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析了1974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发生的MS≥4.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总体状态参量Rt的变化特点,同时对Rt值在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的地震预测效能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当Rt>0.82时,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地震活动状态比较正常,发生4.9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低;反之,当Rt≤0.82时,则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发生4.9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2.
吕坚  高建华等 《地震学刊》2001,21(4):18-23,58
通过研究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分析该带近期的地震形势,并预测闽粤交界及其沿海地区为该带未来1-3年内可能发生5-6级或6级左或地震的重点危险区。  相似文献   

3.
闽台地震前福建水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中利用福建水氡台网1990年以来的水氡资料,对福建及其东南沿海大于4.5级地震,台湾及其近海大于7.0级地震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上述两区域地震异常特征的共性和特性:认为地震前存在异常加速性、同步性,形态的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等共性;而在福建及其东南沿海大于4.5级地震前,异常呈现“异常加速-减速-地震”特征,在台湾地区大于6.8级地震前异常呈现“异常加速-地震”特征。  相似文献   

4.
东南沿海地震带近期地震形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地震活跃幕、地震活动相关性和时空强特征演变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东南沿海地震带近期的地震形势.认为该带第四个中强地震活跃幕已经在1999年结束,目前正处于第五个平静幕的中期或后期阶段.短时间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和5级以上地震丛集活动的可能性较小,未来1-2年内.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东南沿海地震带一组主导强震的准同步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1994年台湾海峡南部7.3级地震和1994~1995年北部湾6.1级、6.2级双震的孕育、发生和调整过程,认为这两次强震快速呼应,具有成组和准同步的活动特征,主导了东南沿海地震带第四个活跃幕的中强地震活动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华北地区5、6级地震持续平静的复杂形势,分析了华北地区1484年以来M≥5、M≥6级地震的时间间隔特征,结果表明:①1731~1814年地震平静期的5、6级地震的平均时间间隔明显长于1484~1730年及1815年以来2个地震活动期的平均时间间隔,说明华北地区地震起伏交替轮回的韵律性是客观的;②华北地区2个地震活动期中相邻活动幕的幕间M≥5地震(含平静幕里发生的地震)平均时间间隔(86月)与1731~1814年平静期内单次M≥5级地震平均时间间隔(90月)一致,90月可做为华北地区5级地震异常平静的标志性时间;③类比500多年华北地区5、6级地震的时间间隔特征认为,当前华北地区正处于2000年以来的平静幕后期,该平静幕已持续169月,已经随时有可能发生5、6级地震,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地震活动幕.  相似文献   

7.
叶秀薇  杨马陵  黄元敏 《地震研究》2013,36(1):9-14,141
研究了东南沿海地震带20世纪第Ⅳ活跃幕的两个特征,包括该带中强地震与阳江地震窗的对应关系以及该带ML4地震长时间平静的震兆意义。结果表明:在第Ⅳ活跃幕中,阳江地区ML3地震(去余震)的活跃不仅与本区5级左右地震活动有关,还与东南沿海地震带5级以上强震活动有关,震前阳江地区ML3地震滑动3月频次出现升高现象,阳江地区ML3地震活动可作为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窗口";在东南沿海地震带活跃幕期间,ML4地震发震间隔△T≥300d具有震兆意义,是5级地震的短期或中短期指标,而在平静幕期间,ML4地震的长时间平静并不具备震兆意义,只是区域应力场处于松弛状态下的正常表现。  相似文献   

8.
1999年9月21日在台湾南投和日月潭之间发生了一次7.6级大地震,福建沿海一带强烈有感.在这次地震之后的不到一星期时间内,震区又连续发生了两次7.0级以上大地震,而且5~6级余震不断.这一系列地震强烈地震撼着福建沿海一带的居民,一时间,人们谈震色变,恐震情绪高涨,成千上万次的地震咨询电话让沿海各地的地震局应接不暇,社会上流传着形形色色的地震话题.9月26日地震谣言终于出笼了,说什么26日晚12时在莆田县江口镇会发生大地震.这种三要素齐全的地震谣言一经传出,一时间,工厂停工, 学校停课,居民逃离房舍露宿街头旷野.  相似文献   

9.
林美  魏柏林 《华南地震》1994,14(3):8-15
研究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58.3%的M≥6.0级地震都发生在太阳活动峰年后的1~4年;应用周期图分析方法外推得出,1997年为下一个太阳活动峰年。根据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在太阳活动周期的位相分布规律,指出1998~2001年该带有发生M≥6.0级地震的可能。研究表明,广东及其邻近地区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较为密切,规律亦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根据150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带与长江中游地震带的本尼奥夫应变曲线资料,运用小波变换的方法,以不同的小波尺度分析得到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结果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10年尺度内的活动周期大约为300年;1970年以来M_L≥4.0级地震大致呈现出5年左右的周期,目前正在进入M_L4.0级以上地震的活跃期。长江中游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可看出较为清晰的"集中活跃-间歇平静"特征,目前处于第4个活跃幕;1970年以来M_L≥4.0级地震,共有3个活跃期,未来数年可能仍处于M_L≥4.0级地震的活跃时段。  相似文献   

11.
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及其震后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美凤  林世敏 《地震》1997,17(2):184-194
通过对台海海峡7.3级地震序列研究表明,该地震是一次板内的主-余震型地震,震源机制解确定此次地震是NW走向断裂的走滑正断层错动;震区地震构造背景和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图像与我国东南沿海成一体性,表明属于我国东南涡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震前出现多项地震学异常。震兆演化过程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本次地震有一寂的可预测性,根据地震活动分幕结果,认为近期东南沿海的一系列中强震活动属于该带第五活跃幕的地震群体活动并预  相似文献   

12.
闽台震源机制和区域应力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卓秀榕  陈光桐 《地震学报》1983,5(4):397-411
本文系统地汇集、修订了1933年至1969年台湾及其东部海域6级以上强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并重新测定了1970年至1978年台湾6级以上地震,福建省和台湾海峡部份地震以及1604年泉州海外8级强震的震源机制,分析了闽、台两省震源机制特征,指出:(1)由震源机制求出的断层面解与源深处的现代构造运动紧密相关;(2)大部份主压应力轴方向与主要断裂带垂直;(3)在台湾东部海中,中强地震组成三个互相平行的椭圆形空区,空区周围83%的6.0——6.9级地震的主 P 轴方向近似与空区边线垂直,7级以上强震都发生在空区边缘;(4)以巴士海峡为中心,面向福建大陆,应力场呈现向西北展开的扇形分布.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长岛附近地区地震分维结构及月频度趋势性变化与渤海、山东及邻区大范围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得出:大区中强以上地震活跃阶段,研究区存在分维结构,小震活动频度出现趋势性增强;中强以上地震活跃期间分维值较低,活跃阶段将要结束时分维值较高,进入地震平静阶段分维结构不存在。还研究了长岛小震月频度变化的短临前兆特征,得出长岛区地震活动对本区Ms4级以上地震、200公里范围内4.5级以上地震及主震为4.0级的震群、600公里范围内5.5级以上地震,长岛月频度一般在震前1至5个月内会出现8或14次以上的异常现象。反映了长岛小震活动对监视渤海及邻区大范围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窗口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巴士系构造的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丁原章  梁劳 《华南地震》1992,12(2):1-14
在北东东向分布的华南地震带内,从巴士海峡到闽粤赣三省交界有呈北西向分布的地震密集带。它与北西向分布的巴士系断裂构造相一致。此组构造与华南地区其他北西向构造的重要区别在于,它起自菲律宾海板块的边缘,其动力主要来自该板块向欧亚板块不均匀的推挤作用。巴士系构造是华南地区新构造活动性最强的构造,沿着此组断裂曾有过大量强烈的地震活(?),包括6级、7级和8级地震。在未来10年内,此带的强震活动有逼近粤东、闽南沿海地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秋立塔格断裂和黑孜尔断裂是穿过黑孜尔水库的活动构造带。黑孜尔断裂现今活动方式继承了新构造运动以来的运动特点。该地区发生6级左右地震有10年左右间隔的特点。1999年库车5.7级地震发生以后,库区地震活动目前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在未来3—5年内,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6.
鲜水河断裂带的应力积累与释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福明  杨智娴 《地震学报》1987,9(2):128-142
本文根据历史地震(Ms6.0)的资料,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并利用断层的位错模式进一步研究该断裂带的应力积累和释放过程.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的强震活动大致以道孚为界,形成北西和南东两个活动地段,呈现南北交替活动的特征.地震能量的这种交替释放似具有准周期性质,Ms7.0级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为27.6年.给出该断裂带在三个不同时间段(1700-1811,1816-1967,1816-1982)强震断层作用引起的应力释放图象,讨论了前两个时间段地震应力场对其后发生的第一个大地震的重要影响.计算了1893年以来在断裂带南东段(相对闭锁段)的应力积累,示出相应的最大剪应力和流体静应力等值线图.最后,根据应力积累、附加应力变化、地震活动规律和应变释放曲线特征,估计了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趋势.认为在本世纪末,在断裂带南东段的(1)康定-磨西段或(2)道孚-乾宁段或(3)乾宁-康定段将可能发生 Ms=7.40.3地震.   相似文献   

17.
文中根据南北地震带中段及附近区域1973年以来86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统计结果,对地震序列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的地震序列以主余型为主(51%),多震型次之(29%),孤立型最少(20%);同一序列类型中,随着地震震级增大,主余型地震所占的比例增加,多震型、孤立型逐渐减少,7.0级以上地震以主余型为主,无孤立型地震;对于不同破裂类型,逆冲型地震中主余型最多,多震型地震更可能为走滑和正断性质的地震。2)主余型和多震型地震序列的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的线性关系相对较好;绝大多数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震后20d内,主余型最大余震集中在震后3d内发生,多震型地震中次大地震集中在震后12d内发生,孤立型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地震当天。3)地震序列空间分布显示,主余型地震分布相对较广,多震型地震主要集中在川西巴塘—理塘、川东马边—昭通一带、川北松潘和滇西北云龙、姚安、龙陵及附近区域,甘孜-玉树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NW段及四川盆地等地更易发生孤立型地震。4)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可能与本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四川地区强震前弱震空区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四川台网地震目录全部资料,适当参考邻省地震目录,对于四川省从1970年下半年以来发生的15组5级以上地震(另有5组缺乏完整资料无法讨论),作 R-t 图、D-t 图寻找时间空区,并作相应的平面空区图.通过对比分析,发现6组6级以上和4组5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出现空区现象.根据形成空区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先扩(大)后缩(小)型和逐渐扩大的开放型两种类型.平面空区的位置和形状往往与构造展布有关.有5组5级震例,或因震前震中区小震不断,或因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小震太少,看不出明显的空区.本文利用出现空区的10个震例,总结出空区参数与未来地震的震级的经验关系:M=5.50 lg Rmax-2.331.32 M=2.98 lgT+2.941.06 M=2.52lg(RmaxT)-0.510.96文中将上述结果与大竹政和的结果作了对比.空区不同变化形态可用金森博雄概括的突起点模式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近期地震活动性与中长期地震概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青  傅征祥 《地震》1997,17(3):232-240
通过地震震级概率预测方法得到的中国大陆各地震带1990 ̄2005年地震危险性预测结果与近几年实际地震活动情况的对比研究。对这一方法及其实际预测效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各地震带1996年7月至2005年发生不同震级的地震概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中国大陆继续处于1988年底以来的新一轮地震活跃阶段,中国东部地震发生概率继续增加,华北地块的北部边缘地震带和右江地震带有可能发生6  相似文献   

20.
北京以西至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福明  李群芳 《地震学报》1991,13(3):306-318
本文根据北京以西至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地质构造条件和地震活动资料,用有限单元法与位错理论分别研究了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与地震应力场,结合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和近期小地震的活动特点,推断该地区存在两个应力相对集中区,即(1)黑山寺断裂以北、牛心川——四回庄断裂以东及梁家庄断裂以南所围成的地区;(2)天镇北断裂与韭菜沟——黄土堌堆断裂和张皋断裂汇交区所围成的长轴呈北西向的区域.其中,第一个应力相对集中区内怀来以西的下花园断裂、浑井东断裂和桑干河断裂的汇而不交处及其附近地区,未来发生强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