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3年7月28—31日,陕南连降暴雨和大暴雨。汉江流域暴雨连片、时间集中,致使大小河流同时猛涨;形成安康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对于这次重大的灾害性天气过程,从中  相似文献   

2.
洪水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陕西省汉中、安康地区位于汉江上游,降水丰沛、洪水频繁、灾害不断."83.7"特大洪水,给汉江两岸,特别是安康地区带来毁灭性灾害,夺去了1千多人的生命,造成11亿元经济损失.造成大洪水的关键因素是暴雨,但并不是所有形式的暴雨均产生大洪水.本文主要分析了造成安康大洪水的暴雨特点.  相似文献   

3.
暴雨是汉江流域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每年因暴雨灾害损失惨重,分析研究汉江流域暴雨灾害发生规律成因机理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汉江流域49次致灾暴雨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诱发灾害成因和降水分布等特点将暴雨致灾过程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应用天气学原理对致灾暴雨个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致灾暴雨的天气学模型。讨论了三种类型致灾暴雨与天气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今后预报业务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宝俊  刘延英 《气象》1984,10(3):29-29
第二次“湿有效能量推广应用经验交流会”于1983年12月15—19日在杭州召开。会议收到材料133篇,交流了40篇。 1983年7月,陕南继19—21日出现暴雨后,28—31日又出现连续暴雨,致使汉江水位猛涨,安康遭受水灾。陕西省气象台与汉中地区气象台在1982年试用的基础上,1983年7月将湿有效能量方法正式投入试用。从试用效果看,均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信息,对作好安康暴雨的预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0-2018年ERA-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汉江流域汉中地区典型暴雨发生前纬向风场变化及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Eliassen-Palm通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瞬变波EP通量特征分析为汉江流域暴雨潜势预报提供一个有利的参考指标;暴雨发生前,33°N附近200hPa附近有纬向风减速中心,对应200hPa为EP通量辐散区,这种垂直分布模型是暴雨前期有利形势,随着纬向风减速趋势加强,EP通量辐散区扩展并加强,有利于暴雨的发生;7月较之8月,暴雨强度更强、暴雨范围更广、纬向风变化更明显、200hPa以上EP通量辐散更强。若简单地将盛夏暴雨整体进行研究,会影响对不同月份瞬变波活动及大气环流变化趋势的诊断,造成诊断偏差且难以准确反映瞬变波与暴雨的联系。因此在讨论盛夏季天气尺度瞬变波与对流层环流的相互作用时,应针对不同月份分开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正有一件事已过去了36年,但一直记在我的心头,当前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今天写出来,和今天在位的官员共同学习。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在遇有重大灾害时总是把救人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这个传统的基点是人民的生命安全第一。那是在1983年,我在陕西省气象台工作。7月下旬,陕南整个汉江流域出现暴雨,汉江涨水,石泉水库告急。30日和31日,陕西省气象台的短  相似文献   

7.
1引言暴雨是我省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它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是众所周知的,其中强对流暴雨国降水强度大、突发性强、预报难度大、防御困难而常常造成更为严重的灾害。1989年7月22日,我省中西部地区出现强对流大范围暴雨,死亡叩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1991年7月22日,长春市双阳区出现百年一遇的强对流暴雨,日降水量160毫米,最大一小时降水量达91.9毫米,城区房屋全部被淹,三万多人无家可归。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强对流暴雨造成的灾害损失越来越严重,强对流暴雨预测和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也日…  相似文献   

8.
利用气象卫星、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水文部门提供的中尺度水情观测资料对2005年汉江秋汛进行气象水文特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汉江秋汛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弱密切相关;在汉江上游整个流域累计面雨量达到100mm以上,如果汉江上游地区再出现一场强暴雨,将造成汉江流域发生较大的洪水;汉江上游强降水是由中尺度系统造成的,中β暴雨云团存在合并-加强-分裂的过程,其合并加强的方式有气旋式和追赶式两种;2005年汉江秋汛是仅次于1983年的大洪水,洪水的形成与降水和地质条件密切相关;汉江上游洪水的流量差与区域降水的累积值有很好的相关,洪峰由区域性的强降水造成;汉江上游洪水传播的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由石泉到丹江口水库洪水传播的时间为36~48h,其中石泉到白河平均传播时间为24 h,白河到丹江口传播时间为12~18 h;根据降水预报,运用库容和水位的统计关系,按照一定的算法可以预测水库水位。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每年夏季受季风影响,在副热带高压、阻塞高压及低涡低槽等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下,常出现暴雨天气和洪涝灾害,还会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重大次生灾害,并给农业、林业、交通、旅游等行业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常出现类型不同的暴雨,如华南前汛期暴雨、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西南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0—2018年ERA-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汉江上游汉中地区暴雨过程纬向风场及瞬变波活动Eliassen-Palm(下简称EP)通量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尝试将瞬变波EP通量特征分析应用到汉江流域典型暴雨过程动力特征研究中,天气尺度瞬变波EP通量的辐散可以表征天气尺度扰动的强迫作用,根据热成风原理,角动量和热量的沉积耗散会进一步影响纬向环流的变化。大气中高层瞬变波活动特征可作为提前量反映汉江流域暴雨的发生。(2)暴雨发生前,30°N附近200 hPa有纬向风减速中心,对应200 hPa为EP通量辐散区,EP通量辐散区扩展加强有利于暴雨的发生,这种大气波动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对暴雨发生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概述一九八三年天气异常。长江中下游和汉江流域洪涝严重,我省汛期开始的早,结束的迟,从五月到十月暴雨频繁,共发生暴雨174县次,比一九八二年多近一倍,暴雨日34个,其中区域性暴雨13次,成灾性暴雨三次,特别是七月下旬和十月上旬的两场暴雨,其强度之大,范围之广、灾害之重都是历史上罕见的。八三年汛期天气之所以异常,是与东亚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0—2015年ERA-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汉中地区典型暴雨发生前纬向风场变化及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Eliassen-Palm通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瞬变波Eliassen-Palm(EP)通量特征分析为汉江流域暴雨潜势预报提供一个有利的参考指标;暴雨发生前,33°N附近200 h Pa有纬向风减速中心,对应200 hPa为EP通量辐散区,这种垂直分布模型是暴雨前期的有利形势,随着纬向风减速趋势加快,EP通量辐散区扩展并加强,有利于暴雨的发生;与8月相比,7月暴雨强度更强,暴雨范围更广,纬向风变化更明显,200 hPa的EP通量辐散更强。若简单地将盛夏暴雨整体进行研究,会影响对不同月份瞬变波活动及大气环流变化趋势的诊断,造成诊断偏差且难以准确反映瞬变波与暴雨的联系。因此在讨论盛夏季天气尺度瞬变波与对流层环流的相互作用时,应按月份讨论。  相似文献   

13.
统计2007-2016年池州市暴雨引发的主要灾害及次生灾害,运用冯利华[1]提出的灾级概念模型对其进行分级,结果表明:2007年7月10日和2016年7月3日的暴雨灾害指数均超过了6.00,灾害等级为重灾。前者的短历时强降水特征非常明显,且由于降水发生时段主要在夜间,发生地位于山区,结果导致出现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后者则是由于持续性的降水造成了城市内涝、多条河流超警戒水位甚至发生溃堤。文章还基于上述原因从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即短时强降水和地形因素两方面重点分析其致灾性,结果表明:凌晨5时前后是池州市暴雨灾害的最强致灾时段,这主要是因为此时段为短时强降水高发时段,一旦发生持续性短时强降水将会造成严重的暴雨灾害;而在空间上池州市东至县、贵池南部山区及九华山区域为暴雨灾害高发区域,其原因是东至县为喇叭口特殊地形,而其他地区多为山区,同时由于池州市位于副高西北侧,汛期西南气流输送比较强盛,通过山区地形的强迫抬升和动力抬升作用容易触发对流,产生强降水过程,造成暴雨灾害。  相似文献   

14.
王芹 《湖北气象》2008,27(3):267-267
2008年7月22日02—20时,地处鄂西北的襄樊市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其日降水量突破了自1959年该市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此次暴雨过程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时段集中、持续时间长,给当地农业生产、道路交通等造成严重灾害。  相似文献   

15.
史国宁 《气象》1985,11(3):32-33
人类生活在大气之中,气象现象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台风、寒潮、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往往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暴雨造成山洪爆发,大风颠覆渔船,雷雨、大雾常造成飞机失事,冰雹砸物伤人之类的气象灾害年年都有,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1983年7月20—23日日本岛根县的暴雨,日降雨量为300毫米,仅浜田和盖田两市死亡和失踪的人数就达107人,经济损失为1900亿日元。我国人民对于1975年8月河南驻马店地区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所造成的灾害,至今记忆犹新。各国历史上都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灾难性天气事件。表1给出的近100多年来,世界上有记录的16次比较严重的热带气旋所造成死亡的人数,反映了气象灾害危及公众安全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6.
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7个站的降水资料对1994年6月15日和7月15日两次暴雨洪水成因进行了大气形势和天气热力分析,得出在南支槽发展的同时高空大气热力条件配合下在中高山带出现大降水过程,并且造成在特定的流域地理环境下出现近30年一遇的大洪水。  相似文献   

17.
广东"97.7"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7年7月1~11日广东出现连续11天暴雨.暴雨过程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范围广.据7月1日08时至12日08时统计,降水量>200mm的县(区)有48个,降水中心出现在英德(表1).  相似文献   

18.
利用汉江流域1967-2000年逐日面雨量资料,分析了汉江流域及其上游、中下游和唐白河流域三个区间面雨量的平均值、极值、降水频次、连续强降水等特征值。结果表明,汉江流域面雨量季节性明显,存在夏汛与秋汛之分;该流域面雨量,20世纪80年代主要为高值期,90年代为低值期,2000年后又进入一个相对高值期,呈11年左右年代际变化;该流域面雨量年变化曲线为较对称的单峰型,峰顶在7月;该流域(连续)强降水主要出现在4-10月,夏季最多,秋季仍可出现相当明显的降水。  相似文献   

19.
钟玉 《气象》1977,3(10):29-30
今年7月我国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北方连续出现暴雨和特大暴雨,如月初陕西延安等地的暴雨造成局地内涝,下旬唐山、天津、北京等地连续出现几场大暴雨,使唐山、天津以及海河流域一度水情紧张;副热带系统偏北,台风、东风波等活动频繁,月内有4个台风生成并在我国台湾、福建、广东沿海登陆。  相似文献   

20.
利用汉江上游流域21个测站1971~2011年汛期(5~10月)逐日降水资料及安康和石泉2000~2011年逐日库流量资料,采用距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相关分析及重标极差R/S分形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面雨量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月、日面雨量极大值均发生在7月;20世纪80年代为汉江上游流域丰水期,90年代为明显少雨期,进入21世纪以来降水逐渐增长,突变点为2005年,面雨量总体呈不显著增长趋势;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和9月,且日面雨量在50.0 mm及以上的强降水,仅7月就占了一半以上;7月和9月发生3 d以上集中强降水过程的频次显著偏高,20世纪80年代为集中强降水过程的频发期,90年代频次明显下降,21世纪以来频次明显增多,这与汉江流域汛期面雨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相一致。另外,Hurst分形指数为0.690,表明未来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面雨量具有持久性和长效记忆效应,未来雨量虽仍存在着增加趋势,但其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