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的测度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服务协同共享和制度协同安排4个维度构建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流”空间、大数据、网络分析和联锁网络模型等理论与方法,对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流动性、连通性和边界效应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之间的资本流动集中在广深之间,城市之间的知识流动集中在香港、广州和深圳之间;澳门、珠海、中山和江门等城市之间的环境协同治理水平更高,深莞惠和广佛等城市之间的环境协同治理水平稍差;广佛、广深、深莞等城市之间交通、通信、物流和银行等基础设施的服务协同共享水平更高;香港和澳门在跨境区域协同方面具有制度优势。2)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表现最优的是广州与深圳、广州与佛山、深圳与东莞、香港与深圳;同时,广州与东莞、深圳与佛山呈现联动趋势。虽然去边界化趋势明显,城市间流动性增强,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总体不高。3)广州和深圳两座中心城市的协同能力最强,香港和澳门两座国际化城市的协同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12,(19):62-63
台风“韦森特”过境后,海滨城市深圳的绿化工作成为关注焦点。一条消息被网络广泛转发——来自深圳市城市管理局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全市受损坏树木约11.5万株,全市超过3500辆汽车被砸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此次台风中,香港政府部门收到的树塌报告为1387宗。  相似文献   

3.
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对于新时期大湾区的创新化发展转型至关重要。论文通过构建包括技术创新、知识生产、创新资本3个维度的协同创新测度指标体系,基于城市群流空间网络构建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系统性研究了多创新维度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 ①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流空间结构呈现出显著的极化特征,且随着时间推移,极化效应不断强化,深圳、香港、广州在创新流空间网络中占据绝对核心地位;② 多维度创新流要素网络结构呈现出显著差异性,技术创新与创新资本维度中,香港、深圳占据了城市群网络的核心,知识生产维度的核心城市则是广州与香港,广州在各维度网络中均扮演了重要的“枢纽型”城市角色,深圳在各维度网络中的创新层级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增长;③ 综合多维度指标的测度结果显示,香港与深圳分别是早期与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网络的核心,当前大湾区整体呈现为穗深港三核心并立的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研究可为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   总被引:50,自引:7,他引:43  
改革开放20年来广东省的空间结构演化表明:传统的核心-边缘模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区域出现多极化且次级核心区形成。广州华南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被香港所取代,韶关、湛江、汕头、潮阳等老中心城市地位不断下降,深圳、珠海、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和番禺等新兴城市正发展成为新区域增长中心。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开始向外围地区扩展,出现了反极化的趋势。全省空间差异扩大,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极化格局。  相似文献   

5.
随着深圳市城市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受到水体污染、人为干扰、病虫害及外来物种等各方面影响,导致其生态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通过赴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考察与学习,分析了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精细化管理、生态系统日趋稳定及教育宣传等经验,提出了深圳福田乃至全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城市功能映射于城市网络的理论认识,以城市间航空客流为中介,借助百度地图慧眼位置信息服务(LBS)大数据,采取比较广州、深圳航空客流来源地城市的功能特征,以及来自北京、上海两座特大型城市的广州、深圳航空客流在北京、上海两市中就业地所在城区的功能特征等两种途径,反向判断广州、深圳在中国城市网络中体现的总体功能特征倾向。结果表明:1)广州表现出行政管理、商贸等功能特征倾向;2)深圳的科技创新、金融与高新制造功能特征相对显著;3)深圳较广州在基于生产者服务业的中国城市网络中具有更高等级节点地位。文章采用的利用人口定位大数据从城市网络中灵活提取城市功能特征的方法,可作为对以经济产业类为统计数据进行城市功能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城市网络演化是城市-区域规划及建设的重要依据。通过链锁网络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上市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上市企业总部呈高度集聚分布,总部经济的辐射范围逐步扩大。港深广之间高强度联系构筑一条联通廊道,香港、深圳的双核心地位凸显。城市网络单向流动特征明显,除香港为输出型城市,其他城市均为输入型,流入-流出不对称性逐渐减弱。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联系由地理邻近的片区化组团向跨片区融合发展转变。整体城市网络呈现高密度、去中心化趋势,并由形式多中心向功能多中心转变,进入离心化的功能多中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城市网络演化是城市-区域规划及建设的重要依据。通过链锁网络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上市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上市企业总部呈高度集聚分布,总部经济的辐射范围逐步扩大。港深广之间高强度联系构筑一条联通廊道,香港、深圳的双核心地位凸显。城市网络单向流动特征明显,除香港为输出型城市,其他城市均为输入型,流入-流出不对称性逐渐减弱。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联系由地理邻近的片区化组团向跨片区融合发展转变。整体城市网络呈现高密度、去中心化趋势,并由形式多中心向功能多中心转变,进入离心化的功能多中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深港城市发展及其空间整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过20多年超常规发展的深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高;主权回归祖国后的香港,受东亚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结构再次转型。使新世纪的深港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以"水平分工"为主的历史时期,两市间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城市布局将全面衔接,并在特殊的地域背景和政治架构下,形成"一都两制"的双城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一、活动选址:深圳河作为深圳和香港之间的界河,在深港两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深圳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深圳自然环境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深圳河及其支流水质、周边环境的变化。是深圳发展的最好见证。选择深圳河支流沙湾河新秀段进行水环境状况调查和探讨防治措施,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人口数据是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基础数据,高分辨率的空间化城市人口数据则对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多源遥感技术提取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粤港澳大湾区2007-2015年间城市不透水面的变化,再利用Dasymetric映射方法得到30 m分辨率的网格化人口密度分布,从而分析大湾区2007-2015年间城市人口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通过Google Earth时间序列高分辨率影像采集的样本验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提取精度均在80%以上;通过统计年鉴中县级人口统计数据,分析大湾区网格化城市人口与统计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得到决定系数R2总体在0.7以上。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口具有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分异规律和特征:①大湾区内除了香港和澳门人口分布较稳定,其他城市人口都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扩张,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的人口扩张最为明显;②大湾区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多尺度和多中心特征。总体上,大湾区人口集中在以珠江口为中心的城市群核心区内,离核心区较远的肇庆、江门、惠州人口较为稀疏,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是支撑大湾区经济社会继续深入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核心区内,城市人口的分布则在城市尺度和城市群尺度上都体现了多中心分布特征,香港和广州都有多个城市中心,而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则是整个大湾区的4个中心。地理位置上4个中心分布在大湾区的不同地方,可以带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发展。研究结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分析与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距离97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越来越近,连接首都北京和香港的“京九铁路”已全线铺通,今春开始试营业,一年后将正式营业。据有关当局透露,我方不久将在深圳平湖建成大型调车场;香港方面表示,将在2001年建成以罗湖站为始发站的新客站。人们关注香港,同样关注与香港毗邻的深圳。年前记者借参加第二次全国沿海城市地名管理经验交流会之机,访问了世人瞩目的深圳。  相似文献   

13.
香港是一座神奇的城市,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与香港有不解之缘,他们的业绩都与香港紧密相关。在革命与战争的年代,香港曾是革命的策源地和大本营;在和平的经济建设年代,香港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大舞台,造就了一大批商界精英,同时他们也为香港的经济奇迹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更需提及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守护神。小平同志还用他卓越的政治智慧,设计了通过“一国两制”使香港回归祖国的方案,不仅洗刷了百年国耻,而且还使香港的继续繁荣有了法律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河源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车秀珍 《热带地理》2004,24(2):182-186
河源市是典型的山区,地处东江上游,是香港、深圳、广州东部、东莞和惠州等城市和地区供水、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林区,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保护好东江水资源、山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促进河源市及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河源市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分析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河源市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原则及生态建设思路与对策,为当地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早知道深圳的别名叫鹏城,但不知其来历,这次到深圳来,问其根理才得知在明初洪武年间为了抗御倭寇与海盗,在深圳市龙湾区大鹏镇绕鹏城村建了一座“大鹏守御千户所围城”,深圳又名鹏城即源于此,这使我才解开这个谜。这座鹏城在明清两代抗击倭寇与殖民主义入侵的斗争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当年大鹏城威镇四方,今天这座鹏城又是如何呢 ?它强烈地吸引我去探访个究竟。   在一个天朗气清的冬日,踏上去大鹏镇路途。由市区驶出半个小时,就沿着美丽富饶的大鹏湾行进了,今天海上风平浪静,在浩渺无垠的大海边行驶,令人心旷神怡。   只一…  相似文献   

16.
李宏伟 《中国地名》2013,(12):50-51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位于珠江口东岸,与国际大都会香港一水之隔。全市面积1991.64平方千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四季温润,阳光充沛,盛产水果。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1054.74万。“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  相似文献   

17.
城市空间是探讨城镇化特征、动力机制和效应的重要载体,但生态空间作为传统城市—自然二分对立认识论下被人类控制和支配的对象,却较少成为城镇化研究的主体。论文以深圳为例,从城市政治生态学视角展现了过去40余年深圳城—水关系的阶段性演化及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关系变迁。研究认为,水是权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多元复杂的本体特征,它与城市发展并非二元对立,而是相互建构。在深圳城镇化的不同阶段,国家、资本、自然展现出差异化的动态关系,塑造了水的商品化、去商品化、再商品化过程,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所需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支撑城市可持续运作的生态保障、提升城市长期竞争力的新动力。深圳城—水关系的演变揭示了中国环境治理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新的过程。尽管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确保经济发展,以水为代表的城市生态空间出现了同质化和退化,但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国家权力未必在资本和市场的扩张中出现“空心化”;相反,国家权力的主动介入修复甚至扭转了单一市场逻辑下的生态退化和社会不平等。这些新型的国家—资本—自然关系和社会经济实践,不仅呈现了人类寻找公平、正义、可持续城市建设的中国方案,而且为城市—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论深化提供了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8.
黄沣爵  杨滔 《热带地理》2022,42(3):422-430
基于A股上市公司对外投资行为所构拟的资本流、人口迁徙大数据所构拟的交通流和搜索引擎指数所构拟的信息流构建“流空间”网络,对珠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特征与演进趋势进行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并对城市群内流空间网络结构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珠三角城市群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紧紧围绕广、佛、莞、深这一南北纵深的区域发展走廊,在信息流上呈现广州、深圳双核,交通流上呈现广州、深圳与东莞三核,资本流上呈现深圳单核发展的态势;城市网络呈现显著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的非均衡结构,珠江东岸成为珠三角地区功能集聚、要素流动与城镇联系的高地,在城市网络中具有较高的资源配置能力;发展要素在湾区城市间自由流动仍存阻碍,城市间呈梯度发展差异,广州、深圳不论在流要素的吸引还是输出上均大幅超出其他城市。要实现珠三角地区城市群物理层面真正的同城、协同或融合,一方面需要打通阻碍要素自由流通的壁垒,另一方面需要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一、背景接触一座城市,首先要打交道的就是各类地名,有特色的地名能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更为深刻。地名营造的特殊氛围能增加人们对城市的好奇和向往,也能让人们在回忆中清晰地对这座城市的地名特色有所界定。  相似文献   

20.
吴炫  杨家文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2):1843-1853
在城市与区域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网络经历着剧烈的重构,广州和深圳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主导力量,明晰其在网络中的发展定位与动态联系,对于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现有城市网络研究较缺乏对多尺度差异与实虚映射关系的关注,因此论文基于微博数据,从流动量、关注度出发,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究了广深在粤港澳大湾区、全国、全球网络中的节点地位与联系特征。结果表明:① 多尺度网络下,广深不同的联系导向塑造了差异化的要素组织能力,广州辐射范围较广、联系相对均衡,深圳联系相对集中、与香港联系尤为紧密;② 实虚网络之间,广深的对外联系存在协同补充、路径依赖效应,且在各尺度下具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多重效应的叠加交融推动着区域联系趋向柔性化;③ 基于上述网络格局,广深应立足于不同的联系模式与发展实际,分别发挥区域交通枢纽及创新制度高地的优势,引领打造有序高效的区域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