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黑龙江嫩江地区科洛杂岩伸展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嫩江县科洛杂岩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详细的构造解析揭示,科洛杂岩内发育一处大型滑脱构造,其中包括鞘褶皱、层间柔皱、不对称褶皱、S-C组构、眼球状构造等构造样式,整体反映杂岩体向sE伸展滑脱的特征.结合年代学和岩石学方面的证据,认为科洛杂岩伸展滑脱始于中侏罗世晚期或稍后,其隆升机制应源于大兴安岭地区中、晚侏罗世岩浆的强烈底侵作用,导致整体隆升造山,伴随区域伸展滑脱,形成变质核杂岩.这为大兴安岭北段隆升机制和构造样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嫩江地区科洛杂岩伸展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嫩江县科洛杂岩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详细的构造解析揭示,科洛杂岩内发育一处大型滑脱构造,其中包括鞘褶皱、层间柔皱、不对称褶皱、S-C组构、眼球状构造等构造样式,整体反映杂岩体向SE伸展滑脱的特征。结合年代学和岩石学方面的证据,认为科洛杂岩伸展滑脱始于中侏罗世晚期或稍后,其隆升机制应源于大兴安岭地区中、晚侏罗世岩浆的强烈底侵作用,导致整体隆升造山,伴随区域伸展滑脱,形成变质核杂岩。这为大兴安岭北段隆升机制和构造样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辽吉朝古元古代褶皱带的构造演化分析,尤其对褶皱带南带内发育的典型构造组合及相应出现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系统构造分析,提出岩浆核杂岩是古元古代褶皱带早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构造型式.岩浆核杂岩主要由3种成分、性质、特点及变质演化不同的构造单元构成,即核部岩浆杂岩、外部的滑覆体壳及其间的幔部顺层韧性剪切带.岩浆核杂岩的构造分析,揭示出它们形成于褶皱带早期阶段演化的伸展作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云蒙山变质核杂岩在白垩纪阶段抬升的早期,伴随着沿四合堂剪切带由北向南的拆离滑脱和大型花岗闪长岩的垂向侵位,晚期变形发生在花岗闪长岩岩基周边及其邻近围岩中,形成云蒙山剪切带,并伴随大量同构造的花岗岩和伟晶岩岩脉灌入。剪切带中所有的岩脉都随时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较老的岩脉形成紧闭的圆柱状褶皱,枢纽与剪切带的线理和面理接近平行。岩脉与剪切带中L-S组构的平行化作用主要是由于这种转动的结果。岩脉的成分和长英指数随它们的变形程度发生变化,说明持续的岩浆分异作用与韧性剪切变形是同时发生的。云蒙山剪切带由岩浆底辟引起的上盘岩石重力所驱动,并不断得到同构造侵位岩脉的补充,起到存储和不断改造侵位岩脉的作用。早期伸展体制下形成的四合堂剪切带局部遭受云蒙山剪切带的改造或复合。该地区的岩石、构造和同构造岩脉的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证据表明,太古宙结晶基底的抬升是下部岩浆底辟与上部地壳伸展拆离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华南板块中东部晚中生代广泛发育伸展构造变形事件,不仅发育沉积红盆、伸展穹窿、变质核杂岩、韧性拆离断层带等,也发育大规模的同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但是快速伸展时限仍然存在争议。选取庐山岩浆核杂岩,针对岩浆核杂岩两侧的晚中生代韧性剪切带及周缘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及同构造变形分析。构造变形的运动学解析结果表明,庐山岩浆核杂岩拆离正断层的伸展方向为NW—SE向,同构造40Ar-39Ar测年获得白云母主坪视年龄为105.20±0.23 Ma和黑云母主坪视年龄95.84±0.09 Ma,限定了庐山岩浆核杂岩隆升-快速伸展时限集中于95~105 Ma。庐山岩浆核杂岩本期伸展构造变形特征及形成时代与华南板块区域性的隆升-伸展变形特征一致,代表了华南板块晚中生代以来快速的伸展构造变形事件,形成机制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板块俯冲后的板块弯转后撤有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辽吉朝古元古代褶皱带的构造演化分析,尤其对褶皱带南带内发育的典型构造组合及相应出现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系统构造分析,提出岩浆核杂岩是古元古代褶皱带早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构造型式。岩浆核杂岩主要由3种成分、性质、特点及变质演化不同的构造单元构成,即核部岩浆杂岩、外部的滑覆体壳及其间的幔部顺层韧性剪切带。岩浆核杂岩的构造分析,揭示出它们形成于褶皱带早期阶段演化的伸展作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纪沫  刘俊来  胡玲  关会梅  G DAVIS  张维 《岩石学报》2009,25(1):173-181
辽南变质核杂岩形成于晚中生代华北岩石圈伸展和减薄背景下,其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130Ma),在伸展作用下辽南地区发育拆离断层及其下伏韧性剪切带;第二阶段(130~120Ma),同构造花岗质岩体的主动侵位影响了拆离断层的演化;同时在124Ma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岩浆活动达到峰值;第三阶段(113Ma之后)花岗质岩体在较浅层次侵位于停止活动的拆离断层带。辽南变质核杂岩发育与演化过程在年代学意义上揭示了华北板块晚中生代时期的区域性岩石圈伸展与减薄过程。本文认为由伸展后期侵位的赵房岩体所记录的拆离断层停止的时限(113Ma)可以作为华北岩石圈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的转捩点,113Ma之前华北板块广泛发育变质核杂岩、拉分盆地等一系列伸展构造,之后则以平稳的隆升和冷却过程为主。  相似文献   

8.
庐山变质核杂岩伸展拆离和岩浆作用的年代学约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庐山变质核杂岩是华南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事件的浅层响应。研究伸展拆离和岩浆作用在其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地壳浅层的伸展减薄过程和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宏观和显微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基底拆离断层和玉京山岩体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为伸展拆离和岩浆作用提供了年代学约束,主要获得了以下认识:(1)变质核杂岩核部玉京山花岗岩体的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133.0±2.1)Ma,代表了变质核杂岩核部岩浆活动的启动时间。(2)基底拆离断层下盘韧性剪切带内的白云母40Ar/39Ar年龄(140.4±1.7)Ma代表了庐山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间,也代表了庐山地区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时间,即岩石圈伸展减薄始于早白垩世。(3)庐山变质核杂岩是中生代不同尺度的伸展拆离和岩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地壳浅层的具体形成过程中伸展拆离早于岩浆侵位,基底拆离断层的减压效应为深部岩浆的上升侵位创造了条件,岩浆侵位造成山体的隆升,又引发了盖层的重力滑脱。  相似文献   

9.
医巫闾山岩体同伸展侵位的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巫闾山岩体是医巫闾变质核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医巫闾山地区花岗岩变形特征及与周围构造带的相互关系,确定医巫闾山岩体为同伸展侵位的岩体,且以岩床的形式顺层侵入在医巫闾山伸展型韧性剪切带之中,修正了前人挤压环境下岩浆侵位的观点。医巫闾山岩体及尖砬子山岩体的侵位时间在160 Ma左右,表明医巫闾山地区及燕山地区中侏罗世晚期发生过强烈的地壳伸展运动,华北北部的构造体制在中侏罗世已经改变。区内中生代存在2期伸展作用:早期伸展作用发生在中侏罗世晚期,与医巫闾山岩体的侵位同期;晚期伸展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形成了瓦子峪拆离断层。  相似文献   

10.
蒋浩  刘俊来  张雎易  郑媛媛 《岩石学报》2016,32(9):2707-2722
花岗岩(脉)在中下地壳韧性剪切带中普遍发育,如何正确鉴别剪切带中剪切前、剪切期及剪切后花岗岩(脉)以及正确理解剪切过程中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辽南金州拆离断层带为研究对象,选取中部地壳伸展作用过程中具有不同变形表现的花岗岩(脉)开展宏观-微观构造观察、石英EBSD组构分析及锆石LA-ICP-MS年代学测试等工作,从而进一步丰富构造-岩浆关系判别准则。剪切前花岗岩(脉)多变形强烈且具有后期固态变形叠加在早期高温岩浆组构之上的特点,而剪切期的花岗岩由于侵位的时间不同,岩石的变形程度也会不同。剪切晚期侵入的岩脉遭受了较弱的晶内塑性变形,而剪切早期的岩脉可以显示岩浆流动或结晶后高温至中温固态变形。从组构特点上看,剪切前和剪切期花岗质岩石石英c轴组构大多表现为中高温组构叠加有低温组构的特点。剪切后的花岗质岩石仅发生微弱的晶内变形或未变形而显示低温或无规律的组构特征。对五个典型的样品进行年代学测试,其结果符合相应的期次划分类型。应用宏观构造、显微构造与组构分析,结合年代学测试综合分析,对于辽南变质核杂岩构造-岩浆活动性进行了精细划分,包括134~130Ma初始伸展阶段,130~115Ma峰期伸展与强烈岩浆活动阶段,以及115Ma前后伸展作用结束。  相似文献   

11.
大悟杂岩位于大别山西段,主体为花岗质片麻岩。为了限定其形成与变形过程,本文综合运用锆石U-Pb法和白云母~(40) Ar/~(39) Ar法进行年代学研究。锆石U-Pb LA-ICP-MS法对这些花岗质片麻岩定年结果显示:锆石的Th/U值为0.79~4.29,属于典型的岩浆锆石特征;206Pb/238 U的加权平均年龄为(810±63)Ma(n=12,MSWD=0.021),代表这些花岗质片麻岩的形成时代。大悟杂岩核部花岗质片麻岩的白云母坪年龄为(210.5±1.4)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211.6±2.5)Ma。这些新的研究结果支持以下两点认识:大悟杂岩中的花岗质片麻岩形成于新元古代,而不是白垩纪;这些前寒武纪岩石的构造抬升过程发生在三叠纪晚期(211 Ma)。由于西大别晚三叠世构造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出露过程有关,因此,大悟杂岩的变形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抬升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科学问题。同时,由于大悟杂岩中的多数构造面理和线理形成于区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后,据此推断西大别三叠纪晚期的变形发生在造山晚期-后造山背景下,伴随着地壳和岩石圈的大规模伸展与减薄。  相似文献   

12.
黄亮  王冬兵  王晓林  刘小春  丛峰  朱勋早  方雄 《地球科学》2021,46(11):3861-3879
滇西崇山变质杂岩带位于三江造山带"峰腰"的北段,带内构造挤压变质作用强烈,主体由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崇山岩群)和晚期花岗岩组成.其中崇山岩群历来被认为是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但至今无精确的年龄依据,其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存在较大争议,严重制约了对区域构造演化的认识.对滇西漕涧地区崇山岩群中的岩石组分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副变质岩中的锆石均具明显的磨圆特征和较大的岩浆核,其中3件样品的最小一组碎屑锆石年龄分别为366~412 Ma(平均值为395 Ma)、435~508 Ma(平均值为473 Ma)和673~704 Ma(平均值为689 Ma),指示了其原始沉积时代应不早于395 Ma;岩石地球化学表明,副变质岩是一套活动大陆边缘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有关的大陆岛弧碎屑岩,变质基性岩和变质中性岩为同源异相,均具活动大陆边缘的弧火山岩特征.结合副变质岩和两类正变质岩的构造属性相同以及普遍具相互伴生关系的特点,该3类岩石应属同一套地层系统的不同物质组分,崇山岩群主体为一套成岩于晚古生代(236~395 Ma)和形成于陆缘弧环境的火山-沉积地层单元;并与南东侧澜沧增生杂岩的志留纪弧火山岩组合成原-古特提斯洋盆东侧不同时代多岛弧的构造格局.综合研究认为,崇山变质杂岩带内的中-深变质岩系(崇山岩群)不(全)是前人认为的元古代结晶基底建造,应为原-古特提斯洋盆向东俯冲在兰坪-思茅地块西缘形成的一套火山-沉积地层系统;崇山岩群主要由年轻的(晚古生代)地层岩石组成,由于后期遭受中生代和新生代变质变形作用后形成了现今所见的"古老"岩石面貌的中-深变质系.   相似文献   

13.
广西海洋山花岗岩体侵位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峰  华仁民 《岩石学报》2000,16(3):371-379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示踪剂。花岗岩体侵位构造的研究对于揭示花岗岩体的变形历史和侵位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研究了海洋山花岗岩体的内部构造、与岩浆侵位应力有的围岩构造及热接触变质带特征,探讨了岩体和围岩的应变状态。研究发现,从岩浆侵位到冷凝固结,海洋山花岗岩体经历了液态流动、塑性变形和“半固态”冷凝阶段的演化。岩体各单元的应变类型分别是单轴压扁、平面应变、单轴压缩,  相似文献   

14.
辽北法库变质杂岩的形成时代、大地构造属性及其与长春-延吉缝合带的形成过程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地质学者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试图通过U-Pb年代学以及物质组成分析、变形变质作用特点分析和区域对比的方法来建立法库变质杂岩的时空格架,大地构造归属及区域构造演化。通过详细的野外工作和镜下分析得到法库变质杂岩存在至少两期变形作用特点及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至低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特点。通过对杂岩体中不同类型变质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得到中志留世糜棱岩化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原岩年龄为433±3Ma;晚志留世绢云长英质糜棱岩原岩年龄为423±5Ma;早二叠世绢云绿泥方解斜长糜棱岩原岩年龄为292±2Ma;早三叠世长英质糜棱岩原岩年龄为250±3Ma。通过区域对比,笔者认为法库变质杂岩为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东延的一部分是长春-延吉缝合带的重要组成,其形成演化具有复合型造山的特点,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15.
武功山热穹隆,以加里东造山期复式花岗岩为中心,南华一寒武系遭受区域变质形成变质矿物分带,环绕岩体分布,中生代以来伸展形成的韧脆性断裂系统构成外环,共同组合形成穹窿状构造。造山早期(463.2±2.3Ma),初始重熔岩浆与深埋变质围岩交代形成原地型英云闪长质“混染岩浆”,岩浆上升中,硅铝质组分加入使酸度增加,过渡为花岗闪长质岩浆,并产生岩体边缘混合岩。造山晚期(409.4±5.1Ma)演化为正常花岗岩,构成同源岩浆成分演化序列,并伴有明显构造应力变形。中生代伸展一岩浆作用的复合叠加,进一步强化了热穹窿的构造背景,大致在早白垩世末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6.
辽北法库地区层状变质岩系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北法库地区广泛分布有变质安山岩-英安岩-大理岩夹变质碎屑岩建造所组成的层状变质岩系地层,属古生代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称之为早二叠世佟家屯岩组、照北山岩组和石炭纪磨盘山组.空间上该套地层被二叠纪十间房岩体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年龄为284±3 Ma)、五龙山杂岩(锆石SHRIMP年龄为265±4 Ma)和侏罗纪实红土墙岩体(Pb-Pb年龄为221.7±25.71 Ma)所侵.其中佟家屯岩组变质英安岩锆石SHRIMP年龄为267.3±2.7 Ma,代表了火山喷发熔岩形成年龄.根据地质单元之间的时空接触关系以及辽北地区区域地层对比,将该套地层时代归属为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17.
续海金  王国庆  舒坦  刘德民 《地球科学》2021,46(5):1657-1676
北京西山地区广泛发育SE-NW向近乎同时期的逆冲推覆构造和伸展构造,为理解华北克拉通东部构造演化至关重要,而其构造组合特征、变形时代、形成机制和构造动力学背景却没有明确的认识.精细的野外构造研究表明北京西山的南观地区,发育逆冲推覆构造+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组合,形成一种新的构造组合型式:“楔沉式”.“楔沉式”构造组合型式的特征:(1)产状相近的一套逆冲断层和正断层,共同构成上窄下宽的楔状褶皱-断层构造;(2)楔状体斜向向下楔入;(3)中间为比较新的地层(倒转向斜),两侧为老的地层.通过对卷入逆冲推覆构造呈“布丁状”透镜体产出的花岗岩脉和闪长玢岩脉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其形成年龄分别为141±2 Ma和139±2 Ma.结合前人对侵入逆冲推覆构造的(南窖)石英二长岩岩枝的形成时代(128~136 Ma),认为南观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时代为140~130 Ma,稍早于、或与房山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代近乎同时.逆冲推覆方向为320°~335°,与变质核杂岩代表的伸展构造的最大拉伸方向(SE-NW向)近乎一致.因此,北京西山地区(乃至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逆冲构造-岩浆活动-伸展构造,这种独特的构造组合型式是构造体制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体现,也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构造体现,其形成机制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China Geology》2023,6(2):322-337
Accretionary complex study provides important knowledge on the subduction and the geodynamic processes of the oceanic plate, which represents the ancient ocean basin extinction location. Nevertheless, there exist many disputes on the age, material source, and tectonic attribute of the Lancang Group, located in Southwest Yunna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LA-ICP-MS detrital zircon U–Pb chronology of nine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Lancang Group was carried out. The U–Pb ages of the three detrital zircons mainly range from 590–550 Ma, 980–910 Ma, and 1150–1490 Ma, with the youngest detrital zircons having a peak age of about 560 Ma. The U–Pb ages of the six detrital zircons mainly range from 440–460 Ma and 980–910 Ma, and the youngest detrital zircon has a peak age of about 445 Ma. In the Lancang Group, metamorphic acidic volcanic rocks, basic volcanic rocks, intermediate-acid intrusive rocks, and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are exposed in the form of tectonic lens in schist, rendering typical melang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lock + matrix”. Considering regional deformation and chronology, material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evious data, this study thinks the Lancang Group may be an early Paleozoic tectonic accretionary complex formed by the ea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Changning-Menglian Proto-Tethys Ocean, whi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for the Tethys evolution.©2023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19.
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相似文献   

20.
黄长煌 《地质通报》2017,36(10):1740-1749
台湾源头山位于台湾岛东部太鲁阁带的北部,主体为花岗闪长岩-辉长岩"浆混岩"组合,发生了强烈变形变质,其中央分布有未变形的侵入体,具有典型岩浆岩特征,代表了变形变质期后的岩浆事件。通过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变形变质作用前后侵入岩在岩石特征及主量、微量元素方面存在明显差别,表明二者是不同构造岩浆事件的产物。未变形的侵入岩为石英闪长岩,具有高Pb、Rb、U、Th、Zr轻度富集特征,属典型的Ⅰ型花岗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2±1Ma,属晚白垩世坎潘期。这是台湾东部地区变形变质事件结束的标志,其后台湾东部进入了一个非挤压的新构造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