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国油气化探技术发展历程回顾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同锦 《地质通报》2009,28(11):1605-1613
油气化探(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下同)是在石油地质原理和地球化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中国的油气化探已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从初创的艰辛、试验研究的执着、蓬勃发展的生机和蓄势待发4个阶段概括地回顾了油气化探技术发展的历史,展示了中国油气化探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也留下了可供思考的空间。在分析中国油气资源及勘探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油气化探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认为,国家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给油气化探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机遇;降低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的市场需求,油气化探的技术优势将重新受到重视;在越来越复杂的勘探对象面前,综合勘探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为化探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分析和认识我国油气化探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油气地质理论的新认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油气化探技术在基础理论领域的研究深度和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广度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油气化探技术在油气化探基础理论研究、油气化探方法的应用、油气化探测试技术的发展、油气化探数据处理与解释评价等四顶研究内容取得的成果和认识表明:油气化探是有效的、可靠的、有较强适应性的且发展潜力巨大的油气勘探方法。结合油气化探技术的研究认识和化探技术的相关信息,认为应用范围更大、应用条件更加复杂的油气勘探领域,对油气化探技术提出了更为苛刻的、更高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勘探对象和复杂的油气勘探条件,油气化探技术自身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和储备,综合化、现场化、可视化将可能贯穿于油气化探技术应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综合化探异常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酸解烃、顶空气、吸附丝及甲烷碳同位素方法对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进行了综合油气化探测量,建立了该区这几种方法指标的化探异常模式,在总结已知油气区异常规律的基础上,优化化探方法及指标组合并运用于未知区域,圈定了油气远景靶区。探讨了地表化探异常与石油地质特征的关系,为化探异常的地质解释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近地表油气化探异常的确定与解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油气化探异常确定与解释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油气化探异常的确定必须充分了解化探数据的统计分布与空间分布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异常确定方法;异常的解释与评价需融合油气地质基础资料,采用系统的评价思路与方法,揭示化探异常与油气分布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表油气化探和井中化探勘探工作,结果显示油气化探对盆地内现有油气田具有良好的地质指示效果,并建立了以环状或半环状晕为主的油气藏综合化探异常模式。油气化探技术在盆地勘探新区的油气远景预测评价、钻井预测等方面效果良好,在现场随钻预测和发现井中油气产层、显示层方面亦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油气化探技术在柴达木盆地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7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勘探油气的经济、有效的方法——石油化探方法开始兴起。以吉林省延吉盆地和廊固凹陷的石油化探工作为例,阐述了石油化探在油气普查勘探中的作用,提出应采用地质、物探和化探相结合的方案,以提高勘探油气田的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7.
以往对化探异常主要进行平面和剖面的二维解释,难以准确地反映化探异常与地下油气分布的关系。以库车坳陷米斯布拉克地区油气化探为例,系统研究了该区沉积—构造演化、生烃过程、油气运移特征及异常展布规律,并以油气垂向运移理论为指导,建立了该区化探异常立体解释模型(地质体模型、输导空间模型、异常压力模型和化探异常立体模型),直观反映了该区油气垂向运移的方式、动力来源、运移空间和运移路径,系统解释了米斯布拉克地区地表化探异常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地下油气的关系,发现断裂面凸面引起的油气聚敛运移导致异常加强,而断裂凹面引起的油气发散运移导致异常减弱。总体来看,化探异常立体解释模型在米斯布拉克地区化探异常解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化探异常解释的确定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呼仁布其凹陷在下二叠统基底之上沉积了厚达4 000 m的河湖相含煤、含油碎屑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和资源前景。结合大地电磁测深法解译的断裂构造及地层展布,对南次凹土壤油气化探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呼仁布其凹陷的土壤油气化探异常模式,分析了化探异常成因类型。本次研究填补了该区化探资料空白,为研究区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羌塘盆地是油气勘查的复杂区,基岩半裸露和烃源岩出露地表给油气化探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这里针对该区地表地质复杂性特征,对油气化探采样深度、地层对油气化探指标的制约特征和相态烃技术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羌塘盆地油气化探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是地表出露的地层,以及相态烃技术可以抑制地表烃源岩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自“七五”以来,为配合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在川西坳陷开展了一系列油气化探工作,对该区油气的发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川西坳陷的地质条件有利于微渗漏烃类以较高浓度赋存于土壤中,从而有利于油气地球化学探测方法的使用。选择有代表性的大型气田——新场气田进行近地表地球化学场特征与石油地质关系解剖,结果表明气田上方近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是客观存在的,与本区独特的地质环境相对应,并优选出勘探天然气的有效指标组合。这些有效的油气化探方法在川西天然气富集区的预测中同样效果显著,以川西新都-金堂地区油气化探详查为例,许多化探异常经钻探后证实具有工业油气流。上述研究表明,油气化探技术在川西坳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论油气化探精查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油气化探精查技术是在盆地有利聚集区(带)进行化探和石油地质详查的基础上,对圈闭进行含油气性评价并优选钻探目标的化探精细调查技术.它是包含样品采集、实验测试、信息提取和解释评价等为一体的系列技术.简述精查技术产生的背景,在论述化探精查技术及其在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应用效果的基础上,展望该项新技术在西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化探异常是重要的矿化信息和预测找矿标志。从元素的丰度、异常本身的分析研究及异常所处地质背景三个方面分析了化探异常在地质找矿方面的作用,并说明了化探异常的研究评价必须与异常所处地质背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化探在地质找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油气化探全国扫面计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学锦  孙忠军 《地质通报》2009,28(11):1536-1538
为保证国家油气资源安全,国土资源部规划了新一轮的油气大普查,地质、地震和钻探都已拟定了大规模的计划.区域油气化探作为油气勘探的一种战略性技术,理应纳入新一轮油气大普查计划之中.  相似文献   

14.
油气化探理论、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探是油气勘查的一种手段。利用井中化探的实际资料, 讨论烃类垂向微运移的证据, 论述了综合在气体法、轻芳烃法和同位素法是油气化探的有效方法与指标。阐述油气化探概查、普查、精查及地球化学录井等工作阶段的任务及其地质意义。应用典型探例说明油气化探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模糊评价方法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油气化探指标的处理与综合评价是油气化探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油气化 探找油气藏效果。模糊评价是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关系原理,结合已知探区油气化探指标在油气藏 上方或油气藏储层的规律性变化,找出反映油气藏属性的信息,结合地质环境资料,建立模糊评价系 统,对该探区化探指标异常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指早期油气化探是1654~1964年间我国进行油气化探的总称。1964年以后油气化探处于低潮。目前,又开始了第二个油气化探高潮,为此,我们总结早期化探的经验教训,供当今油气化探工作参考。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早期油气化探的经历及发展道路。文中阐述了油气化探的实践经验,指出油气化探的理论基础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也为人们所接受。早期油气化探在我国许多含油气盆地都获得较好的效果;热解生油理论与化探相结合将促进油气化探的深入发展;油气运移理论对判断地表油气异常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综合解释化探资料可消除直观法解释的弊病等等。最后提出油气化探的教训和应该改进的问题。希望得到一些有益的收获,作为后来参加油气化探工作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油气化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近年来,油气化探理念发生了两大转变,即:油气化探研究由点(油气藏)到面(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由浅(近地表)入深(井下);油气化探已由以普查为主发展到概查、普查、详查、精查等4个级次阶段。近年来,我国油气化探取得了重大进展。化探方法技术得到了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有所进展,开发了新的测试技术,研制了新的数据处理与解释评价系统,建立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化探数据库。 展望了油气化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蒋涛  程同锦 《物探与化探》2005,29(5):425-427,430
针对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区的特殊近地表景观地质条件,油气化探应从方法的选取、样品的采集、数据处理等多方面减小和抑制随机干扰因素对化探指标的影响.在已知油气藏上方吸附丝法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沙漠区油气化探工作中,吸附丝法的有效指标(C2~C8、C11~C12等)以不同的异常模式很好地指示了深部油气藏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盆地或地区的油气地质条件是形成油气地球化学场特征的物质基础,构造运动是烃类离开油气源区,向储集层运移和纵向运移的主要动力,而近地表沉积物性质和地形地貌景观条件是影响油气化探效果的重要因素。若尔盖地区的弧形构造对化探指标浓度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表明地质构造对近地表地球化学场的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林玉祥  祝玉衡 《沉积学报》1997,15(2):220-225
二连盆地已进行了大面积的油气地表化探工作。本文通过对已有的原始数据进行重新处理和与其他地质资料综合解释,总结了二连盆地已知油气田的异常模式,对该区所用到的化探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指出了该区化探成果的有效性及化探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