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演化中的裂谷带——五大连池火山岩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古里河—科洛—五大连池—二克山新生代火山岩带是一条富钾火山岩带。文中重点论述了以下4点内容:(1)火山岩及其包体中存在典型的地幔交代作用;(2)根据火山岩K2O/Na2O比值勾画出富钾火山岩带范围;(3)地幔气体的绝热膨胀导致"冷泉和冻土现象";(4)地震活动的现状。论证了NNW走向的五大连池火山岩带是新生代初始的大陆裂谷,它们切穿了大兴安岭北北东向构造带。进一步从岩浆演化的趋势认为五大连池裂谷带将持续演化而不会夭折。  相似文献   

2.
南大巴山前陆冲断带自北向南发育了根带、中带和锋带三条构造带。通过对处于中带的木瓜口-明月乡、城口-龙田乡两段剖面地质考察,结果表明该剖面叠瓦断层带经历了七期运动:三期NE-SW向的前展式逆冲运动,一期SE-NW右旋剪切运动,一期EW逆冲右旋运动,一期NE-SW向的左旋走滑运动及NE-SW向的正断运动,同时受到NW-SE的右旋剪切作用。结合前人年代学研究结果,初步探讨了剖面的变形机制,研究结果对南大巴山前陆褶断带的构造格架、矿产形成及油气分布远景研究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岩土力学》2015,(8):2255-2260
根据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四带"划分,考虑到弯曲下沉带岩层的移动特征,提出了弯曲下沉带岩层的移动主要受弯曲下沉带内最下方,即最靠近似连续带的一层关键层的控制,其下沉移动可以近似认为呈现椭球圆台的基本轨迹,而弯曲下沉带最终移动是其内部各岩层移动所形成的椭球圆台的叠加,并最终形成一个椭圆抛物面的移动轨迹的观点。基于这一观点,首先确定了弯曲下沉带移动的挠度函数;进而结合弹性薄板理论,建立了水平、近水平煤层开采条件下弯曲下沉带内单一岩层下沉移动的椭球圆台模型;基于各岩层移动的椭球圆台叠加,建立了弯曲下沉带岩层移动的数学模型;最后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弯曲下沉带移动的理论研究,为采动地表和岩层的移动变形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1∶20万曲水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了一条东西向巨大韧性剪切带,据几何形态和显微组构特征,该剪切带属于正剪切带性质,是在始新世晚期(40~42Ma)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时的产物。区内在构造—岩浆作用下,造成地壳不同层次拆离滑脱及韧性剪切带的形成,解释了地壳增厚、构造变形弱及地球物理多层结构不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西藏冈底斯岩带中段南缘韧性剪切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20万曲水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了一条东西向巨大韧性剪切带,据几何形态和显微结构特征,该剪切带属于正剪切带性质,是在始新世晚期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发生碰撞时的产物。区内在构造-岩浆作用下,造成地壳不同层次折离滑脱及韧性剪切带的形成,解释了地壳增厚,构造变形弱及地球物理多层结构不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1 绿岩带金矿的概念太古宙绿岩带金矿是产在太古宙花岗岩一绿岩带地质构造背景上,在花岗岩—绿岩带形成、发展和改造过程的不同阶段形成的一系列金矿床的总称。花岗岩一绿岩带演化主要可分三个阶段,都相应发生了金的成矿作用。生长阶段,即火山—沉积作用阶段形成原始含金建造,局部富集,奠定同生层控浸染型金矿的基础;成熟阶段,即区域变形阶段,特别是峰期之后,多形成后生石英脉型金矿。经区域变形变质作用之后,花岗岩  相似文献   

7.
利用混合法研究了侵入带的三种模式——台阶型、斜坡型、具有低阻环带的侵入带对电位电极系视电阻率的影响。其目的, 一是确定常用的台阶型侵入带引入的误差, 二是研究细致地探测侵入带的方法。研究结果一方面表明了考虑过渡带和低阻环带可以提高测井解释的准确度,另一方面也为用多电极系电阻率测井探测侵入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肃北山南带巨型韧性剪切带一条大型金矿成矿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韧性剪切带对金矿的控制已引起广泛的重视。我们在承担地矿部“九五”资源攻关课题(9502011—02项目)时,发现在甘肃北山南带存在一条巨型的韧性剪切带,它控制了小西弓金矿、金庙井金矿、金庙沟金矿、乌龙泉金矿以及十余处金矿化点。研究表明,这条巨型韧性剪切带是一条大型的金矿成矿带,为今后地质找矿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小黑山韧性剪切带是黑龙江省已知较大的韧性剪切带之一,文中简要叙述了该带的构造特征和岩石特征,初步认为该剪切带为一左行走滑-斜冲韧性剪切带,在南北向水平挤压应力场中派生的左旋剪切作用形成。变形时代为早二叠世末—晚二叠世。该带的发现不仅有可能成为两个二级单元的分界线,而且具有良好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山北带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北山地区主体属塔里木板块的北缘,其内部可划分出北、中、南三个构造带.北带主体为加里东期岛弧带.北山地区于古生代经历了弧一盆体制及裂陷槽的活动大陆边缘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前寒武纪古陆壳形成阶段、加里东期岛弧及陆缘裂陷一闭合阶段、海西期岛弧期后构造一岩浆活动及陆壳再次裂陷一闭合阶段和中、新生代差异断块升降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东天山脆—韧性变形转换带与金矿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东天山脆-韧性变形转换带是该地区一条重要的构造变形带,该带近EW向波状延伸,长600km,宽10-20km,分为南北两个子带。独特的构造背景,使其成为东天山金成矿带的主体部分。脆-韧性转换变形是与区域性韧性剪切带密切相关的一类构造现象,其过程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变形转换过程中的一系列动力学行为,是带内成矿流体活动的主导因素,成矿流体的活动又促进了岩石矿物变质、变形作用,因此脆-韧性变形转换带具有极其重要的成矿意义。  相似文献   

12.
Smit  CA 杨永强 《世界地质》1991,10(1):121-122
太古代高级区的林波波带(LB)位于卡普瓦尔和津巴布韦克拉通间,中心带(CZ)是由主要为东-东北向的走向滑移韧性剪切带从南边缘带(SMZ)和北边缘带(NMZ)分离出来的。而南边缘带是先前主要为麻粒岩的高级片麻岩区,它们复杂而广泛的外来体变形和出现主要地壳剪切带为特征。这些剪切带出现在南部边缘带内,并且与卡普瓦尔克拉通低级变质的花岗岩绿岩地体相接触。经研究南部边缘带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构造旋回:形成于麻粒岩条件下的早期褶皱构造运动(T_1),和同样形成于麻粒岩条件下的较年轻的剪切构造运动(T_2)。两次构造运动的相互叠加,在露头和区城内均形成了复合型褶皱。卡普瓦尔克拉通与南部边缘带的过渡带是以地壳重力增加和传导性增加为特征,地球物理资料也证实了南部边缘带的高级岩向南逆掩推覆到Hout河剪切带附近的低级岩石  相似文献   

13.
林波波带的北缘带(NMZ)是一个增厚的太古代地壳带,由麻粒岩相英云闪长片麻岩组成。含有少量的上壳岩包体。该区以北部一个大的冲断层为界。该断层平行一条斜方辉石等变带。沿着冲断层,麻粒岩仰冲到津巴布韦克拉通的上部。一个大的低角度约50km宽的糜棱岩带(三角剪切带)形成林波波NMZ的南部边界。在糜棱岩带中具有右旋剪切性质的岩石变形。该剪切带反映了NMZ上的林波波带的外来中心带是向西直接侵位的。  相似文献   

14.
剪切带的变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剪切带变形已为多数学者所认识。然而,与剪切带伴生的变质作用,却很少有人注意。1984年变质地质学杂志(Journal of Metamorpkic Geolegy Vo12,No2,1984)发表了一组关于剪切带变质作用的论文,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等变度的倒转;2.剪切带中的变质相;3.含角闪石花岗岩基底剪切带中变质反应带的划分;4.变质基性岩在递进剪切变形中的变质反应途径;  相似文献   

15.
调节带(或传递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24  
陈发景 《现代地质》2003,17(2):186-186
传递带 (TransferZone)的概念是由DahlstromDDA1970年在研究挤压变形中褶皱 逆冲断层的几何形态时首次提出的。挤压变形带中的应变和位移量在区域上是守恒的 ,但逆冲断层带各段内的单个构造型式不是不变的。当逆冲断层带沿走向变化时 ,可以见到一条主逆冲断层通过其他型式的构造 (如分支断层或褶皱 )传递到或者变换为另一条主逆冲断层。Dahlstrom把这种首尾主逆冲断层之间的构造带称为传递带 (图 1)。1990年 ,MorleyCK等将这种传递带概念应用于研究伸展构造。在裂谷发育期间 ,控凹的一条主正断层沿走向可以通过其他型式的构造 (如分支…  相似文献   

16.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韧性剪切带的地质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阐述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发现的巨型韧性剪切带的规模、构造分带性及其地质特征,指出了膝折构造带与低温高压变质带以及韧性剪切带的成因关系,阐明了缝合带内韧性剪切带在板块俯冲时的空间位置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剪切带深断裂往往是韧性-脆性(或压性-张性)断裂作用同时伴生的一种剪切变形-变质构造变动。剪切带型金矿床的形成与剪切变形-变质作用相伴随,金矿床严格分布于剪切带内。由于剪切变形-变质作用控制着成矿热液的产生和强大构造应力的负荷,促进了剪切带内金矿源层中元素产生溶解、迁移、沉淀和再分配而成矿。  相似文献   

18.
洪国华  梁会圃  王宏珍 《地下水》2005,27(5):365-366
包气带水是地球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包气带水的形成及运动规律不仅对阐明地下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实现农业节水的关键.本文在阐述包气带水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包气带水研究方向:一是包气带中土壤水的调控研究,二是水-气二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东南极泛非普里兹带:碰撞造山带还是板内造山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淼  刘晓春 《地质论评》2006,52(3):295-303
东南极普里兹带是近几年在南极大陆上识别出的一条重要的泛非期构造带,因其成因涉及到冈瓦纳超大陆在寒武纪时的形成与演化问题,因此一直是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该造山带的构造属性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些人认为它是板内造山带,而另一些人认为它是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其基本特征是:普里兹带两侧为前泛非期不同性质的岩石圈单元,整个区域经历了早期中一下地壳挤压逆冲和晚期中一上地壳伸展垮塌的构造演化历史,区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表现为近等热减压的顺时针p-t轨迹。此外,东南极克拉通与冈瓦纳其他块体在500Ma前的古地磁极移曲线并不一致。所以,尽管目前尚未发现蛇绿岩套、岛弧增生杂岩或高压变质岩等直接指相标志,但这些特征均反映了普里兹带是板间碰撞拼合的缝合带,而不是板内造山带,东南极地盾本身则是由不同块体在泛非期拼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20.
调节带和转换带及其在伸展区的分段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调节带和转换事是一种重要的构造现象,近年已逐渐爱到重视。由于大多数正断层体系都终止于调节带或转换带,使其成为产生区域公段的主因。转换带是平行于拉张方向具走滑和斜滑断层作用的不连续带;调节带是多个断层叠覆终止的区带。对不同伸民区和被动力缘调节带和转换带几何形态和运动特征的总结认为,调节带和转换带中的变形方式不依赖于伸民规模。调节带和转换带不但控制地形起伏和沉积环境,而且对烃类及地下水的聚集亦有重要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