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又到清明,又到了细雨纷飞的时节。昨夜,父亲的影子再次在我的梦中闪回,醒来不觉已是泪湿枕巾。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国土,他生前任过土地所所长和信访股股长。我小的时候,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就骑着那辆旧自行车早早出了门,天黑以后才回来,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从不改变。从我的老家到父亲上班的地方,大约有二十多里的路程。记得在一个大雪天,母亲对父亲说:"昨天晚上下了一夜雪,路太难走了,今天你就歇一天吧,别去  相似文献   

2.
首次做笔录     
<正>前两天我整理抽屉,又看见了那张已泛黄的证书,思绪又把我带回到15年前。1995年9月,我毕业后被分到孟州市赵和乡土地所,初出茅庐的我下定决心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在我上班后的第三天,早上一到办公室,所长王移就对我说:"小杨,走,还封村有一户村民未经批准建住宅,咱们一块去看  相似文献   

3.
<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一天,父亲喜滋滋地回来,还带着满身的酒气,母亲刚想发怒,父亲却从怀里掏出一个红本本,得意地给母亲看,母亲看过后笑得合不拢嘴。是什么让父亲这么得意、让母亲这么开心呢?这个本本到底有什么作用?我很好奇,于是凑上前去看个究竟,就看见了那个小小的红本上,印着三个大字:党员证。我问父亲:"这党员证有啥用?"父亲告诉我:"党员证作用可大了,它说明爸是有组织的人,是我入党的证据。今天,我可是在党旗前宣过誓  相似文献   

4.
最后的存折     
正1980年的秋天,我正在十里开外的乡高中上学。一天,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只好跑回家要钱。说实话,我很害怕向父亲张口要钱。平常要钱都是跟母亲说,然后母亲再跟父亲要。但那天母亲恰好不在家,天黑之前还要赶回学校,我只好硬着头皮跟父亲说了钱的事。父亲听后没有直接回答我,只是"嗯"了一声。他沉吟片刻,就放下饭碗出去了。  相似文献   

5.
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一天,父亲喜滋滋地回来,还带着满身的酒气,母亲刚想发怒,父亲却从怀里掏出一个红本本,得意地给母亲看,母亲看过后笑得合不拢嘴。是什么让父亲这么得意、让母亲这么开心呢?这个本本到底有什么作用?我很好奇,于是凑上前去看个究竟,就看见了那个小小的红本上,印着三个大字:党员证。我问父亲:"这党员证有啥用?"父亲告诉我:"党员证作用可大了,它说明爸是有组织的人,是我入党的证据。今天,我可是在党旗前宣过誓  相似文献   

6.
父爱如山     
一天早上,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是父亲从乡下来了.他提着一个编织袋进来,说:"这是你小时候喜欢吃的红薯."我沏一杯热茶端给父亲,他的满头白发一下映入我的眼帘.我在城里工作,有半年没有回到乡下看望父母了,父亲的头发怎么白得这么快呢?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头发乌黑发亮,相貌堂堂,村里的一些妇女常对我母亲说:"你嫁了一位好老公."父亲性格温和,他疼爱母亲,更疼爱我们.  相似文献   

7.
远方的电话     
<正>父亲是前年去世的。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单独生活。她既不愿意来城里跟我过,也不愿跟乡下的弟弟一个锅里搅稀稠。但我看得出来,母亲还是挺孤寂的。她还没有从父亲离开的阴影里走出来,最明显的表现是不愿在家呆,吃罢饭就出门,村东村西跑,专挑老人扎堆的地方去。可是她到哪里都是坐不住,呆不长时间就往其他地方去。看到母亲这样,尤其看到她日渐消瘦的面容,我的心里很难受。每到星期天,我就往乡下跑,去看望母亲。母亲总是追问我:"方方谈女朋友了没有?我今年七十多了,  相似文献   

8.
<正>说起我的读书情缘,还得从一段趣闻说起。听父亲说,在我周岁那天,母亲在桌子上摆了书、笔和玩具等让我挑选,我摇摇晃晃走向书,一把抓起便翻了起来,家人看见都笑了。然而,我真正与书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0岁那年。那个时候父亲在镇上的供销合作社工作,我们兄妹和母亲住在乡下。那年暑假,父亲带着我到他的单位去玩,父亲上班的对面有一个书店,那个时候的书店都有个柜台,  相似文献   

9.
父亲离开我们将近一周年了,但是,我总觉得父亲依然还生活在我们身边。他慈祥的笑容,谆谆教诲、永远铭记在我的脑海中。我愿永恒记住1920年2月28日父亲的诞辰日,不愿想起2008年11月25日父亲的去世日,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两个日子都必须记住,更要牢记的是这两个时辰之间,父亲留给我们难忘的一切。看着父亲的照片,他和蔼的身影一幕幕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回想起与父亲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时刻,几次提笔却又放下,眼泪不停地往下掉,湿透了桌上层层的稿纸,……。自我的母亲去世后,为了照顾父亲,我搬回了中关村家中,与父亲同住在一起,和谐的工作、生活。父亲的一生,给我们留下难以忘怀,永远值得铭记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正>周末接到母亲的电话,说她买了一件蓝色的上衣,想让我回去帮忙看看合不合适,还说就这一天时间可以调换。我一听就明白母亲又在说"谎话"了,肯定是又为我们做了什么事情。不过,我像以往一样没有拆穿她的"谎言",就对母亲说我们马上回去。到家就证实了我的猜测:衣服母亲的确是买了,但不是买给自己的,是买给我儿子的,不知道是否合适,怕我不要,就先斩后奏了。我看着母亲,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11.
正周末收拾书柜,突然发现一张发黄的粮票,藏在心底深处的记忆一下子萦绕脑海。30年前,我收到省城一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父母又喜又忧,喜的是女儿成为村上第一位考上大学的女孩子,忧的是学费和粮票还没有着落。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学费还没凑齐。那天晚上,父母屋里的灯一夜没关。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父亲从粮囤里把全家的口粮灌进口袋,装上  相似文献   

12.
怀念父亲     
父亲已走四年有余,每每提起父亲,心中总有荡不去的思念与悔憾. 父亲的一生,是充满艰辛坎坷而又丰富多变的一生. 小时候的父亲家里很穷.经常搬家,居无定所,住过麦垛,草棚,靠给舅舅打短工过日子,虽是亲外甥,但年幼的父亲还是经常遭到舅舅的鞭打和舅母的冷眼.直到10岁那年,父亲哭着央求我的爷爷不想再打短工,爷爷同样哭泣着答应了.从此父亲摆脱了寄人篱下的生活,跟爷爷做起了拨浪鼓的生意,那时候父亲和爷爷轮换挑着货担一走就是50多里,一天也不过收入几分钱.  相似文献   

13.
父爱如歌     
正父亲离开我已经30年了。岁月流逝,时光荏苒,带不走我们对他老人家无尽的思念,带不走我对他深深的敬仰。他的音容笑貌如昔,身姿背景宛在,点点往事,仿佛就在眼前……没读过几天书、土里刨食的父亲出生在旧社会。因为没有文化,以前在生产队里,父亲总是干最脏、最累的活,如推车、挑粪之类的活计。记得小时候,母亲身体不好,  相似文献   

14.
劳动的快乐     
正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平时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就没有停歇的时候。耳濡目染之中,父亲这种勤劳的美德也传承给了我,让我体会到许多的快乐。在我左腿小腿肚儿上,至今还留着一个一寸长、半指宽的凹陷伤痕,那是我幼时劳动的印记。7岁那年,记得是夏季的一个周日,住在同院的好兰姐要到河边割水草沤制农家肥。我也拿起镰刀,提  相似文献   

15.
正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小时候兄弟姐妹多,作为长子的父亲十几岁就拿起锄头下地干活,从此与黄土地结下了深厚情谊。几十年的劳作,让父亲成了村里村外的种地能手。村里不少人夸他,地犁得又深又平,畦子垄得又细又直。我懵懵懂懂记得,20世纪80年代以前村里的田地是由集体统一耕种的,也就是所谓的"大锅饭"。地里种什么、怎么种,  相似文献   

16.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又想起了已故的父亲。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中等身材,国字脸,浓眉大眼,很上相,是标准的美男子。他常对我们讲,对工作要有敬业精神、认真负责,要对得起所领的工资;对同事要真诚,做事情要对得起良心;对长辈要守孝道,要常怀有感恩的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给我们做榜样的。  相似文献   

17.
<正>时空穿越到50年前:一段难忘的童年记忆,让我回到1968年10月的一天,刚满6岁的我和从事地质工作的父母一起,跟随地质队搬迁到淳安县梓桐镇下坑坞村,一行人来到一户农家的羊圈前,我看到一头山羊还在里面向外张望,但经过一番清理打扫,这个羊圈就成了我们一家三口的住处。第二天,刚背上书包才两个月的我,转学到五个年级只有一个老师的小学里上课,开始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那山的谷风、是那山  相似文献   

18.
正说起我的读书情缘,还得从一段趣闻说起。听父亲说,在我周岁那天,母亲在桌子上摆了书、笔和玩具等让我挑选,我摇摇晃晃走向书,一把抓起便翻了起来,家人看见都笑了。然而,我真正与书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0岁那年。那个时候父亲在镇上的供销合作社工作,我们兄妹和母亲住在乡下。那年暑假,父亲带着我到他的单位去玩,父亲上班的对面有一个书店,那个时候的书店都有个柜台,  相似文献   

19.
远方的电话     
正父亲是前年去世的。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单独生活。她既不愿意来城里跟我过,也不愿跟乡下的弟弟一个锅里搅稀稠。但我看得出来,母亲还是挺孤寂的。她还没有从父亲离开的阴影里走出来,最明显的表现是不愿在家呆,吃罢饭就出门,村东村西跑,专挑老人扎堆的地方去。可是她到哪里都是坐不住,呆不长时间就往其他地方去。看到母亲这样,尤其看到她日渐消瘦的面容,我的心里很难受。每到星期天,我就往乡下跑,去看望母亲。母亲总是追问我:"方方谈女朋友了没有?我今年七十多了,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父亲李春昱--写在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父亲李春昱是一位地质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从事地质工作达64年之久。在他就要走到人生尽头,处于弥留之际的最后几天里,还念念不忘地牵挂着他那终生热爱的地质事业的发展,他那无法割舍的板块构造学说的未来。在即将到来的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深深沉浸在对父亲无限追怀的思绪中。父亲已离开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