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由禧 ,男 ,汉族 ,中共党员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院士。 192 0年 2月生于福建省福清市。 194 4年夏季毕业于当时的重庆中央大学 (现南京大学 )地理系 ,194 5年起先后在原南京中央气象研究所 ,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74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6年后还兼广州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  高由禧先生 194 8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东亚自由大气之运行》 ,首先提出中国有冬季风的新概念。他先后从事…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高山禧院士,因病于2001年3月3日在兰州逝世,终年82岁。 高由禧院士 1920年 2月生于福建省福清市, 1944年夏季毕业于当时的重庆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理系,1945年起先后在原南京中央气象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74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由禧院士还是《大气科学》的顾问编委。 高由禧先生 1948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东亚自由大…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季风的形成、演化及振荡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藏高原季风的形成、演化及振荡特性汤懋苍(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730000)1高原季风的研究历史“季风”是气象界的“永恒”课题,已有数百年的研究历史。本世纪50年代中期,在中科院地球物理所设立了一个季风研究小组(组长是高由禧先生,1980...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球状闪电信息中心于1990年6月3日正式成立。该组织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领导下开展活动。目前成员有来自大气物理学、气象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等专业的20多位专家、学者。办公地点设在大气物理所。 近年来国际上对球状闪电(或泛称火球)的研究迅速发展。我国是继日本、苏联、英国  相似文献   

5.
汤懋苍 《高原气象》1989,8(2):107-113
30年前,当我得知将随同高由禧先生从北京调往兰州分所工作时,记得有一天我对高由禧先生谈起本所未来气候工作的设想:第一步揭露我国西部高原和干旱的气候现象,要求几年以后对西部气候的了解与我国东部一样清楚;第二步研究西部的高原气候和干旱气候的成因;第三步提出改造西部干旱气候的措施。我怀着一颗年青天真的心和对事业的“顽固”追求,真的在大西北这块土地上一步一步地走着。回首这30年,当初设想的第一步尚未走完,第二步只是开了头,第三步怕是遥遥无期。下面分三个年代叙述。  相似文献   

6.
信息动态     
2016年2月是我国现代大气科学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先生的百年诞辰.为纪念叶笃正先生对我国和国际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发展的重大贡献,我们特此出版《叶笃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刊》. 叶笃正先生的一生是为现代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努力奋斗的一生.他在国际上首先创立了大气长波的频散理论和东亚大气环流理论,不仅为大气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为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大气运动适应过程的尺度理论,推动了大气中大尺度环流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开辟了中、小尺度环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新途径;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特别是东亚季风)产生和变异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从而奠定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基础,开辟了青藏高原气象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7.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和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根据1974年在昆明召开的青藏高原气象科研协作、经验交流会议的计划,青藏高原研究小组于1974年12月12—16日,在北京召开了1975年度科研协作会议。参加单位有四川、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气象局,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南京气象学院及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和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所等八个单位。  相似文献   

8.
前言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14,38(4):615-615
正陶诗言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一年来,先生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我们怀念他在7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攀登,怀念他为中国气象事业做出的卓越成就和重要贡献,更怀念他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力量。陶诗言先生是我国天气学和天气预报的科学大师。他一生为中国的天气学理论、天气分析以及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寒潮、东亚梅雨、东亚季风、卫星气  相似文献   

9.
《气象》2021,(7)
顾震潮先生1920年出生于上海,1976年去世。早年师从赵九章教授,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院毕业,1947年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气象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气象学家C.G.罗斯贝。由于祖国气象事业的迫切需要,1950年5月提前回国。被任命为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主任,后又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他为国家、为人民努力工作,奉献了毕生精力。作为优秀的科学家,他对我国天气学、动力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青藏高原气象学、云和降水物理学、人工影响天气和大气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主要的先驱和创始人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和高尚品格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10.
杨颂禧  徐宝祥 《高原气象》1989,8(2):139-145
1958年以后,当时科技工作者走向生产第一线找题目成为时尚,继1958年6月开始的甘肃祁连山融冰化雪试验之后,北京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们又率队伍于1958年7月始,在兰州搞飞机人工降雨试验,7月底又在祁连山搞地形积云的地面烧碘化银催化试验。这些新事物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有关领异的洽谈下于1959年5月在兰州建立了兰州地球物理分所,该分所的气象部分是“室”建制,高由禧先生被派来当室主任,由他又带来三名大学生,规定室里主要搞人工降雨、防雹和干旱气候成因等研究,大家对人工影响天气都是外行,都得重  相似文献   

11.
朱福康  黄福均  刘富明 《气象》1990,16(3):29-30
1979年5—8月国家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了首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它是我国高原气象研究的一次最大规模的科学实验,是我国高原气象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国气象科技工作者跨部门、跨  相似文献   

12.
丁一汇     
《河南气象》2008,31(1):F0002-F0002
1938年7月18日出生,上海人,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1967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生毕业。曾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夏威夷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及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中心作为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从事研究工作。长期担任研究生教学工作,被我国许多大学和研究生院聘任为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13.
1982年8月—1983年7月,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在青藏高原拉萨、那曲、改则、甘孜等站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观测。观测资料的整编工作业已完成。预计在1987年出版一本《1982—1983年青藏高原辐射平衡观测资料》。该资料集包括了各测点辐射平衡各个分量的实际观测资料。预计16开本800页左右。如有需要者,请速与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第六研究室联系预订,以便统计印数,尽早出版。  相似文献   

14.
《气象科技》1974,(4):45-45
陕西咸阳气象台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教导,在兰州大气物理所试制的闪电计数器的基础上,与陕西宝鸡秦岭晶体管厂协作,广泛吸收群众经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1973年5月试制出了“冰雹云警报仪”。  相似文献   

15.
主编寄语     
从1980年创刊到难忘的2020年,《气象科学》已悄然走过四十个春秋。历经几代人不懈努力,《气象科学》已逐步发展为主要反映我国气象科学创新研究成果的重要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期刊。四十年来,本刊一直得到全国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支持,迄今已汇聚一大批优秀的作者、编委和审稿人,共出版科技论文181期,为我国气象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此本刊创办四十周年之际,恰逢本刊创办人之一黄士松先生的百年诞辰。黄士松先生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和气象教育家、新中国气象事业奠基人之一,为我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和高等气象教育事业六十余载,为我国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桃李满天下;在大气环流、副热带高压、东亚夏季风、暴雨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成果卓著,享誉海内外。黄士松先生曾先后担任南京大学气象系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学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科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成员等职务。曾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攀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尤其是对副热带高压的开拓性和系统性研究成果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黄士松先生担任《气象科学》第一届至第四届主编,为本刊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奠基性贡献。
为纪念和缅怀黄士松先生对气象科学的重要学术贡献,特此组织本期“黄士松先生百年诞辰暨《气象科学》创刊四十周年纪念专刊”,共收集了为纪念黄士松先生而作的15篇论文,包括:(1)反映黄士松先生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和分别反映副热带高压气候动力学、北极气候系统变化、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东亚高空急流变化以及平流层大气环流变化最新研究进展的6篇综述性论文;(2)关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变化机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动的主要模态成因及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东亚-西太平洋夏季降水异常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变异对江淮梅雨的影响、MJO不同位相对春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及其与低纬和北太平洋中高纬度低频大气环流的联系、未来不同时期和不同温升阈值背景下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温度和降水、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的变化预估、秋季京津冀霾日频数年际变率与同期欧亚积雪的物理联系以及南极威德尔冰间湖以及莫德高地冰间湖的特征及其对大气和大洋环流的影响等9篇研究论文。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积极赐稿,其中部分作者也为先生的学生,他们怀着敬仰的心情所撰写的纪念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黄士松先生所开创的前瞻性研究领域及其对当代大气科学发展的学术思想影响。
谨以此专刊作为对黄士松先生的永恒纪念!  相似文献   

16.
丁一汇  周秀骥 《气象学报》2007,65(5):663-664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谢义炳先生诞辰90周年。谢义炳先生的一生,是富于创新和奉献的一生,他为我国的气象教育与人才培养,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业务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老一辈气象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建国初期,谢义炳先生满怀爱国热情,冲破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建设,以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他学贯中西,远见卓识,敏锐地发现和抓住学科生长点和新的机会,不断创新。20世纪50年代初期首先发现东亚上空多层锋区、急流分支和副热带高空急流。这一发现把对东亚大气环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以前研究青藏高原对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季风环流和气候特征的动力和热力影响,多限于它们的纯动力作用,而它们的热力作用常常被完全忽略掉。但是,在巨大的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大气之间,因为辐射特性的差异,常常有明显的水平温度差,这种实际存在的温度场差异必然会在气压分布及环流特征上反映出来。从叶笃正、高由禧等的“青藏高原气象学”所分析的资料(见该书第3章)可发现,在冬夏两季高原地区的位势高度场均有明显的日变  相似文献   

18.
《气象科技》1975,(3):26-26
亚洲南部100毫巴高压(简称南亚高压)是北半球夏季对流层上部大尺度环流中一个最强大、最稳定的暖性高压。早在50年代国内就有人讨论西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指出西藏高原在夏季是个热源。1964年又有人指出大陆高压的变化与西太平洋高压进退关系密切。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所通过模拟实验指出青藏高原加热的增强影响我国雨带的北移;四川省成都气象台研究了青藏高压活动与四川异常天气的关系。从1973年青藏高原气象科研协作经验交流会第2次例会以来,不少单位相继开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兰州和民勤两站干年(1995年)、湿年(1994年)的5~6月08:00和20:00气象观测资料,采用Scorer背风波参数等方法对兰州小高压的形成、发展机制进行动力和热力学诊断分析。分析表明,兰州存在明显的背风波效应和下沉逆温;民勤有较强的逆温层特征,逆温频数多且强度大,辐射和扰动逆温较明显,它们的背风波和逆温层特征影响着兰州小高压的形成、尺度和位置。兰州小高压是青藏高原大地形和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一种边界层现象,与青藏高原北部较强的逆温和背风波效应有着重要的关系,运用中尺度天气学方法得出兰州小高压的预报流程,以建立其诊断和预报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20.
新书架上     
《中国晴空和云雨大气的微波辐射和传播特性》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微波遥感组著,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1982年2月,161页。本书从微波通信、雷达、地球环境遥感、以及射电天文等工程和研究等各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系统讨论了大气的气体成分和云雨对微波的衰减、吸收、散射、雷达反射率和大气自身的微波背景辐射,给出了系统的定量数据。全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给出了上述各种特性的计算理论公式,讨论了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微波大气传输模式的各方面问题;第二部分以图和表的形式给出3~75千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