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土壤退化是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概述土壤生态系统能量与物质运动的失调是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指出导致土壤退化的具体因素,阐明河北省土壤退化的类型、分布、面积及其危害,提出防治土壤退化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土壤退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退化是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概述土壤生态系统能量与生物运动的失调是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指出导致土壤退化的具体因素,阐明河北省土壤退化的类型,分布,面积及其危害,提出防治土壤退化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与持续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述了生态系统和持续农业间的关系,提出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在生态系统概念的拓展与持续发展部分,论述了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从生态学角度提出来的,认为对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并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是实现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条件;在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持续发展部分,论述了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含、研究重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国的持续农业建设部分,  相似文献   

4.
宫阿都  何毓蓉 《山地学报》2001,19(3):213-219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是我国典型的土壤退化区域。通过分析土壤机械组成、团聚体及微团聚体组成、孔隙分布状况等指标,探讨了土壤结构对土壤退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采用分散率、侵蚀率、团聚度、团聚状况、结构体破坏率、受蚀性指数EVA、孔隙度等量化指标可以较好反映土壤退化程度;2.土壤颗粒分散特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孔隙度是土壤结构稳定性评价的三个重要方面,也可反映土壤退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供给服务价值、调节服务价值、支持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构成,充分认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农业发展与农田保护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构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市场价值法、碳税法、造林成本法、替代成本法、当量因子法等方法,评估了1997、2002、2007、2012和2017年青岛市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表明:1997–2017年青岛市农田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由499.74×10~8元增加到681.74×10~8元,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6.57×10~4元/公顷增加到9.73×10~4元/公顷。农田的产品供给服务、固碳释氧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是青岛市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方式,产品供给服务价值、固碳释氧服务价值和土壤保持服务价值占青岛市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比重大且呈上升趋势。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以及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农业生态旅游等充分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的间接服务价值,为市民提供最大化福利的青岛市农业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和城市化驱动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正在推动农村和农业的转变与重构,深刻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关中平原典型村落—余家营和马家村为例,研究城市化影响下农业转型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了何种影响,对探索城乡互动机制、乡村特色农业发展以及生态景观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野外填图等对余家营村和马家村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测评,分析了关中平原农业转型变化及其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与机制。结果表明:(1) “粮—粮”和“粮—果”转型使农业景观、种植结构、农户行为等都发生较大变化,在由传统粮食生产向水果、蔬菜、苗木花卉等现代型农业转变过程中,作物品种由低产量、低品质转为高产量、高品质,并更趋多样化;出现少许耕地转变为草地和林地的现象;农户积极性提高,科技水平有所提升。(2) “粮—粮”和“粮—果”转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均以正服务为主,其中“粮—果”经济生产功能增长较大,增长了523.9%,但“粮—果”转型造成的负向生态系统服务也较高,因此在农业转型中生产经济价值增长越大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负向影响就越大。(3) 农业转型主要受到城市化、国家政策的驱动,并通过影响农田的农业景观、农业结构、农户行为进而影响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反之,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也会影响到国家政策以及农户行为。  相似文献   

7.
应用能值分析方法评估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及可持续性。2000—2012年,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产值不断增加,而产值的增加主要依靠工业辅助能的大量投入,从而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五大经济区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成都、川南、攀西以及川西北经济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较弱,川东北经济区农业生态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在能值分析基础上,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探讨了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农业生态系统中相关生产要素对农业生态系统产出能值的影响。五大经济区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受各生产要素的影响不同,成都、川南经济区受水资源能值投入的影响最大,川东北、攀西以及川西北经济区受劳动力能值投入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福建山地生态系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和地力水平较低等脆弱性特征,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山地生态系统脆弱的成因进行全面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高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与耕作制度、实施山水田综合治理等生态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9.
福建山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生态重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松林 《福建地理》2001,16(2):9-12
本文分析了福建山地生态系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和地力水平较低等脆弱性特性,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山地生态系统脆弱的成因进行全面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高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与耕作制度、实施山水田综合治理等生态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变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能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甘肃省1991-2010年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及产出结构,并通过计算、对比能值评价指标,分析了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近20年来,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都呈现增长趋势,系统能值产出的增长速度(85%)高于能值投入的增长速度(21%);(2)环境资源对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贡献很大,但农业生态系统仍主要依赖于经济能值的投入(化肥、农药、农用机械、电力等),农业生态系统的产出能值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业结构得到改善,系统稳定性得到加强;(3)甘肃省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技术逐步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逐步增强,但仍然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属于消费型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为明显的粗放式发展特征;(4)甘肃省应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对系统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11.
论固氮植物在山区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固氮植物在山区的应用潜力及前景进行了讨论。固氮植物不仅可以用于改善土壤肥力和保持水土,还可以为山区提供大量的木本饲料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详细阐明了应用多年生木本固氮植物提高土壤肥力的新原理和新思路论述了植物篱、生物梯田的水土保持作用、建立生物梯田的方法及其与传统人工梯田相比的优越性。认为发展多年生木本固氮植物在山区水土保持、坡耕地土壤肥力改善、荒坡荒山的治理、木本饲料和薪炭林的发展及在恢复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特点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黑土水土流失和肥力退化一直是东北农业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以黑土为对象,分析了水土流失的方式和特点。黑土流失面积虽大,但侵蚀的土壤物质大部分没有进入河道,而是在黑土景观的低洼部位堆积下来,形成侵蚀和堆积共存的土壤物质再分布景观特征。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等高耕作和保护性耕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黑土侵蚀,保持和恢复黑土肥力。  相似文献   

13.
岩溶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生态系统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自然植被演替成为次生植被、人工林或人工开垦利用后,岩溶山地土壤物理性能退化;沙化现象明显;坡耕地土壤长时间持水供水性能、抗旱性能降低;土壤种子库中草本种子比例大,木本植物种子少,土壤种子库退化更严重。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和全N受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影响明显,坡耕地土壤有机质较林草地系统低,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增加。与自然植被相比,人工林、次生林系统土壤有机质含量仍较低。从弃耕地→灌草坡→次生林地的演替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生态优势度呈降低趋势,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研究结果认为,岩溶生态系统土地退化的实质是土壤作为水库、养分库和土壤种子库功能的差异退化。  相似文献   

14.
Land pressure and adapt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determin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most of China’s mountainous regions. Little attention so far has been paid to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evaluation of land pressure in these regions. We evaluated the grain production press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sure for 21 small watersheds undergoing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the northern mountainous region of China, compare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with actual production for each of the watersheds, and analyzed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The results imply that land pressure was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among the sample watersheds, but there was a balancing trend between land pressure and productive capacity for each watershed. Under rising pressure, these watersheds developed a variety of adapt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labor migration, increasing fruit and nut production, and expanding rural tourism if possible. These strategies result from evolu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and persistent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etermines the variation of environment in these mountainous regions.  相似文献   

15.
ZHU Huiyi  HE Shujin 《地理学报》2010,20(6):913-922
Land pressure and adapt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determin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most of China’s mountainous regions. Little attention so far has been paid to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evaluation of land pressure in these regions. We evaluated the grain production press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sure for 21 small watersheds undergoing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the northern mountainous region of China, compare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with actual production for each of the watersheds, and analyzed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The results imply that land pressure was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among the sample watersheds, but there was a balancing trend between land pressure and productive capacity for each watershed. Under rising pressure, these watersheds developed a variety of adapt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labor migration, increasing fruit and nut production, and expanding rural tourism if possible. These strategies result from evolu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and persistent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etermines the variation of environment in these mountainous regions.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样本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及土地利用特点的研究 ,从丘陵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提出两种土地整理模式 :一是农林综合开发整理模式 ,即居民点闲置土地的复垦利用与抛荒地利用结合 ,与山地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结合 ,进行退宅还林 ;二是新村建设整理模式 ,即由政府对新村统一规划 ,供给道路等基础设施 ,引导农民集中建房的“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 ,并对重庆市渝北区新春村的新村建设的运作和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卢金发 《地理研究》1998,17(4):346-351
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流水侵蚀所引起土地退化的形成,是由其生态环境自身的脆弱性决定的。土地退化不仅表现为土壤退化,还表现为植被退化和土地状况恶化,其发展过程是植被退化-土壤退化-地表状况恶化过程多重循环的结果。据此,提出了中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土地退化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山区土地的持续利用评价——以琼中、通什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吉军  蔡运龙 《山地学报》2001,19(3):253-257
土地持续利用就是要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接受性。本文以琼中县和通什市为例,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提出了实现其土地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土地资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其国 《地理学报》1990,45(2):154-162
本文通过与世界土地资源的对比,详细论述了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利用问题及利用途径。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土地资源与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目前我国地力减退,土地承载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及沼泽潜育化,耕地侵占等问题较为严重。为合理开发利用我国的土地资源,本文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并将全国分成8个土地利用区,进行扼要说明。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土壤地球化学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我国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受生物,气候,母质,地形及人为作用等因素影响,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土壤地球化学类型和分布格局。不同地球类型,均有各自的元素丰度。土凶素与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的关系取决于土壤中元素的有效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