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基于相对功率谱方法分析2021年8月26日阿克塞MS5.5地震前红外亮温相对功率谱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阿克塞MS5.5地震前震中西侧出现明显亮温相对功率谱增强,增强区域沿阿尔金断裂与柴达木北缘断裂分布,持续大约1个月后消失,地震在异常消失8 d后发生。相对功率谱值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过程,地震在功率谱值回落之后发生。根据震例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以来新疆地区共有15次热红外亮温异常,热红外异常出现后3个月内,在异常区周边及附近250 km范围内发生7组MS≥5.0地震,且异常面积与对应地震震级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姚休义  滕云田  解滔 《地震学报》2019,41(3):343-353
基于2016年5月29日—2018年5月28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 (FY-2G)的连续亮温观测数据,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法分析了2018年5月28日松原MS5.7地震前震中附近(119°E—134°E,40°N—50°N)热红外亮温相对小波能谱的时空演化。结果显示:自2018年2月起,热红外亮温相对小波能谱首先在北西向的第二松花江断裂前郭部分出现高值异常;随后异常范围沿第二松花江断裂前郭部分和扶余—肇东断裂扩展,至2018年3月异常范围及幅值达到峰值;而后异常空间分布逐渐向震中附近收缩成一条NE走向的沿扶余—肇东断裂分布的窄带状区域,异常幅值逐渐降低;最终于4月中旬异常在该区域内消失,其后约40天发生松原MS5.7地震,震中位于异常区域的边缘。此外,本文还分析了2013年以来研究区域内热红外亮温相对小波能谱高值异常与所发生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在7组异常中有4组异常出现后有地震发生,且此4次地震为该时段内研究区内所发生的所有浅源地震。   相似文献   

3.
邵楠清  孟庆岩  魏鸣  卢显  张颖 《中国地震》2017,33(3):405-413
本文处理了新疆洛浦MS6.0地震前后卫星热红外亮温(TBB)数据,对异常信息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考虑了天气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震前亮温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西北方向,高值区位于震中以西巴楚县附近,异常呈条带状分布,其西北-东南走向与附近断裂带方向一致;异常出现在洛浦地震前14天,共2次,时间上经历较强-弱-强-弱的变化过程,第1次异常持续时间较短,第2次异常持续长达4天,之后迅速衰减并消失,亮温异常值增幅十分明显。结果表明,新疆洛浦地震前存在明显的红外亮温异常现象,亮温变化与洛浦地震发震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选用静止卫星红外遥感亮温资料,对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里氏6.8级地震热红外资料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该地区2006年以来热红外异常变化,研究结果发现该区大地震之前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相对功率谱最大值达到12,震前42天出现异常,9月15日前后异常幅度达到最大值,显示出明显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选用静止卫星红外遥感亮温资料,对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里氏6.8级地震热红外资料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该地区2006年以来热红外异常变化,研究结果发现该区大地震之前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相对功率谱最大值达到12,震前42天出现异常,9月15日前后异常幅度达到最大值,显示出明显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相对功率谱估计方法对2018年8月14日云南通海市M5.0地震前后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异常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18年6月27日,在畹町—安定断裂附近出现亮温增温异常,随后异常幅值及面积逐渐增大,沿断裂带发展,持续至8月6日面积及谱值达到最高值,之后高值异常区域慢慢收缩,8月14日在异常区附近发生通海M5...  相似文献   

7.
主要利用统计方法建立红外亮温背景场及异常检测模型,来提取2012年华北地区的红外亮温异常信息,并对2012年唐山4.8级地震和宝坻4.0级地震前的异常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背景场方面,红外亮温的多年月背景场具有夏高冬低的年变特征,符合季节变化规律,红外亮温与高程呈负相关关系;基于历年同期亮温偏移指数K值方面,2012年5月28日唐山4.8级地震震前在唐山断裂带以南存在明显强烈的K值异常,在震前8小时达到最大约3.3。6月18日宝坻4.0级地震在震前也存在红外亮温异常现象,但是较弱。  相似文献   

8.
使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G红外遥感亮温产品为基础数据,针对2016年3月21日甘肃金塔4.7级地震前后出现在震中区附近的显著热红外异常,运用小波变换和相对功率谱法进行异常提取和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地震热红外异常范围主要分布在震中以北的大范围区域,震前10天左右出现功率谱增强现象,随着时间推移,异常范围逐渐向北扩大,一直持续到震时,震后14天异常开始收缩并减弱。通过对比同地区相似震例发现,本次地震与2012年5月3日金塔5.4级地震的热异常特征有许多共同点,其中相同的特征周期可为热红外地震前兆特征的归纳提供典型的参考信息,同时可为建立区域热异常统计模型积累可靠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四川芦山7.0级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解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E亮温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进行震例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震前热异常具有明显时空特征,2013年3月底震中及其北部区域出现热红外异常,异常区范围随时间逐渐扩大、幅度陡增;4月13日左右异常面积达到最大,随后缓慢收缩,异常持续时间近一个月,异常幅度最大值达到9倍多,最大值后3天发震。该次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显著,易于识别,进一步验证了卫星热红外异常在地震预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日本9级和缅甸7.2级地震热辐射表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热红外遥感亮温资料获得其相对功率谱信息,对大范围全时段的相对功率谱信息进行了分析,其结果为:日本9.0级和缅甸7.2级地震发生前存在显著的亮温变化,震前6个月左右异常开始出现,相对变化幅度达10倍以上;这两次地震的异常区域大小和时间变化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是地质和气候环境所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剑川、禄劝和石屏地震前后所进行的流动重力测量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25微伽精度范围内,震中距测线6—60公里的情况下,剑川、禄劝地震前后均未出现明显的重力异常变化。石屏地震前近东西走向的扬武—石屏测线剖面有一些趋势性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在对滇东北地区地下流体观测资料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选择评估达到Ⅰ、Ⅱ类的观测资料,采用日值、五日均值、旬均值、相关矩平、K-L拟合分析、CF分析等方法,对2003~2012年以来滇东北地区的5组MS≥5.0地震进行震例回顾总结.归纳震前该区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发现前兆异常数量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异常项数在震前6个月开始增多,震前3个月达到最大值,临震前1个月部分异常转折结束,异常数量出现降低;异常在空间演化上具有震前3个月向震中收缩的特点.80%的震例表明震中距100 km范围内的观测点异常比例远高于100 km范围外的观测点异常比例.将结果外推应用于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发现他们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滇东北地区MS≥5.0地震前地下流体的异常特征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3.
张春 《地震研究》1994,17(2):191-196
本文分析研究了云南境内1966年-1991年所发生的18次M≥6级强烈地震(含余震)前期雨量和雨量的年变量场的分布特征。通过对强震前雨量场,雨量的年变量场前兆特征的统计分析得出云南强震前兆降水的三种模型。讨论了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与前兆降水模型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大气降水云南强震的宏观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4.
云南数字化地震编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云南数字化地震编目软件是在Sco unix和Windows平台上开发的。该软件具有自动产出地震月报目录、地震观测报告、上网文件、地震波形数据和震相分析文件等功能,同时可以和云南遥测台网速报系统相衔接,使云南地震从分析到速报、编目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5.
对冬瓜营古地震剖面研究的结果表明:阳宗海附近西支小江活断层上,近两千五百年以来至少发生过五次七级以上强震,它们的碳14年代分别为距今118±95年(b.p.)距今445±95年(b.p.);距今1347±213年(b.p.);距今1930±135年(b.p.);>距今2359±213年(b.p.)。其中,剖面记录的最晚两次古地震事件与历史记载的嵩明、宜良间1833年八级大地震和宜良1500年七级强震还能够相对应,说明该剖面记录的古地震事件可信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缅甸7级地震的远场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平  沈斌 《地震研究》1994,17(2):120-129
本文分析了1991-1992年云南西部缅甸境内4次Ms≥6.8级地震中,距震中300-800公里的云南地震台站测到的前兆异常。研究认为,这些异常具有中期和短临异常性质,并具有异常时间同步,中期异常向短斯阶段过渡,特征清楚等特点。作者将距震中300-800公里内的异常变化与多次7级地震震例中震源区的异常进行比较,发现其异常形态及中期异常向短期阶段转折的特征甚为相似,因而认为这些异常是地震前兆。最后对  相似文献   

17.
舒曼谐振异常现象与地震活动性有较好的相关性,舒曼谐振异常现象可能与地震电离层扰动有关,是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耦合的重要体现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云南舒曼谐振地震前兆观测台的系统结构和仪器参数,以及统计分析和震例分析的结果.永胜台观测数据显示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M5.8级地震震前3天By分量出现舒曼异常,2011年1月23日临沧东部M4.0级地震震前2天By分量出现舒曼异常;通海台观测的By分量频谱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5月22日红河州M4.2级地震当日前3阶谐振频率对应谱密度出现强烈扰动.研究表明,舒曼谐振地震前兆监测是一种可行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烈度分布与房屋震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云南鲁甸6.5级地震烈度分布情况,并给出了各地震烈度区的房屋建筑震害特征,探讨了不同结构房屋分烈度的破坏比、震害指数,与中国地震烈度表进行了对比,认为调查点数据较为合理,支持各烈度区划定.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区震前舒曼谐振异常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re i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anomalous Schumann resonance and seismic activities. Pre-earthquake anomalous Schumann resonance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LAIC (Lithosphere-Atmosphere-Ionosphere Coupling), which is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seismic ionospheric disturbance. The observation system parameters of the Yunnan Schumann resonance monitoring stations and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d seismic cases analysi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ree days before the March 10, 2011 MS5.8 Yingjiang earthquake, anomalous Schumann resonance in the By component (E-W) was observed by Yongsheng station, and two days before the Lincang MS4.0 earthquake of January 23, 2011, anomalous Schumann resonance in the By component was detected by the same station. Spectrum analysis results on the By component observations of Tonghai station show that strong disturbances were observed in spectral density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three Schumann resonant frequencies on the very day of the MS4.2 Honghe earthquake of May 22, 2011. Research shows that Schumann resonance monitoring is a feasible method for seismic-electromagnetic precursors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20.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we us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more complete intensity investigation data from 1500 to 2015 to analyze and estimate the seismic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of the earthquake-prone areas in Yunnan. We digitized intensity observations and divided the Yunnan region into cell size of 0. 2°× 0. 2° to calculate the seismic intensity-frequency relationship for each cell. Combined with a repeated cycle of intensity of one hundred years and population economics data in Yunnan,we analyze future areas of concern.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arthquake hazardous area zoning.This method is based on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reducing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various hypotheses for the assessment,and thus can concisely reflect the different intensity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