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麦类赤霉病的流行受菌源和花期天气条件的制约。为越过天气预报准确率不高的因素,我们直接运用气象要素进行赤霉病预报。从仙居县农科所1967~1978年小麦产量分析,间接得到这些年赤霉病发病轻重程度资料。以四月上、中旬代表小麦开花期,探讨本站气象要素与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危害程度的关系(见表一)。由表一可见开花期(四月上、中旬)总雨量≥100.0毫米的,都是重发年,60.0~  相似文献   

2.
气象因素与麦类赤霉病群体流行波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汉琳 《气象学报》1987,45(3):338-345
本文以日常栽培管理情况下,常年种植的一般大小麦品种为对象,着重讨论1960—1980年气象因素与长江中下游麦类赤霉病群体流行波动之间的关系。 统计发现:在一般年份,大、小麦赤霉病病情间具有同步级的相关性,且小麦赤霉病病情比大麦略有偏重的特点,这种病情关系对赤霉病的防治有参考价值。 分析发现:麦类花期暖雨湿天的变化对麦类赤霉病群体波动起着主导作用;由于长江中下游各地间四月份的气候具有同一性变化,因而导致赤霉病群体变化趋势的一致性;这是由于不同的大型天气系统支配的结果。因此,只要掌握花期气候(或大型天气系统)变化规律,即可作出麦类赤霉病的预报,为防病或避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庞振潮 《气象》1980,6(3):33-34
浙北平原是我省重要的产粮区,实行麦、稻、稻三熟制。麦类赤霉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1954—1977年24年中,重病5年,中病12年,轻病7年,中、重病年占70%以上,严重影响春粮的稳产高产。麦类赤霉病的流行程度,受各种因子的影响,气象因子尤其重要,有人称此为“气象型病害”。气象因子一方面影响病菌的转移、繁殖和越冬,即影响菌量,另一方面影响大小麦抽穗至灌浆初期病菌的侵染。我们分析了秋、冬气象条件与赤霉病流行程度的关系,以农谚为线索,并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制作麦类赤霉病预报,效果较好。 秋、冬气象条件与麦类赤霉病流行 我省广为流传的农谚:“烂田种麦,有草无麦”,“烂冬油菜,燥冬麦”。所谓“烂田”、“烂冬”分别指秋季和冬季雨水过多。  相似文献   

4.
本区冬小麦以旱作为主,其生育需水靠自然降水供给。在冬麦全生育期内全区平均降水量为280毫米,其中秋雨量(9—11月)达163毫米,占全育期总降水量的58.6%。秋雨量的多少不仅是冬小麦播种、出苗和保证苗全苗壮的重要条件,而且关系到能否“秋水春用”,减轻来年春旱威胁,它对我区冬  相似文献   

5.
张汉琳 《气象》1982,8(2):25-25
赤霉病系由真菌侵害麦类作物的一种主要病害,俗称“红头麦”。它是全国大小麦增产的大敌。及早做出赤霉病的趋势预报,对防治病害,促进增产作用很大。近几年来,我们用气象资料和赤霉病病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嘉兴地区赤霉病病情资料不全,且嘉兴与苏州地区赤霉病发病趋势基本一致,故本文借用苏州地区赤霉病病情资料),在此基础上制作大小麦赤霉病趋势预报,取得较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一、赤霉病定性趋势预报 经分析发现,赤霉病发病程度与上一年9月的平均气温及冬季(12—2月)的降水量有较好的关系,于是得出以下经验公式: J_1=T KR式中T为上一年9月平均气温,K为经验系数=-O.0437,R为冬季降水量。 通过计算得出以下指标:(1)若T≥24℃时,则为轻病年;(2)若J_1<15.35,则为重病年;(3)  相似文献   

6.
赤霉病是麦类的主要病害。上海郊区每年三麦(即元麦、大麦、小麦)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是影响夏粮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为搞好三麦赤霉病的气象服务,以适应科学种田的需要,本文根据有关农业科学试验资料,对赤霉病的发病及其危害轻重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 上海地区常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正当三麦抽穗扬花、灌浆乳熟的时候,刚好是春雨最多的季节。这时期气温逐渐回升,平均气温一般在14—18℃。由于  相似文献   

7.
石鹏皋  何祥照  李开林 《气象》1982,8(9):25-26
麦类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气候型病害。是麦类生产上的严重威胁。我省中部和南部麦区,特别是沿江滨湖地带,病害流行频率高,为害程度重。为作好小麦赤霉病的预报,本文根据麦类赤霉病的病原生物学和病害流行学,对作物的发育阶段、发病的气候条件,尤其是对感病阶段的气候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然后,以常发重病区广济为例,试作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的长期预测预报。现分述如后。 一、气候条件是赤霉病流行的决定因素 大面积的感病寄主,充足的菌源及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气候条件,是引起赤霉病流行的必要条件。其中,病原菌和感病品种的大量存在,是赤霉病发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小麦是金华市春粮生产中的主要作物,历年种植面积约占春粮总面积60~85%。但它的产量(系全市平均亩产,下同)年际波动较大,如1963~1982年产量的变异系数达28%。分析其原因,主要与当地小麦生长期间降水量的年际波动有关,据金华上述年代统计:从小麦出苗分蘖期(11月下旬)至成熟期(5月中旬)平均总雨量为668毫米,变异系数24%,1973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乌兰察布市1998—2011年11个旗(县、市)的马铃薯逐年单产资料,结合全生育期降水和各生育阶段降水情况,分析降水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可为马铃薯的合理种植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吴震 《气象》1984,10(3):11-11
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实践与理论研究均证明小麦各生育期的感病率以盛花期为最高。长江下游的小麦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相继进入盛花期。我们曾统计过4月上、中旬稻桩带菌率与病穗率的相关系数,发现菌源多寡和赤霉病的严重程度关系并不密切。病菌的孢子要在有水滴存在的时候才能发芽入侵,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赤霉病发展蔓延越快。因此,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天气条件是长江下游小麦赤霉病发病与流行的关键因子。 由于一般病症的始病期在开花后5—6天,盛发期在开花后10天左右,因此及早报出小麦花期的天气,为适时防治提供可靠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用JMH FEAS509—519传真图,即500毫巴4—8天的预报图进行天气周期的图形识别预报,从而判断未来3—7天的天气(发布日期落后一天),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汪铎  张镡 《气象学报》1983,41(4):460-471
本文揭示了我国北方和西南一些粮产区的天气和谷物天气产量存在着60—70年的长期振动,并有特定的大型环流系统的长期振动与之相配合。提出了北方和西南的“环流-天气-天气产量”同步振动模式。简言之,当冬春季节亚欧大陆冷高压偏弱和南印度洋高压偏强,相应地,夏季赤道低压偏弱和西太平洋台风发生数偏少时,我国北方处于多水期、西南处于少水期,北方和西南地区的谷物天气产量偏高。反之,北方处于少水期、西南处于多水期,谷物天气产量偏低。  相似文献   

12.
气象因子对糖甜菜产量影响的研究主要应用三种方法:生理学(作物生长模拟)、数理统计(经验统计)和综合方法(作物-天气分析)。1.Weber 等(1966)研究了联邦德国的气候条件(包括降水量、温度、湿度、日照和水分平衡等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统计3月1日到9月30日(1948—1963年)共21个10天周期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差异。他们确定营养生长期产量按一个月周期与几个气象因子有关,按10天周期与个别气象因子有关。获得高产都是在栽培期间降水少而日照充足,由于土壤热量适中,可使抽出嫩枝加快。5月  相似文献   

13.
甘肃旱作区粮食丰歉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甘肃河东旱作区22个气象站1961~1996年区域平均降水量、气温、各级雨日,对夏秋粮丰歉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粮产量与全生育期降水量和雨日关系密切,特大旱涝年对夏粮的丰歉影响很大;秋粮产量与6~8月降水量、雨日及7~9月的月平均气温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长期预报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高苹  居为民 《气象》1998,24(6):55-57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主要由天气条件决定,而500hPa大气环流因子是较好地表征天气形势和控制天气条件的物理量。利用最优化相关分析方法,分区挑选了与小麦赤霉病显著、稳定相关的500hPa大气环流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冬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长期预报环流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一、长期予报 对7708号台风,我站于5月分发布的汛期长期予报和9月上旬的十天天气趋势中,均予报9月上旬末有一次台风影响我县。我们的依据是,本站逐日气压曲线出现深谷,对应148天(±1天)后有一次台风影响我县。深谷的条件是:8月份气压<1014毫巴,4月份气压<1009毫巴;谷前气压连续下降2—3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我省春粮常年11月上、中旬播种,次年5月上、中旬收获,总生育期长达180—200天,由于我省冬春多雨的气候特点,导致年际间单产波动幅度较大;因此,在春粮生长的中、后期及时向农业、计划、粮食等部门提供全省及各气候区的产量动态预报信息,对于有关部门制定生产对策,安排生产计划,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产量是种植适宜程度的重要表征。从较大的范围看,形成产量的基本环境条件是气候条件,同时也不能忽视品种、土壤、地形、耕作制度、栽培技术以至历史习惯的影响。前面已经指出,我省大小麦的平均产量与全生育期的平均日照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与降水量也有较好关系。因此对大小麦的农业气候区划以上述考虑为基本依据。取全生育期的日照时数为一级农业气候指标;全生育期降水量、抽穗成熟期降水量分别为二级农业气候指标1和2,作为大小麦区划农业气候指标。划区时,以一级指标划分麦区,二级指标划分亚麦区,适当参考地形地貌和行政区域等情况。  相似文献   

18.
沈阳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需水量及缺水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慕臣英  梁红  纪瑞鹏  徐全辉  周晓宇  隋东  赵凤  高桐 《干旱气象》2019,37(1):127-133,158
基于1960—2016年沈阳5个气象观测站玉米发育期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计算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需水量、有效降水量,进而计算水分盈亏指数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沈阳市春玉米除播种—出苗、出苗—七叶及拔节—抽雄期有效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他发育阶段及全生育期呈显著减少趋势;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全生育期缺水量总体以下降为主,其中拔节—抽雄期处于强下降趋势,播种—出苗和出苗—七叶期呈弱下降趋势。沈阳北部有效降水量偏少、需水量偏高,是缺水量高值区;拔节—抽雄期缺水量最大。  相似文献   

19.
面向Internet的农业气象产量动态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信息时代Internet网上用户对产量预报动态查询的需求 ,探讨了面向Inter net的农业气象产量预报的解决方案。试验结果表明 ,由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是一个光、温、水、土条件长期、综合作用 ,生物量长期累积的过程 ,因此利用积分回归方法 ,考虑全生育期光、温、水气象因子的综合影响 ,根据已出现的天气实况 ,在假定后期天气条件正常的情况下 ,有可能预测出未来产量的趋势。随着天气实况的逐一出现 ,后期的预报结果可望逐步接近实际值。统计检验和试报结果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春季,我省天气具有明显的低温多雨特点。这与“十年九春旱”的气候规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春季(3—5月)总降水量,鲁东南多达150~250mm,其它地区为100—150mm;除鲁中山区和胶东半岛只比常年偏多1—4成外,其它地区均比常年偏多5成以上(图1)。惠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