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东海渔场冬季带鱼汛的捕捞量和汛期现场测温服务效果,以弥补在使用各种海洋断面调查数据和卫星红外图片分析中的不足,国家海洋局调查指挥司决定,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合作,进行东海渔场大面积航空测温试验。经过近一年的技术准备于1984年12月24日和29日,首次使用国内自己研制的HWL-2型航空红外测温仪、低温黑体、投掷测温浮标及罗兰A/C航空定位仪等配套仪器设备,成功地进行了两次东海大面积航空红外及同步浮标测温试验。测温范围为北纬28°30′~32°00′,东经 122°00′~124°00′,航线长度为两千公里,调查海域面积为八万六千多平方公里。两次航测共计四  相似文献   

2.
东海近海渔场航空测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及时地向海洋渔业生产指挥部门提供大面积和准同步的渔场环境数据,为东海近海冬季带鱼汛捕捞作业提供海况信息速报,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技术研究所和上海海洋预报区台联合于1986年10—12月,在东海近海使用航空红外测温仪、投掷式测温浮标、罗兰C导航定位仪、彩色录像机等系统设备进行了五次渔场航空测温,测温精度小于±0.5℃。依据所测数据及时对监测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与常年和前一年同期温度场作了对比分析,在监测现场还发布了五期测温速报。飞行监测范围为东海冬季带鱼洄游的主要渔场,即北纬28°-32°和东经124°以西海域。所获测温数据,由于具有快速、准确、同步和传输及时的优点,在冬季带鱼汛的生产指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东海近海渔场冬季带鱼汛的捕获和汛期现场测温服务效果,以及弥补在使用海洋断面调查数据和卫星红外图片分析中的不足,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海洋技术研究所合作,在海军航空兵等单位的配合下,于1984年12月24日和29日使用国内自己研制的SWH1—1型航空红外测温仪、投掷测温仪浮标低温黑体和ZD—3型罗兰导航定位仪等配套设备,成功地进行了东海渔场大面积航空测温试验。所获数据具有快速、准确和同步性强的特点,航空红外测温仪测量精度为±0.5℃,分辨率为0.1℃,投掷浮标测温精度为±0.2℃,根据这些测量数据首次发布的东海近海渔场表层温度速报受到了用户欢迎,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东海近海渔场冬季带鱼汛的捕获量和汛期现场测温服务效果,以及弥补在使用海洋断面调查数据和卫星红外图片分析中的不足,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海洋技术研究所合作,于1984年12月24日和29日使用国内自己研制的HWL-1型航空红外测温仪、投掷测温浮标、低温黑体和ZD—3型罗兰导航定位仪等配套设备,成功地进行了东海渔场大面积航空测温试验。所获数据具有快速、准确和同步性强的特点。航空红外测温仪测量精度为±0.5℃,分辨率为0.1℃,投掷浮标测量精度为±0.2℃,根据这些测量数据首次发布的东海近海渔场表层温度速报受到了用户欢迎,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国家海洋局监测管理司于1989年12月23~24日在京组织召开了“海洋渔场环境航空测温速报系统鉴定会”。来自我国海洋界、海洋水产界的代表和专家对这一系统的建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茫茫大海,去哪里捕鱼?这一直是从事海上捕捞生产人员时刻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海洋渔类的栖息和迥游与海洋环境要素息息相关,而海洋温度是众多海洋环境要素的重要项目之一。因此世界上许多海洋国家对海水温度的分析、速报及预报给予了很大的重视,开展海温速报的手段也很多,一般地主要是利用船舶测报资料发布短时间内的海况速报。近年来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利用飞机、卫星遥感遥测资料来发布海况速报。用飞机进行航空测温,在发达国家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始于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6.
1984年12月下旬,由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和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共同组织,在海军航空兵等单位的配合下,首次成功地进行了东海渔场大面积航空测温试验,并发布了东海近海渔场表层温度速报,受到了用户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着重叙述航空测温系统的要求,传感器配置特点,概述了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986~1988年在东海实施的航空测温速报和卫星(含航空)遥感海面温度速报系统作了较为完整的介绍,并着重阐述了航空测温速报具有快速、大面积、准同步、资料精度高、短时距服务等7个主要特点。文中还对该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郑一钧 《海洋科学》1993,17(6):68-69
在我国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是一次直接由国家发动和组织的规模较大的海洋事业。为了有效地利用海洋空间,发展国家的海洋事业,必须首先开展对海洋的调查研究,掌握有关的海况资料,编绘有关的海图。在郑和下西洋之前,首先进行了海洋调查研究工作。据泉州发现的《海底簿》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奉旨差官郑和、  相似文献   

9.
通过1986~1988年多次航空测温速报分析应用实例,强调航空遥感工作在渔场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指出水文资料的短时距服务、小尺度水文现象的反映对渔业生产现场指挥有重要作用,并建议为了进一步搞好东海渔场海况速报,必须从单一性的手段向综合性手段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985年5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放宽政策,加快发展水产业的指示”》,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1986)参作字第112号文件批复和海军司令部(1986)司作字第167号公函批准的东海近海渔场航空遥感测温的工作计划,国家海洋局依据批文和1985年海洋渔场航空遥感监测系统总体方案,为组织1987年东海近海渔场航空遥感测温实施飞行,并及时、准确地向海洋渔业生产指挥部门提供大面积的渔场环境测温数据和温度速报,于一九八七年八月十三至十五日,在天津召开了飞行协调  相似文献   

11.
关于海洋环保、海洋锋、内波调查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家知道,海洋调查的组织原则应该是,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化费最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收集最有价值的资料。海洋调查应当根据科研和生产的不同要求,海区海况的特点以及历史资料等情况,布设测站,选择观测仪和观测方法。海洋环保、海洋锋以及内波调查研究在国际上十分重视,而且已有较大进展。但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是比较新的研究课题。近几年来,国内有关海洋学者都在进行探索。本文将对它们的调查方法结合我国的海洋实际,进一步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21世纪来临之际,国际海洋界正在探讨海洋调查船应有哪些设计变革,才能满足21世纪海洋科学调查研究的需要。其中,海洋学者们一致认为,调查船计算机网络化设计是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当前新建调查船普遍采用这一最新设计,调查船因而具备了良好的操纵性能、动力定位和站位保持性能;海水采样、地质采样、生物采样等自动进行,各类测量仪器的投放、回收等受海况影响较少;各学科测量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为速报大面积海表面温度,SWH1—1型航空红外测温仪参加了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至十二月二十九日在东海海域进行的航空测温试验,它和投掷浮标组成系统,提供海表面温度数据。该仪器的原理及其性能详见文献,在此仅列出其主要技术指标并将仪器的工作情况及试验结果作一介绍。一、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测温范围:-2℃—— 35℃;分四档。测温精度:±0.5℃(均方根值); 温度分辨率:0.1℃; 工作波段:8——12微米; 视场角:2°; 使用的环境条件:温度:-10℃— 40℃;相对湿度:小于80%; 电源:27V±10%,110VA。  相似文献   

14.
石油污染是海洋环境污染中数量多、范围广、危害深的一种污染.因此,如何有效地监测和控制海洋石油污染已成为当前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目前,监测海洋石油污染的方法主要是定点监测和航空监测.用常规的定点测量方法,很难实现迅速地大面积地完成对海洋石油污染的监测,只有用航空方法才能实现.本文就当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航空遥感海洋石油污染监测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针对海洋绞车主动升沉补偿系统的控制要求,通过对主动升沉补偿系统的控制机理进行分析,于Simulink软件中搭建海洋绞车主动升沉补偿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根据负载所处不同海况,设置相应仿真参数,得出负载在不同海况下主动升沉补偿控制系统的补偿特性,绘制了负载在升沉补偿作用下的位移响应曲线及补偿时电机转速响应曲线,并与无升沉补偿作用下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该主动升沉补偿控制系统具备理想的补偿精度。将主动升沉补偿控制系统应用于海洋绞车进行模拟试验,得到了电驱动海洋绞车主动升沉补偿控制系统在四级模拟海况下的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该主动升沉补偿控制系统满足补偿能力设计要求。研究可为海洋绞车主动升沉补偿控制系统补偿性能的改进与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推动海洋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日本海洋开发审议会设置的海洋调查研究部门会议,对日本海洋调查研究开展的状况及相关的技术开发、完善基础设施等推进海洋调查研究的方针政策进行了研究,并向海洋开发审议会递交了中间报告书。 1 重点基础研究 该研究将开展全球规模的海洋调查,以便查明海洋热循环、物质循环、海  相似文献   

17.
黄维平  刘超 《海洋工程》2012,30(3):125-130
基于渤海和南海的海洋平台设计环境条件,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近海极端海洋环境条件的发生规律及其对海洋平台疲劳设计条件的冲击。采用Miner’s线性累积疲劳损伤准则和疲劳可靠性理论,研究了极端海况引起的疲劳损伤对海洋平台疲劳寿命的影响,提出了考虑极端海洋环境条件的海洋平台疲劳设计方法。研究表明,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换带来的极端气象条件频发,导致海洋工程结构经历传统意义上的多年一遇海洋环境条件的概率大大增加,使得现行的海洋平台疲劳设计条件偏离了实际的海洋环境条件。数值算例表明,极端海况引起的疲劳损伤在总的疲劳损伤的比例大大增加,甚至成为疲劳损伤的主要部分。因此,这些极端海况引起的疲劳损伤对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不容忽略,考虑极端海洋环境条件的海洋平台疲劳设计符合近年来的灾害性海况频发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论述风暴潮、海啸、海冰、海雾以及海洋石油污染等灾害性海况的危害;探讨对这些灾害性海况的预测预报技术;提出减轻海洋灾害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一种高性能多功能的测温链已由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第二研究室研制成功。这种最新研制的测温仪器带有多个传感器,适用于各种场合下的大面积横向、横向多点及点阵式布点的温度同步测量。例如可同时进行水温、冰温、和气温的多点同步测量。由于采用了瞬时相对比较测量的原理以及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微机化,因而仪器具有稳定、可靠、准确、多功能的特点。典型测量范围为-15~+40℃,准确度为±0.05℃。终端配有数字显示器、打印机、  相似文献   

20.
文章概述了国外浮标在恶劣海况下发生的恶性事故,从而提出确保浮标安全可靠的重要性和在设计中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合理的选型;正确的计算;可靠的结构和安全的锚锭系统。文章最后指出小型海洋调查浮标有广阔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