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望角是位于非洲大陆南端的一个岬角,它原先不叫这个名字,而叫“风暴角”。1486年葡萄牙冒险家迪亚士率远航船队沿新航线去印度寻找“黄金之国”,在这里突遇风暴,此后就把这个岬角取名为“风暴角”。后来,西欧殖民者给它取了个更吉利的名字——“好望角”,表示从大西洋航行至此,“黄  相似文献   

2.
关于印度洋海流的传说,虽然没有像大西洋、太平洋海流那样引出许多新奇的故事,但是,有关印度洋海流的存在,很早以前就有记载。1678年,荷兰人基尔赫讷出版了印度洋海流图,图中表示了向西的赤道海流和通过莫桑比克海峡流向好望角的厄加勒斯海流。1688年,埃德蒙·哈雷又补充了印度洋信风和季风的分布情况等。从海流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由于受季风的交替影响,使印度洋上的表层流随风向而变化,夏季流向自西向东,冬季自东向西,在南北赤道海流之间夹着赤道逆流。  相似文献   

3.
提问蔚蓝     
《海洋世界》2013,(6):74-75
1.问:在巴拿马运河开通前,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之间的重要航道是?答:麦哲伦海峡。2.问:15世纪,贵为亲王的亨利王子积极设立航海学校、奖励航海事业,使他的祖国航海业取得巨大发展。这位被称做"航海者"的亨利王子是哪国人?答:葡萄牙人。3.问: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非洲大陆就像一把斧头,将海洋狠狠砍开,在它两侧,一边是大西洋,一边是印度洋。非洲的全称"阿非利加洲"在希腊语里意思是什么?答:阳光灼热。  相似文献   

4.
大眼金枪鱼的资源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眼金枪鱼的分布很广 ,在南、北纬 4 0°以内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均有分布 ,是金枪鱼渔业的重要捕捞种类之一。本文分别论述了大眼金枪鱼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渔业概况、生物学特性、资源状况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日本秋刀鱼的渔业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刀鱼(Calolabis saira)是海产的重要经济鱼类,在秋季捕获的鱼食用价值高。 1 秋刀鱼的种类 世界海洋水域分布有5种,其中包括一个亚种。其一,鱼口最长的称为北大西洋秋刀鱼,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北部和地中海;其二,鱼体较小者,体长仅有数厘米称为太平洋秋刀鱼,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东部至夏威夷诸岛水域;其三,鱼体长十几厘米的也称为大西洋秋刀鱼,它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和印度洋;其四,为印度洋秋  相似文献   

6.
利用世界大洋环流实验的南大洋观测温度、盐度和溶解氧资料,分析并说明了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性质和空间分布特征,比较了30°E,90°E和145°E断面上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的垂直分布及其异同,着重指出,在南印度洋的这3个不同经度断面上,绕极深层水和锋面的不同特征与南极绕极流越洋输运和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经向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绕极流的越洋输运是南大西洋与南印度洋之间以及南印度洋与南太平洋之间水交换的主要动力因素,对形成绕极深层水的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印度洋浮游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太平洋和大西洋相比,印度洋有独特的季风和洋流系统和由此驱动的浮游生物分布及生产规律.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印度洋的变暖趋势比太平洋和大西洋更为显著,是研究变暖对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影响的热点海区之一.文章结合国内外文献,评述印度洋浮游生态系统的现状、特点及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包括印度洋的浮游生物地理分布、南北印度洋浮游生态系...  相似文献   

8.
好望角航道的气候背景和灾害性天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好望角航道区的气候背景和灾害性天气系统,指出好望角航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大风,造成大风的主要原因是由南大洋的西风带以及大西洋的副高、印度洋副高和非洲大陆上的天气系统共同影响造成的。冬季西风带位置偏北,可达30°S附近,西风带控制的范围也包括了非洲的南端大陆,以强西风为主,夏季西风带位置南移,影响航道区的系统有副高和西风带上绕极气旋的交替影响,除西向大风外,也常常会出现偏东和偏南大风。该区的海雾不多,以晴朗天气为主。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温的季节变化不大,冬季7~8月平均气温14~15℃,夏季1~2月平均气温20℃左右。  相似文献   

9.
从地球气候系统的角度,回顾了国内外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研究,特别是有关这三大洋海-气耦合主模态研究已取得的成就;提出了热带印度洋、大西洋在被热带太平洋“充电”的同时,如何通过大气桥“放电”,从而改变热带太平洋海洋动力过程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指出了海洋动力过程在三大洋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仅次于太平洋的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是古罗马人根据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命名的。大西洋也是最年轻的海洋,它是由大陆漂移引起美洲大陆与欧洲和非洲大陆分离后而形成的。虽然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大西洋早在1~1.2亿年前就已存在,但大多数科学家都承认,美洲大陆是在近2亿年内随着大陆漂移才开始与欧洲和非洲大陆分离的。分离的中心点位于冰岛  相似文献   

11.
飞鱼属(Exocoetus,Lin-naeus)是飞鱼类的一个重要类群。该属有三种:翱翔飞鱼(Exocoetus Uolitans Lin-naeus)、单须飞鱼(Exocoetusmonocirrhus Richardson)和短吻飞鱼(Exocoetus obtu-sirostris Gunther)。翱翔飞鱼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暖海海域;单须飞鱼则多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  相似文献   

12.
陈迪  孙启振 《海洋学报》2022,44(12):42-54
本文利用1951?2021年哈德莱中心提供的海冰和海温最新资料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报中心提供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探讨了北极海冰70余年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而研究了其快速减少与热带海温场异常变化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在全球热带海洋海温场变化与北极海冰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事实。结果表明,北极海冰异常变化最显著区域出现在格陵兰海、卡拉海和巴伦支海。热带不同海区对北极海冰的影响存在明显时滞时间和强度差异,热带大西洋的影响相比偏早,印度洋次之,太平洋偏晚。热带大西洋、印度洋和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北极海冰的最佳时间分别是后者滞后26个月、30个月和34个月,全球热带海洋影响北极海冰的时滞时间为33个月。印度洋SST对北极海冰的影响程度最强,其次是太平洋,最弱是大西洋。全球热带海洋对北极海冰的影响过程中,热带东太平洋和印度洋起主导作用。当全球热带海洋SST出现正(负)距平时,北极海冰会出现偏少(多)的趋势,而AO、PNA、NAO对北极海冰变化起重要作用,是热带海洋与北极海冰相系数的重要“纽带”。而AO、PNA和NAO不仅受热带海洋SST的影响,同时也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AMO的影响,这一研究为未来北极海冰快速减少和全球气候变暖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磷块岩是一种重要的海洋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全世界大洋中,P2O5资源总计约200亿t。其广泛分布在陆棚、大陆坡、海底高地等环境,水深从数百米至几千米,一般形成于氧化—亚氧化环境下,产出于海底表层沉积物中,并且最富和分布最广的磷块岩矿床通常与海洋上升流关系密切。海洋磷块岩可以分为大陆边缘型磷块岩和海山型磷块岩,根据产出位置、构造单元、地貌类型等,将其划分为8个主要的分布区带:太平洋东部陆缘区、太平洋西部陆缘区、太平洋海山与深盆区、大西洋东部陆缘区、大西洋西部陆缘区、大西洋海山与盆岭区、印度洋陆缘区、印度洋海山与深盆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采集自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表层海水溶解硅酸盐的δ30Si值,结果表明,太平洋表层海水的δ30Si值为0.45‰~2.91‰,平均值为(1.52±0.59)‰;印度洋表层海水的δ30Si值为0.98‰~2.30‰,平均值为(1.52±0.36)‰;大西洋表层海水的δ30Si值为0.90‰~2.23‰,其平均...  相似文献   

15.
南大洋是世界上第五个被确定的大洋,也是唯一一个完全环绕地球、没有被大陆分割的大洋。南大洋围绕着南极大陆,从地理上看属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向南极大陆的延伸,后因在那里发现了重要的不同洋流,国际水文地理组织才于2000年将其确定为一个独立的大洋。但由于南大洋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大洋中脊,因此将它划作一个大洋是否恰当仍存在争议。又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在极地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使得南大洋成为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地理单元。  相似文献   

16.
魏淑珍  陈真然 《海洋学报》1982,4(3):357-366
针飞鱼属Oxyporhamphus Gill(1863)是飞鱼中形态最原始的种类.其地理分布集中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海域.针飞鱼是大洋性小型上层鱼类,也是大洋鱼类区系营养相互关系中的重要环节;它们既可为人类食用,亦是大洋重要经济鱼类(如金枪鱼、旗鱼、枪鱼、鲯鳅等)的天然食饵,故能利用飞鱼类“集群”的习性和明显起飞的特征刘断大洋经济负类的踪迹.因此,对飞鱼类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印度洋赤道潜流(equatorial undercurrent,EUC)是赤道流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印度洋物质输运和能量交换有着重要意义.基于SODA 3.4.2海洋再分析数据,对印度洋EUC的三维空间结构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年际变率与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的联系.结...  相似文献   

18.
桑红 《海洋世界》2008,(9):40-44
太平洋作为世界第一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西南以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东经146°51’)与印度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的经线(西经67°)与大西洋分界,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东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通大西洋,西经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通往印度洋,面积17967.7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5.2%,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  相似文献   

19.
欢休 《海洋世界》2013,(12):36-37
海鲡是分布全世界的鱼种,英文名为Cobia,又称军曹鱼,俗称海鲟鱼、海龙鱼。海鲡性情凶猛,以鱼虾蟹类为食,是深海中一种珍稀名贵的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我国南海、东海与黄海有分布。  相似文献   

20.
在北半球的春季,热带三大洋的海洋–大气系统年际变化会对同期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产生响应,同时也能通过区域海洋–大气耦合过程影响ENSO的发展。基于国际公开使用的海表温度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联合正交经验分解方法分析,可以发现全球大洋春季存在两种显著的海气耦合模态。第一模态表现为:在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增暖、降水增多;在热带大西洋和热带印度洋,降水呈现经向偶极型分布以及跨赤道的海表温度梯度异常;即伴随ENSO在春季消亡期的空间型态,大西洋出现经向模态,印度洋出现反对称模态。第二模态表现为:太平洋经向海表温度和降水模态,即太平洋经向模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ENSO盛期的大气环流调整引起了热带大西洋和印度洋降水辐合带异常,并通过海面风场异常激发海盆内部的海洋–大气反馈,引起春季经向模态。进一步研究发现,冬、春季大西洋和印度洋热带辐合带分别位于赤道以北和以南,导致两个海盆经向模态的降水异常相对赤道呈反对称分布。在春季,太平洋经向模态的暖中心延伸到赤道上,引起西风异常,为后续El Ni?o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揭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