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福建永定大排铁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闽西南晚古生代坳陷带南部。闽西南地处东南大陆的东南缘,历经元古代华夏古陆的形成与裂解、早古生代华南大陆褶皱隆升、晚古生代陆内裂陷以及中生代以来强烈的构造岩浆作用,形成了一套晚古生代赋存铁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碳酸盐岩及含煤碎屑岩沉积,以及大量晚中生代侵入花岗岩浆。其中"马坑式"铁矿床为闽西南一带赋存于中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续)李兼海,王国平,郑铁藩,梁诗经(福建省区域地质调查队,三明,365001)3晚三叠世一新第三纪印支运动后,福建地壳发生了重大变革,全境由海转变成陆地。晚三叠世一中佛罗世,除闽西南局部地区有海湾泻湖相沉积外,皆为河流一...  相似文献   

3.
<正>中侏罗世以来由于东亚岩石圈大规模的板块运动造成了中国大陆及周缘地带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使不同时代的地层发生易位、层序倒置以及重复或缺失。闽西南大田广平推覆构造的形成与中国东南部中侏罗世以来的岩石圈挤压密切相关,并使元古代变质岩、加里东期或印支期花岗岩以及下石炭统林地组石英砂岩推覆至  相似文献   

4.
由福建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97队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合著的《闽西南早二叠世含煤地层及植物群》一书,已于近期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天湖山矿区童子岩组地层为例,详细叙述了闽西南早二叠世晚期含煤地层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对该地层的地质时代,古  相似文献   

5.
闽西南-粤东北地区为重要次生氧化锰成矿区,而优质氧化锰矿则主要分布于闽西南地区,其成矿在时空上、形成条件及产出规律等多方面具有明显 特征,据此总结出优质氧化锰6字("盆"、"层"、"断"、"溶"、"体"、"盖")找矿模式.  相似文献   

6.
闽西南“丁屋岭砾岩”孢子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闽西南丁屋岭一带浅变质岩系中夹持着一套紫红色粗碎屑岩系 ,1970年《长汀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将其划为震旦系南沱组下段 ,之后改称丁屋岭组下段 (习称“丁屋岭砾岩”) ,认为是澄江运动或晋宁运动的产物。长期以来因缺少化石 ,对其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一直存在争议。本次《瑞金市幅》区调工作首次在“丁屋岭砾岩”中获得孢子 ,为将“丁屋岭砾岩”置于上泥盆统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7.
<正>闽西南拗陷是中国东南多金属成矿带与南岭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历史以来,本区就成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与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经历了受古亚洲构造域影响的原始古陆核的形成一直到受太平洋板块作用的活动大陆边缘全过程,地质活动的各个阶段都伴随着火山-侵入活动,并成为东南沿海地壳增生的主要方式。将乐一带位于闽西南坳陷西北缘,是闽西南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侏罗世以来受古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东南大陆岩石圈强烈挤压作用,闽西  相似文献   

8.
在将乐等幅1:5万区调中,发现石炭系碎屑岩不整合于震旦系老变质岩之上,与上覆船山组(C_(3C))灰岩呈整合过渡关系。碎屑岩由三个沉积旋回组成,其中采获(竹蜓)类Pseudostaffella和Montiparus,Triticites。时代分别为中、晚石炭世。以上发现说明本区缺失天瓦(山东)—林地组层位,中—上石炭统为连续沉积,闽西南地区亦然,淮南运动在福建可能不存在。石炭纪海浸自闽西南向东北方向推进,碎屑岩具明显的穿时性。据此可以认为;层控的马坑式铁矿也有穿时性,并预测分布于将乐、南平一带的中—上石炭统碎屑岩与上覆船山组灰岩的接融面附近,应是寻找马坑式铁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9.
闽西南中生代推覆构造对铁矿床控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西南地区地处华南大陆东南缘,元古代以来由于受到华夏与扬子板块、特提斯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作用,经历了前泥盆纪基底、晚古生代坳陷盆地形成与发育以及中生代以来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等几个重要的演化阶段,并伴随有不同时期的岩浆及成矿作用。晚古生代闽西南地区由于区域裂陷作用,形成了北东向的被动陆缘与  相似文献   

10.
闽西南晚三叠世文宾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益增多的资料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并不是后加里东地台,而是由不同地块拼贴而成。闽西南晚三叠世文宾山组具有类磨拉石沉积特征,其盆地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信息,可以为了解盆地源区组成及其变化及区域构造演变过程研究提供约束。闽西南晚三叠世文宾山组碎屑锆石形态学及U-Pb测年分析表明:(1)晚三叠世文宾山组物源复杂,其主要源区是闽西北隆起带;(2)闽西南晚三叠世具有大于2 500 Ma的太古宙的源区,华夏古陆可能存在太古宙陆核或东南沿海还存在另一古老基底;(3)980~1 190 Ma的碎屑锆石说明晚三叠世闽西南具有Grenville期物质来源,它们可能来自另外一个陆块,由于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关闭与华夏地块拼接,并为晚三叠世盆地提供物源;(4)区内印支期岩浆岩带也是晚三叠世沉积的重要物源区。   相似文献   

11.
闽西南—粤东北地区为重要次生氧化锰成矿区,而优质氧化锰矿则主要分布于闽西南地区,其成矿在时空上、形成条件及产出规律等多方面具有明显特征,据此总结出优质氧化锰6字(“盆”、“层”、“断”、“溶”、“体”、“盖”)找矿模式。  相似文献   

12.
郑志强  林东燕 《福建地质》2007,26(4):222-228
通过对闽西南地区石炭纪—早二叠世主要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区域成矿背景、贮矿层位特征以及矿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温度等分析研究,指出该地区石炭纪—早二叠世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多与海底火山活动有关,贮矿层中伴有典型的喷流沉积岩—硅质岩,并提出闽西南地区块状硫化物矿床存在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探讨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伸展构造演化特征,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对闽西南龙岩一带中基性岩墙群进行年龄测定。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墙群属于钙碱性系列,主量元素以低Ti O2(0.99%~1.73%)、高Al2O3(13.80%~15.76%)、高K2O(0.59%~4.42%)、K2ONa2O为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及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Th,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Zr等)。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两期代表性岩墙分别形成于316 Ma和141 Ma,属于晚古生代中晚期和中生代晚期。本文运用构造环境判别方法,并结合沉积古地理特征,认为早期辉绿岩(316 Ma)可能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板内拉张环境,晚期辉绿岩(141 Ma)可能形成于板块俯冲之后的火山弧-伸展的过渡环境。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讨论了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经历的构造演化阶段,即晚泥盆世-早三叠世伸展,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挤压,早-中侏罗世古特提斯构造域向燕山期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以及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大规模伸展等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14.
福建漳平钼多金属矿床位于闽西南晚古生代坳陷东缘。中生代以来,闽西南坳陷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岩浆作用的改造,并伴随多期次成矿作用的发生。已有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成果表明该区存在早侏罗世、中侏罗世以及早白垩世成矿作用,但缺少与晚侏罗世大规模岩浆作用相关的成矿年代学记录。本文选取漳平北坑场钼多金属矿床开展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根据Re-Os同位素测年结果,结合矿床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以及与岩体的相互关系,指出钼矿化的形成经历了多个成矿阶段,其中小规模的矿化发生在148.8±2.2Ma。主矿化阶段形成的矿床以细脉或网脉状赋存于下二叠统翠屏山组石英细砂岩中,其等时线年龄为139.8±2.3~143.7±2.1Ma,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成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特提斯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后闽西南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壳源花岗岩浆。  相似文献   

15.
华夏陆块从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推覆与伸展构造的叠加。文中对华夏陆块闽西南仙亭、曲斗等地区/矿区附近及井下所采集的含有机质页岩样品进行实验测试,分析了有机质参数、矿物组成及赋气孔隙参数,将对中国华夏陆块闽西南二叠系页岩的储层特征研究及页岩气勘探前景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TOC残余碳分析实验、荧光显微镜及显微镜光度计实验等,认为闽西南二叠系页岩含碳量中等,为0.15%~2.71%;有机质成熟度高,为3.51%~4.33%。(2)储层矿物组成方面,利用X射线衍射实验进行全岩分析,结果显示黏土矿物占38.2%~49.6%,含量较高,主要为伊利石,含少量的绿泥石、蒙皂石;常见非黏土矿物主要为石英,均占45%以上;钾长石和斜长石含量较少,占1%~2.3%。(3)储层孔渗性方面:有效孔隙度为0.3%~11.4%,渗透率为(0.006 5~0.987)×10-3μm2;利用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等对纳米级孔隙进行分析,认为部分小孔(2~50 nm)的孔容、比表面积较大,其次为微孔(小于2 nm)和大孔(大于50 nm)。此外,累计比表面积和累计孔容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性,纳米孔隙累计比表面积、累计孔容与孔径之间的关系表明,闽西南二叠系页岩气主要赋存于微孔和小于10 nm的小孔中。依照页岩储层评价标准,闽西南二叠系海陆交互相页岩在有机质丰富、有机质成熟度、页岩厚度、矿物组成、孔隙结构等方面符合页岩气开发最低标准,具有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闽,浙,赣晚前寒武纪构造格局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家瑞  张志平 《地质论评》1998,44(6):561-567
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在长期中不断取得进展。通过闽、浙、赣地区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综合分析研究:浙西-赣东北地区中元古代晚期为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是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板块在赣东北断裂带一线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新元古代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块碰撞后的构造演化存有明显的差异;新元古代本区主要由华南新元古代早期大陆碰撞带和闽西南-赣南裂陷槽组成。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晚古生代聚煤前的区域构造格架为三个地体:闽西北地体、闽西南地体及闽东地体。聚煤期构造特征(早古生代晚期):加旦东运动沿政和——大埔深大断裂产生了海沟岛弧系俯冲;同时,沿温州——德化深大断裂产生海沟山弧俯冲,海沟岛弧系在晚古生代形成了福建二叠系含煤地层的中、西部条带,海沟山弧系形成了福建二叠系含煤地层的东部条带。聚煤后的构造特征(中生代),由于印支运动产生新古太平洋板块,并在这时产生了二叠系含煤地层滑脱断层的雏形;燕山运动早期形成了二叠系含煤地层的盖层逆冲推覆构造,燕山运动晚期形成了二叠系含煤地层的基底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18.
对闽西南大排铁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分别开展了矿石中主要矿物磁铁矿、石榴子石的O同位素及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的S、Pb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石榴子石中δ18O值变化范围为3.4‰~6‰,反映了石榴子石矽卡岩可能继承隐伏花岗岩体的O同位素组成;根据磁铁矿的O同位素组成(2.2~4.3‰)所计算的磁铁矿阶段成矿流体的δ18O为9.23‰~11.34‰(500℃)或8.58‰~10.69‰(600℃),暗示有富集δ18O的CO2融入到成矿流体中;矿石硫化物δ34S组成变化范围较窄,变化范围为-2.6‰~1.5‰,多数集中在0值分布,具有岩浆硫(0±3‰)的特点;硫化物的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的数值分别为18.486~18.537、15.665~15.712、38.823~38.979,变化范围小,整体上具有壳幔混合且以壳源物质为主的特点。结合对闽西南马坑式铁多金属矿床及闽西南花岗岩年代学讨论认为,大排铁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主要与晚中生代花岗岩浆侵入接触交代作用有关。上述认识对于进一步明确闽西南地区铁多金属矿找矿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闽西南庙前氧化锰矿赋存的一个特殊的地体一古地滑.并通过地滑体的特征研究探讨其与锰矿的关系和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20.
闽西南地区位于武夷山成矿带西南部, 自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 推覆(滑脱)构造广泛发育, 并对区内"马坑式"铁多金属矿床具有控制作用.通过对推覆构造特征、主要赋矿岩层和推覆界面的研究发现, 闽西南地区主要的赋矿岩层为C2+3-P1q, 主要沿AnD/C1l及C1l/C2+3+P1q这2个界面发生推覆, 以上2个区域性的推覆构造面可以作为成矿热液的地球化学屏蔽层位.通过地表地质对深部赋矿岩层及推覆界面的分布和构造格局进行解析, 结合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进行的深部探测剖面解译, 建立了闽西南推覆构造控矿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 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该地区深部矿产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