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用神经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技术,在同一声学及振动刺激条件下,在不同水平上对非骨鳔类鲡鱼(Hemichromis bimaculatus)的听觉机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鲡鱼的听觉范围在100~600Hz,敏感频率段为200~300Hz,与骨鳔类有显著差别。以内耳球状中微音器电位和中脑诱发电位测量为依据做出的等电位听力图与整体行为反应听力图的带宽相符。加速度听力图中,在400Hz以上敏感度下降。由声及振动引起的中脑诱发电位听力图相似,一般特征为在100Hz以上出现低通滚降10dB/octave。所有结果都表明鲡鱼对水中声压及质点运动成分均有明显反应,300Hz以下敏感度最高。  相似文献   

2.
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我国鱿钓船队重要捕捞对象,其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化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00?2015年7?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作为应变量,以年份、月份、经度、纬度、海表面温度、海表盐度、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作为自变量,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推测该段时间西北太平洋柔鱼丰度时空变化规律,并探究环境因子对柔鱼资源丰度的影响。通过比较,确定输入层为年份、月份、经度、纬度、海表面温度和海表盐度,隐含层神经元数量为8的模型均方误差最小,模型最优。结果表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年间波动明显,每年的7月、10月柔鱼资源丰度较低,且空间分布分散在整个作业渔场,8月、9月资源丰度较高,并集中在41.5°~43.5°N, 155°~160°E局部区域。研究认为,海表面温度和海表盐度对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变动有较大影响,在今后柔鱼资源评估与管理中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3.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的重要捕捞对象,其分布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为定量分析海表温度和叶绿素浓度等影响因子对渔场分布的作用,文章采用产量重心、地统计插值和广义加性模型等方法,结合2017年西北太平洋2艘灯光敷网渔船的渔捞日志和海洋环境数据,探究该海域的渔场分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鲐鱼产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7月的产量最高,9月的CPUE最高;产量重心于4-9月由SW方向向NE方向移动,并于9-12月返回SW方向;鲐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4℃~16℃,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4~1.0 mg/m3;叶绿素a浓度对渔场分布无显著影响,可能与鲐鱼摄食对象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网箱养鱼未来将扩大规模辅导向外海发展海面网箱养殖可取代40ha左右的陆上鱼 生产。目前台湾海面网箱养殖共约有767只,规模仍小,设置地点多临近海岸,主要是在澎湖县、屏东县、花莲县、台北县等,养殖鱼种有石斑、嘉腊、龙占、海鲡、臭肚鲟。网箱养殖最能符合低用水、低能源、低污染的要求,因此,台湾农委会表示未来将以辅导向外海发展为主,积极开发种苗大量培养的技术,发展栽培渔业,以提高沿岸渔业的产量。台湾地区现有8处鳗场设超集约室内养鳗系统台湾现阶段在桃园、中场、新竹、宜兰、台南等县地设置自动化超集约养鳗场8…  相似文献   

5.
欢休 《海洋世界》2013,(11):32-33
香鱼为鲑亚目香鱼科香鱼属,又名:香油鱼、瓜鱼、细鳞鱼、海胎鱼、秋生子,日本人通常称为鲇鱼。香鱼一般体长10—30厘米,重50~100克,最大的可达500克左右。为溯河性一年生小型经济鱼类。它的脊背上有一条满是香脂的腔道,能散发出香味,故称为香鱼。  相似文献   

6.
采用滦河口外昌黎海域2005年、2008年及2011年三期文昌鱼分布及底质调查数据,对该海域的底质结构及文昌鱼分布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滦河口外昌黎海域文昌鱼主要分布在细砂、中细砂、细中砂及中粗砂类型的底质中,中值粒径范围为1.38~2.98φ,分选性好,四分位偏态近似对称,呈正偏;影响文昌鱼分布的主要粒组为0.125~1.000mm,文昌鱼主要分布在该粒组体积分数90%的海域;与其他海域适宜文昌鱼栖息的底质对比,发现昌黎海域适宜文昌鱼栖息的底质颗粒较细;在监测期内,文昌鱼种群呈现退化的趋势。研究区内的主要河流滦河入海悬沙量减少,沙源补充不足是该海域文昌鱼种群退化的主要原因,同时昌黎海域海洋养殖产业的迅猛发展及环境污染的加剧也对文昌鱼的生存和繁衍构成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中国杜父鱼类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父鱼类为中小型鱼类,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一千种,一般为近海栖息,有些进入或定居在淡水水域,少数潜居深海。大部分种类分布于北太平洋和印度—西太平洋,大西洋种类较少,少数种类产北极海或南极海。杜父鱼类的地理分布有分为南北两大组成部分的现象。分布于北太平洋的冷水性和冶温性种类有细棘杜父鱼科Psychrolutidae、海盗鱼科Agonidae、软鳍海盗鱼科Aspidophoridae、六线鱼科Hexagrammidae、光盖鱼科Anoplopomi-  相似文献   

8.
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年代际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南太平洋海域,是我国重要的远洋捕捞对象之一,其种群易受气候和栖息地环境的影响。利用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SHA)两个关键环境因子,计算1950?2015年1?12月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对比分析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位于冷暖位相下茎柔鱼渔场环境以及栖息地质量的变动。结果显示,1950?2015年PDO呈现冷、暖、冷3个位相变化,其中PDO冷位相内的SST距平(SSTA)和SSHA明显低于PDO暖位相。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DO指数与SSTA和SSHA均呈显著正相关,而HSI与PDO指数、SSTA和SSHA均呈显著负相关。PDO位于冷位相时,茎柔鱼渔场内水温变冷,海面高度下降,适宜的SST和SSHA范围增加,因此茎柔鱼有利的栖息地面积增大;而PDO位于暖位相时,水温增暖,海面高度上升,适宜的SST和SSHA范围缩减,导致茎柔鱼适宜的栖息地面积缩小。研究认为,太平洋年代际涛动调控了茎柔鱼渔场内的环境变化,进而对茎柔鱼栖息地质量及适宜栖息地范围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南方海区鱼类网箱健康养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海南因其天然的地理位置 ,鱼类生长周期长 ,养殖种类多 ,市场较大等优势 ,海水网箱养殖已颇具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有200000多个网箱。海水鱼类健康养殖内容包括健康养殖管理 ,苗种选择 ,苗种下海前的消毒免疫 ,合理的密度及搭配 ,苗种的驯化及投饵 ,预防及治疗疾病等。1苗种选择选择健壮、无病无伤、“顶水”强的种苗 ;放养规格大的种苗有较强的抗风、抗浪等适应能力 ;合适的放养规格为 :石斑鱼(EpinephelusfarioThunberg)10cm、海鲡 (军曹鱼 )(Rachycentroncanadun(Lin…  相似文献   

10.
石首鱼类是我国海洋鱼类中具有代表性的类群之一,通常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浅海,一般不作远距离回游,有些种类(如大黄鱼和小黄鱼)数量多、鱼群大,是重要的经济鱼类。浙江外海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洋渔业生产区,探讨石首鱼类在这一海区的分布相季节变化,对渔业生产和鱼类区系研究都有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在浙江近海调查所取得的11种石首鱼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鮸鱼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Richardson), 黑姑鱼Atrobucca nibe (Jordan et Thompson), 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 (Cuvier et Valenciennes),丁氏?Wak tingi (Tang), 白姑鱼Argyosomus argentatus (Houttuyn), 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 (Tang),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 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 (Lacépède)] 的周年性资料,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龚彩霞  陈新军  高峰  余为 《海洋学报》2022,44(7):95-102
根据影响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基于最大熵模型,利用1996?2005年气候历史数据和两种不同情景(RCP4.5和RCP8.5)下的气候预估数据,分析了1996?2005年、2021?2030年、2051?2060年、2090?2100年主要捕捞月份(7?10月)柔鱼潜在栖息地变化。结果表明,柔鱼渔场纬度方向空间分布呈季节性南北移动;随着未来气候变化,在RCP4.5和RCP8.5两种情景下,2021?2030年、2051?2060年、2090?2100年7?10月柔鱼潜在栖息地分布较1996?2005年7?10月均呈现向北极移动趋势,适宜面积增加。推测柔鱼渔场季节性南北移动可能受各月适宜海表面温度范围变化的影响,在RCP4.5情景下,到21世纪末,各月柔鱼潜在最适宜生境向北移动1°~2°,适宜面积增加3%~13%;在RCP8.5情景下,到21世纪末,各月柔鱼潜在最适宜生境向北移动3°~5°,适宜面积增加42%~80%。  相似文献   

12.
尼罗非鱼 Tilapia nilotica L.是原产非洲的一种热带鱼类隶属于鲈形目 Perciformes鲡鱼科Cichlidae。虽然我国引进时间不长,但因其生活力强,繁殖快,生长迅速,肉质鲜美等,现已在我国广泛养殖。关于罗非鱼的生殖习性,国外已有一些报道,国内近年也开展了研究。本文旨在对尼罗罗非鱼的产卵习性、怀卵量,雌鱼含卵期间的摄食问题,以及水中溶氧量对亲鱼生殖的影响等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陈万青 《海洋世界》2009,(11):54-57
河豚,学名河鲍。它有着长椭圆形的身体,粗而圆的头胸部,钝圆的吻部,上下颌骨愈合而成的四个大牙板。它的身体光滑无鳞,没有腹鳍,体内有气囊,遇敌袭击或受到刺激时,气囊充气而使腹部膨胀。内脏有巨毒。河豚分布于温热带近海,以虾、蟹、海胆、乌贼和鱼等为食。在生物分类学上,它属于纯形目,纯科。  相似文献   

14.
正由于淡水鱼在我国分布很广,星罗棋布,各地鱼市场的高档鱼也不一样,因此,在淡水高档鱼中我们仅介绍几种民间公认的名贵鱼。在大众化的淡水鱼中,我们也仅介绍在各地鱼市场都能见到的鱼。海淡水洄游的名贵鱼类,不仅肉质肥嫩,味极鲜美,而且鳞也可熬成冻胶食用,现为我国保护动物。在生殖季节进入大的江河水系,以长江、珠江水系为主,幼鱼在淡水中生活。因是国家保护动物,现市场上见不到。不过鲥鱼现在正已有人工养殖,当养殖鱼达到一定规模时,估计能够上市,但售价较昂贵。鲥鱼体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掌握茎柔鱼体型生长变化及其与栖息环境因子的效应关系, 2017年2—4月和6—8月,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逐月随机采集了3 628尾茎柔鱼样本,进行体质量、胴长的月间变化分析和胴长与海表温、叶绿素a浓度的效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雌性个体胴长分布范围为163—468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123—3034g;雄性个体胴长分布范围为171—475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145—2 681 g。不同月份之间,雌性、雄性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雌雄性个体胴长、体质量均以2月份的最大, 6—8月份的较小。然而,每个月份雌性、雄性个体的胴长分布均为单峰值区间分布。体质量-胴长幂函数关系显示,2—4月份雌雄性个体多倾向于匀速生长、体征较差,6—8月份个体则以负异速生长为主、体征较为良好。雌性、雄性个体胴长与采样海域海表温、采样纬度呈显著的正效应关系,采样海域叶绿素a浓度对雌性胴长产生正效应影响。研究表明,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体型的月间差异性显著,体型变化与采样海域海表温、采样纬度关系密切,并且雌性体型与海域叶绿素a浓度呈正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北太平洋柔鱼渔获量与海洋环境关系的遥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9年北太平洋我国鱿钓船的生产统计资料,结合遥感技术获取的海表面水温(SST)、叶绿素a、海流等数据进行分析,对北太平洋柔鱼产量大幅下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SST比往年偏低,使得柔鱼资源补充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北太平洋柔鱼产量大幅下滑;叶绿素a浓度分布波动较大,这一反常现象很可能导致了在传统作业海域渔汛后期,特别是9、10月份无法形成像往年那样正常的大规模渔场;由于海流的波动较大,导致饵料生物分布不稳定,没有大规模的集中分布,以致柔鱼在其索饵、性成熟的洄游过程中受到影响;如水温因子、黑潮的变动和恶劣的天气等不利海况也可能是造成2009年北太平洋柔鱼产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鲐鱼是中上层鱼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其种群受到气候和海洋环境的显著影响。本文根据2006-2015年7-9月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近海鲐鱼捕捞和海表温度以及海面高度两个关键环境因子的数据,构建了基于捕捞努力量的鲐鱼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分析研究了在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条件下鲐鱼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动规律。通过计算和交叉验证,结果发现,基于算术平均法的栖息地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鲐鱼渔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鲐鱼渔场主要作业海域范围内海表温度异常与栖息地指数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海表面高度异常与栖息地指数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鲐鱼种群影响不同,具体表现为:相对于中强度厄尔尼诺事件(或中强度拉尼娜事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或强拉尼娜事件)驱动鲐鱼主要作业海域内温度下降(或上升),海面高度上升(或降低),鲐鱼渔场适宜栖息地面积显著减小(或增大),导致鲐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骤减(或显著增加)。研究表明,中国近海鲐鱼栖息地适宜性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显著相关,且随着异常气候事件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厦门东海域定置网渔获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3年7月~2004年6月对厦门东部海域的定置网渔获鱼类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厦门东海域至少有鱼类242种,隶属于19个目81科145属,主要是沿岸近底层和底栖的小型鱼类.以鲈形目种类最多,共计127种,占总数的52.5%、经济种类有116种.主要优势种有:青鳞小沙丁鱼、孔鳞小沙丁鱼、斑鲦、马拉邦虫鳗、裸鳍虫鳗、中华须鳗、前鳞鲻、眶棘双边鱼、多鳞鳝、皮氏叫姑鱼、短棘银鲈、列牙垒幸4、黄斑蓝子鱼、褐蓝子鱼、锯塘鳢、锻虎鱼类、褐菖鲇、绿鳍鱼、鳄鲡、卵鳎、中华单角鲍等.渔获种类在秋季及冬初最多,夏季较多,而冬末和春初最少.渔获种类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与海洋表层水温变化有关,种类的月更替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19.
不同环境因子权重对东海鲐鱼栖息地模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易炜  郭爱  陈新军 《海洋学报》2017,39(12):90-97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栖息在西太平洋沿岸的中上层鱼类,了解其栖息地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合理开发和管理该资源。本文根据2003-2011年7-9月中国东海鲐鱼的生产数据,采用正态分布函数分别构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温梯度(gradien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GSST)和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与作业次数的适应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基于不同权重的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weighted model,AWM)分别建立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用2012年7-9月生产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7、8、9月各月最佳HSI模型的SST、STG和SSH的权重分别为0.5、0.25、0.25,0.8、0.1、0.1和0、1.0、0,利用2012年7-9月生产数据与环境数据对各月份最佳权重HSI模型进行验证,在HSI>0.6的海域,7、8、9月各月作业次数比重和产量比重分别为85.87%和92.55%,76.74%和86.69%,51.83%和56.11%。研究表明,不同月份的环境因子对鲐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程度不同,本研究为更好地预测鲐鱼栖息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洋性鱿鱼的洄游路径能够给我们重要的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其时空分布的变化。标记-重捕和电子标记方法在施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头足类的硬组织,如角质颚,有着稳定的形态特征和类似耳石的连续生长纹,同时包含丰富的生态信息,可以为我们研究物种的时空分布提供相关信息。本研究中,我们以北太平洋柔鱼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角质颚生长阶段进行取样来重建鱿鱼的洄游路径。研究结果认为,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取样,发现角质颚的喙端矢状平面(RSS)检测到9种微量元素。针对上述几种元素,发现不同生长阶段的磷(P)、铜(Cu)和锌(Zn)存在显著差异。利用钠(Na)、磷和锌与海表面温度(SST)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基于贝叶斯模型,计算出不同时期柔鱼出现的较高概率的海域。结合不同时期的高概率分布海域,建立起柔鱼的洄游路径,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也证实了角质颚可以为研究大洋性柔鱼的洄游路径提供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