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礼县中川地区金矿成岩和成矿年龄的SHRIMP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启明  鲁挑建 《地质科学》2014,49(4):1184-1200
甘肃省礼县中川地区属于礼(县)岷(县)金矿带的东段,成矿作用与中川花岗杂岩体有密切的关系。运用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离子探针(SHRIMP)测试技术,获得了中川花岗杂岩体形成的精确年龄,主侵入时代为210~160 Ma(可信度95%,MSWD=1.4),该花岗岩体属于燕山早期-印支期造山运动的产物;3颗锆石(4个测点)的SHRIMP测试结果表明,中川地区金成矿的年龄为197~162 Ma,证实礼县中川地区金成矿于中川花岗岩体形成及稍后的时间段。年龄测试和地质剖面测量资料都证实,中川花岗岩体南部地层应该划在中石炭统地层中。与中川花岗杂岩体地质情况类似的碌础坝、 柏家庄、 闾井、 教场坝、 温泉等岩体外接触带仍然有很大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
闾井岩体是西秦岭"五朵金花"岩体群的成员之一。岩石类型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对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_Pb定年分别获得221±1 Ma(N=20,MSWD=0.11)、221±1 Ma(N=24,MSWD=0.04)和218±1 Ma(N=15,MSWD=0.13)的年龄,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其中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比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略早。该花岗岩的A/CNK=1.02~1.16,Na_2O+K_2O=7.65%~8.84%,K_2O/Na_2O=1.37~1.82,属于过铝质-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为I型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地球化学上总体富集Rb、Th、K元素,不同程度亏损Sr、Nb、P、Ti元素。锆石饱和温度计算显示,闾井岩体成岩温度为736~818℃。该岩体与"五朵金花"岩体群中的中川岩体具有相似的形成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闾井岩体与中川岩体可能具有相似的成岩机制,其外围可能也具有和中川岩体一样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西段花岗岩浆作用与成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秦岭北部花岗质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岩体的岩性主体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系列,少数为钙碱系列;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其形成时代介于216~264Ma,为中二叠世末至晚三叠世。江里沟、阿夷山和中川岩体属弱过铝质花岗岩(ACNK>1.05),温泉岩体和德乌鲁岩体属准铝和弱过铝质花岗岩(ACNK=0.95~1.05);花岗岩具有埃达克岩(Sr>400×10-6,Yb<2×10-6)或喜马拉雅型花岗岩(Sr<400×10-6,Yb>2×10-6)的地球化学特征,或两者兼而有之。其中,江里沟、德乌鲁和中川岩体具喜马拉雅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点,阿夷山岩体具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点,温泉岩体是两者兼而有之。花岗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源岩最有可能是古老的玄武质岩石。西秦岭北部存在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说明三叠纪时期存在陆-陆碰撞或陆-陆俯冲导致的地壳加厚,加厚的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以及部分熔融发生深度的不同,形成本区具有埃达克或喜马拉雅型地球化学特点的花岗岩侵入体。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对寻找金铜矿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甘肃中川金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川金铀矿床位于礼县-白云-山阳深断裂西段膨大分支锐角夹持区,受印支期中川复式花岗岩体东外接触带中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控制。通过对中川岩体的特征及含金、含铀性的论述和中石炭统地层含矿性的论述,认为中川金铀矿床的的主要控矿因素是断裂构造,铀源应来自中川岩体,金源应来自浅部地层;中川岩体是矿床形成的热源体。通过对矿床水文地质特征的论述,认为矿床经历了淋滤作用的改造。矿床的形成主要是由中川岩体的热驱动作用形成的,但后期经历了淋滤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复杂多变的矿体形态。星点状黄铁矿化可作为找矿标志。金矿与铀矿存在同带异位现象。  相似文献   

5.
东秦岭宽坪花岗岩体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宽坪花岗岩体的野外地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为一具主动侵位特征的同构造花岗岩体,属S型花岗岩。其源岩物质为秦岭群变质杂岩。根据这些地质事实并结合区域地质事件综合分析,该岩体是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开始闭合,华北板块南缘发生小规模洋内弧-岛弧碰撞拼贴不同构造岩片就位过程中作为岛弧陆壳物质的秦岭群变质杂岩活化重熔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甘肃礼县李坝大型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以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为基础,通过Ar—Ar年龄测定、稳定同位素测试和地层含金性分析等,研究了李坝金矿床的成因。研究表明,李坝金矿床与中川花岗岩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关系密切。含金石英脉Ar—Ar法、Rb-Sr法和Pb—Pb法年龄为210~171.6Ma,与中川岩体年龄(177~229Ma)吻合。包裹体水的δD-74‰~-83‰,δ^18O水9.51‰~11.72‰,成矿流体水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水。花岗岩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来源,含矿热液通过F1导矿构造进入F3、F12等容矿断裂破碎带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7.
川西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北段雀儿山复式花岗杂岩体的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雀儿山杂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该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224±3 Ma),二长花岗岩则形成于早白垩世(102±1 Ma)。地球化学数据表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为火山弧岩石序列,形成环境为碰撞前俯冲环境;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为后碰撞岩石序列,形成于造山期后板内或陆内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雀儿山杂岩体为印支期—燕山期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经历俯冲--碰撞--隆升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甘肃礼县杜沟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沟金矿床位于秦岭华力西褶皱带北亚带西段,赋存于中川岩体外接触带的李坝群中,受岩体和断裂双重控制。矿床自然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矿床规模已达大型。笔者从赋矿地层,控矿构造,脉岩与成矿关系、矿石特征、围岩蚀变等方面阐述了矿床地质特征。并通过对成矿流体、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的研究,阐明了杜沟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对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硫同位素δ34S变化范围小,均一性强,显示与中川花岗岩体侵入活动有关。氢氧同位素在δD-δ18O图上投落在岩浆水和大气水之间,说明成矿热流体为混合热液。铅同位素研究属铀铅混染形成的异常铅,中川花岗杂岩体为一富铀岩体,说明成矿与中川岩体有一定的成因联系。根据铅同位素、锶同位素测定结果,杜沟金矿的主要成矿期为燕山早期(171.6~173.4Ma)与中川岩体的成矿年龄接近(181.5~219Ma)。中泥盆李坝群在其沉积成岩过程中形成金的初始富集。断裂构造控制着金矿的分布与定位,岩浆岩是成矿的重要热动力源,是金矿形成的主导因素,也是成矿的必要条件。沿断裂形成的富含成矿物质的热卤水,最终富集成矿。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热液和地下热卤水溶滤复合型金矿床。岩体周围1~5km构造热动力叠加改造的矿源层是最佳的成矿找矿地区。对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探讨,对甘肃境内礼(县)—岷(县)成矿带上寻找同类型矿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对华南地区诸广山,贵东和桃山杂岩体中产铀与非产铀花岗岩的特征进行全面对比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产铀与非产铀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不同,前者属S型花岗岩,后者与I型花岗岩相似,岩石成因类型不同是造成上述杂岩体中不同地段铀成矿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冯守忠 《黄金地质》2004,10(3):50-55
椅山金矿成矿主要与燕山晚期牛心屯花岗岩有关,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成矿物质具有双重来源——地层与岩浆源。牛心屯花岗岩体内石英爆裂法系统测温资料表明,该岩体在岩浆结晶期后曾有一次普遍的中一高温热液作用——成矿热液源和成矿热源。侵入石缝组接触带的牛心屯花岗岩体的岩石化学研究表明,从岩体进入围岩的元素有Si,K,Na,Fe^3 等;围岩进入岩体的元素有Al,Mg,Ca,Fe^2 等。矿石硫同位素研究表明,重硫少、富轻硫,轻硫可能来自围岩。矿体中δ^18O研究证实矿体氧同位素大多数来自牛心屯花岗岩体,少量来自围岩。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金矿床内的碳来自围岩。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东北部早古生代花岗岩属于Ⅰ型花岗岩。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十八站岩体、内河岩体、白银纳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499±1、500±1和460±1Ma,而查拉班河岩体为一多次侵入的杂岩体,其形成年龄在465~481Ma。结合本区和邻区其它早古生代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限定了大兴安岭东北部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浆活动的时限为460~500Ma。锆石的LA-MC-ICPMS Hf同位素研究显示,本区早古生代花岗岩的锆石ε_(Hf)(t)多数介于 1.5~ 3.8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1.1~1.4Ga,表明其主要起源于中-新元古代增生的地壳物质。结合兴安地块其它花岗岩的锆石Hf同位素资料,认为额尔古纳地块在中-新元古代时期曾发生一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与兴安地块主要为显生宙地壳的特点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2.
张家瑞 《甘肃地质》2017,26(1):32-39
本文对清水泉复式杂岩体进行SHRIMP锆石U-Pb测年,获得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314.4±4.7 Ma,含黑云母花岗岩形成时代为311.7±4.1 Ma,英云闪长岩形成时代为314.0±4.0 Ma,加之前人在该地区花岗闪长岩中获得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277.71±13.5 Ma),限定清水泉复式杂岩体的主要侵位时代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且至少存在两期岩浆;清水泉复式杂岩体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岩体具有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特征,为I型与A型过渡岩浆,形成于活动陆缘的后造山/火山弧环境,从而揭示在晚石炭世时,古红石山洋消减碰撞,之后进入后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13.
黑云母的成分特征对指示岩石成因与成矿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子探针技术对个旧矿集区花岗岩中黑云母矿物化学研究表明,龙岔河斑状花岗岩、马松斑状花岗岩和神仙水等粒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属于铁质黑云母,白沙冲等粒花岗岩和老卡等粒花岗岩的黑云母属于铁叶云母。龙岔河岩体、马松岩体、神仙水岩体、白沙冲岩体和老卡岩体的黑云母结晶温度分别为679.57~711.46℃,632.83~711.55℃,572.23~661.61℃,450~620℃和500~708℃。各个岩体的固结压力分别为123.30~155.09 MPa,147.92~258.66 MPa,291.81~361.64 MPa,321.21~489.08 MPa和338.19~469.73 MPa,表明个旧矿集区花岗岩属中深成相。相比于其它岩体,神仙水岩体和白沙冲岩体形成于较高氧逸度条件。w(FeO~T)(18.58%~26.91%)、氧化系数(0.390~0.123)和镁质率(0.05~0.54)等特征,表明个旧矿集区花岗岩既有A型花岗岩的特点,也有I型花岗岩的特点。w(MgO)(0.57%~9.27%)表明其岩浆源区有壳幔混源的特点。低氧逸度和高温的花岗质岩浆有利于晚期分异的流体形成锡矿化,马松岩体和老卡岩体与Sn成矿更密切。  相似文献   

14.
院桥桩和皆山岩体是燕山期花岗岩类杂岩体。前者呈株状、岩体与围岩界线清晰,为似斑装花岗岩,亲铁元素富集,δEu0.91,是板缘岛弧同溶型花岗岩;后者为黑云母花岗岩岩基,具片麻状构造,含交代结构,亲减玫轻稀土元素富集,δEu0.78,为I+S混合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5.
复式岩体和杂岩体是花岗岩类岩体组合的两种基本形式,也是华南花岗岩类岩体的普遍特征之一。所谓“复式岩体”系指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岩体在空间上的共生,组成复式岩体的各部分彼此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成因联系。所谓“杂岩体”则是指来自同一岩浆房(或岩浆源地)的同源岩浆多次分离、上升和侵入定位所形成的岩体共生组合。研究花岗岩类岩体组合演化的规律,按照明确的涵义,正确地区分复式岩体和杂岩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诸广岩体南部铀矿区稳定同位素组成及矿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小亮  祝民强  邬铁 《铀矿地质》2015,(2):65-72,88
诸广岩体南部产出多个大中型铀矿床,笔者通过测定各主要矿床的硫、氢、氧同位素组成,探讨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发现,富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CDT值为-17.4‰~-17.9‰,与新鲜辉绿岩中黄铁矿的δ34SCDT值(-0.5‰~-0.2‰)明显不同,表明成矿流体来自幔源的可能性很小。在δD-δ18 OH2O图中,所有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值均落于地幔水、岩浆水、变质水与大气降水线之间,进一步表明成矿流体来自大气降水。δ13 CPDB值为-9.8‰~-4.3‰,显示碳很可能来自花岗岩。上述同位素特征表明,区内与花岗岩有关的脉型铀矿床可能主要由大气降水沿深大断裂循环并萃取围岩(包括花岗岩)中各种成矿元素而形成。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端冷湖花岗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湖花岗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较多的辉绿岩墙和花岗闪长斑岩岩墙。岩石的常量、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岩类和脉岩类为同源岩浆分异演化而成,Rb-Sr、Sm-Nd同位素特征反映其源岩来自地幔。地球化学判别图解得出,冷湖花岗岩类属I型花岗岩,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岛弧环境,与柴达木板块、南祁连板块的碰撞有关;晚期的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板块碰撞隆起环境,与阿尔金大型走滑断裂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北部塔河花岗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彦龙  赵旭晁  葛文春  张吉衡  高妍 《岩石学报》2010,26(12):3507-3520
塔河杂岩体位于塔源-喜桂图缝合带北侧的额尔古纳地块东部,是早古生代侵入的花岗杂岩体。该杂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少量碱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辉长岩以包体存在于花岗岩中。岩石成因类型为典型的Ⅰ型后造山侵入体。岩体在野外地质特征、矿物组合、显微结构、化学成分及锆石Hf同位素特征等方面都表现出岩浆混合成因。在早古生代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拼合后的后造山伸展拉张背景下,地壳和地幔都发生部分熔融,直接起源于亏损地幔的玄武质岩浆侵入到下地壳熔融的花岗质岩浆房,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了塔河杂岩体不同的岩石类型。花岗岩的εHf(t)为-0.8~+5.6之间,Hf模式年龄在0.9~1.5Ga之间,反映塔河花岗岩的源岩应该是在中-新元古代时期由亏损地幔起源的新生地壳物质。结合额尔古纳地块早古生代和中生代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资料,我们认为额尔古纳地块在中-新元古代时曾发生过一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  相似文献   

19.
个旧花岗岩的成因、演化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个旧地区的花岗岩,从其时空分布和矿物学,岩石化学、微量地素、稀土元素、以及同位素特征看,具有一定的继承和演化关系.研究表明,本区花岗岩的形成经历了两次岩浆活动.其中龙岔河岩体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而马松岩体.神仙水岩体、白沙冲岩体以及老卡岩体则为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不同阶段的产物.从成因上看,上述各岩体可能皆属陆壳改造型(S型)花岗岩.但是早期龙岔河岩体在一定程度上又表现出同熔型(Ⅰ型)花岗岩的特征,各种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表明.这些岩体可能具有相似的源岩物质(组成).从晚期各岩体表现的特征看,它们可能都属于含锡花岗岩体.由此,个旧地区大面积分布砂锡矿的成因和来源问题便可以得到较为圆满的解释.通过对神仙水、白冲岩体为含锅花岗岩的认定,结合本区原生锅矿的分布规律.笔者认为.神仙水岩体东南以及白沙冲岩体周围.可能与马松岩体和老卡岩体周围一样,是一个潜在的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20.
北秦岭商南花岗岩体地质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南花岗岩体位于北秦岭造山带商丹断裂北侧,主体侵位于古元古代秦岭岩群变质杂岩中,属于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已获单颗粒锆石蒸发Ph-Ph年龄889±22Ma.岩石类型包括:英云间长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以花岗间长岩为主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商南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存在着明显的岩石成分演化关系,并具有I型和S型花岗岩的双重特征,以I型为主,属于Castro等的H型花岗岩,成岩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