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根据截止到1978年底的地震资料,分析了唐山地震序列的基本特征。认为唐山地震序列具有强震多、能量衰减慢,起伏大,空间展布规模大等总体特征及各区地震活动差异明显的分区特征。由此出发,对唐山地震序列的类型作了一些讨论。作者强调唐山地震序列中三次最强地震(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震级相近似而发震构造各异,以及以它们为首的三个次级地震序列的存在,认为把唐山地震序列称为多主震型地震序列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2.
四川3次7级以上地震序列和余震分布特征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比了汶川8.0级、炉霍7.6级和松潘、平武7.2级地震的地震序列类型、余震分布形状及其阶段性特征,并分析了这些特征异同与发震断裂带的特性关系。主要结论有:(1)扩大川滇其他震例对比统计认为,位于活动地块边界的大型活动断裂带上的强震往往是主震—余震型,双震或震群型地震往往不在块体边界大断裂带上。(2)强震余震区形状和余震随时间分布的阶段性受发震断裂带组合方式制约。  相似文献   

3.
前言 本文研究大华北地区历史地震重复发生的特征,其主要目的是判定未来地震危险区,即根据已发生过的大量强震,圈定出较长时期内(比如10年至100年),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区。陆远忠等提出,7级以上强震发生前十几年至几十年,未来主震震源区往往发生一个或一些中等强度的地震,它为未来孕育强震创造了似乎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刘叶根  相似文献   

4.
1990年10月20景泰地震的活动图象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甘肃景泰6.2级地震的活动图象及其特征。该次地震的类型属主震余震型。其地震活动的特征表现为: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图象发生变化,临震前出现中小地震活动条带;震前中小地震活动时间分维值下降并出现最低值;该次地震发生于6级地震等间距分布的格局中,并呈现明显的补位特征。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利用震级测定值最大的台站的方位,确定地震破裂面的方向和节面展布的方向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云南区域M≥6.8强震前,地震活动和形变、地下流体、GNSS等定点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发现:1900年以来86%的M≥6.8地震前,震中附近150 km范围内的区域,5.0级以上中等地震有7~14年的平静,平静后部分强震前3~4年会出现1次中等地震活动,继续平静再发生主震;部分强震5,6级中等地震平静后又持续活动多年,但主震前1~3年中等地震在主震附近出现丛集并形成条带;1971年以来所有M≥6.8地震前,震中附近2°×2°范围或强震所处的小构造区,震前1~2年4级地震频度显著增加,b值由高降低且△b≥0.3;震前1年内形变、流体部分测点出现显著的大幅度破年变异常;70 d内有准同步的突变异常,且有1~2项变化幅度是近10年观测以来最大幅度;2014年鲁甸6.5和景谷6.6级地震前1个月,GNSS观测到了震中附近区域显著的挤压增强现象,景谷地震后至2019年底,均未见云南有显著挤压增强区。利用这些强震前的异常特征,构建了云南区域强震的中短期预测判据,最后对部分观测现象可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剖析和研究了龙门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状态及中等地震活动特征,取得了一些有益的认识。该带强震频度不高,中等地震相对活跃。强震活动的盛衰变化没有明显规律,其主体活动地段为汶川-茂县-北川段和天全-宝兴段,二者的强震具有交替发生的特点。自然节律显示有规律起伏,可以推测地震的强、弱趋势。本文仔细剖析了中等地震活动情况,提出的若干特征对于监视本带有一定社会影响的4 ̄5级地震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1967年3月27日河间发生的6.3级地震序列活动特征,经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属主震余震型,整个地震序列时起时伏,具有密集、平静、发震特点;应变释放有阶段性,初期P值大,衰减快,b值低,空间分布集中。据此,我们认为河间地震不是孤立的,是华北地震活动期最近一幕强震整体活动中的组成部分,河间地震的发生与华北统一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四川雅江,盐源至云南永胜复杂地震构造区的分段地震活动性以及震源力学作用形式和震型特征;以现今强震活动空段,最新地壳形观测图像,突出的震群活动给出该地震构区未来强震危险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本文研究了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给出了两者在时间起伏上的一致性,以及印度板块北边界兴都库会和缅甸两端点附近中深地震对中国大际强震活动所具有的前兆性和相关性。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预测,尤其是地震大形势预测是十分有意义的。文中还应用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计算机模型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理解中国大陆作为一个孕震系统在周围地质构造块体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微震活动条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是地震活动极活跃、极频繁的省。本文清理了1965年—1983年云南4.8级以上地震的微震活动的条带分布特征。其中有震源机制的地震29个。给出资料的选取及精度估计,分析了条带清晰度与门限震级、条带的长宽比、N 内/(N 内+N 外)值(N 内为条带状区域内的地震个数,M_(外)为条带区域外较广阔的区域上的地震个数)的关系。同时,分析出微震活动条带的清晰度与区域地震活动背景、强震发生地点的构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条带的类型有单条带、交叉条带、其轭型以及环形条带。我们统计出地震活动条带形成时间与主震主系,总结出条带形成过程中能量蠕变曲线有2种形式以及主震前 b 值<1。  相似文献   

11.
2003年4月17日,德令哈西发生了Ms6.6级地震,通过分析区域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认为该区域强震活动具有相对活跃时段和相对平静时段,在强震的相对活跃时段内,强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角度,对郯庐断裂带下辽河—莱州湾段和潍坊—嘉山段进行了对比,认为这两段的地震构造环境具有明显不同,地震活动明显属于不同模式。其中下辽河—莱州湾段属群集型地震活动类型;潍坊—嘉山段属特征型地震活动类型。对于下辽河—莱州湾段,未来应注意在新的活跃期或活跃幕到来时群集型强震、中强震的连续发生;对于潍坊—嘉山段,则应注意断层分段本身所控制的地震复发重现规律  相似文献   

13.
卡方检验在华北强震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超 《山西地震》2004,(4):23-25,34
用卡方检验的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华北地区活断层、震源机制解等地震地质构造,对华北地区3次强震前的地震活动进行了时间及空间上的检验.认为,卡方检验不仅揭示了中强震前地震的丛集特性,而且体现了强震与地震地质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了构造体系与地震的某些联系.  相似文献   

14.
山西地堑系强震的活动规律和危险区段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锡伟  邓起东 《地震地质》1992,14(4):305-316
山西地堑系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强震活动带之一。作者系统地分析了山西地堑系历史强震的重复和迁移现象、M≥7级地震前中强地震的活动特征、蠕变曲线的线性分段性,并根据近期地震活动的特点,判断了现今地震活动暂态和未来地震活动性;最后,在现有的形变测量资料、历史地震和古地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山西地堑系内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区段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近期(10年)强震危险性判定和总结四川地区1972--2002年强震预测经验的基础上,清理了中国大陆1920--2002年47次浅源大震事件前地震活动图像特征(M≥4.7),提炼出10个方面12项经验性预测依据:主体活动区、多发时段、关联序列、大陆及地区地震异常图像、地区(带)-地段(震源区)地震增强图像(含信号震、诱发地震、地震条带)、相关地震、窗口地震、复发间隔、大陆及地区缺震、地段缺震与地段强震一缺震转折等。它们在47次震例中的综合出现率≥0.58(即依据比7/12以上)占42例;≥0.66(即8/12以上)占34例。因此,强震(M≥4.7)活动图像经验性预测依据可以作为预测有较大可能发生大地震危险区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依据西南地区现今构造、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活动特点以及西南地区断裂带间相互作用等,将西南地区划分为次级构造区或次级块体——即将西南地区划分为5个构造次级块体,川青甘块体、川西块体、滇中块体、滇西南块体、川东南块体;针对西南次级构造区或次级块体的现今强震活动特征和历史中强地震特点,将中强地震归属划分为5个地震预测跟踪区,探讨基于西南次级构造区或次级块体的分区强震预报。  相似文献   

17.
程式  姚国干 《内陆地震》1997,11(4):309-315
帕米尔邻近地区(简秒西区)的强震活动频率明显高于川滇菱形块体邻近地区(简称东区)西区发生的地震主要为中,深源地震,而东区发生的地震则全部为浅源地震,西区主要的地震能量在本世纪初释放,而东区在滞后了40余年后在本世纪中叶地震能量开始强释放,东,西两区的强震活动频次呈现准同步盛衰起伏,在50~60年代相继达到高潮,80年代以后两区均趋于相对平静,在时间序列上呈现东,西交替发生的特点,往往是西区先发生强  相似文献   

18.
大同和张北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晓健  高战武  吴昊 《地震》2004,24(4):106-112
对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和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前, 华北地区以及震中附近出现的长、 中、 短期地震活动异常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二次地震前有较多相似的地震活动异常出现, 并且异常的空间位置也相似。 分析认为,产生这些相似异常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二次地震的孕育都与山西断陷带和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活动有关。 震前短期阶段多次出现小震活动沿断裂带有序分布, 表明强震前孕震构造控震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9.
川滇地区乾宁至东川段的强震活动长期列为重点监视目标。本文概要分析了研究段的构造和地震活动环境与区域地震活动关系等之后,对该段的强震活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指出该段强震主要集中于乾宁—石棉、冕宁—西昌及宁南—东川三个区域,未来最大震级可达6~7级。1995年前后可能出现6级以上强震活动过程。作为监视,更应注意乾宁—石棉间。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对该区地震危险性的判定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Lomnitz提出的MRI理论,用"累积地震矩(CSM)"算法对全球1900—1999年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了处理,试图通过分析大震前CSM图像的变化,来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对不同地区的6个地震震前CSM图像的分析表明:7级以上地震的CSM图像在震前5到10年内会改变,大部分地震发生在CSM的高值区或次高值区。通过实际运算发现:在不同的地区应使用不同的值可获得较好的结果,用于计算的地震数越多,获得的结果越好。有些大地震前CSM异常区域不是唯一的,往往会出现几个,这可能与研究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有关。因此,笔者认为:若要获得可靠的CSM图像,除应当考虑不同地区的小震活动水平外,还应考虑地震断层对震后能量分布影响。统计结果表明:在目标地震发生后,下一次地震在空间上发生在原地及2度距离范围内的概率较大,在3度以外区域发生的概率相差不大;在时间上,发生在原地区震后1年内的概率最高,这可能与余震活动有关;在5年的时间里,下一次地震发生的次数占到全部地震的70%以上。因此,要注意大地震后,目标地震附近有地震能量进一步释放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