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地浸采铀水文地质条件,对浸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了评价,并运用地球化学模式证明传统的酸法和碱法浸铀试验不适合十红滩铀矿床,并对浸铀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2.
李德平  顾连兴  王敢 《铀矿地质》2003,19(3):186-192
从砂岩型铀矿床地浸开发工艺着手,通过对其地质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各因素对地浸开发的影响程度,提出了砂岩型铀矿床地浸的地质工艺性能综合评价指标——地浸指数(LI),并建立了其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地浸指数可定量地了解待开发矿床或块段的地浸开发适宜程度。地浸指数LI值越大,说明该矿床地浸的地质工艺性能越佳、越有利于地浸开发。通过对伊犁盆地512模型铀矿床、511铀矿床及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的LI值试算,得到的LI值分别为119.95、102.56和47.8l。试算结果表明,511矿床很有利于地浸开发,511矿床地浸开发的有利性逊于512矿床,十红滩矿床属于不利于地浸的范畴,建议放弃酸法地浸方案,寻求低酸法地浸、清水地浸或减法地浸等方案。结合3个矿床的工业开发实际和前期试验成果,初步确定砂岩型铀矿床地浸地质工艺性能的LI值区间:LI≥100,很有利于地浸;80≤LI<100,有利于地浸:LI<80,不利于地浸。  相似文献   

3.
详述了十红滩铀矿床的岩石、矿石物质组分和结构构造及其空间展布特点,据此讨论了本区成岩成矿地质地球化学机制、找矿和地浸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利用综合测井资料,对十红滩铀矿床含矿含水层中隔层、夹层进行物性特征识别,分析其空间展布,讨论隔、夹层与砂岩型铀矿关系及对地浸工艺的影响。认为隔、夹层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和地浸开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十红滩地区区域水地质特征及侏罗系中、下统含水层的水地质特征,对矿床南、北矿带含矿含水层岩性、水动力、水地球化学进行了重点研究,系统分析了矿床水地质和水地球化学条件,认为构造、沉积环境、煤层、岩石的渗透性等因素对铀矿床的形成及分布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储量计算中的物探参数有密度、湿度、铀镭平衡系数、镭氡平衡系数、有效原子序数和钍钾元素干扰,它们在铀矿区的变化规律和数值大小直接影响铀矿的储量计算,章就新疆十红滩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储量计算中的物探参数在采样、测定、数据计算和整理、资源分析研究方面总结了一套适合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室内外工作方法,为铀矿储量计算提供了准确的物探参数修正值,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已初具规模。矿业局已在两个地段进行地浸试验,其中含矿层中零星分布的钙质层对地浸工艺有重要影响。如何快速准确查明钙质层的厚度、埋深、形态、规模、分布范围及与铀矿化的关系,不仅对地浸工作选段、工艺改进至关重要,而且对勘探工作中物探、水、岩矿参数取样位置确定非常有意义。物探综合测井曲线能较好地完成上述工作。  相似文献   

8.
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控制因素与成矿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十红滩铀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该铀矿床为一典型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其形成主要受铀源、构造、目的层沉积体系、层间氧化带发育程度、地下水动力变异等因素控制。在总结这些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十红滩铀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吐哈盆地地质概况;十红滩铀矿区找矿目的层地质和砂体特征;重点对层间氧化带的纵横展布规律、地球化学分带性及前锋与铀矿化的关系作了阐述;对十红滩铀矿床南、北矿带的空间分布、形态、规模、物质成分、铀存在形式及南、北矿带差异做了研究。通过分析,最后得出十红滩铀矿床控矿因素是层间氧化带、鼻状隆起(南矿带)和北西向断裂构造(北矿带)、同时说明了局部铀矿化产出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十红滩铀矿床南北矿带物质组分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详细地对比了十红滩铀矿床南北矿带的物质组分及地球化学特点,尤其对影响地浸的含矿层碳酸盐进行了成因及形成机制的探讨,并总结了次生孔隙特点、层间氧化带分带特征及地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
李继安 《铀矿地质》2012,28(2):95-100,128
在利用综合测井资料,分析十红滩铀矿床含矿含水层的隔层、夹层物性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隔层、夹层的成因及其空间展布,并对其厚度进行了确定,讨论了隔层、夹层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以及对铀资源/储量估算和地浸工艺的影响。认为隔、夹层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和地浸开采有重要影响,同时其厚度的确定对于铀矿体的圈定和铀资源/储量的估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系统阐述了吐哈盆地西南缘十红滩铀矿床的地质构造、含矿岩系沉积环境、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等铀成矿条件,对矿区南、北矿带控矿层间氧化带分带性、矿体形态、空间展布及铀存在形式进行了详细研究。进一步总结了区域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随着找矿工作进展,该区可望成为大型地浸砂岩型铀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目前我国铀矿地质面临的形势和国内外铀矿地质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论述了寻找经济可采用可溶浸的铀矿床是我国铀矿地质工作目前的必然选择。铀矿地质工作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近期的主攻方向是寻找经济可溶浸的铀矿床,尤其是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文中还提出了确保铀矿地质找矿目标顺利实际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4.
叙述了十红滩铀矿区找矿目的层地质和砂体特征;重点对层间氧化带的纵横展布规律、地球化学分带性及前锋与铀矿化的关系做了阐述;对十红滩铀矿床南、北矿带的空间分布、形态、规模、物质成分、铀存在形式及南、北矿带差异做了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得出十红滩铀矿床控矿因素是层间氧化带、鼻状隆起(南矿带)和北西向断裂构造(北矿带)同时总结了局部铀矿化产出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砂岩型铀矿的新近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俄罗斯地质学家А.Б.哈列佐夫博士于2002年1月14-25日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讲学和交流,系统地介绍了俄罗斯近年来在铀矿地质领域,特别是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普查、钻探、预测工作和地浸矿床开采工艺上的一系列研究进展,并以达尔马托夫矿床为例,详细地介绍了古河谷型铀矿床的分布规律和赋存特征,地浸方法开采的地质工艺特性;最后,前瞻性地预测了俄罗斯渗入型铀矿成矿前景。我国北方与俄罗斯相邻,有些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成矿地质特征与俄罗斯相似,介绍这些内容可为我们进行新一轮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找矿勘探工作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层序界面系列编图在十红滩铀矿床上的尝试,能客观地反映出含矿砂体形成时的古地形地貌、水流方向、蚀源区及古河道形态等环境条件,揭示了层间氧化带与铀矿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分布规律,指出了本区的控矿因素及进一步找矿方向,对深化地质认识和指导勘探工作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分析了采自十红滩铀矿床31线和39线勘探剖面中10个矿石样品的铀含量和铀价态,并对其中具代表性的两个矿石样品进行了浸取试验。矿石样品的U^4 /U^6 比值较大的变化范围(0.82~1.81),表明了矿石中铀价态的多样性和赋存状态的复杂性。在基本达到浸取平衡的条件下,浸出率曲线在不同浸取液浓度、不同浸泡时间和不同氧化条件下,呈现较好的变化规律,据此可半定量确定矿石中的活性铀与可溶性铀的含量。结合矿床地质和矿石特征,认为十红滩铀矿床矿石中的铀主要以分散吸附状态存在,从试验的角度证实了其具有可浸取性。  相似文献   

18.
任明忠 《云南地质》2004,23(2):179-187
万象平原丰富的钾镁盐矿产资源正有待开发,正确选择开采方式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率。针对盐类固体矿产的两种开采方式——坑道开采(旱采)和水溶开采(水采),分别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三个方面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进行深入评价,研究确定了矿区的开采技术类型以及开采技术条件,并就旱采和水采条件分别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择优选取比较理想的水溶开采法——钻孔选择性溶浸法。  相似文献   

19.
在新构造编图的基础上,发现十红滩铀矿床上第三纪构造运动与层间氧化带、铀矿化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揭示了相互间的时空规律,为指导下一步地质找矿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罗梅 《铀矿地质》1996,12(4):197-203
本文从中国北西部地区实际地质情况出发,着重阐明了区域中新生代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铀源条件、含铀建造的形成与分布、盆地类型与结构及富铀性对形成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影响;并以区内已有层间氧化带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为例,论述了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及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盆地古水文地质与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及对铀成矿的影响;同时,从含铀盆地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岩相古地理条件、含矿主岩的地层时代和铀成矿时代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四方面阐述了本区层间氧化带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分布规律与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