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安地形与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雅安地形对降水影响的基本事实。雅安地区兼有“迎风坡”,“喇叭口”的地形特点,系多种地形综合作用的地方。地形爬坡和常定性地形涡旋对气流的强迫抬升和辐合,是造成雅安“雨多”和“雨大”的主要原因。雅安地区北部,年最大降水高度平均为1500米。  相似文献   

2.
雅安市降水“精细化”预报的动力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麓.兼有“迎风坡”和“喇叭口”的地形特点,降水特多.有“天漏”之称.因此,降水预报在当地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需求.降水预报朝“精细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本文基于“雅安天漏”研究等方面的结果,给出了考虑了系统性降水、热力降水和地形雨的降雨量计算公式。并利用该公式做了“精细化”降水预报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雅安天漏”研究 I:天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麓。由于特定的地理和地形条件所致,降水特多,夏季暴雨频繁,历来素有“天漏”之称。本文基于大量的“雅安天漏”(区域暴雨)个例资料,从气候、大尺度环流、物理量合成、地形作用和中尺度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雅安天漏”是在青藏高原东坡特定的地形作用下产生的特殊降水现象,其气候特征具有显著的中尺度特点,“夜雨”显著,环境场条件和中尺度系统的物理量结构等方面,都有异于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地的暴雨。  相似文献   

4.
边界层参数化对“雅安天漏”降水数值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2001年7月3个“雅安天漏”个例,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进行模拟,着重研究了MRF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雨量中心强度和雨区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MRF方案的总体预报效果较好,并能很好地刻画雅安暴雨时的纬向垂直环流结构;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特别是降水有明显日变化的地区,边界层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由特殊喇叭口地形促成的四川雅安暴雨久已有名,研究颇多,而这一地区的暖区暴雨、夜发性暴雨的研究在业务预报和防灾减灾迫切需求的推动下也应加强。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结合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三源融合近实时降水资料,对造成2020年8月10日四川雅安芦山的特大暴雨过程的动热力结构演变、触发机制和地形影响进行了诊断分析,揭示了弱天气尺度强迫及特殊地形影响背景下暖区暴雨的水汽、动热力结构演变及触发机制。研究得出:(1)此例暴雨属于500 hPa无明显影响系统、低层无急流背景下的东南风型暖区暴雨。在雅安“迎风坡”、“喇叭口”地形和芦山西南向“?”型峡谷地形的影响下,配合西太副高西进、东南暖湿气流加强和850 hPa弱低涡辐合气流的共同作用而诱发产生,此次降水时间短,强度大。(2)降水开始到强盛期间,始终有边界层地形作用产生的抬升速度、气旋式涡度和水平辐合与系统性垂直上升运动、涡度和散度叠加,增强了低层辐合,加剧了垂直上升运动,促使降水加强。(3)差动θse平流使得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度增强。对流抑制能量为零的高能高湿环境中,500 hPa θse弱冷平流也是暖区暴雨触发的因素之一;傍晚地形冷平流触发了初始对流并沿海拔高度1500米地形线分布;暴雨区上游强降水造成雷暴冷池出流叠加山风在“?”型峡谷西侧形成γ中尺度辐合线,并移至“?”型谷地内维持;冷性气流在快速下山后亦以冷池形式维持在“?”型峡谷东侧山脉附近,形成强温度梯度,这些因素触发并维持了芦山夜间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6.
2003年8月25日晚8时30分至26日凌晨1时许,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发生228.1mm的特大暴雨,给当地造成了历史罕见的灾情。本文主要从天气学角度,对该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及天气尺度影响系统、水汽输送及源地、中尺度系统特征和地形作用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雅安“8·26”特大暴雨过程是一次典型的登陆热带气旋与“雅安天漏”中β尺度地形涡旋相互作用的暴雨过程。此过程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天气尺度影响系统是: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一直稳定在青藏高原中部,雅安市上空100hPa为南亚高压的辐散场;对流层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持续加强西伸,位于南海的“科罗旺”台风稳定西进,雅安市处于副高边缘湿润的东南气流和高原切变线前部的辐合上升气流中;对流层低层受对流层中层高原切变线和登陆台风东北侧强东风急流的激发,地形涡旋强烈发展。“科罗旺”台风东北侧和副高西南侧,850~700hPa天气尺度的低空偏东急流及其风速脉动,从热力(水汽、感热、潜热输送)和动力两个方面激发暴雨区的中β尺度系统迅速、强烈的发展。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主要是靠“科罗旺”强台风的作用,水汽源地主要来自南海。暴雨中的地形作用非常显著,青衣江河谷喇叭口地形和迎风坡对暖湿空气的强迫辐合抬升,对降水有很大的增幅作用,暴雨中心地形雨的比率高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7.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麓,兼有"迎风坡"和"喇叭口"的地形特点,降水特多,有"天漏"之称,因此,降水预报在当地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需求,降水预报朝"精细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本文基于"雅安天漏"研究等方面的结果,给出了考虑了系统性降水、热力降水和地形雨的降雨量计算公式.并利用该公式做了"精细化"降水预报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围绕青藏高原东侧"雅安天漏"现象,综述了近40多年来"雅安天漏"的天气、气候与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在分析前期研究薄弱环节的基础上,从基本特征、复杂地形、热源与边界层结构、形成机理、天气气候联系、区域气候响应等方面,提出了"雅安天漏"研究中存在的6个主要科学问题,并指出了综合观测、科学试验、资料分析、理论研究和预报技...  相似文献   

9.
1、程序概况本预报方法程序,主要根据《“雅安天漏”研究》和《“雅安天漏”预报》的结果编制而成。编制中也注意继承和吸收了过去雅安暴雨预报方法研究方面的一些富有实效的成果,如《雅安地区暴雨物理综合预报方法》、《雅安地区的暴雨预报》等,同时也有机地纳入一些有很大实用价值的老预报员的预报经验规则。  相似文献   

10.
边界层参数化对“雅安天漏” 降水数值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芗宁  周庆亮  钟青  寿绍文 《气象》2007,33(5):12-19
选取了2001年7月3个"雅安天漏"个例,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进行模拟,着重研究了MRF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雨量中心强度和雨区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MRF方案的总体预报效果较好,并能很好地刻画雅安暴雨时的纬向垂直环流结构;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特别是降水有明显日变化的地区,边界层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区地形雨减少与能见度减小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气溶胶对地形雨的影响,以五台山站为研究站,其南部山下的原平、阳泉为对比站,采用相关性分析研究五台山站与对比站年降水量、降水日数的比值与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五台山区能见度显著降低,年降水量及降水日数显著减少;研究站与对比站的年降水量比值、年降水日数的比值均显著减小,并且与能见度显著正相关(p0.05)。究其可能原因,能见度的降低反映出气溶胶浓度的增加,气溶胶浓度的增加抑制了山区地形雨的形成。山区地形雨的减少导致山区水资源的减少;在缺少山顶站的情况下无法捕捉地形雨减少对面平均降水量计算的影响,导致低估面平均降雨量的减少量,低估山区水资源的减少量。  相似文献   

12.
分别用ω方程法,均值对比法,割线分割法研究了“66.8.10”暴雨的地形雨分量,其数值约占本次暴雨过程总量的16%,对三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也提出了若干改进和验证。  相似文献   

13.
王建新 《气象》1982,8(9):41-4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有关气象书籍上都只说在我国北方和西部高原地区冬季卷层云可以有少量降雪,并没有说卷层云能降雨。但是,在某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下,如刚由高层云演变为卷层云时,它是可以降少量的雨的。例如,雅安县1981年4月29日就出现了卷层云降雨。根据雅安那天航空报和补助绘图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雅安天漏”研究》的结果,总结出了“雅安天漏” (雅安地区≥2站日雨量≥50mm的降水过程)的预报思路及有关指标,特别重要的是,对暴雨的强度和落区也提出了客观的和业务化的预报方法。可供预报人员在研制预报方法时或暴雨预报中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万李玲 《四川气象》1996,16(1):51-53
711测雨雷达显示器干扰的排除与分析万李玲(雅安地区气象局,邮码625000)雅安711测雨雷达已使用15年,至今未进行过任何级别的保修,前不久出了这样一故障:平面显示器(PPI)和高度显示的(RHI)上均出现了扫描线不稳,并有所周期性晃动,开始只是...  相似文献   

16.
从能量舌和稳定度对台风的发展及暴雨落区的关系与9608号台风对陕西“二华夹槽”地区的暴雨的影响进行了论述;用700hPa实测风场及分析,阐述了东南急流和北纬35°附近的东风对“二华夹槽”出现暴雨所起到的水汽输送和阻挡水汽北上的作用;通过对二华附近的地形分析,认为,地形对这次台风暴雨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狭管效应及地形抬升作用对台风暴雨起到增大雨强以及延长降水时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雅安"8·26"特大暴雨的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3年8月25日晚8时30分至26日凌晨1时许,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发生2281mm的特大暴雨,给当地造成了历史罕见的灾情.本文主要从天气学角度,对该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及天气尺度影响系统、水汽输送及源地、中尺度系统特征和地形作用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雅安"8·26"特大暴雨过程是一次典型的登陆热带气旋与"雅安天漏"中尺度地形涡旋相互作用的暴雨过程.此过程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天气尺度影响系统是: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一直稳定在青藏高原中部,雅安市上空100hPa为南亚高压的辐散场;对流层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持续加强西伸,位于南海的 "科罗旺" 台风稳定西进,雅安市处于副高边缘湿润的东南气流和高原切变线前部的辐合上升气流中;对流层低层受对流层中层高原切变线和登陆台风东北侧强东风急流的激发,地形涡旋强烈发展."科罗旺"台风东北侧和副高西南侧,850~700hPa天气尺度的低空偏东急流及其风速脉动,从热力(水汽、感热、潜热输送)和动力两个方面激发暴雨区的中β尺度系统迅速、强烈的发展.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主要是靠"科罗旺"强台风的作用,水汽源地主要来自南海.暴雨中的地形作用非常显著,青衣江河谷喇叭口地形和迎风坡对暖湿空气的强迫辐合抬升,对降水有很大的增幅作用,暴雨中心地形雨的比率高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一次地形作用产生的强降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郭金兰  刘凤辉  杜辉  李志楠 《气象》2004,30(7):12-17
2002年6月24日夜间北京西南部地区的局地大暴雨是一次强地形雨,它是在对流层中低层有两层逆温以及边界层内中尺度低空急流与北京特定地形条件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边界层内中尺度低空急流的发生、发展是低层偏东风与干、湿过程的“内边界效应”及强降水潜热释放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雅安地区暴雨落区预报方法研究课题,在1989年夏季进行的中尺度观测试验中的高空风资料和1955~1957年夏季雅安地区气象台的高空风资料,分别与相应的成都高空风资料进行了统计研究,并分析了雅安“天漏”(暴雨)时高空风的变化。结果发现:在850~700hPa,背风而立,雅安风向偏于成都之右,风速略偏小,500hPa风向偏于成都之左,风速略偏大,白天的风向和风速偏差均大于夜间;雅安“天漏”时,地面~400m为偏东风,5500m为偏西南风,1000~5500m为偏西南风暖平流;暴雨中比暴雨前,1000~5500m,各层的风和热成风的风向均发生显著的气旋式(逆时针)偏转,风速增大。  相似文献   

20.
地形雨估算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凤坡 《气象》1996,22(2):29-32
阐述了在弧状山体有水汽输入的流域或地区,通过地形参数,控空资料及其有关气象因子、来估算地形雨的方法和步骤,从而使地形雨这一分量,可自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的降水量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