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贵州第四纪自然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汝安 《贵州地质》1992,9(1):59-62
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第四纪地质史研究的中心环节。第四纪时全球的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是影响贵州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由于地势升高、气候变化与生物演化等,贵州第四纪自然环境经历了巨大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涵盖了前身的东特提斯地质构造演化、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和高原隆升对气候环境演变的制约,它不仅包含有关全球构造的空间格局、运动状态的历史记录,而且也留下了青藏特提斯洋陆转换、盆山转换构造体制的时空结构、运动形式和发展变化的地质遗迹。所以青藏高原是研究全球构造的窗口,被自然科学工作者誉为解决地球动力学的一把钥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1979年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演化、系列编图及综合集成等研究工作。本文以认识现今青藏高原地质历史各阶段重大地质构造事件的结构组成和演化为主线,回顾了40年来历次重大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过程,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过程、碰撞构造效应,以及东特提斯地质调查研究中一系列重要新发现、新进展、新成果,并对相关研究成果和新发现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梳理。在此基础上,就青藏高原形成演化模式、科学理论与学术争论观念层次上的问题,以及关键的基础地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的降升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滕吉文  张中杰 《地学前缘》1997,4(2):247-254
基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转边地带地球深部结构,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探讨了风瓦纳的古解体后,印度板块北进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后效。由于印度板块中、上地壳与地幔盖层物质挤入,南北双向挤压力系以及复杂深层动力过程的作用。深部物质被分异、调整,致使地壳缩短增厚,深部物质例向流展,导致青藏高原隆升,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特异的深部结构与深层过程,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古亚洲的地貌景观和自然环境,使青藏高原进入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迅速隆起,平均海拔超过4000 m的高原,是研究碰撞过程和形成演化的理想窗口。有关青藏高原的碰撞过程及印度板块岩石圈北缘界线,至今仍然存在较大争议,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不同研究方法获得认识的差异性和局限性所导致。基于此,本文利用前人深部结构资料,讨论了高原岩石圈的壳幔构造及物质组成等,并从新的地质视角讨论了班怒带的大地构造属性。通过梳理前人的深部结构资料,认为青藏高原的壳幔岩石圈结构较为复杂,如高原内部岩石圈厚度显著大于周缘地区,中下地壳及上地幔广泛分布着低速高导层,这些特殊的地质地球物理结构是印亚板块碰撞的结果。此外,本文进一步对比分析了班怒带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结构,揭示该构造带两侧存在显著的差异,认为其是印度岩石圈的北缘,这对于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层状地貌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形成时代最新和面积最广阔的高原,作为青藏高原典型的地貌特征,层状地貌成因研究对高原隆升、环境气候演化过程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野外调查和已有观测数据分析,对层状地貌形成进行探讨,重点从高原现今地貌特征分析的角度,提出主平面和山顶面形成于高原隆升过程中。青藏高原是在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俯冲-碰撞的强烈挤压环境下,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动力地质作用具有差异性整体隆升的特征。希望能对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围绕IODP 683号建议书,介绍东亚东倾地形格局与季风系统演化历史的相关研究。新生代全球宏观环境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表现为岩石圈活动强烈,板块漂移导致海陆格局和地貌格局的变化,并引发洋流和大气环流的改组,最终导致全球气候的重大变化。新生代岩石圈运动和气候变化表现最为典型的地区是亚洲,其中最具标志性和全球意义的地质事件是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及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青藏高原隆升最直接的结果是亚洲地区现代地貌格局的形成,大江大河的发育,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综合大洋钻探计划683号航次建议书,计划在长江中下游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实施钻探,以获得长江历史演化和东亚季风演化的地质记录,并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演化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的剧烈隆起对中华文明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道一 《古地理学报》2004,6(2):216-225
自1百万年前以来,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确定了长江、黄河的形成。在青藏高原周围的两个构造结附近,已发现有元谋人和兰田猿人等。从而提出:这些中国古人类起源的环境因素与青藏高原的剧烈隆起有关。由青藏高原隆起形成的特殊地质、地理、气象条件,对近万年来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中华文明思想体系。因此,中华文明的形成不仅与长江、黄河等流域有关,而且与青藏高原的剧烈隆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空间耦合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强  李万伦  陈伟涛  王永江 《冰川冻土》2011,33(5):1139-1145
通过对青藏高原地质、地理资料的收集和综合归纳,分析了青藏高原油气地质演化、高原隆升、冻土生成、冰川推移与天然气水合物成生的关系,探讨了青藏高原油气地质与天然气水合物在时空上的耦合关系.初步认为,青藏高原分布的大面积的海相中生界烃源岩为冻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基础;尤其是碳酸盐岩和泥(页)岩,为主力烃源岩,...  相似文献   

9.
正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一直以来都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我国地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所在。在青藏高原以往的研究中,无数的地质工作者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使得我们今天对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基本地质单元组成、地质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理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基本的素材成为继续深入开展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石。尽管前人在青藏高原内部及周缘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  相似文献   

10.
凌源市马头山沟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凌源南部山区是辽宁省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之一,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发生在这一地区马头山沟“7.26”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特征,在分析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地质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因素基础上,再造了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针对该地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特征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的隆升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带地球深部结构、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探讨了冈瓦纳古陆解体后,印度板块北进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后效。由于印度板块中、上地壳与地幔盖层物质挤入,南北双向挤压力系以及复杂深层动力过程的作用,深部物质被分异、调整,致使地壳缩短增厚,深部物质侧向流展,导致青藏高原整体隆升。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特异的深部结构与深层过程。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古亚洲的地貌景观和自然环境,使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而且造成高原及其周边地域剧烈的水热活动和特异的地震活动,强烈地改变了该区人文气候、生物区系和生态环境,从而构成中—新生代以来东亚乃至全球系统最为壮观的地球科学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后记     
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它近几百万年来的强烈隆升对中国西部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影响显著。在西北干旱区山地湿岛与荒漠绿洲并存 ,形成亚洲干旱核心区域 ;西藏东南部的水汽通道作用突出 ,而横断山区则分布着瞩目的干旱河谷景观 ;地势格局和大气环流共同制约着高原本身的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独特的垂直自然带分布模式和别具一格的自然地域系统。孟加拉深海扇是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隆升与剥蚀的产物。方念乔等的论文认为 ,由于扇体结构和沉积过程的复杂性 ,沉积记录中的若干问题需要重新审视。高…  相似文献   

13.
西藏尼玛盆地油页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青藏高原在长期复杂的演化过程中发育了一系列时代与类型不同的含油气盆地,但由于古生代以来冈瓦纳大陆裂解和特提斯洋的开启-闭合-造山作用的影响,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强烈碰撞造山和高原隆升作用的影响,含油气盆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加之恶劣的自然环境,青藏高原成为中国目前油气地质研究和勘探程度最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概念与展望     
欣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主办的《矿产与地质》在国内公开发行。这是我们有色金属地质界的一件大喜事!值得庆幸! 《矿产与地质》,顾名思意,是互有联系的而彼此不同的两个概念:矿产是自然界产出的具有工业开发意义的矿物原料;地质是产生这些矿物原料的自然环境。如果我们真正认识这个自然环境,就是说真正认识矿物原料产出的地质条件,认识形成矿物原料的物质来源及其  相似文献   

15.
下地壳流变层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大尺度地貌的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下地壳流变层的变形为切入点,结合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区域走滑断裂的发育性质和高原南部地区的地球物理资料,介绍了下地壳流变层物质向东和北东流动的特性,探讨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地貌形态形成的深部地质过程和下地壳流变层在这一过程中的制约作用,并对塔里木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四川地块的旋转和柴达木盆地自新生代以来迅速抬升的现象做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地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序列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湖泊、山地冰川、黄土与古土壤序列、泥炭及沙漠演变等多种地质记录的综合对比分析,重建和恢复了我国酉部地区全新世以来的自然环境演变序列及特征。全新世期间我国西部地区环境演变存在着以水热配置关系不同为突出特征的两种不同的演变模式:即以新疆北部地区为代表的西风型和以青海湖及青藏高原为代表的季风型模式。其成因同区域性特征及大气环流形势密切相关。并划分出我国西部地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时间界线,即距今12ka或10ka、9ka、3ka和0.5ka。众多地质记录间良好的对比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我国西部全新世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预测其变化趋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第四纪中国自然环境变迁的原因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作者在重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古气候环境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古气候之间的显著差异以及引起中国第四纪自然环境大幅度变迁的主要原因机制。中国新生代晚期构造运动导致自然环境的巨大变迁,其中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尤为突出。作者认为,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反馈作用、季风环流的加强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协同成为中国第四纪气候大幅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当然也是新生代晚期以来,尤其是中更新世以来中国自然环境变迁的主要原因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新疆库木库里盆地发育有巨厚的渐新统一更新统陆相沉积序列,记录了青藏高原西部自渐新世以来的隆起过程和幅度,盆地主夷平面形成于中中新世以后,上新世以前,该盆地中新世山旺生物群及上新世Cyprideis介形类动物群的发现显示了青藏高原中新世夷平作用这后的再次隆升并对中国自然环境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中国西部生物组合由中新世晚期类似于现代江南山地的种类转变成为上新世以适应咸水环境为优势的组合,形成了西部内陆强蒸发的干旱环境,生物分异度大幅度降低,特别是库木里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和含化石层的研究及区域对比,表明20-30ka以来高原存在一次幅度超逾百米的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19.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概况自1878年第一次国际地质大会召开至今,已历经120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是国际地质大会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由于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以及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尤其是青藏高原的研究对世界地学研究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目前出现三个新的科学动向:关注关键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关注以现代地表过程为核心的监测研究;关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的发展、国际科学前沿的贡献以及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项目的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构造事件和环境事件;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湖泊和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点和高原热力与动力过程对不同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本项目将在高原南北典型区域利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手段,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利用湖芯、冰芯、树木年轮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事件、区域分异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利用冰川、冻土、积雪的时空变化,结合对高原特殊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与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从冰川、湖泊、大气的监测入手,结合模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机制;利用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