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海近海渔场航空测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及时地向海洋渔业生产指挥部门提供大面积和准同步的渔场环境数据,为东海近海冬季带鱼汛捕捞作业提供海况信息速报,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技术研究所和上海海洋预报区台联合于1986年10—12月,在东海近海使用航空红外测温仪、投掷式测温浮标、罗兰C导航定位仪、彩色录像机等系统设备进行了五次渔场航空测温,测温精度小于±0.5℃。依据所测数据及时对监测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与常年和前一年同期温度场作了对比分析,在监测现场还发布了五期测温速报。飞行监测范围为东海冬季带鱼洄游的主要渔场,即北纬28°-32°和东经124°以西海域。所获测温数据,由于具有快速、准确、同步和传输及时的优点,在冬季带鱼汛的生产指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986~1988年在东海实施的航空测温速报和卫星(含航空)遥感海面温度速报系统作了较为完整的介绍,并着重阐述了航空测温速报具有快速、大面积、准同步、资料精度高、短时距服务等7个主要特点。文中还对该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1984年12月下旬,由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和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共同组织,在海军航空兵等单位的配合下,首次成功地进行了东海渔场大面积航空测温试验,并发布了东海近海渔场表层温度速报,受到了用户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着重叙述航空测温系统的要求,传感器配置特点,概述了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4.
渔场航空测温速报的应用和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广大用户对航空测温速报和卫星遥感(含航空)海面温度速报的使用情况反馈信息,将1986~1988年冬季带鱼汛期间所发布的测温速报的应用和取得的经济效益作了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1988年冬季带鱼汛期间发布航空测温速报和卫星遥感海温速报的技术报告。文中叙述了发布这两类速报的制作方法、传输方式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6.
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技术研究所、上海海洋预报区台等单位合作,于1984年12月24、29日先后二次在东海区近海进行了大面积航空测温实验,并将航测结果编制成“航空测温速报”发给国内140多个有关部门使用。这一工作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 在每年的渔汛期间,尤其是冬季带鱼汛期,水产科研和渔业生产指挥部门为了及时掌握了解海况变化,通常要派船只进行大面积海况调查,需要投入许多人力、物力、资金和时间.由于调查设备和手段落后,又常受天气影响致使调查不能按时完成,调查数据在同步性、准确性诸方面均存在一定欠缺。  相似文献   

7.
通过1986~1988年多次航空测温速报分析应用实例,强调航空遥感工作在渔场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指出水文资料的短时距服务、小尺度水文现象的反映对渔业生产现场指挥有重要作用,并建议为了进一步搞好东海渔场海况速报,必须从单一性的手段向综合性手段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东海近海渔场冬季带鱼汛的捕获和汛期现场测温服务效果,以及弥补在使用海洋断面调查数据和卫星红外图片分析中的不足,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海洋技术研究所合作,在海军航空兵等单位的配合下,于1984年12月24日和29日使用国内自己研制的SWH1—1型航空红外测温仪、投掷测温仪浮标低温黑体和ZD—3型罗兰导航定位仪等配套设备,成功地进行了东海渔场大面积航空测温试验。所获数据具有快速、准确和同步性强的特点,航空红外测温仪测量精度为±0.5℃,分辨率为0.1℃,投掷浮标测温精度为±0.2℃,根据这些测量数据首次发布的东海近海渔场表层温度速报受到了用户欢迎,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东海近海渔场冬季带鱼汛的捕获量和汛期现场测温服务效果,以及弥补在使用海洋断面调查数据和卫星红外图片分析中的不足,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海洋技术研究所合作,于1984年12月24日和29日使用国内自己研制的HWL-1型航空红外测温仪、投掷测温浮标、低温黑体和ZD—3型罗兰导航定位仪等配套设备,成功地进行了东海渔场大面积航空测温试验。所获数据具有快速、准确和同步性强的特点。航空红外测温仪测量精度为±0.5℃,分辨率为0.1℃,投掷浮标测量精度为±0.2℃,根据这些测量数据首次发布的东海近海渔场表层温度速报受到了用户欢迎,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由国家海洋局水文气象处处长郭德喜、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所一室副主任谭世祥、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长期室副主任宋学家三人组成的渔场环境航空遥感技术及预报服务考察团,于1986年4月7日—4月19日赴日本考察。考察团在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的接待下,访问了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日本气象厅及其所属卫星中心、日本海上保安厅水路部、日本水产厅渔业情报服务中心和东海区水产研究所等。重点考察了这些单位有关利用飞机进行航空遥感遥测技术及设备,认真听取了有关日本渔场环境要素的速报和预报服务系统的情况介绍,并了解了从事渔海况速报及预报的手段和方法。在日期间,考察团还与日本生产海洋仪器的厂家鹤见精机株式会社商谈了有关事宜。  相似文献   

11.
为速报大面积海表面温度,SWH1—1型航空红外测温仪参加了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至十二月二十九日在东海海域进行的航空测温试验,它和投掷浮标组成系统,提供海表面温度数据。该仪器的原理及其性能详见文献,在此仅列出其主要技术指标并将仪器的工作情况及试验结果作一介绍。一、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测温范围:-2℃—— 35℃;分四档。测温精度:±0.5℃(均方根值); 温度分辨率:0.1℃; 工作波段:8——12微米; 视场角:2°; 使用的环境条件:温度:-10℃— 40℃;相对湿度:小于80%; 电源:27V±10%,110VA。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985年5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放宽政策,加快发展水产业的指示”》,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1986)参作字第112号文件批复和海军司令部(1986)司作字第167号公函批准的东海近海渔场航空遥感测温的工作计划,国家海洋局依据批文和1985年海洋渔场航空遥感监测系统总体方案,为组织1987年东海近海渔场航空遥感测温实施飞行,并及时、准确地向海洋渔业生产指挥部门提供大面积的渔场环境测温数据和温度速报,于一九八七年八月十三至十五日,在天津召开了飞行协调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每时每刻都要接收来自海洋上的实时水文气象信息,然后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和数值计算模式,做出海洋水文气象预报和速报。通过电视、广播以及无线传真、邮寄等多种形式,将这些预报和速报及时地传递到在海洋上活动的交通运输、石油开发、渔业生产等产业部门,供它们参考使用,从而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不言而喻,发布海洋环境预报和速报的基础是来自海洋上的资料信息。对于预报部门来说,这种物质保证如同“粮食”和“水”一样重要。如果没有来自海洋上的资料信息,无论有多好的数学模式,也是无能为力的。另一方面,即使有资料信息,如果资料的信息少或者准确度不高,那么做出的预报也是难以准确的。因此采取多种途径,广泛获取准确的海洋信息是十分重要的。 二、渔船测报的必要性及其实施  相似文献   

14.
郑一钧 《海洋科学》1993,17(6):68-69
在我国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是一次直接由国家发动和组织的规模较大的海洋事业。为了有效地利用海洋空间,发展国家的海洋事业,必须首先开展对海洋的调查研究,掌握有关的海况资料,编绘有关的海图。在郑和下西洋之前,首先进行了海洋调查研究工作。据泉州发现的《海底簿》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奉旨差官郑和、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东海渔场冬季带鱼汛的捕捞量和汛期现场测温服务效果,以弥补在使用各种海洋断面调查数据和卫星红外图片分析中的不足,国家海洋局调查指挥司决定,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合作,进行东海渔场大面积航空测温试验。经过近一年的技术准备于1984年12月24日和29日,首次使用国内自己研制的HWL-2型航空红外测温仪、低温黑体、投掷测温浮标及罗兰A/C航空定位仪等配套仪器设备,成功地进行了两次东海大面积航空红外及同步浮标测温试验。测温范围为北纬28°30′~32°00′,东经 122°00′~124°00′,航线长度为两千公里,调查海域面积为八万六千多平方公里。两次航测共计四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科技人员已能应用遥感技术向渔业部门准确地速报东海、黄海海况及测报中心渔场位置。这项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承担的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中的“东海、黄海渔海况速报”成果,于1988年3月18日在杭州通过部级鉴定。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经过艰苦努力,于1987年11月至12月期间,在北京卫星气象中心接收美国NOAA卫星的AVHRR资料,经计算机处理,快速、准确地提取  相似文献   

17.
“怎样减少或防止海洋动力环境灾害的发生是国家和人民极为重视而又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做为一名物理海洋学家,光研究海洋灾害性动力状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并预报预测群发性灾害海洋动力海况,评估受灾体在恶劣海况下的风险性及防范对策,以达到减少或防止海洋动力环境灾害的目的”。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涛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讲的一番话。 王涛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动力学研究。他  相似文献   

18.
卫星遥感业务系统海表温度误差控制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提高卫星遥感海表温度的反演精度是各种反演模型追求的目标,也是遥感系统业务化应用的关键.据相关文献报道,在晴空无云的条件下遥感海表温度的精度达到了0.5℃,但考虑到影响海表温度反演精度的多种因素,在遥感业务系统真正实现SST精度在1℃以内是非常困难的.在北太平洋渔场速报制作系统中,对遥感海表温度与船测温度误差统计显示均方根误差达到5.71℃,匹配点误差分布显示存在大量较大的负误差值,最大的为-17.2℃,遥感温度图也反映出存在片状温度低值区,这些区域很可能被错误地当作冷涡或冷锋区,严重干扰渔情分析,这些异常的温度误差很难通过海表温度反演模式和云检测技术来消除.采用一种标准海表温度参考图用于温度误差控制技术,可有效地检测温度反演异常值,将均方根值从5.71℃降低到1.75℃,如果采用2℃阈值控制计算均方根值,则海表温度精度达到0.785℃.该方法基本消除了遥感海表温度的低值现象,明显提高了遥感海表温度的精度,并已成功地应用于北太平洋渔区的海况速报产品制作中.  相似文献   

19.
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从1977年~1985年利用九年时间,投资55亿日元研制出新的海洋观测系统。新的海洋观测系统分为测量系统、支援系统、情报系统三部分。其中包括调查船、卫星、飞机、岸站及海上遥测浮标站和各种水下观测装置,这样就使海洋测量、情报传递、资料收集和处理一体化、为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空间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能的利用、提供了海洋立体结构的综合性资料。新的海洋观测系统可以同时进行三种方式的海洋观测:即大范围同步观测、高密度观测和长期连续观测,大面积同步观测能迅速地掌握从浅海到深海的立体海洋空间的时空变化。高密度观测适于重要海域海  相似文献   

20.
平仲良 《海洋与湖沼》1997,28(1):104-108
对海洋上空卫星测得的近红外波段辐射所反映的信息进行理论分析,表明卫星近红外波段图像上反映的是海况信息。1986年11月5日陆地卫星TM6图像显示胶州湾海表温度的波状分布,TM2,TM3,TM4波段彩色合成图显示胶州湾的悬浮泥沙含量分布和泥沙运动。TM4图像显示在海洋波动和风力作用下的海况,并用实测潮汐资料、气象信息解译胶州湾海况。在胶州湾中、西部,悬浮泥沙含量较高,而TM4波段辐射值较低,图像阴暗,较高的泥沙含量并没有提高TM4波段的辐射值。胶州湾东部,悬浮泥沙含量较低,而TM4波段辐射值较高,图像明亮。TM4波段辐射值并不反映泥沙含量和海底深度,它们仅提供海洋表面粗糙度或海况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