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泰安地区岩溶富水构造激电测深法异常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的抗旱打井找水开发深层岩溶地下水资源实例证明,泰安岩溶区不同岩溶形态富水构造激电测深异常类型及成因有一定规律可循.富水构造上的电测深曲线异常类型可划分为缓升型、缓降型、低阻V型、低阻平台型,富水地段电测深视电阻率断面等值线异常类型可划分为低阻台阶型、低阻梯度带型、低阻U型.以溶洞等岩溶形态为主的富水带引起相对低视电阻率、低视极化率、低半衰时及衰减度低异常,出现激电测深法多参数“同步低”异常;以断层构造破碎为主的富水带引起相对低视电阻率及低视极化率异常,产生相对高半衰时及衰减度极大值异常,出现视电阻率与激电测深法多参数“反相”异常.  相似文献   

2.
曲潭测区内地形较平坦,多为第四系覆盖,表层土质较均匀,接地条件较好,选择五极纵轴电测深法在区内寻找岩溶地下水,通过视电阻率及激电二次场的测量,对物探异常的解译和深部钻孔验证,成功找到日出水量达千吨以上的岩溶地下水,为今后在灰岩地区寻找岩溶地下水提供借鉴意义。采用物探方法寻找岩溶地下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勘查方法,可以减少单纯钻探成井的盲目性,提高找水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物探方法是寻找地下水的重要勘查手段之一.在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高密度电阻率法对海南省琼中县榕木村花岗岩区深部赋水断裂破碎带的位置、深度、规模和产状特征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赋水断裂破碎带主要表现为"凹槽"状或"条带"状低阻异常;可以采用激电半衰时(Th)、偏离度(r)以及视电阻率(ρs)等参数进行断裂破碎带含水层位置判别.通过水文地质钻探揭露,含水层位置与物探解译结果基本一致,证明激电半衰时和偏离度以及视电阻率等参数可以较可靠地确定赋水构造的位置和深度.综合物探勘查方法为水文地质钻井孔位设计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可对在类似地区进行地下水探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对各种物探勘查方法可能存在不同的地球物理响应。经对水文物探方法的试验研究,在山前戈壁不均匀含水区寻找可采第四系地下水,采用井旁测深试验、垂向电阻率测深扫面、激电测深详查和水文电测井等方法的直流电测深法优化组合勘查,取得了找水效果新的突破。研究结果表明:电阻率测深参数视电阻率(ρs)、激电测深参数极化率(ηs)、衰减时(St)、综合参数(Z)等的变化,与地层岩性结构、地下水矿化度高低及含水地质构造的分布相关;激电测深参数与地下水富水程度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高密度电法勘探中,不同条件下的溶洞起反演电阻率特征有差异,溶洞为空洞时反演电阻率表现为高阻,充满低阻物质时表现为低阻,而当低阻物质含量不同时各个装置的探测效果会有不同。为了比较高密度电法不同装置对低阻填充溶洞的探测效果,构建低阻物质含量不同的低阻溶洞,正演计算了不同装置下的视电阻率,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的地电断面进行反演。  相似文献   

6.
高密度电法勘探中,不同条件下的溶洞起反演电阻率特征有差异,溶洞为空洞时反演电阻率表现为高阻,充满低阻物质时表现为低阻,而当低阻物质含量不同时各个装置的探测效果会有不同。为了比较高密度电法不同装置对低阻填充溶洞的探测效果,构建低阻物质含量不同的低阻溶洞,正演计算了不同装置下的视电阻率,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的地电断面进行反演。  相似文献   

7.
高密度电法勘探中,不同条件下的溶洞起反演电阻率特征有差异,溶洞为空洞时反演电阻率表现为高阻,充满低阻物质时表现为低阻,而当低阻物质含量不同时各个装置的探测效果会有不同。为了比较高密度电法不同装置对低阻填充溶洞的探测效果,构建低阻物质含量不同的低阻溶洞,正演计算了不同装置下的视电阻率,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的地电断面进行反演。  相似文献   

8.
湘东地区红层盆地地下水勘探一直是一个难题,这里主要探讨采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研究该地区找水的有效性。结合工程实践,首先采用激电中梯扫面划分区内次级构造,确定低阻含水构造的水平位置;其次采用直流充电法电位梯度测量分析已知井部位地下水的连通性;最后利用激电联合剖面法和激电对称四极测深确定低阻带的垂向展布形态。同时,进一步开展高密度电法研究布设孔位和反演视电阻率异常之间的关系,最终确定钻探井位。后期的钻探结果表明,激电中梯扫面异常比较直观,地表水平定位方面比较精确,激电测深视电阻率二维反演结果能够有效反映低阻带垂向展布形态,两种方法相结合对湘东地区红层盆地地下水进行综合勘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综合物探方法在探测多金属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采用双频激电中梯剖面法、激电测深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综合物探方法在内蒙古某矿区大面积快速普查找矿中的应用模式。根据双频激电法幅频率(FS)参数对含矿(矿化)地质体呈高幅值异常特征,电阻率法视电阻率参数(ρS)对含矿(或矿化)地质体呈低阻异常的物性条件,多方法、多参数资料的对比解释,凸现综合物探方法找矿的地质...  相似文献   

10.
充水溶洞特征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反演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高密度电法勘探中,不同性质的溶洞其反演电阻率特征有差异,溶洞为空洞时反演电阻率表现为高阻,充满水时表现则为低阻,而充水溶洞的电阻率反演特征很难判断。文章通过构建不同充水程度的溶洞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的地电断面进行反演,对比不同反演成像模型的地电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充水溶洞的电阻率随溶洞充水量的增加而减小,低阻的范围随着水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其可分辨性强。野外探查资料进一步验证了模拟结果,所获得的认识对地下溶洞的电法探测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南岩溶地区不同含水介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武毅  孙银行  李凤哲 《中国岩溶》2011,30(3):278-284
针对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带岩溶水、管道型岩溶水(溶洞、暗河、管道等)、构造裂隙岩溶水等不同类型地下水赋存介质特点,通过适宜的地球物理方法使用条件以及找水特点的分析,提出不同含水介质中寻找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要解决的地质问题、拟采用的综合物探方法,分别总结出了它们的电性参数(或曲线)的响应特征,形成了不同含水介质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组合方案。最后通过实例验证其实用性,并对在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工作中积累的技术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乌蒙山贫困缺水区水资源严重缺乏,找水需求大、难度大。为确定了ZK12探采结合井位置,本文首先分析了工区找水环境因素的地层时代、含水介质类型、构造背景、水源条件和水动条件等5个条件;其次,对富水特征的含水岩组、蓄水构造和富水地貌进行研究;最后,重点分析地球物理特征找水因素,介绍了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法、大地电磁测深法、瞬变电磁法、激电测深和地球物理测井等“多方法”应用效果,通过视电阻率、视极化率、衰减度、半衰时等“多参数”,确定断层裂隙水的地球物理特征,建立由浅入深的“多层次”地球物理模式。最终,创新性提出了乌蒙山连片贫困缺水区重点村镇的“多方法、多参数、多层次”地球物理找水模式,克服单一物探方法找水的局限性,精准定井位,对地下水勘查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山东省济南西南裸露—覆盖型岩溶山区为研究对象,根据钻探资料,将区内岩溶发育形态分为小型溶洞与溶孔,并利用瞬变电磁法、电磁波CT成像两种物探方法,探讨岩溶分布、形态特征与地球物理场的关系。对比瞬变电磁剖面与钻探揭露的岩溶发育段,确定出120 Ω·m作为解译岩溶发育区的分界值,以此圈定岩溶分布区域,之后实施钻孔进行验证,符合性较好;在验证孔及附近钻孔进行电磁波CT成像探测,进一步验证并刻画两孔间的岩溶发育特征。两种物探方法中,电磁波CT的探测数据离散程度较高;两种岩溶发育形态中,小型溶洞的地球物理参数离散程度较大,同时小型溶洞发育区视电阻率平均值较小,视吸收系数平均值较大。   相似文献   

14.
山区找水的“相对衰减时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测资料表明,二次电场衰减时与视电阻率关系点分布区的下限存在正向密切区间、反向密切区间和不密切区间,即衰减时与视电阻率关系十分密切.忽视视电阻率的变化,有可能造成激电找水效果上的失误.针对衰减时与视电阻率关系的区间特性,我们采用“相对衰减时”的概念作为激电找水的含水因素(相对衰减时SR=ρS/s).采用该参数的实际意义在于反向密切区间突出了含水异常,正向密切区间消除因极距增大引起的非水异常.因此,相对衰减时在研究山区地下水的富集情况时灵敏度较高.应用相对衰减时法在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山区找水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我国著名的玫瑰泉地下水工程中,在电阻率法和常用的衰减时法解释推断有困难时,能比较准确地确定了富水区,成井后获得水量6万t/d,建成大型农业地下水源地.  相似文献   

15.
将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引入到地下水含水量预测工作,以华北平原和河套平原为试验场,以若干已知钻孔为验证,采用激电和电阻率测深等地面物探方法获取视电阻率ρS、视极化率ηS、半衰时Th、衰减度D和偏离度σ等参数为输入神经元对单孔单位涌水量建立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同时,为消除不同地区矿化度的影响,通过实验对比引入综合参数T",改良了输入神经元的配比。最终建立以半衰时Th、衰减度D、偏离度σ和综合参数T"为输入神经元的含水量预测模型,进一步提高了预测精度。通过检验,发现所建立的模型对平原地区进行含水量的定量预测有着较好的效果,为含水量预测工作研究与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打开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邹万鹏 《吉林地质》2011,30(4):63-66
为了开发新能源,我队对辽宁省分水地区使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地下热水资源的探测,对这种测量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该地区的工程实例总结出该工作方法的技术先进性,在工程地质物探中有着较高的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辽西地区干旱缺水问题,通过卫星遥感与地面物探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研究了水文地质信息提取方法及其应用技术,并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初步应用。结果表明,卫星遥感技术不仅可以从宏观上掌握研究区地下水赋存规律,还可探测到常规方法难以发现的水文地质信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缩小地面物探工作区的范围,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地下水探测的工作效率及其准确性。此外,通过对电测深电阻率值的定量分析表明,当探测到的九佛堂组岩组电阻率介于18~22Ω·m之间时,该处富水的可能性极大,该方法可有效降低在九佛堂组中物探找水工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18.
刘伟  甘伏平  赵伟  陈玉玲 《中国岩溶》2014,33(1):118-122
为了验证物探技术在岩溶塌陷调查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于广西来宾市吉利村开展了高密度电法和微动技术野外探测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对称四极电测深能直观地反映第四系覆盖层的厚度和低阻异常的深度,微动技术能定性地判定地下暗河和岩溶破碎带在地表的平面投影,将两种方法相结合能更加准确地圈出塌陷,以及引起塌陷的溶洞、地下河、断层破碎带及软土分布范围。地下暗河或岩溶破碎带在高密度联合剖面法上反映为低阻正交点异常,极距为45 m时正交点附近电阻率值约为250 Ω?m;在微动H/V比值谱上反映为H/V极大值异常,极大值特征频率在2~6 Hz之间。依据2测线上的高密度电法和微动异常显示,圈出了两个易塌陷区,经对其中的一异常进行钻探验证,异常区覆盖层下42 m 厚的灰岩地层中钻遇溶洞8个,其中最大的高达5.7 m。   相似文献   

19.
激电中梯测量在晴隆丁头山铅锌矿找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头山是一个老铅锌矿区,2014年贵州省普安罐子窑—水城花嘎铅锌矿整装勘查工作中,在物探方法试验的基础上,选用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开展面积性测量工作。在圈定物探异常的基础上,对重点异常进行了激电测深和不同极距的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在丁头山找矿靶区内,根据物探解译成果布置钻孔进行工程验证,在深部发现新的铅锌矿体,新增了铅锌资源量,取得明显的找矿效果。为研究物探手段在老矿区找矿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结合前期工作成果,对如何运用物探方法在铅锌区域成矿带中寻找构造控制铅锌矿体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对老矿山增储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river–aquifer connectivity in karst environments is difficult due to the presence of conduits and caves. This work demonstrates how geophysical imaging combined with hydrogeological data can improve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surface-water and groundwater interactions in karst terrai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Bell River and karst-alluvial aquifer at Wellington, Australia. River and groundwater levels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and electrical resistivity imaging and water quality surveys conducted. Two-dimensional resistivity imaging mapped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alluvium and karst. This is important for highlighting the proximity of the saturated alluvial sediments to the water-filled caves and conduits. In the unsaturated zone the resistivity imaging differentiated between air- and sediment-filled karst features, and in the saturated zone it mapped the location of possible water- and sediment-filled caves. Groundwater levels are dynamic and respond quickly to changes in the river stage, implying that there is a strong hydraulic connection, and that the river is losing and recharging the adjacent aquifer. Groundwater extractions (1,370 ML, megalitres, annually) from the alluvial aquifer can cause the groundwater level to fall by as much as 1.5 m in a year. However, when the Bell River flows after significant rainfall in the upper catchment, river-leakage rapidly recharges the alluvial and karst aquifers. 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at in complex hydrogeological settings, the combined use of geophysical imaging, hydrograph analysis and geochemical measurements provide insights on the local karst hydrology and groundwater processes, which will enable better water-resource and karst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