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认为这两项规划是国土规划中互有侧重、互为弥补、不可缺少的专项规划;其次,分析了这两项规划的主要矛盾,认为规划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规划编制指导思想与方法不同、规划编制时间的差异及规划编制基础数据的不同造成的;最后,探讨了两项规划协调的原则、步骤和内容,认为规划应主要在人口规模、用地指标、城镇规模、建设工程规划项目及基本农田的划定等方面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2.
巴丹吉林沙漠地表风积砂粒度空间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平沙地及丘间地表层砂样的粒度分析,发现巴丹吉林沙漠表层砂平均中值粒径为0.45 mm,平均均值粒径为0.53 mm,是中国北方粒度最粗的沙漠之一。整体上,巴丹吉林沙漠表层砂粒径从北到南逐渐变细,在沙漠南缘的雅布赖山附近粒径略有回升。机械组成上,粗砂(0.5~2.0 mm)含量最高,平均为35%,整体变化趋势从北到南逐渐减少,南部略有回升。中砂(0.25~0.50 mm)和细砂(0.10~0.25 mm)为主要的风沙运动组分,其平均含量在50%以上,在沙漠内部变化趋势为从北到南逐渐增多。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从北到南逐渐从多峰过渡到双峰,众数粒径逐渐减小。分析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表层砂主要为风成砂,主要沙源区为沙漠北部的湖泊沉积物区及其更北部的戈壁,同时沙漠北部残山丘陵、雅布赖山等也是沙漠砂的源区。  相似文献   

3.
汤浩  王旭  储长江  孙鸣婧 《干旱区地理》2019,42(6):1229-1238
东南大风是乌鲁木齐城区独有的强灾害性天气,通过研究发现东南大风是天山峡谷特殊地形造成的大振幅重力波与超低空急流耦合触发的强下坡风暴。针对2012年3月30日乌鲁木齐城区出现的近10 a最强的一次东南大风天气过程,使用中尺度WRF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产品发现: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从天山峡谷南端进入,一方面由于狭管效应在峡谷内300~400 m高度形成超低空急流;另一方面气流在进入峡谷过程中,因爬坡强迫抬升形成重力波。重力波在峡谷内与超低空急流发生耦合,在峡谷北端背风坡形成大曲率背风波,背风波的下沉运动引起动量下传,将超低空急流的能量输送到地面,形成水跃型下坡风暴即东南大风。在此过程中背风坡上空风向切变的临界层吸收上层波能量加强了超低空急流,对流层低层稳定层结对背风波的下沉运动起到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4.
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与登陆广东热带气旋数量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唐晓春  彭鹏 《地理科学》2005,25(6):690-696
文章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与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就总的厄尔尼诺年份来看, 厄尔尼诺事件对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总数量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就具体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来看, 强、中和弱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对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有明显的影响, 只是强和弱的厄尔尼诺事件使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数量比非厄尔尼诺年份明显偏少; 而中等厄尔尼诺事件却使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数量比非厄尔尼诺年份偏多。厄尔尼诺通过影响沃克环流,使沃克环流随着厄尔尼诺强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幅度的东移,进而使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源地的气流出现不同情况,最后影响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城市空间现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针对中国转型时期出现的城市空间问题,提出新城市空间的概念和类型,对当前国内外在新城市空间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总结,着重探讨中国新城市空间形成的背景和机制,并分析研究中国新城市空间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闫小培  钟韵 《地理科学》2005,25(5):537-543
广州的生产性服务业经历了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具有基本经济活动功能。通过对广州的生产性服务机构的抽样问卷调查,阐述其在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及服务销量分布三方面的特征。并根据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目前的发展水平,以及对珠三角制造业企业市场的抽样问卷调查,从供给水平和市场需求两个角度对广州生产性服务的外向功能特征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与偏移增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段学军  王书国  陈雯 《地理科学》2008,28(2):139-14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之间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正在成为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间人口发展最为集中的矛盾点。采用密度分析、不均衡指数法、重心分析以及偏移-分享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等方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发现这一时期该区域人口分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人口分布重心总体南移,向省市首府集中的趋势明显,人口偏移增长在不同区域层面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人口分布演化的趋势主要受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同时也受到区域人口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透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绝大部分研究仅仅局限于就小城镇论小城镇,笔者认为区域才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小城镇赖以生存的环境,小城镇是区域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小城镇和它所在的区域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只有当二者为互动关系时,才能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笔者从理论与实证研究角度,阐述影响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环境、区域经济、区域社会、区域与小城镇的整体性等因素,认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庞大的系统,推动其发展的包括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并构建区域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火箭”模型。  相似文献   

9.
世界滨海海岛地区旅游开发经验借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就全世界各滨海海岛旅游发展状况来说,发达国家地区相对比较成熟,如地中海、爱琴海和加勒比海地区等,因起步时间较早,经历了初期的探索以及高速发展时期的巩固,目前无论发展理念、功能层次、还是系统组织形式以及整体营销策略等方面均领先世界.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滨海旅游尚处于发展增长阶段,不仅旅游产品层次结构高低不平衡,而且滨海海岛景观资源价值未能充分体现,根据我国总体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态势预测,未来旅游业发展同样会持续增长,而滨海旅游将会在目前状态下,无论是资源利用深度或是品味等级层次都必然进一步得到拓展.根据世界滨海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情况,本文归纳分析了其功能层次、发展理念、组织形式等方面经验,并就其对我国滨海海岛旅游开发的借鉴意义做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10.
清代广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之前广州长期作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港市、对外贸易、多元文化及“蕃坊”等对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很大; 清初广州确立“一口通商”, 对外贸易更趋繁荣, 西关及滨江 地带成为巨贾侨商集聚之地, 而城内的满族与汉族在社会地位、居住等方面呈现较大的分异。 从城市总体层面来看, 清代广州呈现“西商-东官” 的社会空间格局, 西关平原及“南关” 滨江地带“因港而商, 因商而富”, 城墙之内的老城区则一直作为官衙区及官僚贵族居住区, “因衙而尊, 因官而贵”, 这成为广州社会空间结构演进的历史主线。就清末的广州西关而言, 已分化为纺织机房区、新兴高级住宅区及洋商区等社会区类型, 具备殖民性河港贸易城市的 社会空间特征。自然条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限制, “一口通商”的港市繁荣, 以及遵循封建 礼制的城建思想等成为影响清代广州社会空间结构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近10 年来长江入海泥沙量和河口冲淤的对比分析, 探讨水下三角洲冲淤对长江入海泥沙锐减以及三峡工程运行的响应。结果表明: (1) 三峡水库蓄水导致长江入海泥沙减少1×108 t/a 量级; (2) 1995-2000 年、2000-2004 年和2004-2005 年研究区淤积(冲刷) 面积分别占75.5% (24.5%)、30.5% (69.5%) 和14% (86%), 垂向冲淤速率(负为冲刷) 分别为6.4 cm/a、-3.8 cm/a 和-21 cm/a。(3) 由于地形和水动力的变化以及工程的影响, 研究区内冲淤对河流来沙减少的响应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结论包括: 三峡水库蓄水加剧了长江入海泥沙的减少; 入海泥沙的锐减是水下三角洲从淤积为主向侵蚀为主转变的主要原因。随着水库拦沙能力的增强等流域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江入海泥沙将进一步下降, 河口口门区的冲刷可能加剧, 值得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2.
赵美风  汪德根 《地理科学》2019,39(11):1729-1738
基于街道/乡镇尺度人口普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从规模、占比、密度和集聚度等4个层面分析北京城区流动人口扩散特征,并揭示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 2000~2010年北京城区流动人口规模和密度增加,但流动人口占常住总人口比重和流动人口空间集聚度下降,流动人口呈现明显的空间扩散态势。 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呈“核-边扩散”格局,城市核心区流动人口规模、密度、占比和空间集聚度不断下降,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规模、密度、占比和空间集聚度逐步上升。 北京城区流动人口的“核-边扩散”格局是经济因素的直接推动、城建因素的间接推动、交通因素的硬性诱导、制度因素的软性诱导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A high-resolution bathymetric survey of the entire underwater slope in South Baikal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first time by means of the multibeam echosounder. New elements were revealed in the underwater relief of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basin from the Kultuchnaya river to the Mysovka river, and a relevant regionalization was carried out into three area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ce of ancient landforms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processes of their reworking, with the boundaries along the delta-front and the river fan of the Utulik and Pereemnaya. We reconstructe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modern relief of this area of the underwater slope and determined a dominant role of the underwater-erosion processe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relief, with the tectonic movements served as the “trigger” for them. The study revealed a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working of the ancient geomorphological surfac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separate large underwater elevations or group ridges (remnants), canyons and linear depressions.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pivotal role in the appearance of the modern relief of the underwater slope in the second area of extensive plano-convex (in section) and fan-shaped (in plan) delta-fronts of large rivers and debris fans enveloping the remnants. The existence of a steep underwater slope from the mouth of the Pereemnaya to the mouth of the Bol’shaya Tel’naya and of two large benches, and also the proximity of the maximum depths of the southern basin at the foot of this slope are explained by a more intense step-like lowering of this part of the lak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This also accounts for the absence of large remnants in this part of the slope. The area of occurrence of lacustrine-fluvial and lacustrine-delta deposits of the Tankhoi paleobasin within the southern basin of Baikal is reconstructed. Four new hydrate-bearing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se deposits and morphologically pronounced in the vertex parts of the remnants were discovered. The morphological exploration indicators of the presence of new accumulations of gas hydrates on the underwater slopes of Baikal have been expanded.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东南缘干热河谷中广泛发育黄土或黄土状土,是解读中国西南季风、干热河谷环境演变与高原隆升关系的良好载体,但目前尚无关于其成因、形成时代和古气候意义的系统研究。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华弹段中黄土状土的空间分布、粒度特征、化学风化指数以及沉积速率的分析,发现该区黄土状土拔河越高,粒径越小,沉积速率越低;结合前人物源示踪研究成果,证实黄土状土来源于金沙江谷底的河漫滩沉积和古堰塞湖沉积,局地山谷风环流为其提供搬运动力。磁性地层学分析显示黄土状土地层全为正极性,剖面中未出现B/M界线,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确定金沙江干热河谷华弹段中的黄土状土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期以来。通过与同河段的古堰塞湖沉积形成时代进行对比,发现黄土状土的形成时代稍晚于同河段古堰塞湖相沉积大量堆积的时代。金沙江河谷中黄土状土与古堰塞湖相沉积在时空上的紧密关联性表明,滑坡堰塞事件控制着金沙江干热河谷中黄土状土物源的丰富程度,是影响金沙江深切河谷中黄土状土形成与沉积过程的主要因素。黄土状土的粒度与化学风化指数结果表明358 ka BP以来,该段河谷中古环境气候发生过明显冷干-暖湿波动,并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响应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5.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夏季潮间带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夏季潮间带水温、盐度、营养盐(活性硅酸盐SiO3-Si、活性磷酸盐PO4-P、硝酸盐NO3-N)等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其水温空间分布,高潮区最高,中潮区次之,低潮区最低;气温和潮间带裸露时间长短是影响潮间带水温变化的主要因子。盐度空间分布特点是高潮区最低,中潮区次之,低潮区最高,陆地融化雪水渗透到潮间带的多少将影响潮间带盐度的空间分布。潮间带营养盐含量的空间分布,中潮区低于低潮区,潮间带的营养盐主要不是来自陆源。  相似文献   

16.
对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内外实地考察,在玛曲瓶颈段黄河二级阶地前沿陡坎,发现了含有古深湖相和古河床河漫滩相地层序列的典型沉积剖面。通过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和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研究结果表明:① 剖面下部淡蓝灰色古深湖相沉积层为深水厌氧环境下形成的湖相沉积物,而覆盖其上的杂色卵石层夹淡黄橙色透镜状沙层则是古河床河漫滩相沉积物,指示了强动力流水作用过程。这2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是黄河切开若尔盖湖盆导致古湖水外泄的直接证据。② 剖面古深湖相沉积层顶部和古滨浅湖相沉积层底部的OSL测年结果表明,古黄河在37 ka BP切开若尔盖湖盆,导致湖水外泄,35 ka BP湖水变浅消失,黄河沟通了若尔盖盆地水系。③ 晚更新世东昆仑大断裂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和37 ka 温暖湿润气候的综合影响使得尚处于玛曲断陷谷地草原的古黄河源溯源侵蚀加剧,由西向东在玛曲城南瓶颈段切开了若尔盖古湖盆,导致古湖水外泄,从而沟通了若尔盖湖盆的水系,使之成为黄河源。该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湖水系演变及黄河水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对广州同行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钟韵  闫小培 《地理研究》2006,25(1):151-160
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于广州,广州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处于香港同行业的发展阴影区内。本文从实证调查入手,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分析,指出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广州同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大,并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进一步地,根据区域发展的需求、市场需求的层次差异以及穗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提出了穗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互补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南部环境考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志荣 《干旱区地理》2000,23(4):320-325
详细分析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南部的西辽河流域及达来诺尔湖区新石器时代以来区域考古文化特征的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演变的关系,指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区域考古文化特征有三次明显的“跃变”,即300aBP由农业文化跃变为游牧文化或半农半牧文化;1100aBP前由牧业文化跃变为农业文化以及750aBP由农业文化跃变为牧业文化。论证了三次考古文化特征跃变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区域考古文化特征的变化也与达来诺尔及大水诺尔湖面升降所反映的水热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人类活动对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全球性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南极局地人类活动的影响两方面。本文在对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环境进行调查和采样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南极环境中存在源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人类核活动产生的人工放射性同位素137Cs:土壤表层(0~5cm)、苔藓活体层、枝状地衣、壳状地衣体中137Cs比活度分别为6.0~14.8、25.1、29.0和58.1Bq/kg;而中国北方地区土壤表层(0~10cm)、壳状地衣体中137Cs比活度分别为6.4~37.3和294.0~312.0Bq/kg,可见这类全球陆地表面广泛分布的壳状地衣是监测人工放射性核素长期扩散影响极为敏感的信息载体。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对局地生态系统和地表冻融过程有一定程度的干扰,南极生物体(特别是地衣体)和水体是对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敏感的环境信息载体,考察站区周围的生物体和水体中Cr、Cu、Ni、Pb、Zn等污染物含量明显偏高。菲尔德斯半岛作为南极科学考察站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其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明显,故加强本区环境和生物保护工作已成为当前南极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21 BC-1911 AD年间中国城市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① 在整个研究阶段,中国城市分布的重心位于中东部地区,秦—唐时期重心向西南地区大幅移动,唐—元时期重心先东北方向移动后转向西南方向,元—清时期重心主要向北移动。以腾冲—瑷珲一线为界线分区研究发现,在整个研究阶段西部重心在南北及东西方向呈现出较大的波动趋势,东部重心呈现出与全国类似的运动轨迹。② 标准差椭圆分析表明全国及东西部地区城市分布经历了明显的分散—集聚—分散的变化趋势,其中西部地区最为明显。从城市分布的平均方向看,全国及东部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以东北—西南为主要分布特征,西部地区是以西北—东南为主要分布特征。③ 从城市密度分布特征看,其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不断加强且由空间相关性引起的结构性变异处于显著状态。从方向上来看,全方向上的均质化程度呈下降趋势,西北—东南方向各时期城市密度均质化程度相对较好,空间差异相对较小,而东—西方向差异最为明显。④ 分析不同时期城市设置的相关因素发现,221 BC-1911 AD年间,中国城市设置相对集中在地形平坦、气候适中且靠近河流及中心城市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