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及邻区2660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在分析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了中国境内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东北-华北应力区震源机制解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近EW向和NEE向,震源机制解类型相对较为单一,以走滑型为主。华南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NW-SE向,震源机制解类型主要是逆断型和走滑型。新疆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近SN向,类型也主要是逆断型和走滑型。在青藏高原南部应力区,震源机制解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优势方位为近SN向,类型基本上只有走滑型和正断型2类。而在青藏高原北部及北东边缘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变化较大,震源机制解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正断型和逆断型震源机制解  相似文献   

2.
姜喜姣  林庆西  龚萱  杨选 《地震》2022,(3):64-80
研究新丰江水库地震活动和震源机制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分布,对理解新丰江库区诱发地震的特点和成因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2012—2018年新丰江库区ML2.0及以上地震的142个地震波形数据,分别采用FOCMEC方法和SATSI方法反演了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丰江库区地震破裂类型以正断型为主,兼有部分倾滑分量,其次为走滑型;P轴优势走向为NWW—SEE向,倾角近于垂直,T轴优势走向为NNE—SSW向,倾角近乎水平;库区整体以NWW—SEE向的垂直挤压和NNE—SSW向的水平拉伸为主,应力类型为正断型;由东南部NW—SE向至西北部的NWW—SEE向,最大主应力轴方向呈现逆时针旋转的趋势,旋转角度约为18°,应力类型也由正断型转变为走滑型;2012年以来,新丰江各区域的应力场较为稳定,但在2015年和2018年可能发生过相对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存在,依据现有结果仍不得而知,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河南及邻区地震的震源机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汇编了河南及邻区1965-2000年共52次ML≥3.5地震的震源机制。分析表明:震源机制两组节面的走向为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P轴多为北东江向;T轴大都为北北西向;地震断层主要为走滑类型,菏泽5.9级地震前P轴方向呈现出由紊乱到趋向一致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林庆西  姜喜姣  梁明 《中国地震》2023,39(3):502-515
为检验震源机制解谱聚类方法的实用性,选择新丰江库区为研究区域,利用FOCMEC方法反演了该区域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ML2.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对其进行了谱聚类分析,最终获得该区域7种震源机制解类型;通过分析每种类型的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震源机制解类型分布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1)新丰江库区地震破裂类型以正断型为主,兼有部分倾滑分量,其次为走滑型;(2)不同类型的震源机制解具有区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不同的构造背景影响,反映了新丰江库区地震活动和构造特征之间的关系;(3)不同类型震源机制解所描述的断裂分布反映了峡谷及大坝区库水渗透的构造条件,解释了区域地震频发的可能原因;(4)每种类型的震源机制解在研究时间范围内数量变化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5.
利用垂直向和波振幅比方法计算了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宁夏北部及邻区的31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然后对计算所得的31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及应力场分析,并利用格点尝试法研究阿拉善区域(I区)和银川盆地及以北地区(II区)的平均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31个中小地震中走滑型地震占了近77%,显示出宁夏北部及邻近地区地震错动方式以近走滑为主;I区域地震产生的震源区构造变形是近南北向发生压缩,近东西向发生相对扩张;II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以水平作用为主,地震产生的震源区构造变形是北东向发生压缩,北西向发生相对扩张。  相似文献   

6.
豫北及邻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莘海亮  方盛明  樊计昌  李稳 《地震研究》2012,35(2):184-189,295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g和Sg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波初动记录资料,计算得到了1985~2008年在豫北及邻区发生的145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方法、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及采用格点尝试法,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参数并求取了区域平均应力场。结果表明:研究区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型为主,应力轴比较接近水平,区域构造应力场以水平挤压为主要特征;震源机制解除走滑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正断型和逆断型。整体显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种类较多,分布散乱,表明小地震发生具有随机性,华北构造应力场整体的控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7.
山东长岛震群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时空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助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长岛海域的中小地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初动求取小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对研究区内293个ML≥2.0地震进行震源机制反演,并根据震源机制解的资料对长岛地区进行应力张量反演,计算各节点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的时空演化,进而分析长岛地区的应力状态以及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震震源以走滑型为主,正断型次之,逆断型最少,初步判断发震断层为SE走向的高角度的走滑断层,主要表现为水平运动。(2)通过反演得到研究区区域平均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101.4°,倾角29.1°;中等应力方向为280.8°,倾角60.8°;主张应力方向为11.3°,倾角0.3°,应力张量方差为0.085。(3)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空分布与中等地震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在中强地震发生前,震源机制和应力场一致,震源区附近的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增强,此时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处于较低水平。空间上,研究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整体上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的特点,所有ML≥4.0地震都发生在极低值区或者高值区向低值区变化的过渡带上。  相似文献   

8.
欧亚地震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分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中的2818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欧亚地震带及其5个分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给出了5个分区的震源机制主压应力方向分布图。结果表明:①欧亚地震带以逆断型和走滑型断层活动为主;②地中海地震区以走滑断层活动为主,主压应力方向为SSW向;③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地震区以逆断型断层活动为主,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NE—NS向;④喜马拉雅地震以逆断型为主,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S和NE向;⑤川—滇—缅地震区以走滑断层活动为主,主应力场方向为NNE向;⑥印度尼西亚地震区以逆断型断层活动为主,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E—SSW向。各分区的主压应力方向明显受其所在区域板块运动的影响,由此推测板块运动可能是产生欧亚地震带构造应力的主要力源。  相似文献   

9.
罗振暖  谢明富 《华南地震》1989,9(3):79-85,88
本文利用广东新丰江水库丰富的前震资料、用方向追踪法计算了水库区的b值.从b值的变化,初步定量地圈定了新丰江6.1级地震震源体上下界的大小;讨论了b值与小震震源深度;b值与震源机制、应力的关系,提出统计量b的分布函数应是一个二维函数,它与应力和介质温度有关,同时b值具有方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从应力的角度解释2021年5月漾濞MS6.4地震序列的发震机理,本文开展了包括刻画断层结构,反演震源区应力场,研究应力场对断层的加载作用以及地震序列中较大地震对断层活动的库仑应力影响等4个方面的研究,具体的认识为,(1)相比于前人工作中利用区域台阵定位结果刻画的断层结构,结合布设在漾濞震源区的实时地震监测台阵捕捉的7905个余震位置和沿断层均匀分布的16个M3.5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我们刻画了漾濞地震序列发震断层的精细结构:漾濞地震序列最主要的特征为NW向和NE向两组断层共同破裂,NW向断层为右旋走滑破裂,NE向断层为左旋走滑破裂;(2)利用震源区1°×1°范围内的90个历史震源机制反演了震源区的背景应力场,得到震源区为近南北向水平挤压,东西向水平拉张的走滑型应力状态,应力方位的不确定度很小,而主应力相对大小(R)的不确定度很大,为0.2~0.8;(3)分析了漾濞地震序列两组发震断层的稳定性,发现两组发震断层均为应力场作用下最易失稳的断层.此外,发生在两组断层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分别与两个最易失稳断层的震源机制相似,说明了背景应力对断层行为的控制作用;(4)两组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