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云的观测分云量、云高和云状3部分.夜间观测云必须先在暗处停留5分钟左右再进行观测,这是因为人的眼睛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一从室内光亮处出来就进行观测,容易造成很大的误差;此外,还应先观测天顶,而后再观测四周.  相似文献   

2.
王振阁 《气象》1978,4(7):6-6
夜间观测云对观测员来讲确是个难题;但也并非难得不得了。只要熟记各种云的特征,用心学习,不断总结观测经验,是可以逐步掌握的。 我的体会是,夜间观测云,首先要确定天空是否有云,然后再确定是层状云还是块状云,最后再确  相似文献   

3.
曹智玲 《贵州气象》2001,25(5):37-38
夜间云的观测对观测员来讲确实是个难题 ,但只要熟记各种云状的结构、特征、排列、颜色等 ,认真学习 ,积累每次观测的经验 ,就能提高夜间观测云的能力。下面就夜间云的观测谈谈自己的体会 ,供大家参考。夜间观测前应在黑暗处停留片刻 ,待眼睛适应环境后再进行观测 ,首先 ,确定天空是否有云 ,然后确定是层状云 ,还是块状云 ,再确定是高云、中云还是低云 ,应根据它们的特征、结构等以及伴随的天气现象来判定云种类别和云量、云高 ,在夜间有月光时 ,云越高越白 ,越低越黑 ,在无月光的情况下 ,主要看其云幕是否均匀 ,如无星光 ,明暗一致就是层状…  相似文献   

4.
三维云场分布诊断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2008年Cloudsat云检测产品与ECMWF再分析资料的相对湿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中国云内外相对湿度判别阈值及其随高度的变化,提出了基于再分析资料的三维云场分布诊断方法,应用于实例三维云场诊断,并与卫星、雷达、地面云降水观测等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Cloudsat云判别有效值20的云区位置与Cloudsat辅助产品给出的ECWMF再分析资料的相对湿度高值区有较好的时空对应;(2)不同高度范围的云内相对湿度都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在相对湿度100%附近,晴空相对湿度受当地大气环境影响,各地各高度都有差别;(3)通过相对湿度对云区和晴空的TS评分测试,得出了诊断云区的相对湿度阈值及其垂直分布;(4)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中国三维云场的分布进行个例诊断应用,与卫星、雷达和地面云降水观测的对比表明,云区附近的湿度梯度大,相对湿度阈值法诊断的云区总体比较稳定;(5)诊断的云区与上升气流区对应较好,云区和晴空的分布与卫星TBB观测大致对应,云厚(即云格点总数)与光学厚度和地面降水的分布比较一致;(6)云场垂直剖面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分布同天气系统的关系,诊断的云区与地面云观测比较一致,云层密实深厚的区域通常对应着地面降水;(7)单点的云垂直结构随时间演变与当地的雷达和地面云降水观测都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5.
黄敏松  雷恒池 《气象科技》2015,43(6):1060-1064
利用机载云降水粒子成像仪进行飞机入云观测是云微物理研究的一种重要探测手段。机载云降水粒子成像仪对所采集到的云粒子图像信息先进行压缩处理后再传入电脑进行存储。后续的粒子图像信息回放,需要借助专门的软件才能实现,为实现对云降水粒子图像信息的回放,在分析云降水粒子图像数据格式的基础上,利用图形化语言LabVIEW编写了粒子图像数据的解压缩程序,并采用消息队列和JKI状态机的组合形式进行软件架构的系统设计,最终开发出云降水粒子图像回放软件。该软件可实现对云降水粒子成像仪的粒子图像数据进行读取与显示,还可对粒子图像信息进行提取和存储,可辅助云降水物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测报工作中的难点,尤其是夜间云的观测,更为困难.为了提高夜间云观测的水平,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不断去探索,去发现夜间云出现的规律,不断总结夜间云观测的经验.下面,根据平时观测的经验,就“夜间云观测”这个问题,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地基热红外云高观测与云雷达及激光云高仪的相互对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章文星  吕达仁 《大气科学》2012,36(4):657-672
2008年5月至12月中美(美国能源部大气辐射测量(ARM)计划)联合利用ARM移动观测设施(AMF)在安徽省寿县进行了大气辐射综合观测试验,地基云参数观测仪器主要有:(1)云雷达(ARM W-band (95 GHz) Cloud Radar),观测结果为反射率廓线,时间分辨率为2 s;(2)云高仪(Vaisala Ceilometer),观测结果为云底高度和后向散射廓线,时间分辨率为15 s.两者均为天顶方向观测.扫描式全天空红外成像仪(SIRIS-1型)于11月27日~12月30日在寿县参加了观测,观测方式为全天空扫描,时间间隔为15分钟.三种云观测仪器共并行观测16天.利用全天空红外成像仪测得的天空红外亮温和同步观测的地面气象数据进行了等效云底高的反演.以全天空红外成像仪天顶方向观测时间前后15次云雷达反射率廓线的平均廓线,云高仪12次观测中有云时次云底高的平均值分别作为同步观测结果,利用平均反射率廓线进行了各层云的云底、云顶、回波峰值高度和回波积分值的提取和计算.三种观测仪器以10 km云底高为限,共同步观测1661次,其中云雷达、红外成像仪和云高仪分别观测到云:428,287,225次.本文分3种情况:(1)全部有云观测情况,(2)单层云,(3)双层及三层云,分别进行了三个仪器观测云高的对比.对比结果:情况(1),云雷达与云高仪、云雷达与红外成像仪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和0.82;情况(2),三者共同观测75次,云雷达与红外成像仪相关系数为0.85,与云高仪相关系数为0.53,标准差分别为0.88 和1.61 km;情况(3),红外成像仪云底高绝大多数在云雷达观测的最上、最下层云之间,有时接近上层云,有时接近下层云.对比结果显示,地基热红外对于观测中低云高具有稳定、可靠、经济和便捷等优势,但观测结果较云雷达系统偏高.文中同时提出了初步的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8.
夜间观测云时,最好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进行。进入观测点后,应停留片刻待瞳孔放大,天空状况渐渐看清以后再进行观测。掌握云的连续变化对确定夜间云状是有帮助的。入夜前,仔细观测云的分布情况,根据本地云状的一般演变规律,分析以后可能出现的云状,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入夜前观测某方向有积云趋于减弱,入夜后演变为条状,就可考虑是否是积云性层积云。又如入夜前为卷层云,入夜后呈均匀幕状不见星月,这就可考虑记高层云。运用云的持续性识别云。有些云出现后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如A_s、C_s、N_s、S_c等,在未发生转折性天气变化前,我们可以运用它们的这一特点,来进行判辨。  相似文献   

9.
云的一般观测方法《规范》上己有,此地不再赘述。下面只谈实践中探讨的点滴方法,供同行参考。1、扣除法。我们知道目力估计小的比估计大的要准确。当云量比较多时,先扣除(估计)无云部份的量再估计总云量,相对来说比较接近实际。2、填空、汇合法。平时我们估计比较完整的云层的量比估计零散的云的量要容易得多。所以,对于不完整的云团、云块、云片、分离散乱,若采取移云填空(意想将云区边缘四周零散的云填充到云区空隙处)或者赶云汇合(意想驱赶零散的云汇合到天空  相似文献   

10.
基于搭载在日本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Himawari-8上的先进葵花成像仪(Advanced Himawari Imager,AHI)观测资料,研究了高时空分辨率的、全天气条件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反演算法。本算法包括两步:第一步,根据云检测算法划分晴空和云区,然后利用非线性SST(NLSST)方程由红外亮温估计晴空SST;第二步,在有云区,先由前5 d同一时刻的晴空SST进行初步补缺,然后再利用Barnes插值完善云区SST估计和进行异常点平滑。最终得到时间分辨率为10 min、空间分辨率为0.05°的全天气条件海温分布。利用移动浮标的观测SST验证,晴空区SST估计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平均误差(Mean Error,ME)分别为0.857 K和0.017 K。全天气条件SST估计的RMSE和ME分别为0.872 K和-0.005 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