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贵阳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共环境效应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苏维词 《地理科学》2000,20(5):462-468
从城市土地利用的范围(规模)、土地利用功能和用地形态等方面阐述了贵阳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特征、趋势,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并对近代贵阳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所带来的系列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2.
2000—2007年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东部地区10省市8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2000-2007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规律,并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值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寻找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从人口承载、经济投入与经济产出的角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经济产出成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②北京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值均值的变化最大,其他东部9省市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值均值的变化趋势类似,变化相对平缓。广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均值的标准差最大,海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值的标准差起伏最大。③多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值均分布在0.1000~0.2000之间。④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值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72个城市通过了规定条件的检验。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城市土地利用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城市用地增长管理中,单一考虑土地利用面积数量的变化,忽略用地强度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本文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源获取城市土地利用类 型和强度信息,通过构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指数,从地类变更和集约度变化两个方面,对1994~2002 年石家庄市城 市建成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从面积扩展和强度增加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可 以补偿单一指标认识城市土地利用增长的不足,集约度增长指数较好地综合了两个方面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期间 耕地仍是城市用地增长的重要来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也成为满足城市发展用地需求的重要途径;城市用地扩展 并辅以集约程度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组织整体上呈集约化圈层式向外扩散,城市土地利用趋向合理;城市土 地利用变化存在较强的空间差异性,中心区更多向空间立体维度发展,其他区则以内部填充、外延扩展和城市更新 等方式实现城市用地增长;在类型上,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空间区位差异性,中心区继续强化城市中心职能,以商 业金融业用地等“强”城市属性地类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4.
1997~2005 年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度变化 与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不同区域内的14 个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承 载力和城市协调度两个方面挑选了20 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计算得出14 个城市1997—2005 年间的城 市土地集约利用值,得出了重要主成分所含的指标及其在研究期间内的变化与差异;然后从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 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不同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度变化的一致性和变化趋势;以变化为基础,将影响因子分为自然 导向型、投入导向型、产出导向型和城市容貌导向型四个不同类型,分析了这些类型的影响因子在研究期间内的变 化,同时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分析了这些类型影响因子的作用。本文一方面全面掌握了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 用变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挖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河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省在1996年和2006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格局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全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2)与1996年相比,2006年全省各城市之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有所扩大.(3)在不同的研究年份,土地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水平、土地利用水平和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等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中发挥的作用有较大差异.(4)在研究期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4个影响因素各自变化幅度差异显著,且同一地区各自的变化幅度也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土地利用效益演变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城市土地利用剧烈变化使城市土地利用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在重新界定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内涵的基础上,以特大城市武汉市为例,对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演变的规律及趋势,并对长期以来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低下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利用演变信息的数据挖掘——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 ,具有非线性特征 ,一般的数据挖掘方法基本上失效。本文研究了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图像、电子地图 ,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 2 0 0 2年和 2 0 0 5年的土地利用总量和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 ,从而研究了城市土地利用状况演变预测的地学数据挖掘技术。  相似文献   

8.
基于随机森林CA的东莞市多类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城市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很多学者已经结合元胞自动机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城市扩张进行了相关的模拟研究,但针对复杂的多类土地利用相互变化过程的研究仍然较少。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多类元胞自动机(RFA-CA)模型,并将其用于模拟和预测复杂的多类土地利用变化。该模型使用随机森林算法提取元胞自动机的转换规则,并计算了各空间变量的重要性,在东莞市2000-2014年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结果中,Kappa系数和整体精度分别为0.73和84.7%。针对每一种土地利用类型,计算了影响东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各空间变量的重要性,结果显示,交通、区位因素对东莞市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文中引入的POIs邻近因素反映了城市空间开发程度的高低,同样对多类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明晰福建省近10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和时空分异特征,在构建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市辖区2008~2017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引入变异系数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不高,10年间全省整体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变化不明显;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类型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异,空间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略呈扩大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东南部沿海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明显高于西北部非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结合山东省区域发展实际,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投入和土地利用效益等方面出发构建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山东省地级城市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省内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时间和区域变化情况,为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05年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而2006年比2005年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稍有下降;(2)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从沿海城市向内地递减,尤其以山东省西南部边缘城市集约度水平最低;(3)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重要的外部因素,济南和青岛等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贵阳城市地域结构演变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城市地域范围 (规模 )、经济社会结构、职能结构、形态结构等方面阐述了贵阳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基本特征、趋势 ,探讨了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驱动力因子 ,并对近代贵阳城市地域结构演变所带来的系列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2.
王姣娥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0):1470-1478
城市交通、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和交通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容量公共交通、混合型土地开发、宜人的步行环境和高质量的公交服务是公交导向型开发(TOD)模式的主要特点。本文分析了TOD对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理发现:土地开发强度、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价值是TOD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3 个主要方面,而TOD对路网结构、城市规模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作用进一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建设使得城市竞租曲线和开发密度具有多波峰的特点,遵循"随着时间的变化从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规律。基于中外城市发展背景差异,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 个层面提出建立以大容量公共交通为主轴、以TOD站点为枢纽的轴辐网络状城市空间结构,并提出了TOD站点开发的距离、级差密度、多样性和设计的4Ds原则。  相似文献   

13.
重庆都市区地域结构问题及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都市区位于三峡水库的库尾区,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市区的地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已影响到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详细地探讨了都市区地域结构的变化特点,揭示了地域结构演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城市功能区混杂、人居环境拥挤、热岛效应突出等;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用地结构、产业结构和功能结构8个方面提出了都市区地域结构优化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熊鹰  徐亚丹  孙维筠  尹建军  侯珂伦 《地理科学》2019,39(10):1561-1569
从城市群规模效益、距离效益和空间联系效益3个方面出发,运用ArcGIS和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和环洞庭湖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进行评价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环洞庭湖城市群在外在规模上具有相对优势,具体表现为人口规模、空间规模以及城市数量较大,但城市群的紧凑度不高,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优势不够明显,空间可达性较差,重要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不够紧密,呈现“大而散”的特征;相对而言,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数量、人口规模及用地较小,但其紧凑度及规模效益较高,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优势度相对较高,可达性较好,重要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较为紧密。在此基础上,以实现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以长沙为中心城市的“一心两圈三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圣彼得堡土地利用格局现状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圣彼得堡市为例,依据1948、1987和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居住、工业和商业用地的区位熵值并分析其变化,基于统计小区、圈层式及扇形分布3个视角,运用GIS分析计划与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城市用地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工业和商业用地的空间分布规律不同: 3类用地在城市整体空间分布中均表现出一定的分散特征,其中,居住用地空间分布表现最为分散,工业用地呈现出分区域性布局特征,相比而言商业用地空间聚集程度最高; 商业用地在核心圈层处于主导地位,工业用地在老城区圈层为主导地位,居住用地在近郊区圈层为主导地位,远郊区圈层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城市景观发展尚未成熟;对比圈层式和象限式结构各类用地区位熵值分布结果,提出圣彼得堡市3类用地空间分布扇形结构特征明显,说明沿主要交通线路是现代城市用地空间扩展主要方式,其中工业用地在城市空间分布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居住用地次之,商业用地在城市中心区域中分布不足。圣彼得堡城市用地空间分布形成主要机制总结为以下5个方面:前苏联时期城市用地空间结构主要框架的保持;行政区划调整为城市用地结构改善提供了路径;市场经济下住房体制改革推进了城市居住郊区化;土地市场对土地功能置换进程作用较弱;产业转型缓慢导致老城区仍主要为生产中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双评价”集成的国土空间地域功能优化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飞  樊杰  周侃 《地理研究》2019,38(10):2415-2429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构建国土空间的基本战略格局、实施功能分区的科学基础,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参数。以地域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人地关系演化出发,探索“双评价”的理论内涵,建立“双评价”到地域功能优化分区的科学逻辑,指出“双评价”集成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时所形成的主体功能分区方案为地域功能优化分区的最优方案。以福建省、六盘水市为案例,将人类生产生活的合理需求转化为用地需求参数,通过降尺度的参数分解与测算,结合上位规划及政府与专家系统研判,确定总量控制、结构化控制、空间结构或战略格局控制等目标参数,并在“双评价”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指标、参数及阈值,逐步进行格网单元地域功能优化。着重考虑相邻区域功能冲突与协调、差异化的主体功能定位、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以及海陆统筹等区域特征,不断校核与优化。从数据的可获取性、数据集满足理论模型及评估方法的适应程度、可使用的分析方法及模型的不确定性以及尺度效应等方面,探讨功能分区方案不确定性及其解决途径,增强优化结果的鲁棒性,以此作为“三区三线”划定等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干旱区绿洲型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以奎屯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洲是干旱区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干旱区绿洲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化利用不仅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是实现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城市用地经济效益水平、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城市内部用地合理性、城市土地生态系统以及城市对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五个方面,选择26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隶属函数及线性加权函数建立干旱区绿洲型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以奎屯市为例,对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Mediterranean cities have inherent differences on a local scale, together they offer a kaleidoscopic overview of distinctive morphologies and patterns of socio-spatial segregation.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swimming pools as indicators of the use of land and water at the metropolitan scale, in relation to recent changes in the socio-spatial structure of a large Mediterranean city (Athens, Greece). Our results indicate a polarize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wimming pools, still considered a luxury affordable only for a minor segment of the Greek population. The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spatial linkages between concentration of residential pools, class segregation and low-density settlements, indicating that the socio-spatial structure of Athens remains characterized by persistent disparities between rich and poor neighborhoods. Comparison with another Mediterranean city (Barcelona) demonstrates the peculiarity of Athens’ recent development as reflected in the fragmented and polarized urban structure. The study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reading of recent Mediterranean urban growth by considering pools as a “landmark” for urban sprawl, producing contested landscapes of localized social segregation.  相似文献   

19.
李磊  陶卓民  陆林  孙小龙  刘红兰 《地理研究》2021,40(11):3208-3224
气候环境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避暑旅游已经成为全球旅游者夏季出行的重要选择。贵州省作为中国国内主要的避暑旅游目的地之一,针对避暑旅游流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未开展。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避暑旅游现象长期的跟踪调查,获取2015—2019年间有效避暑旅游流线路数据2177条,运用复杂网络、GIS空间分析、QAP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避暑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避暑旅游流网络规模大、密度低,集聚特征明显,网络发育不完善,具有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城市和景区分别呈“板块”和“点轴”状分布,旅游流线路具有“基营”和“环线”式结构特征。② 交通中心城市和核心景区是避暑旅游流的集散中心,贵阳在整体网络中具有突出优势和无法替代的地位,避暑旅游城市和景区在空间上相互交织,形成“贵(阳)安(顺)-荔波-凯(里)镇(远)”的“▽”空间结构。③ 避暑旅游流空间分布受气候舒适度、空间邻近性、旅游资源禀赋、接待服务能力和交通便捷程度等因素共同影响。最后,从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旅游统计数据改革、网络空间结构优化等方面,对贵州省避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3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状况直接影响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基于数据包络法对全国655 个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 目前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普遍较低,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规模等级递增效应,但小城市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② 影响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的因素较多,其中,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投入过多尤为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用地也存在一定冗余,环境产出效益相对不足。③ 中国大部分城市土地规模效率处于递增状态;城市土地规模效率空间分布亦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的格局,且存在规模等级递减效应。对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对各级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