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鞍山地区地质构造及深部铁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鞍山地区是我国铁矿最集中的地区,已探明铁矿石近100亿t,但对该区地质构造和深部铁矿的认识仍然是不确定的,存在一些争议。不同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该区是属于向斜构造还是属于背斜构造,这些构造是怎样控制铁矿产出的,深部铁矿远景有多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对鞍山地区浅部地质构造及铁矿特征、岩(矿)石物性特点和重磁异常特征等综合研究基础上,采用剖面重磁异常人机交互反演技术对穿越东鞍山和齐大山铁矿区的重磁异常剖面数据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鞍山地区整体为以铁架山为中心的穹隆构造,而穹隆顶部存在环绕铁架山的向斜构造或"凹陷",该向斜构造控制了鞍山地区铁矿的分布,深部铁矿的规模远大于已探明的地表及浅部铁矿的规模,深部铁矿资源前景巨大。  相似文献   

2.
鞍山陈台沟铁矿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台沟铁矿床为新太古代时期形成的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是近年来在鞍山地区将地质与物探相结合,寻找深部贫铁矿床最为成功的典型范例。文章分析了陈台沟铁矿床的控矿地质条件及磁异常特征,建立了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对深部铁矿赋存部位进行了预测,并实施了钻探验证,以期为类似条件下寻找深部隐伏铁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常以“大、贫”著称,但鞍山-本溪地区许多铁矿床中赋存有富铁矿,其中弓长岭铁矿中的富铁矿资源量超过亿吨.通过对鞍本地区“鞍山式”铁矿的分布特征、典型矿床富铁矿体特征的研究,提出了本地区变质改造形成的富铁矿分布在一条东西长85 km、南北宽25 km范围内的认识,并认为中生代花岗岩可能也参与了部分矿区富铁矿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怀集地处大珠三角的西北门户,铁矿资源较为丰富.东园铁矿为 - 中小型矿床,赋存于六庵山岩枝(γ52(3))与F1逆冲断层夹持的东岗岭组大理岩内接触带上,为隐状的富磁铁矿体,成因类型属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磁铁矿床.通过研究,剖析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旨在寻找隐伏矿体,扩大找矿远景,这对矿山生产和远景规划,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辽宁省鞍山-本溪地区的BIF型铁矿是我国最大的铁矿石资源基地,也是我国铁矿研究最早、最典型的地区之一,BIF型铁矿是我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铁矿类型。笔者在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基础上重点讨论原岩恢复、微量、稀土元素特征进而讨论成矿物质来源。1成矿地质背景辽宁省鞍山-本溪地区BIF型铁矿位于华北地台东北缘,本地区BIF形成于新太古代(万渝生,1993)。  相似文献   

6.
弓长岭铁矿二矿区是我国鞍山式铁矿的典型矿床,近年来采用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寻找深部富铁矿体获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总结弓长岭铁矿二矿区深部富铁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解释磁异常特征,建立了该矿区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预测了矿区深部富铁矿体赋存部位并经钻探验证。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造解析及三维地质构造调查,在瓦房店地区金刚石成矿带内地表发现了逆冲推覆构造,由上盘外来滑移系统、下盘原地系统和逆冲断层组成.逆冲推覆体总体由南东东向北西西近水平低角度推覆,其形成时代为中晚侏罗世.根据这一发现,推测下盘深部找矿潜力巨大,为金刚石找矿和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舞阳铁矿深部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长寿 《矿产与地质》2010,24(2):150-154
舞阳地区的铁矿分布受太古代地层和发生在中生代的逆冲推覆构造的控制,大多数矿床产于F6断层和刘沟—陈厂断层之间的推覆岩片中。以往勘查工作对矿床底界未能有效控制,对其它岩片中的铁矿和磁异常研究程度不够。"铁山庙式"铁矿分布地区的深部和多个磁异常区,具有较好的深部找矿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西缘褶皱—逆冲断层带的构造特征和找气前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野外地质观察和地震反射剖面分析表明,鄂尔多斯西缘褶皱山系和覆盖地区发育北东、北西向褶皱和西倾东冲的逆冲断层,组成褶皱—逆冲断层带。按其构造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六种类型: 1.褶皱—逆冲断层型 以桌子山褶皱—逆冲断层带为代表,构造特征为轴面西倾的不对称背向斜,逆冲断层发生在背斜陡翼上。 2.褶皱—逆冲推覆型 以小松山逆冲断层和推覆体为代表,构造特征为断面西倾东冲的逆冲断层,其上盘呈弧形突出,覆盖在下盘年轻的褶皱地层之上。 3.褶皱—犁式逆冲断层型 其典型地区是大、小罗山至马家滩地区,断面西倾东冲,上陡下缓呈犁式和坐椅式。 4.同沉积逆冲断层型 以铁克苏庙逆冲断层和其控制发育的深凹陷为代表。 5.同生基底正断层反转逆冲型 以西来蜂逆冲断层和北西向“河西系”逆冲断层为代表。 6.反向逆断层型 以断面东倾高角度呈叠瓦状错列的横山堡地区为代表。 初步认为,鄂尔多斯西缘褶皱—逆冲断层带的区域背景与A-俯冲作用有关的逆冲断层带有较大的差异,它们是在克拉通内地壳拆离作用的产物,其逆冲—推覆规模和缩短程度比A-俯冲带低, 鄂尔多斯西缘褶皱—逆冲断层的形成主要受侧向挤压力的控制。其形成方式有:(1)由于纵弯作用,先形成褶皱后产生逆冲断层。(2)受侧向挤压沿早期正断层逆转形成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10.
西藏谢通门斯弄多地区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明  李才  董永胜  江万  解超明  吴彦旺 《地质通报》2010,29(12):1851-1856
谢通门县斯弄多地区发育大型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断层面倾向200°左右,断层倾角15~25°。逆冲断层上盘主要由上石炭统昂杰组灰岩、白云质灰岩构成,形成陡峭高耸的推覆前缘断崖;下盘以始新统年波组火山岩为主。断层全长约60km,断层带宽2~3km。逆冲推覆上盘推覆体向北北东方向滑移,根据飞来峰的相对位置估算,推覆体推覆距离约15km。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可能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导致冈底斯地区强烈的陆内挤压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白云-小佟家堡子矿集区是辽东青城子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位于北部的白云(二道沟、三道沟)、荒甸子等大中型金矿床及位于南部的林家三道沟、小佟家堡子、杨树、桃源等大型或中小型金矿床,高家堡子、凤银大地、姜家沟等大中型银矿床.前人对该区成岩成矿时代及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控矿构造研究相对薄弱.研究结果表明,北部白云-荒甸子矿区容(含)矿构造为近东-西走向,向南倾,倾角30°左右逆冲断裂带,沿走向延伸近8 km.该逆冲断裂带由主逆冲断层及与其近于平行的若干条逆冲断层组成,宽度可达200 m.主断层面下部地层产状陡,上部缓,明显切层;而上部逆冲断层则以顺层为主.断层面一般呈舒缓波状,缓倾部位为矿体富集区域.南部林家三道沟-小佟家堡子矿区容矿构造为总体向北倾的缓倾逆冲断层,延伸稳定,在盖县组碎屑岩与大石桥组上部大理岩硅-钙面上部碎屑岩中形成金矿体,而硅-钙面下部大理岩中则形成铅锌银矿体,不同矿区赋矿层位近于一致.NW走向的尖山子断裂是本区规模最大的陡倾断裂,长度超过13 km,并具有多期活动特征.该断裂早期以右行走滑为主,晚期为正断层,在成矿后还有明显活动,可能将白云-荒甸子矿区近东-西向容矿逆冲断裂带向南错移至扈家堡子-马隈子北-毛甸子一带,最大错断距离达6 km.根据对白云-小佟家堡子矿集区控矿构造及赋矿层位的综合分析,结合成矿后断裂活动的改造,提出了白云-荒甸子矿区以南和小佟家堡子金矿-风银大地银矿2个深部成矿有利区及扈家堡子-马隈子北-毛甸子和桃源村以南2个外围成矿有利区.   相似文献   

12.
南秦岭柞山地区铜矿成矿类型、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西社 《地质与勘探》2012,48(4):750-741
[摘 要]南秦岭柞山地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其西起柞水县,东到山阳县,面积约3000km2。其地处南秦岭海西-印支褶皱带东段,主体夹持于商丹缝合带与凤镇-山阳大断裂之间。作者总结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对热卤水喷流沉积型铜(银铅)矿、沉积-改造层控型铜矿、热液脉型铜(镍)矿、矽卡岩型铜(铁)矿、震裂岩型铜矿、斑岩型铜(钼、金)矿等6 种铜矿成矿类型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柞山地区铜矿的成矿规律,指出热水喷流型铜矿、斑岩型铜矿、沉积-改造层控型铜矿最具找矿潜力。目前已知的矿床(点)均受具导浆、导热、导流、导矿功能的区域性凤镇-山阳大断裂控制,并沿其两侧展布。未来一段时期,柞山地区铜矿找矿主攻类型为热水喷流型铜矿、斑岩型铜矿、沉积-改造层控型铜矿。找矿靶区首推柞水县银洞子矿床深部、山阳县池沟铜矿点、柞水县冷水沟铜矿点,次为柞水县张家坪铜矿点、山阳县色河铺铜矿点。通过进一步勘查有望取得铜矿找矿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张尔匡 《矿床地质》1982,1(1):69-82
一、前言研究深部地质构造特征与矿床生成和空间分布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区域成矿规律、开展成矿预测工作的一个新课题,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内外日愈受到重视。目前的基本作法是,运用区域重力测量、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天然地震转换波、航空磁测和超深钻探等手段,查明地壳各层的厚度以及康氏面、莫氏面、M_1界面(上地幔内部界面)  相似文献   

14.
基于剖面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及在本溪地区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薛林福  彭冲  柴源  成伟 《地质与资源》2013,22(5):403-408
针对成矿带三维地质建模面临的实际问题,以GOCAD软件作为三维建模工具,阐述了基于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流程与方法.为了充分揭示本溪地区深部地质情况及隐伏铁矿的发育情况,采用基于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构建了本溪地区907km2的三维地质模型,获取了本溪地区地下三维地质结构,显示出该地区盖层发育宽缓褶皱,断裂切割作用强烈,基底最大埋深可达4200 m,在变质基底埋深较浅的地区,具有很大的铁矿资源勘探潜力.实际应用情况表明,基于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符合地质研究从二维到三维的工作流程和思维习惯,是一种有效的成矿带三维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何知礼 《矿床地质》1982,1(2):80-91
一、概述包体是矿物形成过程中被捕获的成矿介质,被称为成矿流体的样品。它是矿物最重要的标型特征之一。可作为译解成矿作用,特别是内生成矿作用的密码。因此,包体是一种最好的材料,可用于测定矿物、矿床或其他地质体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地球化学作用的温度、压力、介质成分及性质等。用这些参数,可以有助于解决有关矿床成因、找矿标志、成矿规律及指  相似文献   

16.
熊耳山地区是河南省重要的金银铅锌钼多金属矿产地,现已查明各类矿床(点)121个。通过研究发现,该区多金属矿产的形成与中生代中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关系密切,现有矿床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深部都有隐伏岩体赋存。通过对熊耳山地区重磁场特征的分析,建立了熊耳山地区隐伏岩体侵入模型。熊耳山西段主要是寨凹隐伏岩体,赋存面积约310 km2,分3个阶梯深度:0~0.8 km、0.8~2 km、2~4 km;熊耳山中段铁炉坪-花山隐伏岩体位于寨凹隐伏岩体和花山岩体之间,赋存面积约184 km2,深度3~5 km;熊耳山东段旧县-花山隐伏岩体,赋存面积约338 km2,北部深度0~1.5km,向南逐步加深至1.5~3 km。根据区域矿产分布分带特征,结合隐伏岩体侵入模型,预测了深部成矿模型。研究表明,在熊耳山西段有寻找大型斑岩型钼钨铜矿和大型金矿的潜力;中段隐伏岩体深度较大,以寻找中低温矿产为主;东段地质勘查程度相对较高,深部仍有寻找斑岩型钼金铜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There are two co-seismic faults which developed whe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happened. One occurred along the active fault zone in the central Longmen Mts.and the other in the front of Longmen Mts.The length of which is more than 270 km and about 80 km respectively.The co-seismic fault shows a reverse flexure belt with strike of N45°-60°E in the ground,which caused uplift at its northwest side and subsidence at the southeast.The fault face dips to the northwest with a dip angle ranging from 50°to 60°.The...  相似文献   

18.
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中段的雄村、娘热地区,因近年来不断发现铁、铜等金属矿床,而逐渐被关注。但是由于缺少地球物理资料,该地区地壳精细结构未能取得清楚的认识。针对横过雄村-娘热矿集区130km深地震反射剖面及25km矿集区内部加密反射剖面的数据,进行了层析静校正、能量补偿、去噪、速度分析等数据处理,获得了雄村-娘热矿集区地壳结构的反射图像。结合本区地质资料,对矿集区深部结构进行了解释和推断,揭示了上地壳多条断裂及各类地质现象,认定断裂与岩浆流动上升方向有关,研究结果对矿集区成矿背景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金厂金矿床北部的浅变质碎屑岩带中发现变质碎屑岩型金矿成矿带。该带处于俞井子-柳园陆内裂谷带中,东西延伸数百千米,从已发现的金矿床(点)所具有的特定的层次、相似的构造控制条件、相似的矿化特征、相似的矿体特征、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入手,阐明变质碎屑岩型金矿地质特征,指出该带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