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该文在概述黄河文化旅游研究缘起与内涵的基础上,基于“空间—主题—方法”对比分析框架,系统梳理和凝练黄河文化旅游与国际河流文化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互鉴探究黄河文化旅游研究的薄弱环节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黄河文化旅游研究偏重宏观战略管理与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等,而国外河流文化旅游侧重中、微观尺度的文化线路与文化节点案例研究等。黄河文化旅游应注重旅游市场供需平衡,创新旅游开发与居民福祉的协同技术路径,实现“人河关系”的文化情感、时空行为与旅游响应等管理转型研究。最后,基于当前研究不足提出黄河文化旅游系统理论框架,试图破解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旅游“幸福河”创建等核心议题,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及国际河流旅游合作提供理论支撑与中国智慧方案。  相似文献   

2.
黄河断流严重程度分级与判别方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钱征寒  倪晋仁  薛安 《地理学报》2001,56(6):691-699
根据1972年以来有关黄河断流的观测数据,选择与断流特点有关的特征因子组合,给出了能够反映断流状况的综合指标,并据此结合聚类分析得出了关于黄河断流严重程度的分类结果,指出了相应的分级原则。基于断流级别与河流径流量及其年内径流变差系数之间可能存在的密切关系,建立了反映三者关系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以判别已知河流来水特性条件下的黄河下游断流严重程度。此方法为定量描述和预测黄河断流的程度奠定了基础,其可行性通过与实际观测结果的比较得到了较为满意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黄河孟花段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黄河泥沙对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突出影响,为了完整地反映多泥沙河流的水环境质量状况以及有效区分由泥沙带来的自然污染与由污染物排放引起的人为污染,该文依据多泥沙河流水环境质量评价应遵循的基本思想方法,对黄河孟花段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刘长奇 《地理教学》2011,(15):28-29
河流,尤其是一些大的河流,历来与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在与河流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与河流有关的成语、谚语和传说,往往蕴含着很有趣的地理知识。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与黄河有关的典故是很多的,都与黄河的水文地理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黄河上中游产水产沙系统与下游河道沉积系统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许炯心 《地理学报》1997,52(5):421-429
本文在黄河为例,动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河流流域系统中产水产沙子系统与河道沉积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描述这种耦合关系的多元回归模型。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定量回答来自上中游不同来源区的泥沙,各有多大比例淤在下游河道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战国时期以前,华北平原是黄河泛流之区。黄河下游频繁改道,几度经由天津附近流入渤海,天津及其周围在河流和海侵的双重作用下多是斥卤滩地,没有开发。战国时期以后,黄河改由山东人海,河流带来的地表的土地积垫,养活了一些以渔、农和盐业为生的民众,出现了人口生活的聚落。秦  相似文献   

7.
构造运动影响河流纵剖面及河道冲淤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绍凤 《地理学报》1994,49(4):324-331
本文在一维河床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构造运动项,写出了考虑构造运动的河床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协同学原理,分析了不同活动强度的构造运动对河流纵剖面作用的情形和数量关系。最后以黄河下游河道为例,讨论了构造运动在河流纵剖面调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凌汛”是一种“河流在水上有冰坝阻塞水流的现象。”它的成因是:冬季封冻,春季河水开始解冻,纬度较高处的水面封冻,纬度较低处的水流挟带冰块不断涌来,以致冰堤越涌越高,阻塞水流,抬高水位,而使河流泛滥成灾。学生阅读课,弄懂黄河“凌汛”的成因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为什么黄河的“凌汛”主要出现在上游的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境内?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游河流阶地的形成与水系演化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朱照宇 《地理学报》1989,44(4):429-440
本文据黄河中游各流域大量地质地貌实测资料,以连通各河流全线的各级阶地中,沉积物与古土壤的层位关系为主线,用年代学和古土壤断代法确定了阶地年代,阐述了四期九亚期水系演化史,并指出黄河中游及其主要支流诞生于更新世早中期167-145万年之间,之后发育了六级阶地和两级河漫滩。  相似文献   

10.
凌汛是指冰坝阻塞水流,使冰坝上游水位抬高的现象。它是中高纬地区部分河流特有的一种现象,较重要的水情要素之一。我国河流的凌汛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北的一些北方河流上。易发生凌汛的河流(河段)主要有黄河的上游河套段和下游山东境内段,黑龙江的中上游段,以及松花江的下游段等。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古代,有一位治水名人,他就是西汉后期的贾让。贾让通过对黄河河道变迁的历史分析,指出黄河泛滥的根源是人们过度占据了河流的容水之地。治河应当给河流  相似文献   

12.
兰州盆地新石器时期遗址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遗址和地形等环境要素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人地关系的作用机制。基于GIS空间分析和二元逻辑斯蒂模型分析了兰州盆地新石器时期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定量研究了地形等环境要素与遗址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石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均沿黄河分布,主要集中于河流阶地上坡度较小的区域。距河流的水平最近距离为318.6~17 721.7 m。新石器遗址特别是马厂遗址的空间集聚性明显。从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发展到马厂类型,单一型遗址的占比逐渐由53.3%增多至92.6%。马厂类型的分布中心距离黄河最近。地形等环境要素显著影响遗址的空间分布,遗址出现概率主要受坡度、坡向和距黄河最近距离的影响,模型的解释程度可达65.0%。引入历史时期和现代聚落进行比较,历史时期聚落分布受到高程和坡度的影响,而现代聚落的分布主要受到高程、坡度和距河流距离的影响。聚落分布和影响因素的演变可能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游支流悬移质粒度与含沙量、流量间的复杂关系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许炯心 《地理研究》2003,22(1):39-48
本文以黄河中游若干支流为例,研究了宽变幅水沙两相流河流悬移质泥沙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宽变幅水沙两相流河流的悬移质泥沙粒度特征与含沙量、流量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就同一站点而言,随着含沙量和流量的增大,大于0.05mm的粗颗粒泥沙的百分比迅速减小,并达到最小值;当含沙量和流量进一步增大时,其百分比又迅速增大,表现出明显的双值关系。对于小于0.01mm细泥沙而言,情形正好相反。黄河中游不同的支流之间,悬移质泥沙粒度特征与年均含沙量的关系也是复杂的。这些变化图形可以用非高含沙水流与高含沙水流不同的物理力学行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4.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年内与年际变化大。从而使得在河口三角洲治理开发中面临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黄河入海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入海流路稳定问题、深水港的建设与维护问题以及治黄意识的更新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是河口三角洲开发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一章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能读 《地理教学》2000,(11):29-29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地理第三册课本(人教社1993年版)78页指出,黄河是“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有好几条河流支流的含沙量比黄河于流更大。据冯嘉苹等编《中国地理》(北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位于山西、河南两省之间的黄河干流陕县测站,测得黄河干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6.9千克/立方米,而陕县以上的黄河支流泾河、  相似文献   

16.
黄河影响下开封城市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流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人形象地把其比喻为“城市之血脉”。文章从不同的历史时期黄河及其分支对开封城市演变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黄河与开封城市的关系存在着利与害的统一。开封城市的历史发展,即得益于黄河充足的水源,又受害于其频繁的决溢、泛滥、改道。因此,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开发,使其恢复它应有的美好环境,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相似文献   

17.
土地覆被对黄河中游流域泥沙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卢金发  黄秀华 《地理研究》2003,22(5):571-578
本在黄河中游地区选择了近60个水测站流域,流域面积从500~2500km^2,分别代表6种不同自然地理类型。运用遥感方法和专题地图,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在流域泥沙及植被、地面物质等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流域产沙量与植被、地面物质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植被和地面物质对流域产沙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流域产沙量与植被之间呈现相当好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而与地面物质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流域产沙量随植被变化存在着二个临界值,一是当流域植被覆盖度等于30%时,另一是当植被覆盖度等于70%时。这一现象以往只是在试验小区或试验流域见到,而本的研究表明,类似的现象在天然河流流域也存在。多元回归表明,在影响流域产沙量诸因素中,植被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地面物质。  相似文献   

18.
黄河、长江泥沙特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黄河、长江泥沙的粒度分析、矿物分析及石英包裹体分析,揭示了两大河流泥沙的差异性。黄河悬沙粗于长江而底沙比长江为细。重矿物组合中,黄河泥沙黑云母含量远高于长江,粘土矿物中蒙脱石含量约比长江多一倍。反映了两大河流水动力条件及泥沙源区的环境差异。石英包裹体分析,更反映了两大河流泥沙源区的成因环境,为区分河流泥沙来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河流水质风险评价的灰色-随机风险率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胡国华  夏军  赵沛伦 《地理科学》2002,22(2):249-252
提出了量化影响河流水质的随机不确定性与灰色不确定性的水质超标灰色-随机风险率概念,建立了水质超标灰色-随机风险率评价模型。在水质单项参数评价模型中,将河流污染物浓度变量的分布处理成灰色概率分布,将污染物浓度超过水质类别标准值的风险率处理成灰色概率,即水质超标灰色-随机风险率。在水质综合评价模型中,河流水环境系统被考虑为担任某一使用可能的可靠性系统,而任意一种水质参数超标意味着河流水体使用功能不能得到应有的保证,也即表明水体综合评价超标,最后借鉴系统可靠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计算水质综合超标率。该方法应用于黄河花园口断面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与河道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今3000a以来,黄河改道频繁,通常当河床高出两侧平地2~3m,最高达5m时,便会发生河流改道。3000-150aBP,黄河通常自北向南改道;150aBP至今,通常自南向北改道。现在黄河河床已高出两侧平地3m,有些地方已高出两侧平地10m。按河流演变的自然规律,黄河已达到其河床演变的临界值,很可能会再次改道。如人工改道,最理想的河道是位于汉志河古河道高地与东汉河古河道高地之间的古河间低地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