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峰峰矿区是以岩溶裂隙水为主的大水矿区。由于受煤系地层底部奥陶纪石灰岩水(以下称奥灰水)的严重威胁,致使该区占总地质储量约50%的太原组下三层煤不能得到正常开采。因此,只有查明矿区奥灰水的水文地质条件,才能为综合开发治理奥灰水,解放下三层煤提供技术上可行、经济方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吉俊阁 《地下水》2008,30(6):119-120
通过对桑树坪煤矿井巷出水特征及钻孔抽水试验结果的论述,进一步说明了渭北煤田奥灰水的不均一性,对渭北煤田开采10号(澄合、蒲白矿区)或11号煤层(韩城矿区)及开发和利用奥灰水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介绍了建立地下水水位灰色动态预测模型的方法。作为应用实例,为渭北煤田东部矿区建立了奥灰水水位GM(1,1)模型,对全区预测奥灰水水位及寻找奥灰地下水源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峰峰煤矿区是以溶隙充水为主的断陷盆地大水矿区,煤炭储量近一半受到奥陶纪灰岩(以下简称奥灰)水的威胁。在采浅部即上四层煤层的过程中,曾突水20余次,造成淹井事故达5、6次,最大流量2米3/秒。而开采下部三层煤层的水文地质条件更为复杂。石炭系最底部煤层距奥灰顶面仅15-40米,该区断层发育,随着采深增大,水头压力随之增加,在煤层与奥灰间距已经较上部煤层大为缩小的条件下,就意味着突水威胁更大。显然,只有查清水文地质条件,才有可能找到有效的、技术经济合理的治理方法和途经。   相似文献   

5.
井下钻孔注浆治理奥灰水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肥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奥灰水水位高,水量大,严重制约着煤矿开采的正常进行。通过肥城矿区井下施工奥灰孔进行奥灰水治理的经验及技术,认为井下施工奥灰孔,建立井下水文观测网以及对奥灰表层进行注浆改造,是行之有效的防治奥灰水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渭北奥陶系灰岩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研究韩树青(陕西煤田地质局185队榆林719000)奥灰水是渭北煤田唯一永久性供水水源地,分布范围广、含水层厚度大、储存量丰富。但因补给量差,允许开采储量只有5.5711m ̄3/s,对于渭北四大矿区30对矿井和4621....  相似文献   

7.
蔚县矿区煤系基底奥灰含水层是煤层开采底板进水的主要充水含水层,已发生多次突水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分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矿区奥灰岩的富水性进行了分区。通过对多年来矿区生产矿井奥灰水突入矿井资料收集整理及突水点的时空特征的研究,得出了矿区生产矿井奥灰水突水规律:首先与奥灰含水层富水性有关;其次是断层,即使是落差不大的小断层也是突水的薄弱地段;开采1号煤层,底板隔水层厚度与水头压力是控制奥灰水突入矿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以防为主、带压开采、封堵结合,避免强行疏排的奥灰水防治水对策,并对矿井防治水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作为华北大水矿区临城煤田的一个矿井——磨窝煤矿,在以奥陶纪石灰岩(以下简称奥灰)含水层为主的水文地质勘探上做了一系列的工作,目的在于查明井田奥灰水文地质条件,以解决下组煤的开采问题。由于特别重视水文地质的、“三边”工作和施工顺序,因而消除了大的失误。介绍其分析方法和设计施工原则,对于安排各矿区的水文地质勘探工程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贾鹏宙 《中国煤田地质》2002,14(4):31-32,35
汾西矿区奥灰岩溶水属郭庄泉域岩溶水系统,它和整个系统既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又有其独特的赋存特征。根据多年勘探资料和郭庄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矿区内奥灰岩溶水的赋存特征,并结合构造分布和水文地质规律,分析了岩溶水的富集和运移特性,初步总结了奥灰水在本矿区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华北煤矿奥灰突水特点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是华北地区各矿区煤层开采的重要水害,通过对奥灰突水及相关的案例分析,认为奥灰突水多发生在区域降水量大于700mm的矿区;导水断层和陷落柱是造成突水的主要通道;奥灰水也可以通过补给薄层灰岩而进入矿井;不同层段的奥灰岩,其富水性不同,奥灰岩顶界具有一定的隔水作用。针对华北地区煤矿奥灰突水特点,提出其防范对策应是加强不同层位的水文地质探查,重点防范集中导水通道突水,并进行中间层的改造。  相似文献   

11.
邯邢地区有着丰富的煤、铁资源。石炭系太原统下三层煤(小青、大青、下架)之所以不能开采,主要是受奥陶系石灰岩地下水(简称奥灰水)的威胁。邯邢式铁矿几乎无例外地产于特定的中奥陶统石灰岩地层中,也受奥灰水的威胁。另一方面,邯郸、邢台市供水紧张,至今未能彻底解决。治理奥灰水,就大水矿床来说,单纯在矿区及其附近地带采取措施,都不易奏效。应从石灰岩含水系统整体全面考虑,采取措施,既要考虑防、排水,又要考虑供水,合理调度利用本地水资源,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梁宝寺区南部块段下组煤层(16、17层煤)赋存条件较好,储量丰富,但开发时,存在煤系基底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直接向矿井充水的威胁,制约着下组煤层的充分开发利用。本文在探讨区内奥灰岩溶裂隙发育、埋藏深度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奥灰岩溶水的赋存特点,批出了奥灰充水的可能性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13.
邢台煤矿下组煤开采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及突水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安全开采下组煤,详细分析了矿区奥灰水文地质条件,以研究煤层底板突水因素、突不机理为切入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下组煤开采之前奥灰突水的危险性进行了预测,即可分为3个区(安全区、可能突水区、突水区),同时提出下组煤先期开采的范围为-210m水平以上范围。  相似文献   

14.
通化煤矿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现有八矿三厂十六对井口,是吉林省生产焦煤的基地。矿区内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石灰岩(简称奥灰)大面积分布,由于以往勘探对奥灰缺少控制,奥灰岩溶发育特点及含水性不清,所以生产过程遇奥灰曾多次发生突水淹井事故。奥灰岩溶水对生产威胁较大,搞清奥灰岩溶发育规律及赋水特点,对予防矿井水害和开发利用奥灰水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临—祁井田底板岩溶突水频率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怀庭 《中国煤田地质》2000,12(1):47-48,86
临-祁井田蕴藏着近3亿t的煤炭,但占总储量69.5%的下组煤深受奥灰水威胁,突水频率高,给生产带来很大影响.通过分析,井田奥灰岩溶富水性好、正断层发育和突水系数高是突水频率高的主要原因,应当通过勘探、注浆加固等手段预防底板突水.  相似文献   

16.
段王煤矿位于沁水煤田北部边缘,多年的开采已使第四系松散孔隙潜水和石炭-二叠系碎屑岩裂隙水基本疏干。区内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为奥陶系岩溶裂隙水。通过对区内奥灰岩地层岩性及富水性的分析研究,说明上马家沟组中、上段(0252.3)为区内的富水层段。奥灰岩水位在区内埋藏较深,静止水位为575~655m。奥灰岩溶水在垂向上表现为随着埋深的增大,岩溶发育程度减弱,富水性变弱,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北部富水性弱,南部较强的特点。奥灰水在本区西北奥灰裸露处得到降水补给后,向东南径流,途经矿区,至娘子关排泄,其水位具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奥灰水的变化规律通过区内两水井的抽水试验结果对比也得到了佐证。  相似文献   

17.
徐州矿区奥灰岩溶水突出的原因与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州矿区开采深度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严重。主要突出水源为奥陶系含水层。突水原因主要有:底板隐伏陷落柱或断层导水;底(顶)板含水层与奥灰含水层对接;顶板冒落裂隙带导通断层对盘的奥灰含水层;奥灰水通过基岩隐伏露头侧向补给矿井。其防治对策为:引进先进技术手段,探查分析奥灰岩溶水发育规律;分区隔离开采,完善防排水系统;注浆封堵突水通道;排供结合,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刘桥矿区主要含水层的环境同位素测试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各含水层δ18O值为-5.5 1‰~-10.87‰,平均-9.34‰;δD值为-5 6.3‰~83.4‰,平均-71.4 8‰,且δD与δ18O值自浅到深依次降低。还分析了该矿区地表水、新生界松散层一含水和二含水、煤系砂岩水、太灰水、奥灰水氢氧稳定同位素一般特征,研究了矿区主要含水层水的补给环境及奥灰水与其他含水层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括地阐述了邯邢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奥灰水对煤层开采的影响,认为奥灰水的宏观条件基本查明,提出不再需要进行大范围勘探,而只需分析单个井田水文地质条件以分别对待的防治观点。   相似文献   

20.
奥陶纪灰岩(简称奥灰)水是保德煤矿煤层开采的主要威胁水源,且为主要供水水源之一。为研究保德煤矿奥灰水水化学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理,对保德煤矿区奥灰水进行系统取样,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离子比例系数、饱和指数反演、氯碱指数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奥灰水的水质类型从径流区到滞流区呈HCO3-Na(Na·Ca)→HCO3·Cl-Na·Ca(Ca·Mg)→Cl-Na(Na·Ca)的变化趋势,各离子质量浓度与TDS值呈线性关系,除HCO3-外,其余离子质量浓度均与TDS值呈正相关;阳离子交替吸附、BSR反应、溶滤沉析作用是控制矿区地下水化学环境的主要作用。根据饱和指数(SI)计算及路径模拟结果证实,径流区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大量溶解,滞流区出现白云石沉淀,石膏始终处于不饱和状态,趋于发生溶解。该结论可为保德煤矿深部煤炭开采水害防治与矿井水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