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对西凉湖浮游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224种,其中原生动物112种,轮虫90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7种.秋季浮游动物物种数最多,为111种,冬季最少,为75种,春季和夏季分别为107种和88种.冬季浮游动物丰度最高,为126731 ind./L,春季最低,为71356ind...  相似文献   

2.
淮河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吴利  李源玲  陈延松 《湖泊科学》2015,27(5):932-940
2011年3、6、9和12月对淮河干流11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共检出浮游动物79属206种,其中原生动物27属69种,占浮游动物总物种数的33.5%;轮虫35属104种,占50.5%;枝角类12属27种,占13.1%;桡足类5属6种,占2.9%.总体上看,从上游至下游,浮游动物物种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527447 ind./L和2452 mg/L,轮虫和原生动物丰度是淮河干流浮游动物丰度的主体,轮虫生物量是淮河干流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体,浮游动物及各类群丰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从上游到中游逐渐增高的趋势,而从中游到下游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上游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中、下游.结果表明:淮河干流上游水质为轻污染,中、下游水质为中污染或重污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表明,水温、溶解氧和流速是与淮河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百花湖麦西河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及动态特征,于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对百花湖麦西河河口后生浮游动物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百花湖麦西河河口共监测到轮虫29种,丰度为0.16~837.80 ind./L;桡足类浮游动物仅检测到了温中剑水蚤(Mesocyclops thermocyclopoides)和猛水蚤(Harpacticella sp.)2种,以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为主,其丰度为0~642.75 ind./L;枝角类浮游动物9种,丰度为0~31.20 ind./L.后生浮游动物的丰度主要由轮虫和桡足类组成,轮虫丰度比例为4.09%~100%,桡足类丰度比例为0~95.64%.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li)、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为轮虫类的主要优势种,最高丰度分别达到424.88、392.20和61.99 ind./L;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为枝角类优势种,最高丰度达到27.93 ind./L.轮虫丰度与透明度、总氮、硝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枝角类丰度与透明度、硝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春秋两季鄱阳湖浮游动物的编目、数量分布与变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鉴定了1999年春、秋两季,在鄱阳湖区8个断面24个采样站采得的水样.共观察到各类浮游动物共150种.其中轮虫动物物种最为丰富,为96种,占总种数的64.0%,且单位体积的数量亦呈明显优势,说明轮虫动物是该湖区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其次为原生动物.24个采样站中,原生动物、轮虫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这四类浮游动物个体数量分布的差异极大,其中第10、12、13和23号站中的个体数量较高,超过100ind/L最大数量出现在13号站,个体数量高达1101.60ind/L鄱阳湖浮游动物的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尤属轮虫的变动最大.本次调查中轮虫和枝角类的数量春季大于秋季,而原生动物和桡足类则秋季大于春季.  相似文献   

5.
山美水库既是福建省泉州市饮用水源地,也肩负着为台湾省金门县供水的功能,但春夏季过高的pH值影响了水库水质.为此,从2020年起,调整水库鱼类放养结构和捕捞策略,并研究鱼类群落调控后山美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响应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于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的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调查山美水库21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因子.结果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8属102种,其中轮虫21属41种(40.20%),原生动物32属41种(40.20%),枝角类8属13种(12.75%),桡足类7属7种(6.86%).2020—2021年山美水库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443.05±360.02) ind./L,平均生物量为(1.21±0.27) mg/L,2021年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2020年,其中,2021年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密度分别显著高于2020年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密度,2021年库首、库中和库尾区域枝角类生物量显著高于2020年对应区域;2021年桡足类生物量显著高于2020年.春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夏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主要为轮虫.根据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评价水体营养状态,夏季山美水库处于中营养状态,春、秋和冬季处于贫营养状态.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电导率、水温、溶解氧、硝态氮、透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研究表明调整鱼类放养和捕捞措施提高了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基于此提出了通过调整鱼类群落结构改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而改善水环境的建议,可为湖泊水库水环境保护和水生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口鲇幼鱼摄食、生长及驯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根据1991年1~12月的调查,陆水水库的浮游植物共8门118属,以绿藻、硅藻、蓝藻门的种类为主,占总属数的86.44%;浮游动物198种,其中原生动物38种、轮虫68种、枝角类61种、桡足类31种。浮游植物年平均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3.1449×10~6cell/L和1.937mg/L,数量以蓝藻、隐藻、硅藻最多,占总数量的91.33%,生物量以隐藻、硅藻、绿藻最大,占总生物量的85.03%,浮游植物初级毛产量为3.4gO_2/m~2·d。浮游动物年平均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2323.8ind/L和1.4837mg/L,数量以原生动物和轮虫最多,占96.89%,生物量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占79.94%.陆水水库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和现存量在不同的水域差异较大,季节变化明显。按水化学分析结果及浮游生物特征判定,陆水水库的营养类型为中营养型。还讨论了环境因子对水库浮游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于2008-2009年按照季节调查西藏地区尼洋河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丰度和多样性,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分析浮游动物的空间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尼洋河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其中原生动物9目13科14属,轮虫1目7科17属,枝角类仅1目1科1属,桡足类2目2科2属.原生动物以砂壳虫和瞬目虫属为主,轮虫则以橘轮虫属和单趾轮虫属为主.尼洋河浮游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随尼洋河海拔高度不断提升呈现递减的趋势,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物种丰富度、总丰度较低,其中夏季浮游动物物种丰富度最低,而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总丰度则仅高于冬季.受到水体稳定性的影响,尼洋河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交汇处较低;季节方面,夏季最低,冬季次之.尼洋河原生动物和轮虫总丰度在季节方面存在相似的演替规律,即出现2次高峰和2次低谷,2次高峰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2次低谷分别出现在夏季和冬季.尼洋河浮游动物沿程变化方面,浮游动物群落4个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尼洋河浮游动物季节变化方面,仅总丰度秋季和冬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他3个指标在各个季节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原生动物类群里,砂壳虫属丰度受水体溶解氧浓度的影响较大,前管虫、袋座虫、肾形虫、瞬目虫和斜口虫属丰度受水体矿化度的影响较大,鳞壳虫属丰度则主要与水体中氨氮浓度关联较大;轮虫类群里,单趾轮虫、无柄轮虫、枝胃轮虫、囊足轮虫属丰度与水体的矿化度关联较大,龟甲轮虫属丰度则与总磷浓度有着较大的关联.分类回归树模型预测了尼洋河浮游动物时空分布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尼洋河浮游动物总丰度受到硬度、季节、海拔以及河道底质等因素的影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受到总碱度、季节、硬度和水温的影响,均匀度指数受到总碱度、总磷浓度和水温的影响.这些关键环境因子对尼洋河水域浮游动物的时空变化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建议加强对浮游动物及这些环境因子的关注,推动尼洋河水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三道河水库浮游生物现状及其鱼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1990年对三道河水库浮游生物现存量和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的凋查结果。经初步鉴定,该水库浮蝣植物有8门39属,其中以绿藻门种类最多,占总属数的49%,其次为蓝藻和硅藻;浮游动物为37属,其中原生动物12属,轮虫13属,枝角类7属,桡足类5属。经测算,三道河水库1990年4—10月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1139ind./L和2.085mg/L,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则分别为1253ind./L和1.327mg/L。浮游植物初级毛生产量平均为3.950g O_2/m~2·d。根据估算,该水库鲢鳙鱼产力为15×10~4kg左右。  相似文献   

9.
于2012-2013年对大沙河水库敞水区的浮游动物群落及环境因子进行监测,分析和探讨大沙河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2年共采集到后生浮游动物44种,其中桡足类5种、枝角类9种、轮虫30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季节变化较小,存在较多的常见种.2012、2013年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年际波动范围分别为210.1~2560.5、512.7~3145.6μg/L,2012、2013年枝角类是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优势类群,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5.5%、51.5%;其次是桡足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1%、40%.枝角类的丰度和生物量与轮虫的丰度和生物量没有显著相关性,反映了它们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2012与2013年的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群落结构差异较大.2012与2013年对应月份的群落平均距离为0.61(SD=0.18),反映群落结构在季节变化上存在较大的随机性.浮游动物总丰度和总生物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枯水期显著高于丰水期.群落组成与环境变量之间的RDA分析表明,由季风降水导致的水文变化是影响群落结构变化和产生随机性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0.
松花江哈尔滨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对松花江哈尔滨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理化指标评价法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0种,其中原生动物9种,轮虫27种,枝角类2种,桡足类2种;污染指示种34种,其中寡污性为10种,o-β中污性为6种,β-中污性为9种,β-α中污性为4种,α-中污性为5种;全年平均丰度为1042.0 ind./L,生物量为0.078 mg/L.常见种有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quadridentat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均为中污染指示种;各样点污染程度在季节变化和全年变化中均表现一致,总体是上游水质优于下游,季节污染程度是夏季秋季春季.整体评价结果显示,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体已处于中富营养水平、中度污染状态.本研究结果可为松花江水质生态评价、水环境监测及水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5-2014年乌梁素海湖泊水质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确定乌梁素海湖泊水质变化特征,选取乌梁素海2005-2014年6-9月长序列的水质实测数据,分析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及氟化物的年际变化特征.采用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对乌梁素海2005-2014年的水质进行评价,并结合乌梁素海的实际状况,从外源污染、入湖污染物负荷量及入湖水量3个方面对其水质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4年间,水质状况转好;除总磷外,各污染指标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灰色综合指数表明乌梁素海水质正向良性方向发展;总磷治理应成为乌梁素海污染治理的主要方面;外源污染的削减、入湖污染物负荷量的降低及入湖水量的增加是乌梁素海水质转好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人类活动对乌梁素海湿地环境演变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乌梁素海是我国半荒漠地区具有很高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大型多功能湖泊湿地[1],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内蒙古河套灌区唯一的承泄途径.乌梁素海的补给水源主要包括含高N,P的农田退水,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这些退水及废污水的排入使得湿地环境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本文在收集1986-2004年19年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乌梁素海历史资料,分析了8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湿地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工芦苇面积不断扩大,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增高,水生资源迅速减少等方面,尽管2003年以来"引黄入海"工程的实施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湿地环境恶化的进程,但湿地环境仍然面临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分布及影响因子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2006-2008年间5-10月对乌梁素海的连续监测资料,分析了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分布状况和季节变化规律,对影响透明度的5个理化因子,包括浊度、悬浮物、叶绿素a、氮磷比和pH值进行相关分析.三年内有监测资料的月份中,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变化范围在0.33-1.62m,平均值为0.93m,透明度分布的总体趋势是芦苇区及靠近芦苇区较低,西南端开阔水面区较高.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浊度是乌梁索海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影响冈素,其与透明度的关系是SD=1.48x~(-0.471)(R=0.83,N=100,P<0.0001);悬浮物是乌梁索海水体透明度的直接影响者,与透明度的关系是S~(1/4)=-3.9481nSD+12.055(R=0.65,N=100,P<0.0001):pH值和N/P对透明度的影响是间接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1—2020年乌梁素海水质监测数据,将综合营养指数法、PCA排序法和ArcGIS克里金插值法有机结合,综合评价2011—2020年乌梁素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年际时空变化特征,厘清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乌梁素海水体总磷和总氮的峰值出现在平水期,氨氮的峰值在枯水期,CODMn的峰值在丰水期,水质整体以地表Ⅲ类水为主。(2)2011—2020年湖体水质经历了由轻度富营养-中营养-轻度富营养-中营养的变化过程,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60~70(中度富营养)的湖区面积占比由21.49%逐渐消失,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30~50(中营养)的湖区面积占比由23.84%扩增到44.87%。(3)乌梁素海生态补水量与总氮、总磷、CODMn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呈负相关,是影响湖泊水体营养化的另一个关键性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乌梁素海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揭示不同形态氮在乌梁索海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运用ArcGIS统计模块分析了2006-2007年乌梁素海不同形态氮浓度的时空变异.研究表明:乌梁素海水体中各监测点总氮浓度夏、冬季高,秋季低,季节性差异较为明显;秋、冬季氨氮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夏季;不同季节亚硝态氮平均浓度明显高于硝态氮.在空间分布上,乌梁索海不同形态氮浓度分布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总之,乌梁索海氮素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主要污染源为河套灌区农田排水、沿总干渠区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随水体的流动氮污染减少,但某些区域因芦苇、水革密集而使不同形态氮有不同程度的增减.  相似文献   

16.
松原灌区建设对查干湖生态风险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松原灌区将对国家自然保护区查干湖周围的盐碱地实施大面积围垦,若大量高浓度碱性尾水直排入湖,将导致查干湖生态系统严重污染.对这一风险合理评估并防范,关系到湖区生态安全与灌区的可行.本文在对湖区生态环境及灌区尾水排放模式与含盐特性系统分析基础上,提出利用退化沼泽湿地(盐沼)构建湿地处理系统(生态缓冲区),而非直接入湖的构想.当灌区运行一定时期,尾水水质得到改善,再入湖发挥补水效应.同时在设计上采取盐碱地分批滚动开发,以控制年排盐总量,降低排盐强度;以及充分利用碱湖泡随机承泄,减轻对查干湖的压力,既可防止湖水污染,又可保证灌区建设可行.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乌梁素海沉水植物的收割工程技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我国典型的草型湖泊——内蒙古乌梁素海设立试验示范基地,进行较大规模沉水植物收割工程试验,探索以机械化方式收割沉水植物转移氮、磷营养盐对草型湖泊进行生态治理的实用技术。试验表明:有计划、合理地收割沉水植物不仅能够有效地削减草型湖泊内源性营养物负荷的积累与释放,使输入与输出的营养盐趋于平衡,使湖泊生态系统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状态;而且不影响沉水植物的繁殖与再生,不会造成藻类蔓延。从而解决了草型湖泊富营养化适度控制的生物治理技术可以长期正常运行的一个关键问题,提供了在湖泊生态治理的同时可以持续开发利用沉水植物资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乌梁素海沉积物腐殖质的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应用化学方法对乌梁素海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成、影响腐殖质的环境因子及腐殖化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1.06%~5.38%.有机质分布特征与表层沉积物所处的水力条件、水生植物分布、人为活动有关;腐殖质组成中,胡敏酸含量为0.65~2.78 g/kg,富里酸含量为2.19~8.72 g/kg,胡敏素是主体,含量在3.28~20.92 g/kg之间;腐殖质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中,各组分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H值与胡敏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溶解氧与富里酸、胡敏素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腐殖化程度分析中,随着有机质含量的上升,可提取腐殖质的相对含量下降.PQ值介于9.50%~27.06%之间,平均值为21.47%,变异较大,且腐殖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9.
Brook Lemma 《Limnologica》2003,33(1):44-53
Alemaya and Hora-Kilole are small lakes found in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parts of Ethiopia at similar altitudes. These lakes are exposed to contrasting human interventions. From Lake Alemaya water is withdrawn, while water is added to Lake Hora-Kilole because agricultural experts diverted flow from an adjacent river by constructing a weir. As a result, Lake Alemaya is continually shrinking due to uncontrolled water withdrawal for irrigation and municipal uses but Lake Hora-Kilole, now a reservoir, has increased in volume. Such uncontrolled contrasting anthropogenic intervention has caused ecological changes as observed from various limnological parameters. The problems of conserving these two tropical African lakes and the plankton contained in them are noted. Based on the present scenario, suggestions are forwarded as to what should be done with these lakes and similar situations elsewhere in the tropics.  相似文献   

20.
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径流丰枯遭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金才 《湖泊科学》1999,11(3):213-218
依据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径流量资料,对湖泊历年不同时期径流进行丰枯评述。统计分析了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年径流,汛期径流,、枯情况,提出了洪泽湖,骆马湖及洪泽期,南四湖各种时期情况下水量丰或枯的遭遇频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