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羊  严重玲  薛博  卢豪良  谢峰 《海洋科学》2011,35(9):107-111
红树林(mangrove)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海洋与陆地的动态交界面,作为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基岩海岛侵蚀研究,利用基岩海岸演变模型,界定浮山岛的海蚀岸类型,估算浮山岛基岩海岸侵蚀后退速率,并结合实地登岛调查分析,提出了浮山岛保护修复方案。建议采用生物屏障的手段达到消浪作用,减少海岸侵蚀,恢复当地生态系统;同时采用生态和工程结合的方式在浮山岛和浮山东岛两岛之间创造潮间带沼泽地,并栽种草本植物来稳定沼泽地,以缓减断裂谷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3年3月和6月对南麂列岛附近海域潮间带环境质量调查结果,采用环境质量单项评价标准指数法,对该海域潮间带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海域潮间带水质的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物质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春季时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较严重,绝大部分海域水质达不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夏季时仅个别站位水质的活性磷酸盐未超标;(2)该海域营养盐结构中N/P值很高,活性磷酸盐是非常敏感的生源要素,它在海水中含量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整个海域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红树林体系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树林是热带海岸地带一种重要的湿地类型和重要的生态系统,处于海洋与陆地的动态交界面,周期性遭受海水浸淹的潮间带环境,是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不同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红树林有“海上森林”、“海底森林”、“海岸卫士”、“海水淡化器”等美称,与珊瑚礁、盐沼、上升流并称  相似文献   

5.
文章总结了浙江省海岸线分类及分布特点,以及淤泥质海岸线面临被大量占用、数量和比例锐减、自然淤积形成速率减缓、潮间带生态系统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为完成国务院关于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批复要求,近年来浙江省全面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工作。结合浙江省近岸海域含沙量高,潮滩长期处于淤涨态势的特点,对于人工海塘外自然淤涨条件较好的淤泥质滩,在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整治修复措施下可将该部分海岸线整治修复成为淤泥质海岸线,使其具有较完备的淤泥质海岸线地貌形态和潮间带生态系统,最终纳入自然岸线管控目标管理。文章针对淤泥质海岸线整治修复,提出了潮滩地貌结构完整性塑造、潮滩生态系统构建及整治修复海域水环境改善等整治修复方向,以供规划设计单位和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6.
邵魁双  巩宁  王立军  曲翊  杜念东 《海洋学报》2019,41(12):113-120
底栖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力,开展其固碳和储碳机制研究,有利于提高对我国海域海洋固碳和储碳潜力的认识。本文基于海区条件的模拟,开展了大连海域潮间带优势海藻的日固碳量、日呼吸量和日有机碳释放量的测定,结合海区生物量的调查,阐述了3个海藻床潮间带海藻固碳和储碳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海藻固碳能力方面,绿藻类的固碳能力最强,褐藻类次之,红藻类最低。大连海域潮间带海藻的固碳量、储碳量和有机碳释放量在12月至5月处于较高水平,6月至11月较低,平均每个海藻床潮间带区域年固碳量和年有机碳释放量分别为1.72×105 g/a和2.1×104 g/a。潮间带海藻月固碳量是储碳量的1.7倍。  相似文献   

7.
瓦登海     
童国庆 《海洋世界》2014,(10):70-71
<正>位于荷兰和德国之间的瓦登海,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个海域最大的特征,就是这里存在着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潮间带。潮间带通常是指沿海地区的涨潮和落潮之间的区域,包括海滩、海岸等海滨地带。这种区域通常有许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有很多动物,例如海星、海胆以及珊瑚等。瓦登海海洋遗产,包括面积位于荷兰的海域面积和陆上区域,以及位于德国的萨克森州国家公园和石勒苏益  相似文献   

8.
欧志吉  姜启吴  左平 《海洋学报》2013,35(1):149-157
运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了盐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来源,示踪了食物网的主要碳流途径,提出了估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的新模型并进行了相应计算,最终构建了江苏滨海湿地简化食物网模型。主要结论:(1)主要初级生产者的δ13C介于-28.856×10-3与-10.952×10-3之间,δ15N介于1.219×10-3与6.496×10-3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消费者个体的δ13C介于-27.564×10-3与-11.641×10-3之间,δ15N介于4.462×10-3至10.339×10-3之间;(2) 研究区生态系统可以划分成潮间带和潮上带两个亚生态系统,其中潮上带的主要食物源为芦苇,潮间带的主要食物源为互花米草及微体藻类,盐蒿对两个亚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食物贡献率,但均不高。(3)研究区的大型底栖生物及草食性哺乳类大部分占据第二营养级;(4) 研究区动物可以划分为8个主要功能类群,即植食性哺乳类、植食性昆虫、鸟类、淡水游泳类、咸水鱼类、底内动物、底上动物以及浮游动物。总之,潮间带动物比潮上带动物的食物组成多样性略高,与研究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基本吻合。另外,潮间带生物的食物竞争十分激烈,光滩上分布有一定重叠的优势种并存在一定的食物生态位分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浙江苍南海域无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于2019年3月对该海域内11个无居民海岛进行了潮间带生物调查,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鉴定,并计算了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11个无居民海岛共鉴定出58种潮间带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57±205 ind/m2和2 847.83±1 032.50 g/m2,各断面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范围分别为1.07~1.61, 0.66~0.83和0.54~1.30。与大陆沿岸潮间带相比,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独特,拥有更多的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需要重视并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0.
基于VSD模型的铁山港湾红树林生态系统脆弱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脆弱性域图 (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 VSD)评价模型, 从暴露程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方面构建了红树林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重新定义脆弱性分级标准, 定量评价了铁山港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在1989年、2003年和2014年3个年份的脆弱性水平。结果显示, 铁山港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在3个年份的脆弱性水平值分别为0.145、0.255、0.334, 呈现增加趋势。首先, 铁山港湾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的暴露程度不断增大, 主要胁迫因子为滩涂围垦面积、废水排放量; 其次, 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增强, 主要敏感因子是海洋生物质量综合指数、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指数; 第三, 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略有增加, 总体上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