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10年国外旅游动机研究综述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文章分析了国际两大重要的旅游学术期刊《旅游研究纪事》和《旅游管理》1995~2003年发表的旅游动机文献,对旅游动机理论、旅游动机过程和旅游动机经验性研究的研究目的、方法、因素项目、结论进行了总结。旅游动机理论主要包括驱力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和唤醒理论,较常被运用的动机分类框架有推-拉因素,需要层次理论和逃-寻二分法。经验研究多采用市场调查方法收集数据,数据分析技术主要有因子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等。经验研究结果说明不同的游客群组和不同目的地其主导旅游动机存在差异,很难从经验研究中概括出适宜于所有群组和目的地的共同的主导动机。  相似文献   

2.
田紫灵  白凯  刘晨 《热带地理》2019,39(3):420-429
以参加过国际义工旅行的26名中国青年旅行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半结构访谈所获取的数据,对青年国际义工旅行者旅游动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质性分析。在已有文献和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动机性质和联系将义工旅行的出行动机划分为利他动机和自我动机。其中,利他动机指义工旅行者对目的地援助的期望;自我动机指义工旅行者以自我兴趣和需求为中心。研究发现:1)国际义工旅行者的旅游动机呈现出自我需求主导的特征;2)不同动机主导下的国际义工旅行者都存有利他和自我的双重影响因素。影响义工旅行者动机的因素包括:平台宣传建构的目的地旅游形象、项目内容、个人能力和家庭影响等;3)国际义工旅行是一种责任旅游,不仅包含对目的地的责任同样也是对个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深入研究闽西山区旅游开发与脆弱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机制,即通过建立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脆弱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耦合发展、构建闽西生态脆弱区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建立旅游发展预警系统等措施来实现闽西山区旅游开发与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耦合。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上可以建立一种适用于山区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在应用层面上实现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促进山区型生态脆弱区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提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分析与总结国内外相关进展对我国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研究理念与概念、研究主要内容两个角度进行梳理,认为未来研究应在理论、方法、规范、实证及实践五方面得到加强:进一步厘清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加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灵活运用;制定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标准选择的指南性规范;合理把握具体评价的时间、空间尺度;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二级管理体系,提高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消费中出现明显的不和谐现象,突出表现为旅游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群体旅游行为和个体旅游体验的异化,其结果是破坏了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通过对我国旅游消费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旅游消费异化的概念,并对异化进行了辩证的认识,深入地分析了消费异化的种种危害,从旅游管理层面和游客心理层面详尽地分析了异化产生的原因,指出以倡导和谐旅游应对异化中的各种冲突以及发展和谐旅游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情感动机在旅游动机中是否存在、其主要类型及有无群体差异,以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的情感动机理论为支撑,以971份国内外游客的情感动机测量调查表为依据,通过对样本的国籍、人口特征、地区及洲际变量下的情感动机对比分析发现:情感动机存在于旅游动机中且是其主要动机。情感动机由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情感动机构成,前者为主要动机并存在于各类旅游活动中;亲情感与生产关系中的群体感、成就感、事物感怀是利己主义情感动机的主要动力;利他主义情感动机主要体现于黑色旅游中。情感动机在国籍、人口特征、地区及洲际变量下存在显著差异。融入情感动机的旅游动机理论可使"追求身心愉悦"、"身心自由体验"、旅游规划与开发"人本原理"等学说的内涵更为丰富,更有利于行业实践。  相似文献   

7.
基于Voronoi模型的海南岛旅游资源集合体空间边界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和基础。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和评价理论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旅游资源调查与规划实践中,以有研究通常将一个景区或大规模地理实体与小规模实体在同一个标准下衡量与对比,未考虑旅游资源的地理空间尺度特征。不同尺度的旅游地域空间,旅游资源评价、规划方法及其开发方向都不同。本文目的是通过梳理不同尺度旅游资源空间单元概念,对最难界定的集合体进行空间识别。基于集合体的概念认知,利用空间语义关系构建本体概念模型,提出了不同类型旅游资源集合体的空间边界提取方法。鉴于此,以海南岛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运用空间语义关系构建3种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本体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集合体进行条件约束判断,并利用泰森多边形与缓冲区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空间识别。与规划范围结果对比发现,该方法可较好地近似表达旅游资源集合体空间边界及空间关系。每种类型的集合体空间语义关系存在树状层次结构,包含2个层次,空间形态呈多边形和带状分布。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为旅游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游客原真性感知对于世界遗产资源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原真性学说针对游客感知与世界遗产资源旅游发展内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世界遗产故宫博物院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数学集合理论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游客原真性感知与遗产资源发展内涵之间的内在联系,继而5种集合式关系被建立起来,即"相离关系"、"相交关系"、"包含关系I"、"包含关系II"和"重合关系"。根据调查样本的分配规律5种集合式关系可以被进一步分为主要集合式关系和次要集合式关系。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从被调研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游览频率和已有感知程度)出发,针对集合式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显示:游客对于5种集合式关系类别的感知具有差异性。本论文研究成果对于基于原真性视角下的世界遗产资源发展成效评判以及从游客原真性感知出发提出世界遗产资源发展未来策略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南京高淳国际慢城为例,运用因子分析、威尔科克森(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乡村旅游地游客的逃避行为因子、旅游逃避后效果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旅游逃避行为先后分为逃避动机和逃避效果两个维度。逃避动机主要由环境、社会关系、驱动力、自我、转换需求5个因子构成,逃避效果由自我、旅游条件、社会关系3个因子构成。②在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社会关系、融合程度、心理状态等方面,游客的逃避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③去往乡村旅游地的游客行为呈现出自我转变、关系逃避、游憩休整、环境逃避4种模式;在5个逃避因子中,环境因子的解释力和显著性最为突出,交互提升效果最强。④在动态的逃避行为中,显性逃避因子具有直接触发功能,但在旅游逃避效果中,隐性因子更为突出。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的交替作用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曾国军  李凌  刘博  陆汝瑞 《地理学报》2014,69(12):1871-1886
在文献梳理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基于服务质量、食物质量、环境、原真性食物、原真性环境、原真性服务、感知价值、满意度、行为意向等9 个概念的理论模型,讨论广州西贝西北菜餐厅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顾客行为意向。研究发现:① 跨地方文化生产餐厅的原真性可从原真性食物、原真性环境、原真性服务三个维度进行解释。原真性饮食文化生产凸显了地方性,但被消费者认知的原真性,是一种被凸显的、符号化的、重塑的原真性,是对学术界争论的几种原真性的杂糅和融合。② 在跨地方文化生产中,原真性环境和服务比原真性食物更重要,尤其是在定位高档的跨地方饮食文化消费情境中,原真性服务对顾客满意感有显著影响,充分证明原真性服务是跨地方文化生产餐厅原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顾客的原真性体验产生积极影响。这是地方性饮食在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中的原真性重塑及融合的结果。③ 原真性服务对跨地方饮食文化的原真性重塑具有关键作用,消费者对跨地方饮食文化原真性的体验,取决于远离饮食文化源地的经营地的地方性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1.
距离是影响人类各种空间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探索旅游者行为规律的重要变量。然而,现有的旅游者目的地决策模型多将其作为约束条件处理,充分讨论了距离的阻力机制,却忽视了对其引力机制的探索,也因此导致了理论与营销实践层面的不足。本文提出“距离欲”来表述距离的引力作用,基于其审美情感基本属性,将其细分为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和旅游动机维度3个维度;根据旅游者旅游审美需求特点,从现代性审美视角切入,将其细分为游戏的距离欲、时尚的距离欲、冒险的距离欲3个层次,并进行了理论阐述。研究进一步指出,距离欲是旅游者对距离意义的解读,距离欲概念的提出为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动机提供了新的解释,旅游者对诗意“远方”的追求,是旅游者基本的审美需求,也是人类超越自我的本质追求,还是高速发展的流动性社会中个体抵御异化的审美救赎。距离欲同时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旅游活动带来的距离的审美体验能够参与建构和重塑旅游者的心理结构,在帮助旅游者更好的重返现实世界的同时,还积极的促进旅游者以和谐、宽容、独立的美学境界来重塑现实世界。本文从距离视角切入,进一步证实了旅游活动在旅游者个体、群体乃至全人类生存品质提升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对距离欲与其他行为变量的关系的进一步梳理,最终形成了距离与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基本解释框架。对距离欲的深入探索能够为全球化的流动时代下旅游者外出旅游动机分析提供新解释,为旅游本质的解读提供新线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型的解释力与预测力提供了可能性,为目的地营销机构针对感知距离的精准营销战略的制定提供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帽儿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帽儿山旅游发展实际,结合已有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对2009年帽儿山旅游生态足迹及生态安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生态足迹结构中,餐饮生态足迹比重最大,其次是交通生态足迹及废弃物生态足迹,分别占总旅游生态足迹的58.65%、20.96%、13.07%;购物和游览生态足迹比重较低,分别是0.71%、0.29%。2)帽儿山的生态安全系数为1.0091,处于一般安全状态。随着低碳旅游观念的深入人心,帽儿山景区的开发必须注重低碳理念,建立低碳旅游景区,以降低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最大限度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确保旅游地生态安全以及帽儿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   总被引:121,自引:0,他引:121  
章锦河  张捷 《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构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游览等6个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并以黄山市为例,计算并分析了2002年黄山市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及其效率。结果表明:(1) 黄山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106 hm2;(2) 黄山市人均生态赤字达0.219 hm2,其中旅游生态足迹的生态赤字“贡献”为48.40%;(3) 黄山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年度转化值为12.36 hm2,是当地居民年人均生态足迹的9倍;(4) 黄山市单位旅游生态足迹产值为684美元/hm2,是黄山市单位本底生态足迹产值的1.17倍,但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1.84%;(5) 黄山市单位旅游游览、购物、住宿生态足迹产值高,而旅游交通、餐饮的单位生态足迹产值较低;(6) 旅游生态足迹的区际转移导致旅游生态责任的区际转移与生态影响的区际扩散,旅游业发展具有全球性生态影响的特征。最后指出了影响旅游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因子,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当前旅游真实性的研究困境体现在各种理论观点的不可通约,以及与实践常识之间的沟壑。为研究真实景观带给游客何种体验这一关键问题,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一次典型的旅游体验进行深入描述与分析。结果显示:(1)在真实景观的旅游体验中,符号理解占据了体验流的重要地位,它推动着主体的形式感知与意义探索,并营造了庄重的情感氛围。(2)真实景观相对游客是"自在"存在的,而仿造景观是"为我"存在的。真实的建造缘由与历史经历赋予景观以情境正当性,由此产生游客体验的强大吸引力。(3)构成旅游者寻找真实性的根本动机并不是现代性,而是主体在存在中对于世界因缘整体性的领会  相似文献   

15.
陈才  赵志峰 《地理科学》2021,41(7):1237-1245
关于乡村旅游体验的研究,多以“乡村性”为主题,鲜有基于“真实性”视角的深入探讨。文章基于真实性视角,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构建乡村游客真实性体验模型,并进行验证。首先,通过质化研究,构建出“真境”“真情”“真智” “真我”4个维度的概念模型;其次,采用量化研究,验证了“真境”“真情”“真智”“真我”4个维度的合理性,4个维度存在中等程度的关联性,进一步验证表明,4个维度可以收敛在二阶变量“真实性体验”上。乡村游客真实性体验模型既拓展了真实性理论的应用范围,又进一步发展了真实性理论的内涵,为指导乡村旅游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真实性也是乡村游客深层动机的核心元素之一,即可作为乡村性的一个维度,也可独立应用于乡村旅游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基于GIS技术,在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入境游客行为,完善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分析了旅游生态足迹的基本构成,提出了旅游生态足迹计量模型.以西安市2002年入境游客为例,对入境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西安市入境游客人均生态足迹为0.015 69 hm2,约占该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足迹的1.17%.可以看出,在旅游热点城市旅游生态足迹对区域生态足迹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是区域生态赤字扩大的因素之一.进一步分析表明,旅游生态足迹结构组成中,餐饮的旅游生态足迹居绝对主导地位,约占54.09%.西安市旅游生态足迹效率很高,该市应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以提高旅游收入.最后指出了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生活美学时代,旅游与生活交织在一起,旅游者的需求和行为正在从匆忙的景观凝视向多元的生活方式转变。生活风格是一种整体偏好,塑造个体的生活模式和行为习惯。旅游活动呈现强烈的情感消费特征。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SEM),以情绪评价理论为基础,选择西安大唐芙蓉园为案例地,探讨生活风格通过情感中介变量对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生活风格对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旅游仪式感和自我认同感的中介作用下,对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产生重要间接影响。2)生活风格对游客的旅游仪式感、真实性感知和自我认同感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旅游仪式感、自我认同感对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生活风格和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4)真实性感知对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具有不显著正向影响,未在生活风格和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贺小荣  徐海超  刘雪婷 《热带地理》2022,42(10):1665-1676
基于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理论,构建具身节奏的旅游研究框架,以广东省清远市的漂流旅游者为样本,采用定性方法探究了其身体作为“节奏反映器”在日常世界、旅游世界以及两者间转换的节奏状态,并重点分析了旅游情境中个体的具身节奏周期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漂流者的旅游动因主要是社会节奏与自然节奏的失衡。2)进入漂流旅游情境的个体通过身体来感知多重节奏并在与其互动中形成自我的具身节奏,且该具身节奏具有周期性,分为适应期、沉浸期、痛苦期、留恋期;此外,影响漂流旅游者具身节奏体验的因素包括景区自然环境要素、景区人工环境要素、旅游者机能要素、旅游社区要素。3)旅游情境的具身节奏与日常世界的日常节奏具有互构动力,漂流旅游活动通过营造异质空间镜像,让个体在旅游活动中克服焦虑、担忧等与工作生活节奏失衡中相似的负面情绪,进而实现自身活动内外的节奏平衡与自我认知的重塑、提升。  相似文献   

19.
对旅游流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旅游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本文采用K-Means聚类法对盐城麋鹿生态旅游区游客数进行时空聚类,分别从省内和国内(省际)两个尺度上讨论了麋鹿生态旅游区游客变化的阶段性和市场划分,结果表明,1998~2005年间省内旅游流和国内(省际)旅游流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并较好地划分出了四种不同的客源地类型。根据时空聚类中不同类别中心点的变化,详细论述了麋鹿生态旅游区省内和国内(省际)旅游流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规律,揭示了不同类别之间旅游流整体变化特征,可为旅游规划、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以及旅游区的运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K-Means聚类法能够从不同尺度上揭示旅游流时空变化的详细信息,可作为旅游流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分析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重庆旅游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重庆实现旅游产业化是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基本战略之一。文章讨论了目的地型旅游地发展模式与通道型旅游地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问题,指出了通道型旅游地发展模式是重庆旅游产业化战略的基本理念定位,阐述了重庆旅游产业功能布局采取“东进西扩,南引北接”战略的现实必要性,提出了重庆旅游产业化的行动准则是建立有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支持系统,社会经济支持系统,自然环境支持系统和决策管理支持系统;行动哲学是坚持“适度倾斜,总体协调”的方针;行动框架是以长江为主轴线,从时间尺度,空间尺度,量序惊奇不度3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实施重庆旅游产业化的战略方案,文章认为重庆旅游产业化的战略运作关键是造就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运作平台是坚持“战略主导,政府协调,企业担纲,资源共享”方针的市场体制;运作重点是加强产品体系,市场体系,经营体系,管理体系4个体系的建设。文章的研究结果,为重庆市实施旅游产业化战略构建了动态的概念规划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