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环新疆经济圈是以中国新疆为中心区域构建的经济圈,为新疆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资源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三大方面选择指标,利用因子分析等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实证研究新疆主体功能区的划分问题,并以县级区域为单位将新疆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和战略后备区.基于环新疆经济圈视角做出的新疆主体功能区划分结论为当前新疆实施的跨越式发展和跨国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三维魔方的芜湖市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一定的分区原则,运用适当分区技术路径,合理选择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从资源生态保护度、社会经济发展强度、发展潜力3个方面分别进行指标评价,将评价单元划分不同等级.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维魔方法,构建魔方单元与主体功能区对应关系,将市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3.
按照一定的分区原则,运用适当分区技术路径,合理选择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从资源生态保护度、社会经济发展强度、发展潜力3个方面分别进行指标评价,将评价单元划分不同等级.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维魔方法,构建魔方单元与主体功能区对应关系,将市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定性确定禁止开发区域,分区评价及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东莞市主体功能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锦耀  黎夏 《地理研究》2014,33(2):349-357
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至今已有不少学者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但所用方法工作量大,或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且未考虑同类功能区集聚或分散程度。因此提出利用遗传算法改进传统聚类方法,自动划分主体功能区,在划分过程中考虑区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特性,使同类功能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的格局。以近年来城市快速扩张的东莞市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能简单有效地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常用的K-means聚类方法相比,新方法划分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能进一步推广应用到其它地区的主体功能区划分。  相似文献   

5.
淮河流域空间开发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主体功能区划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但以行政区为基本划分单元的划分方法仍然没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规律。论文将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规律引入到主体功能区划思想体系,以淮河全流域30mDEM为数据基础,运用Hydrology模型进行四级子流域划分及科学编码,以此为研究单元从空间开发约束、空间开发强度和空间开发引导三个维度构建空间开发区划指标体系,运用格网方法归并多图层要素进行流域空间开发区划,以精确反映流域覆被特征与图层对应关系,体现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征,同时也突破了主体功能区县域单元传统划分方法的行政区限制,最终将淮河流域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农业发展区、限制开发区、生态保护区,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东莞市主体功能区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锦耀  黎夏 《地理研究》2014,33(2):349-357
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至今已有不少学者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但所用方法工作量大,或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且未考虑同类功能区集聚或分散程度。因此提出利用遗传算法改进传统聚类方法,自动划分主体功能区,在划分过程中考虑区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特性,使同类功能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的格局。以近年来城市快速扩张的东莞市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能简单有效地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常用的K-means聚类方法相比,新方法划分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能进一步推广应用到其它地区的主体功能区划分。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调整和转变.作者在全面分析河南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条件的过渡性是影响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本底因素;土地、水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开发利用强度高成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刚性限制因素;生态环境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是主体功能区划分尤其是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划定作用显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全省经济的高增长势头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把握的重要经济属性.  相似文献   

8.
在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现有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将重点放在了多级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设置上,因而造成标准过于繁冗、应用受限的问题。通过考查资源承载力与主体功能区的内在联系,将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建立在区域资源承载力的测度之上,构建了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模型。将这一模型运用于长江流域,得出如下结论:在全国层面上,长江上游地区应划为重点开发区;在区域层面上,重庆、四川为优化开发区,云南、贵州为重点开发区。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实践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以福建省主体功能区划分为研究命题,着重探讨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难题与解决办法,以期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提供理论、方法参考.研究表明::对于自然环境条件区域分异明显、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县域内交通指向主导经济布局的省域,在划分主体功能区时,应考虑综合应用县域单元、乡镇单元两种尺度,规避"一刀切"的错误论断.为此,我们提出山地省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开展思路:①以各类保护区为主体,首当划分出禁止开发区域;②以县域为单元进行国土开发综合评价,甄别出平原地区开发类区域,并应用现有开发强度指标逐级划分出优化开发区域:③以乡镇为单元进行国土开发综合评价,遴选出内陆山地地区重点乡镇;④根据两种空间尺度划分结果.整合各类主体功能区域.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并结合辽宁省实际,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设定"县域"为分析评价单元,对照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定义,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战略以及其他较为显著的地理特征进行"感性试划",即通过定性分析断定一部分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归属,这些单元称之为"易划区"。对于通过"感性试划"不能断定主体功能区类型的分析评价单元称之为"难划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法和关键指标判别法进行"理性试划",最终形成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采用定性判断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性分析和政府战略相结合、综合指标分析与关键指标判别相结合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思路和方法,取得的区划方案易被政府和社会各方接受。  相似文献   

11.
以皖南旅游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主体功能县域旅游地乡村多功能研究框架及其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比分析不同主体功能区乡村多功能差异特征、影响因素、类型模式,并提出提升路径。结果发现:① 2006—2017年,不同功能结构在各类主体功能区差异明显,旅游休闲功能比重不断增长,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比重不断下降。② 乡村多功能由重点开发区向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梯级递减且差距不断扩大,不同主体功能区乡村多功能扩散收敛和功能强度格局基本吻合。③ 重点开发区乡村多功能演化为城镇带动型,主要受城镇辐射、产业结构、人口集聚的影响;农产品主产区乡村多功能演化为农业现代型,主要受自然条件、政策调控、技术应用的影响;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多功能演化为旅游发展型,主要受旅游发展、生态资源、市场需求的影响。④ 基于乡村多功能测度结果,识别7类极化发展型和4类主导发展型县域,并从主体功能区城乡融合角度建议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2.
海洋是国土空间的特殊组成部分。构建一套科学合理且兼具海洋特色的指标体系,是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充分考虑海洋空间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指标的设计原则,构建了内水与领海、海岛、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体功能区划分类指标体系,并针对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设置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不同海洋空间的特性设置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对于海洋空间区划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主体功能区划在国土空间布局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意义,认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向中部地区转移是一次全局性的战略抉择.着重阐明了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即:通过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聚集,培育促进全国经济长期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增长区域,提出了推进形成重点开发区域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及人口管理政策,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耀光  张岩  刘桓 《地理科学》2011,31(7):810-816
海岛是海中陆地,一个海岛包括岛陆、岛基、岛滩和海岛周围的海域。地域主体功能区划主要强调国土空间开发的分工和布局,要求做到国土的全覆盖。海岛县是海陆国土空间复合系统,同陆域县区一样,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在已有陆域主体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等理论的基础上,考虑陆域要素与海域要素,应用层次分析、多指标综合加权评价法和主成分-聚类分析等主要量化方法,把地理空间思想融入分析框架中,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而划分出玉环和洞头二个海岛县海陆国土空间复盖的主体功能区划。陆域主体功能区与海洋主体功能区要相互衔接,主体功能定位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湖南省乡村转型发展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乡村转型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确立与主体功能定位相协调的乡村转型路径与政策,是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围绕人口、土地、产业等乡村转型发展3类要素,构建乡村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各县(市、区)2006-2011年和2011-2016年2个阶段的乡村转型度,并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分析各类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发展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受自然条件、区位因素、经济基础、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特征存在差异;重点开发区乡村转型主要是城镇带动型,城镇辐射力、市场推动力以及农户决策力作用突出,乡村转型度高、乡村转型速度快;农产品主产区乡村转型主要是现代农业推动型,资源支撑力、政策推动力以及文化根植力起主导作用,乡村转型度较高、乡村转型速度较快;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转型主要是政府推动型,受地形条件、经济基础以及资源环境约束,乡村转型度较低、转型速度较慢。各类主体功能区2011-2016年的乡村转型度相比于2006-2011年均有所提升。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村发展的差异性,但其主体功能区政策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以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建构了5类集成性指标项和由"主导影响因素的单要素整体分析—可量化主导因素的基于ArcGIS层次聚类分析法—瓶颈因素限制法"构成的技术路线,测度以云南为代表的山区省份县域综合发展潜力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云南省县域综合发展潜力差异性显著,且存在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②总体空间分异呈现城市群高而周边低,交通干线廊道高而影响区低格局,而滇中城市群已形成中心—边缘格局,滇东南、滇西、滇南等城镇密集区初现点状格局;③总体空间分异与交通条件、经济基础呈高度空间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刘正桥  王良健 《地理研究》2013,32(4):683-690
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核心,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内容。鉴于各类主体功能区在东北地区并存,考察其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开发路径,可为全国提供较好借鉴。以东北地区城市暂住人口为切入点,探讨了城市暂住人口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而构建暂住人口与经济增长联立方程,并使用东北地区34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量以暂住人口吸纳与承载能力为标志的城市化潜力与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表明:在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需充分尊重和考虑东北地区各类开发区域与城市的经济、社会、自然与生态状况,应通过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功能区人口迁出等途径进行集中均衡式的城市化开发,积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完善。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旅游业区位重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王铮  王莹  李山  翁桂兰  宋秀坤 《地理研究》2003,22(3):312-323
基于王瑛、王铮(2000)提出的旅游业区位模型,在考察了贵州省旅游景观分布后,本文修正了他们的模型,并划分了旅游业区位带:风景名胜带;奇异风光带;特色资源带;差异突出的文化与自然风光带。旅游业的这种空间机构类似杜能模型,但决不是杜能现象而是新地理现象。本文强调,贵州省以舞阳河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属于青年期,在形态结构上不同于云南以石林为代表的壮年期地貌和广西的以桂林为代表的老年期地貌,是一种新的旅游地貌资源,需要突出资源特点开展营销。根据新的区位模型,本文讨论了贵州省旅游业区位,并且提出3条建议:通过建设高速公路将原来行程9小时的路程缩为6小时的;以舞阳河风景区为中心组织特色资源区;建设航空港发展一些资源条件好的地区为旅游亚中心。  相似文献   

19.
选择典型县域,探索主体功能背景下的县域功能区划,为"十二五"期间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深入实施提供借鉴,也为目前学术界有关地域功能区划的研究提供案例。本文选择空间差异显著的浙江省上虞市,探讨主体功能优化开发背景下县域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区划思路和指标体系。基于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及主要自然、人文要素空间分异的分析,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部署,估测了上虞市在现状技术水平下土地开发强度的合理值,提出了2级4类的功能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