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宁波市2000国家大地坐标联测,获取了宁波市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大地基准和原有GPS控制点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成果,并经过实地检测验证;更新了宁波市GPS控制点的54坐标系、80坐标系的平面坐标,建立了已有坐标系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坐标转换关系,实现了基于NBCORS网络RTK技术的似大地水准面成果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2.
宁波市2000国家大地坐标联测,获取了宁波市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大地基准和原有GPS控制点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成果并经过实地检测验证,更新了宁波市GPS控制点的54坐标系、80坐标系的平面坐标,建立了已有坐标系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坐标转换关系,实现了基于NBCORS网络RTK技术的似大地水准面成果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3.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点位坐标转换方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回顾了我国现行大地坐标系的定义及其不足之处,介绍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 2000)的定义、实现及其特点,从理论上详细介绍了点位坐标由我国现行大地坐标系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 2000)转换的几种方法,并对这些转换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是我国新一代地心坐标系,启用至今有近7a的时间,推广使用已经全面展开。本文主要评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框架体系建设中取得的进展,介绍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框架点的精化情况,并重点描述在框架维持关键技术中建立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板块运动模型和格网速度场模型,给出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框架更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军  王勇 《北京测绘》2013,(6):73-76
株洲市基于CGCS2000的城市控制网升级改造,获取了株洲市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大地基准和原有城市控制点及升级改造后控制点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并通过了检测验收;改造升级了的株洲城市控制网,更新了株洲市控制网的1954坐标,建立了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0坐标的转换关系,实现了基于CZTCORS网络RTK技术的似大地水准面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2000国家大地坐标由2000国家GPS大地网在历元2000.0的点位坐标和速度具体实现,其实质是使CGCS 2000框架与ITRF97在2000.0参考历元相一致.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规定从2008年7月1日起全面使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届时将停止提供非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测绘成果,因此,获得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测绘成果尤为必要.本文利用IGS站数据与测区数据联合解算并进行框架转换和历元转换获得CGCS 2000坐标,该方法不依赖外部的CGCS 2000控制点,实现CGCS 2000坐标的获取,满足了1:1000数字化测图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就广东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GDCORS)制定了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整体实施流程;详细分析了省级现代大地控制网成果确定方法及流程;并提出了地市级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整体应用策略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测绘行业的大部分测绘数据都是基于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随着技术的进步,上述两个局部大地坐标系,已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特别是空间技术发展。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是中国新一代大地坐标系,21世纪初已在中国正式实施。如何将已有数据转换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落实《关于加快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推广使用的通知》的相关要求,本文通过对现有测绘数据的分析,提出了基于AutoCAD进行测绘数据坐标转换的方法,有效地将测绘数据转换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相似文献   

9.
浅谈地球坐标系及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地球坐标参考系统和国际地球参考系及参考框架;阐述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指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可按精度划分为国家级连续运行基准站、GPSA、B级网、天文大地网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日本曾采用了百余年的大地基准TD1918,阐述了它不能适应当前日本的经济、社会和军事发展的需求,日本于2002年开始采用新的地心三维大地基准JGD2000.概要介绍了JGD2000大地系统的定义及其框架,最后给出了这两个新老大地基准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的启用,对原来所有的测绘成果都将产生直接影响。实现我国常用坐标系的测绘成果和相关产品到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的系统转换,需要研究确定我国常用坐标系与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本文对几个坐标转换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我国常用坐标系与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间的高、中、低三种不同精度的转换关系,统计分析了不同模型的转换精度。  相似文献   

12.
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CGCS2000)是我国新启用的地心坐标系。讨论了如何将1954北京坐标系(BJ54)下的平面坐标转换到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CGCS2000)的转换方法,并通过实例,对其误差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华南沿海城市的高精度的CGCS2000大地基准建设要求,分别从基线解算与网平差计算两方面的策略进行探讨分析,建立以江门市为例的高精度大地基准框架。结果表明采用高精度的GAMIT/GLOBK数据处理软件,设置较小的采样间隔和增加一定的观测时长,能为高精度的CGCS2000大地基准建设提供借鉴参考,也为后续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提供高精度的大地基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VB6.0实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正反算程序的编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的专业测最软件中的高斯正反算工具只适用于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和IAG-75国标椭球,随着我国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启用,原有的测量软件中的高斯正反算工具已不能满足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正反算的要求.在国家测绘局发布的适用于不同椭球的高精度高斯正反算公式的基础上,利用VB6.0编写了适用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椭球、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及IAG-75椭球的高斯正反算程序,为快速、准确地进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及原有坐标系的高斯正反算提供了基础工具.  相似文献   

15.
在省域基础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中,针对区域地情的选择十分关键,本文介绍了甘肃基础测绘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16.
国家测绘局公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经国务院批准,我国自2008年7月1日起,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现公告如下:一、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是全球地心坐标系在我国的具体体现,其原点为包括海洋和大气的整个地球的质量中心。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的地球椭球参数如下:长半轴a=6 378 137  相似文献   

17.
在现有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工作中,各省市都做了很多理论研究和实际转换工作。本文阐述了现有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的方法,对不同数据、不同方法转换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成果的影响,为今后现有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以确保成果转换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确定全国1980西安坐标系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改正量是实现1980西安坐标系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在对全国已有大地控制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试算与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利用全国高精度高分辨率格网改正量实现1980西安坐标系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的理念与改正量计算方法 -移动转换法,同时利用全国127 210个高精度的控制点成果,在椭球面上建立了控制点上误差很小、能满足大比例尺地形图转换精度要求的全国高精度高分辨率格网1980西安坐标系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改正量模型,该模型现已应用于全国多个省、市不同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实际生产中。  相似文献   

19.
确定全国1980西安坐标系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改正量是实现1980西安坐标系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在对全国已有大地控制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试算与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利用全国高精度高分辨率格网改正量实现1980西安坐标系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的理念与改正量计算方法 -移动转换法,同时利用全国127 210个高精度的控制点成果,在椭球面上建立了控制点上误差很小、能满足大比例尺地形图转换精度要求的全国高精度高分辨率格网1980西安坐标系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改正量模型,该模型现已应用于全国多个省、市不同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实际生产中。  相似文献   

20.
正由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承担的国土资源空间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软件测评工作于2018年1月31日公示测量结果,26款软件通过测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软件测评工作是由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加快使用2000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