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南秦岭印支期(—200Ma)宁陕岩体群中8个花岗岩类岩体的Pb、Sr、Nd同位素组成。宁陕岩体群花岗质岩石以低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为特征,初始(87Sr/86Sr)t比值变化于0.70495—0.70908之间,εNd(t)值变化于-2.41—-8.55之间,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变化于1.20—1.71Ga之间,从该岩体群的东部到西部,呈现εNd(t)逐渐降低而TDM逐渐增高的规律变化。宁陕岩体群的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于南秦岭的深部地壳,在岩浆源区中,类似南秦岭耀岭河群的基性火山岩占有主要比例,南秦岭较古老的地壳物质仅有少量参与,然而,从该岩体群的东部到西部,这种古老地壳物质参与比例逐渐增高。根据花岗岩对深部地壳物质组成的指示,佛坪穹窿的深部地壳主要由垫托于佛坪群之下的晚元古代基性岩浆物质组成。从该穹窿的东部到西部,地壳深部含有古老地壳物质的比例逐渐增高,由此反映佛坪穹窿的深部地壳物质呈现出东西分带,具南北向构造,这不同于佛坪穹窿地表浅部物质的环形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武当地块基性岩墙群与耀岭河群基性火山岩的 Sr、 Nd、 Pb 同位素特征反映它们具相同的混合地幔源区。前者的(87 Sr/86 Sr)i= 06905~07061, ε N d (t) = - 19~50, Δ208 Pb/204 Pb= 3549~19026, Δ207 Pb/204 Pb= 4~85, Th/ Ta 低, La/ Yb 变化大;后者的(87 Sr/86 Sr)i= 06487~07075,ε N d(t)= 011~394, Δ208 Pb/204 Pb= - 8158~21995, Δ207 Pb/204 Pb= 444~1668, Th/ Ta 和 La/ Yb 较高。这指示它们的源区以岩石圈亏损地幔和第2 类富集地幔为主要混合组分, 耀岭河群基性火山岩曾遭受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它们具大陆拉斑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代表同源异相裂谷环境的产物推断, 南秦岭基底陆块在新元古代时曾发生过一次重要裂解作用, 并向早古生代秦岭洋盆转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南部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65,自引:8,他引:57  
根据本文测定的58个数据以已发表的127个数据讨论了中国东南部不同时代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特征,工通过与基底变质岩Sm-Nd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了这些花岗岩类的物质来源与成因。仅分布于浙西南的古元古代花岗岩娄是由成分上类似干被其侵入的八都群片麻岩经部分熔融形成的。沿江绍断裂带分布的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是由地幔来源岩浆或初生地壳形成的;浙西-皖南-赣北地区的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可能是由中元古代地层中的低成熟度组分形成的。古生代和大部分中生代花岗岩类主要是由所在区域内出露的中元古代变质沉积岩的相当物衍生的。沿浙闽沿海地区分布的大多数晚中生代花岗岩娄含有较多的地幔组分.两种来诹岩浆混台可能是其一种重要的成岩方式。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生代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岩石类型与组合及其岩石化学特征等,将中国东南中生代大陆边缘分成陆缘火山(岩浆)弧(Cva)、陆缘弧后(间)火山盆地带(Abv)和裂陷火山(岩浆)带(Rv),并深入研究了它们的Sr、O、Pb和Sm、Nd同位素组成特征。Cva具较低的ISr和δ18O值及变化较大的Pb同位素组成与较高的εNd值;Abv具较高的ISr和δ18O值及较稳定的Pb同位素组成与较低的εNd值;Rv则具较低(较稳定)的ISr值和Pb同位素组成及变化较大的δ18O值与εNd值。由此推断,Cva和Abv的岩浆均为陆缘亏损地幔与上地壳成分混合形成(前者地幔成分居多,后者以地壳成分为主),Rv的岩浆则具陆内交代-亏损地幔与较多的下地壳物质混合源的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地区中生代有关火山岩及花岗岩的∈^ONd值为-2.20~-11.50,计算的相对于亏损地幔的Nd模式年令集中于1615-2770Ma,Sr同位素初始比值Isr(0)为0.7082~0.7308,计算的∈sr(0)为107~429,fA为0.48~1.03,这些事实际合反映其物质来源主要由早元古代或晚太古代地壳物质改造而成,并含有少量的地幔物质加入紫金山,铜厂,银山有关岩体主要来自厂上地幔物质  相似文献   

6.
陈岳龙  张本仁 《地球科学》1994,19(3):375-382
对华北克拉通南缘豫西燕山期具类似于板块俯冲带花岗岩成分变化规律(成分极性)的八宝山,柳关,后瑶峪花岗斑岩类的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揭示了这些斑岩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新太古代的太华群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浆与地幔来源物质混合形成的产物,稀土元素含量非常低的八宝山花岗斑岩在岩石形成过程中有流体与其发生交代作用,由于交代及混合作用造成花岗斑岩类的Rb-Sr等时线多为假等时线;柳关花岗  相似文献   

7.
由于缺乏系统的同位素分析研究工作,过去对东蒙地区燕山期岩浆岩的成因探讨,主要集中在大量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研究,因此,其成因观点和岩浆起源的认识也各持己见,主要有3种认识:1)本区中生代壳源和幔源共生的“双模式”观点,认为锡多金属成矿与这种“双模式”的岩浆岩有成因联系;2)中生代花岗岩属于引张环境下,地幔上隆所引发的亚碱性一碱性非造山岩浆作用的产物;3)中生代岩浆岩是中生代大陆内部伸展造山环境下底侵作用形成的一套壳幔混熔岩浆的产物。总之,研究者多认为燕山期岩浆岩具有壳幔混合起源的特征。笔者对燕山期花岗质岩石的钕、锶、铅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其εNd(t)全为正值,变化范围为 0.75~ 8.12,平均值为 3.07,说明该区燕山期花岗岩的物质来源与亏损地幔有成因联系。其初始锶比值比较集中,变化于0.7028~0.7096,平均为0.7063,介于现代大洋玄武岩(0.702~0.706)和大陆地壳(0.706~0.718)之间,更接近大洋玄武岩。该区燕山期花岗岩的初始铅同位素的3个比值^206Pb/^204Pb、^207Pb/^204Pb、^308b/^204Pb都较高,平均值分别为18.3742,15.5500,38.1810。由钾长石的铅同位素比值计算出来的μ值介于9.51~8.91之间,低于μ=9.74的陆壳演化线。结合邻区兴蒙—北疆一带的岩浆岩同位素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东蒙地区的燕山期花岗岩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作用和亏损地幔起源的晚华力西期古蒙古洋壳的部分熔融作用,即燕山期花岗岩浆最终起源于亏损地幔。并且提出了亏损地幔—古蒙古洋壳—边缘陆块活化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对小兴安岭北部孙吴-嘉荫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据此探讨其成因及形成的构造背景。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研究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分为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两期,形成时代分别为210 Ma和187~181 Ma。晚三叠世碱长花岗岩属铝质A型花岗岩,岩浆源区为新元古代从亏损地幔中增生的基性火成岩地壳。早侏罗世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属埃达克岩,是由加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与同期埃达克岩具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源区为中元古代从亏损地幔中增生的基性地壳物质。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认为晚三叠世花岗岩是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下的产物,早侏罗世花岗岩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挤压构造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
石林  解广轰 《岩石学报》1997,13(4):488-498
利用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资料,得出了南极罗斯岛及泰勒谷地区火山岩来自于上地幔,五个地区火山岩具有相同的源区。岩石具有大洋岛屿玄武岩(OIB)的特征。来自地幔的火山喷发的岩浆未遭受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地幔源区是具有高μ(=206Pb/204Pb)比值的地幔组分HIMU与亏损地幔组分DMM混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以HIMU组分为主,原生岩浆由具HIMU组分特征的深部地幔柱与浅部的DMM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33,自引:18,他引:33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根据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划分为高锶花岗岩类和低锶花岗岩类,前者富集Ba、Sr、Ti,而后者强烈亏损这些元素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高锶花岗岩类主要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属于Ⅰ型花岗岩;低锶花岗岩类由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组成,二长花岗岩一正长花岗岩一碱长花岗岩也属于Ⅰ型花岗岩,碱性花岗岩为A1型花岗岩。这两类花岗岩均显示εNd(t)正值^87Sr/^86Sr低值以及较低的Nd模式年龄。高锶与低锶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差异性表明,高锶花岗岩起源于相对亏损的幔源岩浆的分异作用,而低锶花岗岩类的源区与显生宙地壳增生时期起源于地幔的年轻地壳物质有关,即起源于富集型幔源基性岩石的部分熔融。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与流纹岩之间地球化学相似性以及与玄武岩类的相关性表明,它们是统一的构造一岩浆体系的产物,共同制约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大陆伸展的构造环境和闭合期间壳幔相互作用形成的地幔源区。  相似文献   

11.
从大直径桩的荷载传递特性、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承载特性的试验和理论、在水平向荷载作用下承载特性的试验和理论方面评述大直径桩承载特性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各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三组结构面产状模型力学实验结果, 揭示了这种组合条件岩体中产生压剪区、张剪区及结构面、结构体的多种变形成分, 也揭示了压剪区和张剪区形成机理、及三组结构面组合下结构面产状的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3.
胡远超 《安徽地质》2007,17(2):154-157
观赏石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经济矿产资源,安徽复杂的地质背景造就了丰富多样的观赏石资源,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安徽的观赏石资源,本文对安徽观赏石资源的品种、分布、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合理开发和利用观赏石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庄儒新  李峰  庞君 《云南地质》2005,24(4):455-461
独龙江地区岩体破碎,暴雨强度大,边坡稳定性差。独龙江公路下段Ⅰ号滑坡体位于贡山县普拉河旁,为确保公路安全,我们采用抗滑力/下滑力的方法来分析滑坡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成矿预测中证据权重法与信息量法及其比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简述了证据权重法及信息量法的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同时分别用证据权重法模型和信息量法模型对同一研究区进行预测,取得了极为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黄钇钽矿形成条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实验表明,黄钇钽矿需要在温度≥500℃,溶液pH≈4.0-7.5,压力500—1500bar的范围内形成,与褐钇铌矿相比,其形成条件的范围要窄得多。 不同的稀土元素在形成黄钇钽矿时的成矿温度亦不同。钇族稀土成矿温度相对较低且相互接近,铈族稀土的成矿温度比钇族稀土高得多,并随原子序数减小而迅速增高,以致La、Ce、Pr、Nd在一般的地质条件下难以形成这种结构的矿物,这就是至今在自然界发现的黄钇钽矿均为钇族稀土占优势的原因之一。实验还表明,大量F、P等组分的存在,对黄钇钽矿的形成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石英热发光特征研究,发现石英热发光曲线的复杂与否,与矿床的形成深度、多期次成矿作用和矿化的贫富有一定的关系。进而,为在该区进一步深入找矿及寻找其它内生矿床提供一项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断裂多期活动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断层多期活动的客观存在出发,在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论述了断层多期活动的必然性,并提出了对断裂多期活动研究的方法、途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泸水新城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晓莉 《云南地质》2007,26(1):77-82
泸水新城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三类:危险大(Ⅰ类)占11.04%,危险中等(Ⅱ类)占41.8%,危险小(Ⅲ类)占47.16%。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采用热分析方法研究了菱镁矿、高岭石分解过程动力学参数活化能E、反应级数n,由TG、DTA两种实验数据,用Coats,Redfern和Kissinger计算方法对比计算,从而得出高岭石活化能E=188.712kJ/mol,菱镁矿活化能E=180.828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