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陡构造地区地震勘探中,在山地大型障碍区布设观测系统,为避免因地表障碍物使地震反射剖面出现间断,需要动态调整观测系统设计增加短炮线,跨越大型障碍物(水库,矿区等),以确保面元属性均匀,压制噪声最佳,以得到好的反射地震资料。在参与和研究野外实际的过障碍观测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一套采用增加短接收线代替增加短炮线的方法。基本思路是:在绿山软件上进行理论推导,合理动态调整物理点的位置。在穿越大型障碍区的地震勘探中,采用增加短接收线代替增加短炮线的方法,能成功解决施工高成本,有效激发难,以及激发风险等难题,确保获得高信噪比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2.
在三维地震勘探中,常常遇到大型障碍区,特别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这给观测系统布设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穿越大型障碍物,需要变观设计,以确保最佳压制噪声,获得完整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在研究了三星堆遗址文物保护区大型障碍观测系统的基础上,提出多种变观技术相结合的变观设计方法,其基本方法是:采用正常排列+加密接收线接收排列的技术设计,对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反复调整,在计算出变观的覆盖次数及资料空白面积后,设计出适用的最佳观测系统。通过技术变观,成功地解决了穿越三星堆遗址文物保护区大型障碍区时,有效接受和安全激发的问题,确保了目的层资料的获取,在MJⅢ期探区三维资料采集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刘田田 《江苏地质》2021,45(2):168-176
溱潼断阶带地区为多期次三维地震采集的拼接区,不同期次的三维观测系统参数差异大,采集面元大小、覆盖次数、偏移距、方位角等属性不同,统一面元处理导致部分地区出现空面元;地表条件复杂,导致实际炮检点偏离设计点位,观测系统采样点不均匀,不能满足叠前偏移对地震采集信息规则分布的要求,造成地震数据偏移中出现假频、画弧等问题。从实际应用角度分析了基于匹配追踪傅里叶变换的叠前五维数据规则化技术在溱潼断阶带这一观测系统严重不规则区域的适用性,五维规则化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区内因野外采集观测系统差异造成的地震属性不规则问题,提升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及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地震观测系统设计及CRP面元的分析,获得了不同观测系统及覆盖次数下CRP面元内偏移距与方位角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对于满36次覆盖面元内的偏移距与方位角来说,8线10炮观测系统较8线8炮分布更为均匀,偏移距信息与宽方位角信息缺失较少,有利于进行岩性勘探.对于8线10炮同一观测系统,24次覆盖较36、48次覆盖其方位角分布均匀,但缺失大角度道集;而48次覆盖偏移距信息更为均匀丰富,却存在小角度道集缺失的情况.盲目的增加覆盖次数将会降低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影响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碳酸盐岩古潜山以前地震资料存在信噪比低、速度陷阱、分辨率低、施工过程中缺炮、空道、内幕反射品质差或无反射等问题。造成上述问题除了野外施工工艺、室内处理流程和参数的影响外,在采集参数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有覆盖次数低、炮检距与方位角不均匀、面元太大等。针对济阳坳陷古潜山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应以目标设计为指导思想,以基于模型分析的三维采集参数论证为主线,最终优化各种采集参数。建立了拱张褶皱型、断裂块断型和风化残丘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古潜山地质理论模型。使用先进的“绿山”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软件,采用“块”来描述任意复杂地质模型结构,分别设计出各自的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以林樊家潜山为例,采用12线18炮束状新观测系统模拟单炮发射接收,对各主要目的层能追踪的地层信息比原始6线9炮束状观测系统采集的地震信息丰富,能准确反映地下构造形态与地质体的物理属性。  相似文献   

6.
具有多种地表特征的复杂过渡带是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设计的难点。以沙特BERRI复杂三维过渡带的地震勘探项目为例,将理论条件下布设的炮检分布图加载到遥感数据底图上,根据卫星图片上的地形和障碍物将炮点、检波点偏移到可实施的空白区,再根据地表特点的变化反复调整不同施工阶段的设计。对于海陆过渡带边界区的炮点设计,在测得水深的基础上重新划分海陆观测系统边界,对于陆地,每条炮线可以得到一个最大炮点桩号,将其加1就是海上观测系统的起始炮点;对于海上,又根据水域施工条件采用变气枪大小和变观系统进行设计。上述设计确保了地震勘探施工的效率和地震资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主要以理论的CMP面元属性分析为主,按照炮检距、覆盖次数、方位角等的分布均匀性进行分析,以CRP面元属性分析、地震照明分析、叠前分析作为辅助性分析手段,但这些方法无法对复杂构造区不同类型观测系统的实际地震资料成像能力进行分析。基于此,这里提出了基于实际地震数据驱动的观测系统评价方法:首先从工区早期采集的实际地震资料中,选取能代表工区每个区块特征的炮集或共成像点道集;然后在选取的地震记录上用时窗选定需要分析的地震波,计算每一道在选定时窗内的地震属性值并进行预处理,建立不同炮检距与分析的地震波的能量、频率、信噪比等属性值的关系曲线(量板);其次利用关系曲线量板,求取设计的观测系统每个共成像点的地震属性值;最后通过地震共成像点属性值分布的标准方差确定合理的观测系统。实际应用表明,提出的新方法在观测系统设计分析过程中充分与探区以往地震数据相融合,实现了对采集参数的精细设计与优化,提高采集参数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为面向目标勘探、油藏开发的二次和三次地震资料采集提供技术支撑和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8.
受地物影响,炮点的理论变观方法(恢复性放炮法)只能是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的一种补救措施而已,它只保证了设计覆盖次数不变的目的,而不能保证道集内炮检距和方位角不变的目的。一方面,变观后要求所有的炮检距均满足最大炮检距的限定条件显得过于苛刻;另一方面,对地层倾角较大或煤层埋藏较浅的勘探区,一个区的最大炮检距允许值也不一定是一个确定的值,通常的做法是取平均值。据此,提出了三维变观80原则,即在变观炮点不多或不集中时,只要变观炮点记录中有80%的炮检距或不低于80%的道满足最大炮检距要求,就可认为变观是成功的。这种实用的变观方法,对三维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工作有较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开滦林南仓矿业分公司-850区域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原理,考虑地物条件及区域构造特征,将测区沿该区向斜轴线分成南北两区,两区各自独立设计。北部采用规则观测系统,南部选用非规则观测系统,两者重复区域针对满覆盖、叠加次数、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对观测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整。观测系统除采用了规则观测系统参数外,还采用了“以道补炮、双边加密炮点、中间激发加密炮点”的方法,确保了勘探区内资料齐全,取得了较满意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三维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是一项工程量庞大的野外作业,根据现阶段煤矿三维地震勘探实际需要及存在的问题,把质量管理的思想应用到野外采集中,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提高工作效率.结合目前勘探队和煤矿管理人员的需求,研制并开发了煤矿三维地震勘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工区管理,文件管理,炮点、检波点分布及覆盖次数定量计算,施工面积统计,方位角、炮检距计算,单炮记录定量分析、统计及交互评价等.系统在实际生产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