水是土壤水分的最主要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沙漠中水分条件是决定生态分异的关键因素,地表凝结水的产生对沙漠植物与结皮生物的水分补充有重要的作用。利用微渗计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表层凝结水形成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沙漠土壤凝结水形成总量随着表层土壤生物演替从流沙、藻类、地衣和苔藓依次增加。分析影响凝结水形成的因素表明土壤中细粒物质以及地衣和苔藓生物相对土壤粗粒物质更有利于凝结水形成。在土壤结皮演替过程中土壤中的细粒颗粒含量增加的同时生物有机体含量也在增加,因而随着表层土壤生物演替凝结水形成量呈增加趋势。凝结水形成量与日均相对湿度、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日均风速、日均温度、土壤温度呈负相关。研究说明在干旱的沙漠地带土壤凝结水是除降水以外补充表层土壤水分重要的水分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一、概 述 以模糊决策方法来作天气预报,既可应用天气学原理,又可模拟预报员的思维。考虑预报因子本身的非清晰性而应用模糊数学原理作出决策,能提高预报效果。本文以模糊决策方法,对一个旬内的最大日降水量级预报作一尝试。试验表明:本方法对旬内日最大降水量级的历史鉴别能力较多。 二、降水定级 强降水常导致洪涝灾害。因此在规定时段内提前作出准确的降水量级预报,对于预防洪涝灾害就很有意义。我们取凤山县6月下旬降水资料作预报决策试验。因本试验目的,是仅以决策结论作为汛期洪涝预报参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9年8月8日-2010年7月8日每旬逢8观测10-50 cm 5个层次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首先分析了土壤相对湿度与相邻取土时间之间的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日均空气湿度和、蒸发量等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建立了各层次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蒸发的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降水、蒸发,及土壤相对湿度、土壤湿度盈亏值的年度变化状况,8-10月由于降水少,蒸发大,土壤水分处于亏值,8-10月是怀化的土壤干季;11-翌年2月中旬,虽然降水少,但是蒸发也很少,所以土壤水分维持饱和状态;3-7月,此时期是怀化的雨季,降水充沛,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17.
在对多年防火预报工作总结和全面系统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草原火灾时空分布、周期变化、影响因子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内蒙古东北部森林、草原中期火险等级预报系统。利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发现旬降水量、旬平均温度距平、降水连续偏少旬数、温度连续偏高旬数、植被长势和土壤墒情等气象因子与火灾次数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利用权重系数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系数.建立预报方程.通过回代检验和预测试验,证明预报模式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1997年 1月至 1 998年 6月在郑州水分试验场进行了小麦田覆盖期、覆盖量和土壤水分处理试验 .结果表明 ,覆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保墒增产措施 .不同覆盖期、不同覆盖量和不同土壤水分对小麦干物重、叶面积、蒸腾强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 .覆盖期、覆盖量和土壤水分含量的最佳结合点为 :冬前小麦停止生长之日、55%~ 70 %土壤相对湿度、450 0~ 60 0 0 kg/ hm2覆盖量 .在此状况下 ,产量可增加 1 8.5%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2 2 .1 % .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旱地麦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基础上,指出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即缓慢失墒期、急剧蒸发失墒期和收墒期;垂直变化可分为水分速变层、活跃层、过渡层、稳定少变层。同时还分析了冬小麦生育期间土壤降水蒸散差。  相似文献   

20.
利用河南省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业务系统(WAPFOS),分析了夏玉米产量与光照、降水、气温等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和旬平均气温与夏玉米产量关系密切,是直接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