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南侧边缘山地,地理位置在23—25°N,106—109°E范围内。由于位于高原东南侧,因此高原上的天气系统对我地区天气影响极大。以前汛期为例,造成我区大雨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除锋面、切变线外,还与自高原东移的高空槽、低涡直接有关。尤与孟加拉湾低槽维持有关。由于高原、孟加拉湾及其沿岸纪录稀少,加上地区台图次,图面范围及通讯接收条件所限,往往对高原及孟加拉湾地区天气系统的演变难以掌握。自1976年6月份,有了卫星云图之后,我们感到高原上明显的或不明显的天气系统,均可在云图上反映出来。这对短期天气预报,尤其是短期大雨暴雨预报提供了较好地分析预报信息。本文以近四年来前汛期红外云图资料,总结分析了我区大雨暴雨天气出现前的云图特征,找出了云区警戒区及云团特征,以为今后的大雨暴雨预报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2.
前言青海热低压是高原夏季主要低值系统之一。同时也是影响高原东北侧降水过程的重要天气系统。据统计,符合本文定义的青海低压42%可移出高原到105°E 以东,其中40%可造成陕西降水,甚至出现暴雨天气。因此,它的东移变性发展过程是这一地区的天气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日本雨量预报图,是数值预报产品。结合影响我县的主要天气系统和本站的资料作暴雨预报,通过对1988年共7场暴雨以上的降水预报检验,效果很好。现介绍于下:一、确定本站可能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及所在区间。根据以往经验,使我站次日可能产生暴雨以上降水的天气系统及所在区间为:500hpa槽线在30°N至23°N、100°E至110°E之间;850hpa切变线在金佛山至桂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影响我国东部洪涝的高原东移涡环流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对1998—2004年间5次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严重暴雨的高原东移涡过程的对流层中上层环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的四种天气系统类型:北槽南涡型、切变线、切变流场及西风槽前部;揭示了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与500 hPa上的冷空气、副热带高压位置、200 hPa上的南亚高压及西风急流之间的关系;获取了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的强信号,为高原东移涡暴雨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欧洲中心500hPa预报图和北京气象中心分析的实况图,对1988~1989年6~8月欧洲中心48、72小时的天气系统预报进行了误差检验。并对雅安影响较大的25~50°N、70~120°E内的低槽、低涡系统和西太平洋副高的预报误差作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前,数值预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中,标志着天气预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也是实现气象科学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一、运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图,把握天气过程我站自1983年应用数值预报产品以来,不断摸索,找规律,定指标,得到:巴尔喀什湖附近(70°-85°E和40°-50°N)为关键区,影响系统均是该区内的槽或涡.从环  相似文献   

7.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东移的初步普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概论 我们把青藏高原低涡(主要考虑风场闭合环流,参见文献[1])的移动情况,按其减弱消失的区域不同,划分为三大类:高原低涡在100°E以西消失的为不移出型;移至100°—110°E四川一带减弱消亡的为中移型;东移至110°E以东的为东移型。普查1975—82年(1979年除外)5—8月期间,500hPa高原低涡及其东移情况(见表1)发现:夏季在高原上生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现代气象预报的发展,是多种预报方法的集成和决策,并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建立客观化、定量化、自动化的预报系统。近年来浙江省气科所对进入第二警戒区(31°N,127°E;27°N,135°E;18°N,117°E;15°N,127°E四点连线围域)内的台风路径,陆续给出了天气学、统计预报,统计——动力预报及气候持续性预报等客观预报方案。天气预报人员在多年预报业务实践中也总结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预报经验与方法。为了把这些方法、经验系统化,并有效地应用到预报业务中去,我们初步研制了一个台风路径预报专家系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关中西部1981年8月21日的大暴雨过程的分析认为:500mb 贝湖附近大低压的稳定和其底部平直西风气流的维持,200mb 位于40°N 附近的急流中心东移到107°E 及以东,太平洋副高的西伸脊稳定,河西至高原上有短波槽东移。与此同时高原东侧热倒槽发展,川西低涡加强、湘鄂等地加压,导致高原东侧低空南风加强,这支低空强南风与在广西南部登陆的台风后部强南风结合,形成了一支从北部湾经高原东缘至关中西部的水汽输送带。它与河套小高压底部的偏东风构成了流场和水汽通量的辐合,是发生这次大暴雨的大尺度条件。  相似文献   

10.
罗四维 《气象学报》1957,28(2):157-165
本文指出当高空槽自亚洲西部移到印度北部时,北纬40°以南的槽线成西北—东南向,此后高空槽在东移过程中又逐渐转为东北—西南向。但低空的低槽被阻于印度的西北部,并且很快就消失。当槽过高原后有很明显的减弱,过了汉口就消失,但它对于我国华东华南的天气影响是很明显的。当它经过高原时,其移动速度约为每天11—12个经度。  相似文献   

11.
选取8次冀中南地区低槽冷锋类降水过程,基于实况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毫米波测云仪资料,利用EC-thin模式资料,分析研究EC-thin资料在人工增雨潜力区识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低槽冷锋类降水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中高层30°—50°N、100°—120°E低槽东移,地面冷锋以西北路径或偏西路径南下影响冀中南地区;无论平原还是山区,低云量、气柱总含水量、大气可降水量、850 hPa比湿总体上呈现随降雨量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当冀中南地区受低槽冷锋类天气系统影响时,在平原地区,当低云量、气柱总含水量、大气可降水量、850 hPa比湿预报平均值分别为6成、31 kg·m-2、37 kg·m-2、6 g·kg-1以上时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在山区,当低云量、气柱总含水量、大气可降水量、850 hPa比湿预报平均值分别为5成、21 kg·m-2、29 kg·m-2、4 g·kg-1以上时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此外最佳人工增雨阶段为各物理量值达到最大并开始减小阶段。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地跨26°—40°N,70°—104°E的广大范围,面积二百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拔海4公里以上,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高原上山峦叠障、气象万千,天气异常复杂。由于拔海高,海平面气压难以使用,地面天气图不易分析等压线,天气系统难以辨认,高原分析一直是一个难题。 1982年汤懋苍等对高原分析的发展史作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将以往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简洁的讨论,並提出“保风投影法”分析;随后,钱永甫又提出了“保热成风法”分析等等。这些无疑对高原分析研究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杰  蔡思平 《贵州气象》1997,21(2):23-25
该文针对贵州西部建立MOS方法的要求,选取贵州西部天气变化的关键区(20°~40°N,90°~110°E).采用5×5经纬度网格距,统计检验的项目和方法基本同于国家气象中心,并在Apple-Ⅱ机上实现对上述关键区域数值预报产品的统计检验。  相似文献   

14.
和政县处于大陆腹地、高原东北侧边坡的临夏州的东南方,平均海拔在2千米左右。7、8两月大一暴雨历年平均约三次。从1970—1981年三十次降水大于25毫米的资料分析,其环流特征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副高边缘的暴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跃到30°N附近,588廓线通过33—38°N、105—110°E这一区域。副高西侧高空槽位于35°N、90—100°E,40°N、95—105°E 时,和政县  相似文献   

15.
五月,是桂东北初夏季节(5—6月)降水高峰月,也是全年降水最多的月份。降水的特点:主要表现500毫巴高空图上,在87—110°E、2 7—41°N有冷槽东移,700毫巴高空图上,在80—95°E、30—40°N有312线的高压脊或高压中心;地面图上,在南岑北部到长江一带形成准静止锋或锋生;本区上空为强盛的暖湿气流,当北方冷空气加强时,锋面就南移到本区,加上地形抬升作用,对流更强烈,造成降水范围广、强度大,有时甚至出现连续数日的大雨、暴雨或大暴雨成灾,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损失。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ECMWF 1985年(以下简记为85,1982也作类似缩记)5-9月500 hPa 48、72小时预报误差进行了逐日的检验统计,检验范围为20-80°N,20-170°E,所有检验均使用ECMWF的客观分析实况场。本文着重讨论各类天气系统的预报误差,统计了各类天气系统的预报正确率及基本正确率、预报偏快和偏慢的频率、预报偏强和偏弱的频率,并与以前预报产品检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此外,还对天气系统的预报误差进行了分区统计,以便利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17.
取1971~2001的30年7月降水量的平均值为常年值,选取1971~2004年中柳州市本站及所辖各县该月降水量与常年值的距平值≥1的5个“涝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5个年份中7月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归类,找到柳州市7月致洪暴雨的若干环流特征。(1)西来槽叠加或接近叠加形成的深槽引发的强降水过程。统计发现,这是最易于引发暴雨到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这类过程发展前期500hpa通常在中高纬地区贝加尔湖附近的冷涡东移南落至内蒙中南部或我国东北地区,而与之配合的槽系也随之转竖、东移。与此同时,在四川盆地附近也有低值系统发展并逐步东移中高纬度槽系在东移过程中发生叠加,形成南北跨度大、垂直厚度深的大槽。有时候并没有直接叠加而是通过若干闭合或未闭合的低压环流连接处于一种“接近叠加”的状态。柳州市的强降水通常发生在深槽南段处于云、桂交界或桂西一带,而850hPa切变处于25~°26°E附近时。(2)低槽或小槽地面锋面系统共同作用引发的过程。副高较弱并无明显地向大陆加强西伸,高原不断有小波动东移或中纬有低槽缓慢东移时与低层到地面的准静止系统配合就可产生连日大到暴雨天气。(3)槽东移加深与副高强度、位置的变化共同作用引发的过程。槽东移加深与副高加强西伸或脊忽然北跳同步也易引发暴到大暴雨。尤其是小槽或低槽的南段位于滇、黔、桂交界,与副高西侧588线在5个纬距上下时,两者之间就是一个易产生暴到大暴雨的高危地区。(4)低槽东移与台风登陆减弱形成的热低压西移共同作用形成北槽南涡的形势加上台风系统带来的大量水汽,极其有利于暴到大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由新疆气象业务中心孙沈清高工主特并完成的中国气象局“短平快”科技项目“西部静止卫星云因照片的分析研究”课题,年前通过专家鉴定。该项研究所用资料是我国一份较完整的静止卫星资料,其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60°N—60S,40°E—120°E的地区,并且研究方法独特,即有统计事实,又有个例分析。课题通过2年时间的分析研究认为:从非洲东部到中亚云带与新疆天气有明确关系,越赤道气流对新疆天气特别是异常天气过程有直接影响。这一事实对进一步拓宽新疆预报员视野、提高中长期预报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该项研究对海湾战争烟云的分…  相似文献   

19.
1994年8月13日夜,佛山市骤降大暴雨,其中三水68.1mm、南海117.8mm、佛山城区103.2mm、高明56.1mm。这次降水过程是在500hPa副热带高压脊北抬,西南槽东移,冷空气在槽后加速扩散南下与台风共同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本文将这次暴雨过程作些剖析,供有关方面参考。1环流背景与影响系统8月13日8时,亚欧500hPa中高纬多为移动性槽脊。主脊在乌拉尔山西侧,处在发展阶段,乌拉尔山以东,40°N以北地区是一个宽大低槽区,不断有小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减弱脊线位于25°N附近,华南地区在副热带高压南缘的偏东气流影响下,9415号台风在东部海…  相似文献   

20.
盛夏高原槽的活动和其他季节的显著区别在于付热带急流推进到高原以北地区,40°N以南在不同层次上都有不同性质的高压存在。盛夏高原槽正是在这一系列强大高压背景下活动的。这些高压的位置和强度经常是左右高原低槽的一个重要力量。本文用1961—1966、1969—1972年7—8月份的70个低槽来考查付热带高压对它们东移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