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β-胡萝卜素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雌蟹育肥效果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人工合成β-胡萝卜素,配制五组实验饲料(β-胡萝卜素测定含量分别为3.3、56.7、108.9、207.9和320.0 mg/kg)投喂生殖蜕壳后雌蟹,评价了饲料中添加β-胡萝卜素对增重率(WGR)、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组成、抗氧化和免疫指标、色泽参数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人工合成β-胡萝卜素对雌蟹育肥期间的WGR、GSI和HSI均无显著影响,但饲料中添加β-胡萝卜素显著增加了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总脂含量;(2)就抗氧化和免疫指标而言,肝胰腺和血淋巴中SOD、T-AOC、GSH-Px、AKP和ACP免疫相关酶活均随着饲料中β-胡萝卜素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饲料中β-胡萝卜素含量为100~200 mg/kg时,组织中抗氧化和免疫相关酶活最高;(3)卵巢、肝胰腺和蟹壳中虾青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着饲料中β-胡萝卜素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饲料中添加β-胡萝卜素仅显著增加了卵巢和肝胰腺红度值(a*)。综上,饲料中添加人工合成...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不同生理阶段(成熟、抱卵、流产)肝胰腺内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含有22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烯酸(MUFA)5种,多烯酸(PUFA)12种;MUFA的含量最高,占52.47%—58.56%。SFA次之,为23.17%—29.20%,PUFA的含量较低,为8.92%—21.11%。SFA、MUFA、PUFA的含量和cn-3/cn-6值在不同生理阶段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差异极显著,油酸(c18:1)、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是肝胰腺中的主要脂肪酸,其含量分别为35.2l%—40.49%、17.97%—21.97%和11.69%—14.90%,不同生理阶段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各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差异显著。比较研究温州本地抱卵蟹和太湖抱卵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酸,发现脂肪酸中SFA、MUFA、PUFA的含量和Cn-3/Cn-6值差异极显著,除C14:1、C18:1、C20:1及C20:5外,其它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蟹种比经过多代人工养殖的池塘群体蟹种具有更好的养殖性能,尚不清楚两种蟹种养成后成蟹的可食率及其营养品质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比较了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蟹种经池塘养成成蟹的可食率、肥满度、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1)在相似的体重条件下,野生群体成蟹的肝胰腺指数极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1),性腺指数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两群体间的出肉率、总可食率及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2)两群体成蟹肝胰腺和性腺中的常规营养组成接近,但野生群体雄体肝胰腺和性腺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雄体(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生群体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但野生雄体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和雌体肌肉中的碳水化合物显著高于后者(P0.05);(3)就野生雌体脂肪酸组成而言,野生群体成蟹肝胰腺、卵巢和肌肉中的C18:1n9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雌体,但其C20:5n3、C22:6n3、ΣPUFA和ΣHUFA显著低于后者;就雄体而言,野生群体成蟹三种可食组织中的C18:2n6高于养殖群体,但其C20:5n3和C20:4n6低于养殖群体;整体上,肌肉中的HUFA含量显著高于肝胰腺和性腺;(4)就氨基酸组成而言,两群体雌体和雄体性腺中的氨基酸含量接近,均无显著差异,仅精巢中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无论雌体还是雄体,养殖群体肌肉中的主要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略高于野生群体,仅异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差异显著;此外,野生群体雄蟹肌肉中的亮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和组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养殖群体。综上,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蟹种养成后成蟹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两者总可食率和肥满度接近,整体上两群体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氨基酸组成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通过投喂不同饵料后,研究不同育成规格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蟹肝胰腺、性腺和肌肉等可食部分含量、营养成分及脂类组成的变化。肌肉营养成分测定表明:育成规格对粗脂肪、甘油三酯和磷脂含量有一定影响(P0.05或P0.05);饵料对水分、粗蛋白、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和磷脂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肝胰腺营养成分测定表明:育成规格对粗脂肪、胆固醇和磷脂含量有一定影响(P0.05或P0.05);饵料对水分、粗蛋白、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性腺营养成分测定表明:育成规格对粗脂肪、粗蛋白、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有一定影响(P0.05或P0.05);饵料对水分、粗蛋白和磷脂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杂鱼组三种规格粗脂肪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总体试验结果表明:育成规格以及饵料对中华绒螯蟹雄蟹可食部分含量和营养成分含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实验室条件下构建不同氨氮浓度环境和养殖时间的组间差异,研究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在NH 4-N3.0mg/L10天或1.0mg/L20天时,其血淋巴血细胞密度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NH4 -N2.0mg/L和3.0mg/L无论10天或20天,血细胞吞噬百分率均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NH4 -N3.0mg/L10天或2.0mg/L20天,血细胞吞噬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H4 -N1.0mg/L和2.0mg/L分别20天时,血清溶菌酶(LSZ)活力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NH4 -N1.0—5.0mg/L10天时,血清酚氧化酶(PO)活力均极显著(P<0.01)下降;但NH4 -N1.0—4.0mg/L20天时,血清PO活力水平均比10天时有所上升。NH4 -N3.0—4.0mg/L10天或1.0—2.0mg/L20天,以及5.0mg/L10天或3.0—5.0mg/L20天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随着氨氮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会引起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数量、血细胞吞噬能力、溶菌酶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等的逐渐下降,使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遭到损伤,同时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机体细胞和组织受到伤害甚至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6.
对日本蟳雌性越冬期肝胰腺、肌肉和卵巢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越冬期肝胰腺指数(HIS)明显下降,卵巢指数(GSI)显著性增加(P0.05),HIS和GSI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性。(2)卵巢中蛋白质和脂肪占干重的百分比在越冬期均有极显著性增加(P0.01),与GSI均呈显著负相关性,而与肝胰腺中蛋白质和脂肪占干重的百分比分别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肝胰腺中的部分脂肪和蛋白可能转移到卵巢中参与其发育。(3)肝胰腺中蛋白质和脂肪占干重的百,脂肪占干重百分比在越冬后期下降幅度显著,且脂肪占干重百分比与HIS呈极显著性正相关,蛋白质占干重百分比与HIS无显著相关。(4)肌肉中蛋白占干重百分比在越冬期间略有上升(P0.05);而其脂肪占干重百分比较低,与肝胰腺中的脂肪占干重百分比相差较大,越冬期间略有下降(P0.05)。(5)日本蟳在越冬前期消耗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蛋白质,随着越冬时间延长,脂肪作为稳定的能源物质逐渐取代了蛋白质,成为主要的代谢能源。  相似文献   

7.
甲壳动物的卵巢发育及卵黄发生受到体内各种内分泌激素的调控。本文研究了两组不同饲料—脂类营养平衡组(A组,含有磷脂和HUFA)和不平衡组(B组,缺乏磷脂和HUFA)对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及卵黄发生的激素调控,运用放射免疫法和放射化学法分别测定了处于不同卵黄发生期的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卵巢、血淋巴中孕酮(PG)、雌二醇(E2)的含量及中华绒螯蟹大颚器(MO)合成与分泌甲基法尼酯(MF)的速率。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体内三种组织(肝胰腺、卵巢和血淋巴)中均存在PG和E2,PG可能为E2的前体;2)早熟蟹的MO合成MF速率远远大于正常发育的幼蟹,MF的大量合成与分泌是促使早熟蟹产生的主要内分泌因素;3)B组饲料(含猪油)喂养的河蟹其MO合成MF的速率均高于A组饲料(含鱼油),且B组饲料的早熟蟹转化PG速度比B组饲料的早熟蟹快;4)PG和E2的脂类结合部位能结合外源性卵黄蛋白原(Vg),通过血淋巴的运输被卵泡细胞胞吞,最终与卵母细胞内的内源性Vg结合,共同形成卵黄体;5)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和DHA)可能会抑制类固醇激素的产生。研究表明,MF是中华绒螯蟹的促性腺激素,具有促使PG合成和E2转化的作用,它们共同诱导河蟹卵巢发育及卵黄发生。  相似文献   

8.
以中华绒螯蟹为材料,将水体温度从14℃骤然升到28℃,然后在升温后9h内测定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血细胞的吞噬能力,比较温度变化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肝胰腺中CAT和SOD的活性在温度升高后马上出现显著降低,在6h后开始趋于稳定;MDA的含量在升温后随时间的延长逐步增加;血细胞的吞噬力和吞噬指数在温度升高后有所增加并于3h时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到温度升高前的水平。该结果表明,温度的骤然升高会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导致自由基代谢的紊乱,这可能是诱导病害发生的环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南北水系中华绒螯蟹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南北水系中华绒螯蟹形态差异及物种有效性问题,采用形态学测量的方法,每只蟹选择56个测量点,测量南北水系蟹各60只的54个形态性状.主成分分析显示,南北样本可以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群体.t检验显示,54个所测量形态变量中有25个南北差异极其显著(P<0.01),5个差异显著(0.01相似文献   

10.
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1%和3%聚?-羟基丁酸酯(PHB), 研究PHB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肝胰腺酶活力的影响。将初始体重为0.8—1.0g的幼蟹(每组60只)在循环水养殖系统单独培养60d后, 对幼蟹蜕皮间隔、个体增重和肝胰腺酶活力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随饲料中PHB添加量的增加, 幼蟹个体体重增加, 蜕皮间隔缩短, 3% PHB添加组显著高于未添加PHB的对照组(P<0.05)。肝胰腺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下降, 碱性磷酸酯酶(ALP)活力增加, 酸性磷酸酯酶(ACP)活力相对稳定, 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含量(GPT)活力总体较低且显著下降(P<0.05)。PHB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 除了与?-羟基丁酸提供能量物质有关外, 还与非特异免疫防御能力的提高和肝胰腺细胞良好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肠道和肝胰腺是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重要的消化器官,本文运用组织学技术测量了中肠和后肠长度,并对肠道长与体长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5-HT和5-HT受体2进行组织定位和计数。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的肠道长与体长接近,两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后肠长度约为中肠的2倍;(2)5-HT和5-HT受体2在中肠和后肠中的组织定位和数量相似,均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间和肌层与外膜交界处,亦见于后肠的固有膜和黏膜下层与肌层交界处,在肠球外膜中也有大量分布;(3)5-HT和5-HT受体2阳性物质在肝胰腺的四种细胞的胞核中均有分布,在F细胞的胞质中也有分布。5-HT和5-HT受体2在中华绒螯蟹肠道和肝胰腺组织中的分布规律一致,表明中华绒螯蟹消化道5-HT发挥生理功能可能与5-HT受体2有关。此外,5-HT和5-HT受体2在后肠近肌细胞分布的特点可能与肠道收缩有关。后肠在中华绒螯蟹消化生理中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锯缘青蟹卵黄发生期卵巢和肝胰腺脂类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锯缘青蟹2次卵巢发育时的卵黄发生旺期与卵黄发生初期相比,卵巢指数和卵巢脂肪含量(%卵巢干重或湿重)均显著增加,积累了大量的脂类,而这一时期的肝胰腺指数和肝胰腺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变化,说明在卵黄发生时期,肝胰腺吸收的脂肪均及时转运到正在发育的卵巢.卵黄发生期,卵巢或肝胰腺磷脂/总脂的百分含量,均无显著变化,肝胰腺中游离脂肪酸逐步增加,甚至在卵黄发生后期超过甘油三酯的含量.卵黄发生阶段,无论肝胰腺或卵巢,其磷脂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中性脂,而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低;肝胰腺脂类脂肪酸组成的最主要变化是中性脂的n3系列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C22:6n3显著降低.卵黄发生初期,肝胰腺磷脂与卵巢中性脂的脂肪酸组成(肝胰腺转运脂肪时,首先要将吸收或储存的脂类转换成磷脂,才能运出)无显著差异,但卵黄发生旺期,肝胰腺磷脂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卵巢中性脂的含量.文中讨论了这些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zle)斧足、外套膜、闭壳肌、鳃、性腺5个组织以及不同性别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TCC),结果显示:织锦巴非蛤5个组织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除鳃与性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外(P0.05),其它各组织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各组织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斧足性腺鳃外套膜闭壳肌;不同性别织锦巴非蛤的斧足、外套膜、闭壳肌、鳃中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精巢与卵巢中的总类胡罗卜素含量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精巢中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高于卵巢。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织锦巴非蛤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以相应引物 PCR扩增了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 I亚基基因 (COI)片段 ,PCR产物经 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克隆、测序 ,得到 70 9bp的碱基序列 ,其 A,T,G,C含量分别为 34.4 1% ,2 7.93% ,2 0 .0 3%和 17.6 3%。并比较它与珠江流域中华绒螯蟹 COI序列和日本绒螯蟹 COI序列的差异 ,发现黄河口中华绒螯蟹与珠江流域中华绒螯蟹 COI序列完全相同 ,而与日本绒螯蟹差异非常明显 ,70 9或 6 5 8(不计引物 )位点中核苷酸差异数为 32 ,核苷酸差异率为 4 .5 1%或 4 .86 % (不计引物 ) ,其中 2 5个位点为转换 ,7个位点为颠换。作者倾向于支持存在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 ,或它们为同一种的两个地理亚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水体铜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试验方法,研究了水环境中添加0·01、0·10、1·00、5·00mg/L的铜(Cu2 )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血淋巴和鳃代谢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肝胰腺和血淋巴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和血蓝蛋白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鳃钠钾三磷酸腺苷酶(Na ,K -ATPase)、钙镁三磷酸腺苷酶(Ca2 ,Mg2 -ATPase)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均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而降低。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肝胰腺髓性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水环境中添加0·01mg/L Cu2 就可对中华绒螯蟹代谢酶产生显著影响,并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对中华绒螯蟹机体的影响逐渐加剧。表明代谢酶活力的变化可以灵敏地反映Cu2 的胁迫程度和毒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长评价、生化分析等方法,比较了饲料中不同脂类营养对中华绒螯蟹幼蟹(2.4g左右)生长、成活和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实验分为A组饲料雌体(AF组)、A组饲料雄体(AM组)、B组饲料雌体(BF组)和B组饲料雄体(BM组).结果表明,饲料中缺乏PL和HUFA对幼蟹60天内的生长和成活并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其肝胰腺指数、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总脂及18:2n-6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其肝胰腺和肌肉的胆固醇、PL和HuFA含量均呈下降趋势(BF和BM组),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到幼蟹的内分泌调控和生殖蜕壳.  相似文献   

17.
早熟中华绒螯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卵巢发育的生殖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于光镜下观察了早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眼柄视神经节的组织形态结构,以体外培养法研究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同种甲壳动物中华绒螯蟹和异种甲壳动物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的影响,并以放射化学测定法测定早熟蟹眼柄粗提物及单侧或双侧眼柄镊烫后对大颚器生物合成甲基法尼酯(MF)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呈乳白色,椭圆柱形,外包一层黑色视网膜,由外髓、内髓、端髓3部分构成;端髓区域可明显区分3种类型的神经分泌细胞;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同种和异种甲壳动物的卵巢发育均有抑制作用;早熟蟹眼柄粗提物对MF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研究证实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卵巢的抑制作用较正常发育蟹弱,且对同种甲壳动物卵巢发育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异种动物.  相似文献   

18.
在以鱼粉、豆粕、玉米粉和麦麸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每k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0、100、200、400、600mg配制成五种试验饲料,对均重为(37.52±2.19)g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为期60天的饲养试验,以酚氧化酶(PO)、抗菌力(Ua)、溶菌酶活性(UL)等指标为依据,探讨VE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VE对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器官中PO、Ua、UL等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P<0.05或P<0.01),在适宜范围内,随着VE添加量的增加,PO、Ua和UL活性显著增强,从而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综上所述,VE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增强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VE适宜添加量为200—400mg/kg饲料。  相似文献   

19.
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了中华绒螯蟹延伸因子EF-2全长cDNA,序列分析表明EF-2全长2752bp,编码846个氨基酸。经BLASTX分析表明,EF-2核苷酸序列与镶边拟蠢蟹EF-2序列的同源性最高,其相似性为88%;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甲壳动物EF-2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都在90%以上。聚类分析显示,中华绒螯蟹EF-2的氨基酸序列与镶边拟蠢蟹EF-2聚为一支,并与其它甲壳动物聚为一体。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F-2在正常成熟中华绒螯蟹肌肉中表达量最高,精巢、肝胰腺中有少量表达,心脏、卵巢、胃、肠、鳃中有微量表达。检测了不同发育状态的幼蟹、早熟蟹和正常成熟蟹EF-2在肝胰腺、鳃以及肌肉中的相对表达情况;同时也检测了在不同pH处理下幼蟹EF-2在肝胰腺和鳃中随时间变化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H胁迫对幼蟹EF-2表达有一定的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20.
雌雄波纹巴非蛤不同组织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斧足、外套膜、鳃、闭壳肌、性腺5个组织以及不同性别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TCC)。结果显示:波纹巴非蛤5个组织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除外套膜与鳃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他各组织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各组织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斧足性腺外套膜鳃闭壳肌;不同性别波纹巴非蛤的斧足、外套膜、鳃、闭壳肌中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精巢中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要显著高于卵巢(P0.05)。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波纹巴非蛤体内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