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布敦化铜矿是大兴安岭中南段一个斑岩-热液脉型复合铜矿床,包括南部的金鸡岭斑岩型铜矿段和北部的孔雀山热液脉型铜矿段。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矿体的氢、氧、硫和铅同位素系统研究,探讨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机制。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金鸡岭矿段与孔雀山矿段早期成矿流体主要以岩浆水为主,至成矿晚期有大气降水的参与。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金鸡岭矿段相对富集重硫,成矿热液的硫同位素组成为+2.54‰-+2.60‰。而孔雀山矿段相对富集轻硫,成矿热液的S同位素组成为-1.84‰--1.71‰,两矿段的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铅同位素组成则表明铅具壳幔混合的特点,其来源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结合大兴安岭中南段区域地质演化历史认为,布敦化矿床两个矿段的成矿作用均是由流体混合而导致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的大量沉淀。  相似文献   

2.
安庆铜矿床成矿流体演化及矿田成岩-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流体包裹体,稀土元素及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分析了安庆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流体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建立了矿田形成的成岩成矿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3.
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是胶东半岛唯一的一个金、银、铅、锌、铜共生的多金属矿床。与胶东金矿床主要分布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胶北地体不同,大邓格矿床处于苏鲁-大别造山带最东端的威海超高压变质带。准确限定大邓格矿床的成矿年龄和成矿物质来源对深入理解胶东晚中生代成矿作用及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主成矿阶段矿石中的黄铁矿开展Rb-Sr同位素定年和原位硫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以此限定成矿时限、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结果显示黄铁矿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09.8±1.7Ma(MSWD=1.4),与该区域的钼、铜等有色金属矿床成矿时代一致,略晚于胶东大规模金矿爆发的时代(~120Ma)。主成矿阶段的硫同位素在-1.20‰~6.65‰之间,平均值为5.31‰。黄铁矿中富集Cu、Pb、Zn、Co、Ni等亲硫元素和铁族元素,Co/Ni比值介于0.03~1.36之间。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产于伟德山岩体的崮庄岩石单元外围,且成岩、成矿时代一致,表明二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综合分析认为,胶东早白垩世成矿作用受控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华北克拉通破坏有关的热隆-伸展构造环境,俯冲板块向东后撤造成了西早东晚的区域成矿时间差异。  相似文献   

4.
重晶石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重晶石矿床具有形成时代多、元素来源复杂、成矿作用多样等特点,目前有关重晶石矿床的成因仍存在争议。文章系统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厘定了不同类型的典型矿床、成矿时代规律,探讨了不同类型矿床中成矿元素来源、成矿作用及成矿机制。矿床类型方面,重晶石矿可分为沉积型、岩浆热液型、层控型、火山-沉积型和风化(残积)型,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成矿域和劳亚成矿域,其他地区主要是冈瓦纳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其中沉积型是最主要的成矿类型,占重晶石矿床的60%以上。成矿时代方面,重晶石的成矿时代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赋矿岩系以沉积岩为主,其次为岩浆岩。成矿物质来源方面,全球典型重晶石矿床中的S同位素和Sr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多样性、差异复合性等特点。成矿机制方面,重晶石的成矿机理复杂,具有多阶段性、多因素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从构造演化—岩浆作用—成矿流体系统将火山岩-花岗岩型铀矿作为统一体开展成矿作用研究。在总结华南热液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区域铀时空分布特征,结合成矿溶液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从动力学过程阐述了成矿物质来源,并进而分析了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作用过程。认为早寒武世富铀地层是华南热液型铀矿最本质的铀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是岩浆水和降水混合的产物,岩浆作用形成了成矿物质的"汇"区,燕山期伸展或向伸展过渡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的岩浆作用,促成了成矿热液系统的形成、演化及成矿作用的发生,随着岩浆作用物质-能量场的减弱,华南热液型铀矿成矿作用终止。  相似文献   

6.
祁雨沟地区金矿床稳定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河南嵩县祁雨沟地区角砾岩型金矿床和蚀变岩型金矿床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两类矿床具有同一成矿流体来源-岩浆水;在早期-主期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晚期矿化流体加入了相当数量的大气水。铅同位素组成表明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与区内钙碱性花岗岩成岩皆主要来源自上地幔,混合铅的存在指示了上地壳地矿物质加入岩浆热液中,参与了金床床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7.
云南个旧锡矿的玄武岩成矿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个旧锡矿产于个旧东区,是一个以锡铜为主的超大型多金属矿床,具有火山沉积成矿的某些特征。因遭受燕山期花岗岩的叠加改造,区内个旧组卡房段中玄武岩遭受强烈的变质,它又具有花岗岩热液成矿的特征。区内玄武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印支期玄武岩中的Sn、Cu、Pb、Zn、Ag和Au的质量分数大多数高于世界玄武岩平均值的若干倍;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δ34S为-1.5‰~4.0‰,平均+0.207‰,在幔源硫附近;铅同位素模式年龄分为两组:第一组为180~240 Ma,反映了印支期的火山沉积成矿作用;第二组为80~140 Ma,反映了燕山期花岗岩的叠加改造成矿作用。区内印支期玄武岩为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的成矿物质,与成矿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8.
三江地区兰坪盆地中-新生代砂岩和板岩中赋存有脉状铜矿床,其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选取金满矿床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铜和硫同位素研究。解析了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其富集机理。研究表明金满矿床具有多期性、成矿物质多来源性。硫同位素数据显示,大部分分布在-5.0‰~+3.4‰之间,个别富集硫的轻同位素,δ~(34)S值达-10.1‰、-11.4‰、-11.6‰,认为硫主要来源于盆地蒸发岩硫酸盐,通过有机质热分解作用还原成H_2S,同时有少量生物成因硫及深部来源硫。铜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早阶段铜同位素δ~(65)Cu值在零附近,铜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壳或上地幔,晚阶段硫化物富集铜的轻同位素,δ~(65)Cu值达-1.10‰、-1.02‰,铜主要来自盆地内成矿流体流经的地层。结合研究区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性质及地质背景,认为不同性质流体混合发生氧化还原作用促使金属硫化物沉淀是金满矿床主要形成机制。另外,成矿流体沿断裂上涌,外界条件突变,压力下降,气体逸出等过程对硫化物沉淀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德智 《地质与勘探》2010,46(3):455-461
从江那哥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过渡带上的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是本区多金属矿床的典型代表。为确定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本文利用连续流动质谱和MAT-253等先进分析设备系统研究了矿床的S-H-O同位素组成。矿石硫化物的δ34SV-CDT值介于-2.7‰~2.8‰之间,均值为0.1‰,多数集中在-2.5‰~2.5‰之间,具有幔源硫特征,暗示成矿物质中硫来源于深部幔源;脉石石英包裹体的δDV-SMOW和δ18OH2O值,分别介于-60.7‰~-44.4‰之间和7.9‰~9.0‰之间,在δD和δ18O图解中,全部样品落入岩浆水和/或变质水范围内。S、H和O同位素结果表明存在地幔流体参与成矿,其赋矿浅变质沉积岩地层也为成矿提供了部分成矿流体。综合研究认为该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特征。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兴源冲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源冲铜矿床地处九岭南缘铜多金属大型矿集区西段的黄茅地区。文章在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矿石进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矿床成矿机制。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矿区碳酸盐岩δ13CVPDB为-5·4‰~1·9‰,平均为0·6‰,δ18OSMOW变化范围为9·0‰~13·9‰,平均为10·9‰,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图解表明碳可能主要来源于深部,且受高温变质作用和低温蚀变作用明显;矿石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变化范围主要在1·0‰~6·2‰之间,个别样品同位素比值偏大,对比相似矿床,表明该矿床具有海底喷流沉积和后期岩浆热液叠加作用的特征。上述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兴源冲铜矿床是在中元古代海底火山沉积基础上,经新元古代晋宁造山期岩浆热液、动力变质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11.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在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斜向和快速汇聚的边界带内演化的,是世界上构造运动最复杂的区带之一,其地球动力学演化涉及俯冲与火山岛弧(岩浆弧)形成、弧陆碰撞与造山、俯冲陆壳折返-岩浆侵入-成矿作用等地质作用。地质年代学研究指出,巴布亚新几内亚主岛(新几内亚岛)的地球动力学次序是:①引起抬升和折返的碰撞作用;②折返期间或稍后的侵入作用;③侵入岩体系晚期的成矿事件。在地球动力学次序中,巴布亚新几内亚铜金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25~0Ma之间,其中几个世界级矿床更为年轻,成矿年龄只有6-0Ma。笔者按成矿时代将巴布亚新几内亚铜金成矿作用分为第一高潮(23~12Ma)、第二高潮(7-1Ma)和第三高潮(现在进行时)(0.5-0Ma)。巴布亚新几内亚铜金成矿受大地构造、侵入杂岩体、特定赋矿地层、转换构造、背斜、各种断裂、破火山或火山管道等控制。  相似文献   

12.
成矿规律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文章特为庆祝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成立50周年而作.内容分3个部分:(1)有色金属矿床成矿分区.论述了重要有色金属(含贵金属)矿床共生组合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包括大陆地壳基底岩层成分分区与后生金属矿床成矿分区的关系;在钾含量高低不同的岩石系列环境中金属矿床产出特点.(2)金属域边缘线性构造成矿相关问题概述.在成矿分区所形成的金属域内,重要有色金属矿床产出特点概括地说是,在空间上产于地质(构造)体的转化(过渡)部位,在时间上形成于成矿地质过程的转化时期,定位于有利的转化界面附近.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成矿(区)带产出特点和控制矿田、矿床和矿体产出的构造等.(3)同位成矿及其找矿意义.论述了幔源与壳源在地壳中形成的岩浆房作用下,特别是在上地壳下部产出的影响地域广、关系矿种多的岩浆房和含矿热卤水库的作用下,在陆壳基底成分的支配和影响下,保持相对稳定的成矿热活动中心,具有成矿与保存最佳条件的配置和协同作用,就可产生同位成矿作用,进而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法别拉河中上游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宋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长春130021)关键词金矿,成矿作用,矿化类型研究区位于大兴安岭罕达气地槽褶皱带、新开岭隆起和木耳气断陷的接触带上,骚达子沟—三道沟北东向断裂从研究区北部通过。区内地层出露...  相似文献   

14.
桦树沟铁矿床成矿系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科研,找矿,补充勘探和矿山生产中,通过对桦树沟铁矿床成矿系列研究和矿床系列模式建立,使桦树沟铁矿由一个铁矿山变为以铁为主的多种金属综合矿山,对外围找矿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崇安地区位于武夷-云开-台湾造山系华夏地块桃山-诸广岩浆弧北部东缘部位,其东侧与武夷山基底断隆带毗邻,断裂构造极其发育。断裂构造发育在地壳的不同深度和圈层,对各种矿化起着不同的控制作用。笔者通过对区内控矿构造和铀矿化主要地质特征的分析,论述了断裂构造与铀成矿的关系,认为断裂构造不仅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为成矿物质提供了沉淀富集的场所,而且还影响着铀矿床的空间分布、成矿力学环境、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该区断裂构造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具有压性、压扭性、张性、张扭性等性质。岩浆期后含矿热液沿火山盆地盖层与基底接触的构造破碎带或外带的构造破碎带运移,并在破碎带中充填、交代而形成铀矿体。因此,断裂构造是铀成矿的必要条件,与成矿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山东淄博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淄博铝土矿,是一水硬铝石型沉积铝土矿.它在本区有两个层位,一个是中石炭世的浅海和滨海相地层,另一个是早二叠世的陆相湖沼沼沉积地层.通过分析该区铝土矿地质特征,探讨了本区的铝土矿的成矿作用,认为该区铝土矿经过红土风化成壳、密度流搬运沉积、矿质定位成矿、后生蚀变改造和表生氧化富集等五个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矿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环境特征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永福 《地球学报》1995,16(2):177-181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汇地带,其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可分为古亚洲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它们有着独具的演化历史与成矿特征。因此,我国金矿成矿环境比较多样,矿床类型亦较繁多,并多具活动性陆壳的成矿特征。金矿时空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热液矿床多具后生特征。矿床类型以交代-重熔花岗质杂岩中的玲珑-焦家式金矿为最重要,前寒武纪变质岩中石英脉型和糜棱岩带型金矿次之,微细浸染型和火山热液型金矿亦有一定远景,金矿资源比为:岩金占51.7%,伴生金占31.48%,砂金占16.76%。  相似文献   

18.
为了扩大柯柯地区铀矿勘查成果,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方法,综合分析柯柯地区的铀矿地质、物化探等资料,发现F4、F5构造带控制着柯柯地区铀矿床的分布和规模,云母石英片岩是铀成矿的有利围岩,变砂岩是成矿条件最好的含矿主岩,红化是最明显的找矿标志,伟晶岩脉、煌斑岩脉及闪长玢岩脉等脉体与铀矿化关系密切,也是较好的找矿标志。F4构造带下盘和F5构造带上盘之间是本区找矿潜力最大的区段。  相似文献   

19.
沙子江铀矿外围地化特征、元素迁移及铀成矿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沙子江矿床外围某钻孔不同矿化蚀变位置具有U含量与SiO2、CaO、Fe2O3、LOI、HREE含量正相关、Na均消失殆 尽、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型式相似、LREE呈较富集的右倾特征。与新鲜围岩相比,蚀变围岩Sb、U明显增高,Ni、W略有 增加;与新鲜围岩和蚀变围岩二者相比,碎裂花岗岩(矿石) 中Cd、Sb明显增高,W、Ni、Pb略有增加,Be、Bi明显减 少;相对于新鲜围岩,碎裂花岗岩(矿石) 和蚀变围岩分别表现出Sb、U和Sb、Cd、U明显增高,共同表现出W、Ni略有 增加的特征。矿化蚀变带元素迁移研究表明,矿化蚀变带样品Sb、LOI、CaO、Ni、Cu、In、Sr均迁入,Na2O、FeO、Be、 Cs、Th、Nb均迁出,迁入率最大的组分均为Sb,迁出率最大的组分均为Na2O。地球化学特征及元素迁移规律指示花岗质 围岩是重要的U源及组分来源,成矿流体呈碱性,氧逸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浅成热液成矿系统模型研究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国内外矿床模型研究的一个明显发展势是研制成矿系统的地质成因模型,即建立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的不同矿种的矿系列成因模型。分析了近年来浅成热液矿床概念,分类、成模型式研究进展,评述了浅成热液矿床矿系统研究现状,并对我国此类矿床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