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NCEP和T639资料,对2012年6月4日发生在库尔勒的罕见暴雨进行综合诊断分析,并总结了暴雨过程的中尺度云团及雷达回波特征。发现强降水出现时段集中、雨强大、危害性强,中亚低槽进入南疆盆地并在后部中层冷空气不断侵入,三股气流在库尔勒附近发生绕流辐合,高空急流产生抽气作用,加上山前迎风坡的地形抬升,产生局地强烈上升运动,成为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同时此次天气雷达回波图上具有明显地"人"字形雷达回波特征;沿"人"字形的一撇一捺中有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存在,并有短时的气旋式辐合体在中低层发展维持。垂直螺旋度中心的变化对天气系统的演变有好地指示性,其中心位置对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于晓晶  赵勇 《中国沙漠》2016,36(4):1133-1143
地形对局地云和降水的形成、发展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天山山脉对偏西、偏北气流的阻挡抬升作用,天山西部(喇叭口地形)和北坡中天山(东西走向)一带成为新疆云和降水最集中的地区。以新疆天山山区2013年8月24-26日一次典型强降水过程为例,利用WRFv3.5.1中尺度模式,通过改变初始场中的天山地形高度进行敏感试验,进而揭示天山地形对夏季山区及邻近区域降水的基本影响机制。控制试验较好地模拟出此次降水的空间分布、中心位置及起止时间、降水极大值高度等特征,与观测结果非常吻合。控制试验与敏感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天山地形对降水带分布影响不大,但对强降水中心的范围和量级影响显著。降水量与地形高度和抬升凝结高度的相对大小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地形的阻挡抬升作用导致盛行气流产生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当达到甚至超过抬升凝结高度时,不稳定能量才得以充分释放,进而引起水凝物含量大大增加。地形对主要冰相水凝物雪晶和冰晶的高度分布影响不大,但对二者的中心值和维持时间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汪学军 《山地学报》2012,30(4):425-430
暴雨是灾害性天气,它出现的时间、地点及强度除与天气因子有关外,受到地形的影响非常显著.利用九华山风景区和邻近地区的气象观测资料及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探测资料,分析山地地形对九华山大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迎风坡的强迫抬升、喇叭口地形的辐合和局地热力冲击作用是触发九华山大暴雨天气的重要机制,局地涡漩环流对大暴雨也有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对银川一次致灾暴雨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兰山是中国西北地区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重要分界线,但是其地形对某些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并不清楚。本文利用WRFV3.4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2年7月29-30日发生在银川的罕见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进行了削平贺兰山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贺兰山地形对其东侧银川地区低层绕流气旋的产生、垂直运动、散度场、水汽通量散度都有促进、加强作用,对此次银川大暴雨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若将贺兰山削平,在贺兰山以西的腾格里沙漠东部地区低层流场将出现切变辐合,垂直运动、散度场、水汽通量散度加强,会导致该地区降水强度增强、范围扩大。这表明,就该区域某些强降水天气过程而言,贺兰山加强其以东银川地区的降水,而对其以西腾格里沙漠东部的降水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M ICAPS资料,对临沧市2007年7月20日的暴雨天气从环流特征、物理量场、卫星云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压脊前的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印度北部低压东侧和副热带高压西侧的西南暖湿气流配合造成的;(2)临沧上空水汽条件充沛,不但有水汽向暴雨区上空输送,而且有水汽在该区辐合;(3)涡度、散度和垂直速度有利于对流发展,形成比较深厚的对流;(4)临沧上空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此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逐6 h 2.5°×2.5°再分析资料、葵花-8红外云图、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对2019年1月7~9日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帕布"影响云南省期间造成红河州暴雨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大气不稳定层结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孟加拉湾风暴远距离影响造成的冬季大暴雨天气事件;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能把孟加拉湾风暴产生的云和水汽输送到云南省红河州上空;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高低空急流耦合为水汽的垂直输送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地形作用和对称不稳定是造成此次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7.
天山山脉对流层大气温湿要素的季节与长期变化,是研究新疆区域气候与资源环境的基础。根据1976—2017年期间天山山脉周围6个气象站探空观测资料,采用时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天山山脉对流层中标准层月平均假相当位温、混合比以及抬升指数季节与年际时空变化与机制。各层假相当位温季节与年际变化存在2种时空模态,850 h Pa层假相当位温模态季节周期变化以非对称型分量为主,700、500、400 h Pa层假相当位温模态季节周期变化为准对称型分量。各层假相当位温模态垂直传播过程存在绝热与非绝热形态。各层混合比季节与年际变化存在2、3种时空模态,850、700 h Pa层混合比模态季节周期变化以准对称型分量为主; 500、400 h Pa层混合比模态季节周期变化以非对称型分量为主,各层混合比模态季节与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机制是水汽蒸发-凝结、输送过程,并且季节周期变化位相从低层传播至高层。抬升指数季节与年际变化存在2种时空模态,天山南坡地区7—9月份;北坡地区5—6月份大气层结状况最易于发生强对流天气。天山山脉对流层热湿结构年际变化出现显著线性趋势变化,目前天山山脉对流层热湿结构和大气不稳定层结易于发生异常旱涝灾害以及冰雪消融。  相似文献   

8.
2012年7月下旬河套地区4次切变暴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日常预报业务中可以方便使用的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雷达资料等,从环流背景、流型配置、物理机制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河套地区4次暴雨过程,旨在提高对暴雨的短期预报预测能力及短时强降水的临近预警能力。分析发现:(1)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以及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偏南气流在35°—40°N与来自高纬度的干冷的偏北气流多次交汇,水汽在该带中明显辐合,为河套地区持续性暴雨发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提供水汽辐合上升动力条件;(2)暴雨落区与低层的显著流线出口区或急流出口区的位置、切变线的位置密切相关,暴雨一般落在高空急流的右侧、低空急流的左侧;(3)暴雨天气出现前一般会出现500 hPa以下θ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的特征;(4)暴雨天气出现前一般都会出现风随高度顺转的特征;(5)暴雨过程中地面辐合线起到动力抬升作用,触发中小尺度系统的生成和发展;(6)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都比较低,利于水汽凝结,而平衡高度较高,利于能量的积累,对于对流天气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云南2次强寒潮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横槽型和北脊南槽型是2次过程的主要中高纬环流形势;横槽型造成的降温范围更广,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强,但降雪除了很大程度受制于冷空气外,还受到水汽和动力抬升条件的影响;北脊南槽型冷空气相对横槽型弱一些,但当配合强盛的南支槽,高原切变线,及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下导致了暴雨强降雪天气; 2次强降雪过程云南西侧都有充沛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的增大是云南强降雪的必备条件;中低层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在云南南部形成能量积集区和强烈的水汽辐合区,在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耦合作用下,形成强烈的对流上升运动,为强降雨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雨转雪相态变化过程中当地面出现"冷垫"一般指示降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2004年8月23日在曲靖市境内出现了局地大暴雨的罕见强降水天气过程,出现了30年以来最大日雨量。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GOES-9卫星云图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副热带高压变化和低空切变线共同影响是造成这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来自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气流为暴雨输送了丰富的水汽,切变线南移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暴雨区与垂直速度及涡度所表现的上升区对应,并伴有高能高湿条件。同时,卫星云图上有中尺度云团,由于切变线南压作用,使得暖湿不稳定气流辐合上升加强,促进了中尺度云团的旺盛发展,使得强降水短时内迅速发生。研究这次局地强降水天气的机制,找到一些突发性强降水的预报着眼点具有明显的分析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哀牢山降水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张克映  张一平 《地理科学》1994,14(2):144-151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0—2017年天山山区3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分离出3种主要降水形态后,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滑动t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天山山区降水日数及降雨日数、降雪日数和雨夹雪日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在空间上,天山山区降水日数和降雨日数表现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降雪日数“北多南少”明显;降水日数呈现“西快东慢,北快南慢”的增长趋势,西段增长幅度明显,降雨日数普遍增多,大部分地区降雪日数减少,雨夹雪日数也有减少趋势。(2)近38 a来,天山山区降水日数表现为缓慢增长趋势,降雨日数显著增加,降雪日数减少,雨夹雪日数变化并不明显。(3)天山山区降水日数突变年在1986年前后。(4)降水日数、降雨日数、降雪日数及雨夹雪日数均存在明显的10 a左右的振荡周期,此外,降水日数、降雨日数和雨夹雪日数18~22 a周期波动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新疆黄土分布规律及粉尘来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叶玮  桑长青  赵兴有 《中国沙漠》2003,23(5):514-520
通过新疆不同区域地形、黄土时空分布规律、物质组成等资料的对比,结合区域环流形势和沙尘天气的综合分析提出:不同黄土分布亚区,受不同的大气环流、局地环流和地形的作用,具有不同粉尘来源。南亚区主要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北亚区主要来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而形成西亚区黄土的粉尘主要来自中亚荒漠。  相似文献   

14.
汤浩  王旭  储长江  孙鸣婧 《干旱区地理》2019,42(6):1229-1238
东南大风是乌鲁木齐城区独有的强灾害性天气,通过研究发现东南大风是天山峡谷特殊地形造成的大振幅重力波与超低空急流耦合触发的强下坡风暴。针对2012年3月30日乌鲁木齐城区出现的近10 a最强的一次东南大风天气过程,使用中尺度WRF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产品发现: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从天山峡谷南端进入,一方面由于狭管效应在峡谷内300~400 m高度形成超低空急流;另一方面气流在进入峡谷过程中,因爬坡强迫抬升形成重力波。重力波在峡谷内与超低空急流发生耦合,在峡谷北端背风坡形成大曲率背风波,背风波的下沉运动引起动量下传,将超低空急流的能量输送到地面,形成水跃型下坡风暴即东南大风。在此过程中背风坡上空风向切变的临界层吸收上层波能量加强了超低空急流,对流层低层稳定层结对背风波的下沉运动起到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疆夜雨和昼雨的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崔彩霞  李杨  杨青 《中国沙漠》2008,28(5):903-907
用新疆98个气象站1960—2001年的昼夜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冷季(10月到翌年3月)和暖季(4—9月)昼夜降水频率和强度的差异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新疆暖季分别有两个频率≥55%的夜雨区和昼雨区。夜雨区分别位于西天山北坡和西昆仑山北坡;昼雨区位于阿尔泰山南坡和天山南坡等地。而到了冷季,暖季夜雨和昼雨的条状带相间的格局消失。除了海拔较高的西天山山区和海拔较低的塔里木盆地西部、吐善托盆地分别有小范围的夜雨区和昼雨区外,新疆其他地区的夜雨和昼雨的比例均在45%~55%之间,基本趋于平衡,夜雨和昼雨之差较暖季已明显减弱。对于暖季的大降水事件(一个夜间或白天降水>15 mm),伊犁河谷、中东天山及天山北坡,昆仑山北坡60%以上发生在夜间,阿尔泰山和塔尔巴哈台南坡、天山东南部盆地地区60%以上发生在白天。另外,还对暖季夜雨区夏季降水的长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两个以夜间降水为主的区域,其夜间降水的增加率略大于白天,并不是很明显大于白天降水的增加率。  相似文献   

16.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云平台,利用2000—2019年MODIS积雪产品资料提取和计算新疆积雪终日信息,利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新疆积雪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 新疆积雪终日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长于南部,山区为积雪终日的高值区,盆地为积雪终日的低值区。北疆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谷积雪终日在75~114 d之间,南疆塔里木盆地在0~31 d之间属于低值区。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区域在224~365 d之间属于高值区。(2) 南疆和北疆积雪终日有明显的时空差异,2000—2019年北疆准噶尔盆地和高海拔山脉地区积雪终日有明显的推迟趋势,推迟幅度达到14 d,占新疆总面积的8%。南疆塔里木盆地和东疆区域有明显的提前趋势,提前幅度达到16 d约占新疆总面积的44%。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3) 新疆积雪终日年际变化差异显著,天山中段和北疆积雪终日出现不稳定状况,天山中段2002—2009年总体上呈现“M”型的特点,即多年积雪消融日年均值中出现明显的波峰和波谷,北疆2009—2019年积雪终日有较大的年际变化呈现出不稳定状况,出现明显的波峰和波谷,年际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地区表土孢粉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新疆地区表土花粉研究结果展示了干旱区主要孢粉的空间分布规律,大部分表土花粉属种的地理空间分布与含量与相应植物的分布区域基本一致,藜科、蒿属、麻黄属及木本植物云杉属、桦木属等花粉普遍呈超代表性,柽柳属花粉呈低代表性。干旱区主要草灌木表土花粉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基本反映本区植物群落的主要生态组合类型。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该区草本和灌木花粉分布主要受水文和湿度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盆地的新构造运动及其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具有叠加性质的吐鲁番中,新生代断隐盆 地中,新构造运动的形迹与地貌显示。指出晚第三纪以来周边山地与盆地底部巨大的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乃是深隐盆地形成的关键;盆地中新构造运动形迹十分明显,地貌表现普遍而突出。  相似文献   

19.
Using the 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 a dynamic vegetation model, this study initially simulated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dynamics of China’s potential vegetation in the past 55 years (1961–2015) and in the future 35 years (2016–2050). Then, taking the NPP of the potential vegetation in average climate conditions during 1986–2005 as the basis for evalua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whether the potential vegetation adapts to climate change or not. Meanwhile, the degree of inadaptability was evaluated. Finally, the NPP vulnerability of the potential vegetation was evaluated by synthesizing the frequency and degrees of inadapt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past 55 years, the NPP of desert ecosystems in the south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the north of China and in western Tibetan Plateau was prone to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The NPP of most forest ecosystems was not prone to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The low NPP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of 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and coniferous forests was observed. Furthermore, the NPP of the desert ecosystems in the north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lso had low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next 35 years, the NPP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would reduce the forest–steppe in the Songliao Plain, th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s in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and the alpine stepp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Tibetan Plateau. The NPP vulnerability w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of the temperate desert in the Junggar Basin and the alpine desert in the Kunlun Mountains. The NPP vulnerability of the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would also increase. The area of the regions with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would account for 27.5% of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