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青海拉脊山断裂带新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拉脊山断裂带由拉脊山北缘断裂和拉脊山南缘断裂两条向NE凸出的弧形断裂所组成,分别长约230km和220km。它们是介于NNW向的热水一日月山右旋走滑断裂带和NWW向的西秦岭北缘左旋走滑断裂带之间的一个大型挤压构造区和构造转换带,也是分隔拉脊山南北两侧的西宁一民和盆地和循化一化隆盆地的重要边界断裂。沿断裂带的追踪考察,发现了其新活动的部分地质地貌证据。其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仅局部为全新世早期),性质以挤压逆冲为主稍具左旋特征。该断裂的新活动可能导致了该区20余次5级左右中等地震的发生。可以说,拉脊山地区既是反映构造活动,又是反映地震活动的地震构造窗。  相似文献   

2.
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兰州地区发育了NWW向和NWW向2组主导性活动构造带。大致以河口为界,东部地区主要为NWW向的马衔山-兴隆山左旋逆走滑活动断裂系,其新活动明显,是区内的主要控震断裂,1125年兰州7级地震就发生在其中的马衔山北缘断裂带的西端。河口以西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和庄浪河断裂等1组NWW向的弧形逆冲断褶带,变形方式以断裂扩展褶皱为主,其新活动可能导致了138年金城-陇西63/4级地震、1440年永登61/4级地震和1995年永登5.8级地震的发生。兰州市区所在的兰州盆地则夹持在上述2组活动构造之间,其内同样发育了NWW向和NWW向的次级断裂,如刘家堡断裂、金城关断裂、雷坛河断裂及深沟桥断裂等,其上具有孕育和发生中强震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及时了解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特征,对于分析区域未来强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区域地震构造、地质、震源机制、地震烈度和余震重定位等资料,对此次地震的控震构造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此次强震是发生在西宁—兰州断块内部的一次北北西向逆冲断层作用事件,距震中最近的拉脊山逆冲断裂带构成了此次地震的控震构造。该断裂带处于北西向日月山右旋走滑断层与北西西向西秦岭北缘左旋走滑断层交汇部位,整体呈北西至北北西向弧形展布,包含了南缘与北缘两条倾向相反的分支断裂带。震中位置、余震及烈度分布等数据指示此次地震的具体发震断层为拉脊山北缘逆冲断裂带南段的东支断层带,余震分布和极震区范围等符合逆断层型地震的上盘效应特征,但是否引起同震地表变形,还需进一步的现场调查确定。综合研究认为,此次积石山地震是在印度与欧亚板块持续陆陆碰撞作用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兰州断块沿海原左旋走滑断裂向东侧向滑移过程中,在北东向挤压构造应力场下,引发日月山断层与西秦岭北缘断层构成的区域共扼走滑断裂系交汇挤压部位发生逆断层活动的结果。此次...  相似文献   

4.
兰州1125年7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历史地震资料的详细考证,黄土地震滑坡的调查及兰州地区活动断裂的追踪考察表明:在兰州1125年地震中遭毁坏的“金城六城”之一的益机滩堡在今兰州市西固区河口以南的潍尼龙厂内,由此确定的六城范围在今兰州市西固区以南至河口一带,这与本区黄土地震滑坡的分布范围,全新世活动断裂的展布及地震破裂带遗迹的分布相吻合,综合分析认为,兰州1125年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兰州市区以南,距市区最近距离仅4km的马衔山北缘活动断裂带西端的咸水沟断裂段。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城市活断层发震构造模型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沈军  宋和平  李军 《内陆地震》2007,21(3):193-204
根据地表活断层资料、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石油地震剖面资料、流动地震观测和小震精确定位资料,通过与北天山山前典型发震构造的对比及逆断裂-褶皱与推覆构造的基本结构特征,初步建立了乌鲁木齐目标区发震构造模型。乌鲁木齐目标区可分为2个主要的地震构造,它们均是逆冲推覆构造。西侧为北天山山前逆冲推覆构造,由根部逆断裂、中部滑脱面和前缘挤压褶皱隆起带组成,根部逆断裂及前缘挤压褶皱带上发育全新世活断层,滑脱构造具有自南向北扩展的特点,未来的7级强震可能发生在根部断裂附近,而前缘挤压褶皱隆起构造,即西山隆起及其相伴生的西山断层和王家沟断层组、九家湾断层组,不具备发生大于6.5级地震的条件。东侧为博格达弧形推覆构造的西翼,其发震构造也由根部逆断层、中部滑脱层和前缘挤压褶皱隆起带组成,推覆构造具有自南向北扩展的特点。现今的推覆体前缘为阜康南断裂和古牧地背斜。该推覆构造带内部的雅玛里克断层、白杨南沟断层、碗窑沟断层和八钢-石化断裂,不是全新世活动断层,不具备发生大于6.5级地震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由强烈活动的艾卡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与卡兹克阿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南、北两条巨型边缘弧形构造带及其间的推覆构造构成。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相对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每个弧形构造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逆冲推覆席体,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但同时又具有自相似性特征。独立地震破裂区或形变带与独立活动的弧形推覆构造可能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杰  胡军 《地震地质》1997,19(4):301-312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由强烈活动的艾卡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与卡兹克阿尔特征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南,北两条巨型边缘形构造带及其间的推覆构造构成,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相对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每个弧形构造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逆冲推断席体,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但同时又具有相似性特征,独立地震破裂区或形变带与独立活动的弧形推覆构造可能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拉脊山断裂带在遥感影像上具有明显的线性构造特征,由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和拉脊山南缘断裂带向北东凸出的弧形挤压逆冲断裂带构成,成为北侧的西宁—民和盆地、南侧的循化—化隆盆地和东侧的临夏盆地等多个晚新生代断陷盆地的边界,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全长230km,由数段弧状不连续的断裂带组成。拉脊山南缘断裂带全长220km,由5段不连续宽缓波状断裂带组成,其左旋活动形成了拉张型的山间盆地——千户盆地,左旋水平位移180~640m不等。历史上沿拉脊山南、北两侧发生过20余次5级左右中等破坏性地震,这与遥感解译该断裂带的几何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喀什坳陷北缘活动断裂与古地震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瑞斌  李军  沈军 《地震学报》2000,22(3):327-331
1 区域构造背景与活动性位于南天山、帕米尔、塔里木三大构造单元聚合部位的喀什坳陷北缘 ,是我国大陆内部现今强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塔里木西南坳陷 ;北部为南天山褶皱带 ,西南为西昆仑 -帕米尔褶皱带 ,南部与东部为塔里木盆地 .其构造形式与活动性受控于南天山与帕米尔的对冲挤压活动 ,即该区活动构造主要以近东西向或北东东向展布 ,以逆冲挤压活动为主 ,兼具左旋走滑运动 ;南西部活动构造以向北凸出的弧形展布为特点 ,西段近东西展布 ,南东段呈北西向展布 ,构造弧顶及西段以逆冲挤压活动为主 ,南东段以右旋逆走…  相似文献   

10.
台湾地区强震发生的构造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魁香 《地震地质》2002,24(3):400-411
台湾中部造山带前缘呈现为一弧形逆冲构造体系 ,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尺度但各自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 ,而每一个弧形构造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是典型的褶皱 -逆冲带 ,但同时各个次级弧形构造间却又有自相似特性。在对台湾中部地区弧形逆冲构造体系的空间位置与地震活动间的关系分析基础上 ,归纳出中部弧型逆冲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特征 ,以台湾东西地震区的构造划分和北部、中部与南部不同的弧陆构造现象 ,描述了台湾地区的近代地震活动 (190 0年以来的 10 0年间 )与现代地震地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兰州遥测台网Dk—1仪记录到的地震,对其测定的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存在的偏差进行统计计算。结果发现,该仪器记录的近震级(ML)系统偏高,西藏地区的面波震级(Ms)偏低,国内其它地区及国外地震的面波震级(Ms)基本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给出校正值,利用校正值对上例地震重新计算,偏差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浙江湖南镇水库区地震成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南镇水库蓄水后五个月,在大坝上游15公里库岸边开始出现地震。这些地震大部分是极微震。震源位置变化不大,深度极浅。地震活动对库水位变化的反映十分明显,滞后时间很短。根据库区地质、地震记录和宏观的一些特点,推测地震可能是库岸不稳定岩体的水下重力滑移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179年“齐楚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前元元年)"齐楚地震"的基本参数一直有不同认识,属于疑难历史地震。在吸收西汉政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地震史料隐含的约束条件,对这次地震震中位置进行了考证。提出了以齐楚边界和国都连线为基点,结合史料给出的有关约束条件,综合确定震中位置的技术方案。同时,依据地震地质调查成果,从发震构造角度论证了震中位置的合理性。1)鉴于西汉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通过追踪西汉初期(尤其是汉文帝前元元年前后)齐、楚政区变化情况,尽力复原当时的行政区划和齐楚两国边界分布。2)认真分析史料记载的"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所指示的地区范围,对比历史上其他震例造成的破坏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破坏程度,为震中位置和震级确定提供重要约束条件。经文献考证认为,这次地震可定为公元前179年6月6日平邑南(35.2°N,117.6°E)7级地震。3)结合卫星影像判读和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齐楚地震"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和活动断裂发育情况。在排除该地震事件属于郯庐断裂带地震事件后,通过对比分析郯庐断裂带西侧发育的各条NW向断裂的构造地貌以及剖面表现,认为苍尼断裂可能是"齐楚地震"的发震断裂。在震中附近,苍尼断裂控制着白彦断陷盆地的发育,也是断层地貌最为清楚的地方,断错的地层最新,断层运动量也最大。  相似文献   

14.
在1985年8月23日新疆乌恰7.4级地震后二十天,即9月12日04点45分53秒发生了一次6.7级的强余震,在距微观震中约4公里处获得了强震记录。其最大水平向加速度值为123.8伽,是最大竖向加速度值的四倍。这次地震的反应谱峰值周期比海城、唐山、松潘地震都长。因此,虽然在微观震中处地震动强度相当于烈度7°,但震害却仅是6°。  相似文献   

15.
对东南沿海1067年和1574年两次地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目录给出的 1067年广东潮汕地震的参数不能合理解释历史记载中该地震的震害分布。文中将这次地震与 1918年南澳大地震在相同地点的震害记载进行了对比,发现几乎相同,进而论证了这两次地震属发生在同一震源的特征地震事件的可能性,认为 1067年地震的震中很可能位于南澎列岛西侧,其震级可达 71 /4。鉴于目前对 1574年福建东北沿海 53 /4级地震事件有不同的认识,文中重新分析了该地震的破坏区与有感区的分布,并与 1906年厦门海外地震进行了比较。结果认为, 1574年地震的震中更有可能位于福州—莆田以东的海域,且震级可能达到 61 /4。文中还认为:史料中有关 1574年浙江庆元地震的记述所指的可能不是发生在当地的破坏性地震,而更可能就是同年发生在福州—莆田以东海域的那次地震。1067年和 1574年地震可能都发生在NE向的滨海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16.
Raoul Island, the largest of the Kermadec Group, is about 8 km across and is situated about 1100 km north-east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An eruption of steam and mud occurred on the island on 1964 November 21 (local date); this was preceded by an earthquake swarm which started on 10 November. Records made with the Willmore seismograph at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on the north coast of the island show that within four hours of the start of the swarm, the frequency of shocks had risen to a peak of more than 80 an hour. Most shocks had sharp beginnings with S-P intervals of 1 to 2 seconds. Tremor was noticeable on 11 November and increased until by 12 November it was continuous, masking all but the largest of the discrete shocks. The level of tremor and the number of recorded shocks then decreased, until by the time the largest earthquake occurred on November 14, only 30 to 40 shocks were being recorded per hour. The largest earthquake was assigned a magnitude of 5.7 from recordings made in New Zealand, and was felt on Raoul Island at intensity 7 on the Modified Mercalli scale. Further shocks and tremor were recorded, and on 15 November the tremor was particularly active for several hours. On 21 November, an eruption occurred, throwing steam, mud, and rocks to an estimated height of 800 m from a crater on the edge of Green Lake, about 2 km from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During the eruption the seismograph recorded a peak vibration 30 to 40 times the amplitude of the normal background level. By two hours after the eruption, the level of vibration had stabilised at double that before the eruption. The island was evacuated from 23 November until 6 December, during which time the seismograph was inoperative. From 6 December to 11 December three portable seismographs were recording in addition to the permanent station. By this time the frequency of recorded shocks had dropped to about two per hour. The earthquakes were located in the vicinity of Denham Bay, some kilometres to the west of the main crater. Volcanic activity has been observed previously in Denham Bay, and it is thought that the Bay may be a former crater.  相似文献   

17.
对格尔木台正在运行的地磁相对记录数字资料及模拟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数字记录资料要明显优于模拟资料,数字仪器取代模拟仪器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测震台网记录获得加速度波形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从测震台网速度记录获得高质量加速度波形的方法,并以天津蓟县台安装的CTSI-EDAS24速度型甚宽带地震仪和EST-Q4128型强。震仪对同一地震记录的处理分析为例,对计算步骤和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处理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简单有效,拓宽了数字测震台网波形记录的服务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甘肃2012年5月2个M〉4.0级地震的震相分析,得出在震中距大于300km时,甘肃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可记录到较清晰的sPn震相。采用sPn和Pn震相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重新计算震源深度,并和甘肃地震台网中心所得的结果相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乌鲁木齐地震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记录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地震波形震相分析,展示乌鲁木齐地震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记录波形震相特征,找出快速判定震相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大震速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