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地质灾害,是由不良地质作用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现象,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其形成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地质灾害隐患是指潜在的地质灾害点或区段。已经发生了的是灾害,可能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处置一般采用避让搬迁、工程治理及监测预警三种方法。地质灾害避让搬迁一般是针对稳定性差、威胁严重、工程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  相似文献   

2.
乐清市北部山区泥石流现状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况 2004年8月12日晚8时许,第14号台风"云娜"在温岭市石塘镇登陆后,继续往西偏西南方向移动进入乐清市,北部山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台风暴雨,造成大面积山洪暴发,并于8月13日凌晨4时许在龙西乡上山村、仙溪镇石碧岩村、白岩山村、福溪乡凤溪村、西庄村等地发生了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共造成42人死亡和失踪.  相似文献   

3.
正平阳县地处浙南沿海,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繁,地质灾害点数量多、分布广,是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县。截至2017年1月,全县各类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点123处,其中滑坡105处、崩塌6处、泥石流12处,威胁30人以上的有49处,涉及15个乡镇,受威胁人口4124人,受威胁财产19106万元。对此,该县从2017年开始,全面开展"以避让搬迁为主,搬迁和治理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实施避让搬迁项目66处、工程治理项目58处,力争至2019年底基本消除地质灾害威胁。截至  相似文献   

4.
栖霞市生木树泥石流隐患点为烟台市47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1处,曾于1979年7月因暴雨引发泥石流灾害,给当地村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以该泥石流沟流域作为研究区,并以区内泥石流发育的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及形成泥石流的地质条件、物源条件和水源条件等勘察成果为基础,综合分析区内泥石流发育特征、类型、形成机理、引发因素,并选取相关参数对泥石流基本特征值进行计算,为同类型泥石流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综合研究确定区内泥石流易发程度为轻度易发,现阶段泥石流沟发展阶段为发展期,泥石流灾害趋于相对稳定,但一旦遭遇暴雨至特大暴雨,可能会再次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5.
正近期,甘肃省政府印发《陇南"8·7"暴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拉开了灾后重建的序幕。与此同时,人们对灾害的总结与反思一直没有停止。甘肃陇南是全国地质灾害四大重点防治区域之一,地质灾害频发多发。2017年8月6日7日,陇南市的文县、礼县等6县(区)出现大暴雨,引发暴洪、泥石流灾害。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陇南震感强烈并引发地灾。8月20日,徽县、成县、武都区等县(区)突降暴雨再次引发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是由不良地质作用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现象,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其形成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地质灾害隐患是指潜在的地质灾害点或区段.已经发生了的是灾害,可能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相似文献   

7.
温州市目前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750处。分布在11个县(市、区)的陆域范围内,涉及231个乡(镇)。现在绝大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于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差的状态,威胁人口达32000多人,潜在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是我市最主要和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类型。除地面沉降属缓变型地质灾害外,其它均属突发性地质灾害。2005年新增地质灾害点362处,其中五次台风期间新增161处。2005年全年发生地质灾害289起,其中滑坡165起、崩塌116起,共造成人员伤亡24人(伤5人),直接经济损失约4500多万元。同时,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近年来发生的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有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汶川地震灾区特大泥石流灾害等。灾难到来时,城镇被瞬间淹没,无数鲜活的生命顷刻消失,财产损失更是无法计算。为了及时获取临灾信息,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如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开展汛期巡查、排查灾害隐患点、对...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谷坊、拦砂坝、排导槽等治理措施研究较多,但对滑坡型泥石流的治理研究较少.2008年9月24日,四川省北川县陈家坝乡黄土梁发生特大滑坡,诱发其下游的2# 沟发生特大泥石流,导致沟口103国道被掩埋,堵塞都坝河.为防止泥石流再次发生,对2
# 沟泥石流进行了工程治理及治理效果评价.治理措施采用“2# 沟中游4座浅拦坝+2# 支沟中游3座浅拦坝+下游起点设置总长34.7m 束流堤,总长156.4m 排导槽,终点设置总长22.1m 导流堤,排导槽与103国道相交处,采用桥梁工程跨越排导槽”,中游和下游统筹的治理方案,并分析了各分项治理工程的作用.与2008年9月24日暴雨相比,2013年8月7日和2016年7月21日2次强降雨活动未发生泥石流灾害,验证了黄土梁2# 沟泥石流防治工程效果较好,为类似滑坡型泥石流工程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近年来发生的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有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汶川地震灾区特大泥石流灾害等。灾难到来时,城镇被瞬间淹没,无数鲜活的生命顷刻消失,财产损失更是无法计算。为了及时获取临灾信息,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如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开展汛期巡查、排查灾害隐患点、对重大灾害隐患点实行监测等措施。但很多措施仍沿用人工方式,存在数据收集不及时,信息覆盖面不足等缺点,为了有效避免伤亡,还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应用,全面建立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滑坡泥石流实时监测系统。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该项技术的有关知识,本刊特意邀请专家撰写文章。  相似文献   

11.
8月9日,今年以来第一个严重影响温州的台风"莫拉克"不期而至.它携历史罕见的破纪录降雨量,正面袭击温州,造成严重灾害.  相似文献   

12.
四川石棉熊家沟曾于2013年7月4日爆发泥石流,该次泥石流物源类型多样、形成机理复杂,并发生堵塞主河的次生灾害链,具有代表性。通过研究,本次泥石流是在强降雨条件下,以中上游沟道松散物为启动点、沿程下切拉槽、崩滑不断参与运动的一场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泥石流形成因素分为强降雨、沟道物源启动、崩滑规模扩大3个方面。参与熊家沟泥石流启动汇集的物质来源为沟道物源和崩滑物源,其中,沟道物源量占总量的81.55%。物源补给以沟道松散物为主,崩滑直接提供物源量小分散。经过“7·04”灾害后,流域沟道淤积抬升,形成新的沟道松散物,为下次泥石流埋下了隐患。熊家沟泥石流的成灾模式类型多样,表现为淤积抬高、撞击冲毁、堵塞主河、淹没上游。通过堵河经验公式判别,“7·04”熊家沟泥石流的形成特征极易发生堵河,当地政府与防灾减灾部门应有的放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近日,莱芜市国土资源局莱城分局针对地质灾害进入易发期、多发期的实际,坚持点面结合,采取4项措施,积极抓好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工作,为确保安全度汛打下良好基础。(1)开展隐患点排查。专门组织人员对辖区内船厂至栾宫一带泥(渣)石流、崩塌灾害区、公清一带岩溶塌陷区、牛泉镇西泉河村东南岩溶塌陷区、牛泉镇绿凡崖崩塌灾害区、大王庄北部山区泥石流、滑坡、崩塌灾害区等5处重点防范区和其他区域进行巡查,摸清地灾隐患点的情况,对发现的隐患点及时提出了治理建议,并积极与相关乡镇政府配合,认真落实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4.
14号台风"云娜"袭击乐清市,造成特大山洪并引发泥石流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省第十一地质大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灾害现场,踏勘分析,排险情,提方案,为省、市领导抗灾救灾、灾区重建当好参谋.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利用前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及勘查查证的成果,对新发现的规模较大、危险性大、危害严重或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依据轻重缓急实施工程治理。对重点防治区和次重点防治区内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到2020年预计治理工程10项,投资4亿元。  相似文献   

16.
今年第14号台风“云娜”于8月12日20时在台州市温岭石塘登陆,此次台风风力强、雨量大,为有记载登陆大陆台风之最,极限风速58米/秒、极限雨量超过700毫米,平均达339毫米,14号台风后,16、18号台风相继影响我市,对于长期处于干旱状态的台州,极易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市委、市领导的统一指挥下,在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全力以赴、周密部署、提前预防、科学决策,指导各乡镇村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成功转移、撤离16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矿区)的受威胁人员7260人次。  相似文献   

17.
<正>8月10日1时45分,台风"利奇马"在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2m/s),是2019年以来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以及1949年以来登陆浙江第三强的台风。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统计,截至2019年8月14日10时,"利奇马"共造成中国1402.4万人受灾,57人死亡,1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37.2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8.
正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全市97.8%的区域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全省地质灾害最为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地区之一,主要的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类,地质灾害呈现点多、分布面广、危害程度大、隐蔽性强等特点。2017年"大搬快治"实施之初,该市纳入监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691处,其中,Ⅰ类点286个、Ⅱ类点237个、Ⅲ类点168个,涉  相似文献   

19.
《浙江国土资源》2020,(全省汛)
正一、充分肯定"除险安居"三年行动和去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内容略)二、清醒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第一,地质灾害从隐患管理向风险管控转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省委、省政府针对去年"利奇马"超强台风防御工作经验教训,明确提出要切实纠正和克服灾害防御"四种错误思想",切实加强风险识别、风险研判、预报预警、风险管控和应急指挥,努力提升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能力,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使文家沟内产生大型滑坡并解体成碎屑流堆积在沟道内,成为一条高频泥石流沟,在后期降雨作用下发生了多次泥石流灾害。根据文家沟泥石流的特点,采取了“水沙分离、固护拦停、监测维护”的治理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使泥石流起动方式由碎屑堆积体冲刷侵蚀转变为支沟沟床起动。治理后文家沟4个雨季内共发生了3次泥石流,治理工程有效减小了泥石流的规模和危害,但引水截流的实施也伴随了上游清淤等长期性的问题,需进一步重视。通过获得的降雨参数建立了文家沟泥石流临界雨量阈值模型,实施治理工程后泥石流临界雨量有明显提高,并逐年缓慢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